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391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期末历史试题附答案

兵团二中2017届高二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6.1.18)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分封制受到冲击

2.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这说明

A.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

C.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D.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

3.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由此可见,“推恩令”有效地解决了封国问题的原因是

A.王国从此受汉郡管辖B.西汉从此不再有王国

C.列侯数多则王国力弱D.王国嫡长子没有领地

4.采桑坞壁图,作于十六国时期,发现于甘肃酒泉。

四面有高墙,前后有门,门上有楼,以便眺望。

坞壁外养鸡植桑。

当时北方一度坞壁林立。

出现这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西晋亡后长期战乱的影响B.察举制导致世家大族形成

C.农耕经济传播到河西走廊D.匈奴人大量南迁从事农耕

5.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

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

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

“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

”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

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

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D.三省六部体制名存实亡

6.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

这表明雅典

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C.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D.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

7.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做出的阐释:

“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物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

”对此处“共和主义”的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近代美国共和政体是其翻版B.强调国家权力机关的相互制衡

C.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是其实践D.近代最早代议制与其颇多相似

8.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这表明

A.雅典很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B.雅典注重用法律来巩固民主制度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过于缜密D.雅典民主只是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9.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没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

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

这反映了

A.贵族之问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B.罗马法不能够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C.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D.罗马法不利于调和贵族间的矛盾

10.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

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D.议会和君主权利的博弈

11.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指出:

“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

”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

A.直接民主B.人民民主C.分权制衡D.法律至上

12.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

“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

“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

”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

“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

“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

西蒙的这种做法折射出当时法国

A.总理与皇帝共同执掌行政权利B.保守派与共和派斗争十分激烈

C.共和派在两院占据压倒性优势D.议会两院的政治立场趋向相同

13.1883年1月,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

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

这一做法

A.弱化了官员的党派化B.使得美国党政完全分离

C.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D.造成美国政治日益腐败

1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

“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5.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16.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

“这义和团心思是很好的,却有几件大大的不好处,不操切实本领,靠着那邪术。

……所以撞着洋人,白白的送了性命。

……说到那围攻公使馆,烧毁天主堂,尤为无识”。

以下对这段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A.肯定义和团的爱国精神B.反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C.批判义和团的愚昧落后D.义和团助长了列强侵略

17.秋瑾在《光复军起义檄稿》中宣称:

“彼固倜来(外来)之物,初何爱于我辈?

所何堪者,我父老子弟耳,生于斯,居于斯,聚族而安处,一旦者瓜分实现,彼即退处藩服之列,固犹胜始起游牧之族。

”这反映了

A.民族危机加剧排满革命B.爱国救亡促进民主启蒙

C.欧美侵略激发排外意识D.文明冲突推动西学东渐

18.1905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

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孙中山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为此他

A.核定地价,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发展实业,推动全国铁路建设

C.领导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建立政党,扶持民族工业发展

20.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

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

这一思想状况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1.中共中央曾致电国民党中央全会,提出“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中共中央发出此电文的目的是

A.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团结抗战抵抗日本入侵

C.以退为进保存革命有生力量D.结束内争建设联合政府

22.蒋介石在1936年9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

“余始终认定倭寇此时尚不敢与我正式战争,不久彼必觅一回转之途径也。

不过我早准备整个之计划,如战事一开,决为长期战争,以期最后胜利耳。

”由此可见

A.日本此时军力尚不如中国B.国民政府对抗战早有准备

C.国共两党此时已捐弃前嫌D.蒋介石对日本太掉以轻心

23.1925年1月,中共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

“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这表明

A.中共已经牢牢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B.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C.中共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D.中共否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24.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

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看,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

这说明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政府高层的认可

C.“九二共识”得到全方位体现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25.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之所以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因为

A.它建立在多方协商的基础之上B.规定了人民权利及新政权架构

C.这一纲领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D.确立了首都、国旗与代国歌

26.1958年和1959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幻想)。

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

A.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B.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

C.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D.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27.“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28.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

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

它们是

A.l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B.l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C.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D.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

29.1970年尼克松在报告中说: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而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从报告内容可以直接看出

A.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B.尼克松有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愿望

C.美国在国际外交上有绝对控制权D.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转变

30.1998年,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网状交织。

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B.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

C.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复存在D.使以美国为首的多极化格局形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8分,共40分。

31.(10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

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

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

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

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

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

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

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分)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主要不同。

(4分)

 

32.(12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

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

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

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

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

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国籍问题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现。

1907年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

此规定引起南洋华侨的强烈不满。

南洋华侨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求声援,国内商界、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

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

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

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

(6分)

 

(2)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

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6分)

 

3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

“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4分)

兵团二中2017届高二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C

A

A

C

D

A

C

D

C

B

A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B

B

A

B

B

C

D

B

C

A

A

D

A

31.(10分)

(1)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天子巡狩和”方伯”监察是萌芽时期;秦汉时期刺史巡视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巡视制度正式形成;隋唐时期的“一台三院”体制标志着巡视制度成熟;明清时期御史巡按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巡视制度进一步完备。

(4分)

历史作用: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重要形式之一.可用于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阶级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对惩恶除奸、监察百官、反腐肃贪和吏治清明等起了积极作用。

(2分,任答一点即可)

(2)主要区别: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属于封建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以统治者意志为准则;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注重倾听民意,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

(4分)

32.(12分)

(1)原因:

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与商等先代贵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

(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

(2)对策:

荷兰殖民当局强迫华侨加入荷兰国籍。

(问题由来1分)清政府引用国际法原则制订国籍法,用法律保护华侨的中国国民身份。

(具体政策3分)

认识:

(学生答案需包含“国家主权”或“民族国家”等关键词,并且表述正确,即可得分,2分。

其他言之成理可得1分)

33.(18分)

(1)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共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6分)

(2)变化:

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

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8分)

(3)特点:

民族性:

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