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449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

茂名市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

茂名市2016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学又称美学,为研究知觉即感性认识的科学。

美学这门学科的译名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认识这门学科的对象。

有的人根据学科的历史发展及其对美的本质认识,把它看成是关于艺术的哲学,认为艺术才是真正的美,或者认为艺术是最高级的美。

有的学者则根据西方现代美学的状况,认为美学是以研究美感经验为中心,来研究美和艺术的哲学和科学的学科。

又有许多的研究者根据审美学的历史与现状和人类审美生活的实际,认为以上的两种看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未能从总体上概括审美学的对象,不利于审美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

一般我们所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把美、艺术和审美经验都包括在内的审美活动。

人作为主体,在同周围世界审美信息的感应中,感性的肯定自身的全面本质,获得审美的享受,并创造了生活和人自身的美。

这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和特殊领域,从中体现了人同世界之间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即审美关系。

审美学把审美活动或审美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构建更科学的理论框架。

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和物态化的表现,在艺术美上凝聚着人的审美经验,因而成为人类审美活动最生动最丰富的历史记录,艺术活动也就成了审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典型材料。

对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称为普通审美学。

它主要从整体上对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系统构成、活动方式、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规律作最概括的理论研究。

审美学的性质还表现在它的特殊功能上,通过对审美活动性质和规律的揭示,可以帮助人们从理性上提高和加深对审美基本理论的认识,自觉的掌握美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

无论是人本身还是艺术,以及自然事物,往往都以肯定地表现了人的本质及其生成过程中的进步和创新而显得美。

美的形态是按其在世界上存在的领域和方式来划分的,具体的标准不同划分的结果也就不同。

物质美是物质形态的美,即第一性的美;精神美是物质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所独有的美;内容美指对象的功能和作用的美;形式美不仅指表现具体内容的形式之美,还专门指那些相对地说没有表现具体的自然和社会事物,而单纯以声、色、线、形的结构显示的美,是为抽象形式的美。

自然美,严格的说是指未经人类直接改造的早在人类产生之酋就已经存在的天然性的美,这是自然事物的美的最基本的原始的层次;社会美指具有社会性的美,包括社会生活的美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美。

艺术关是艺术家审美的认识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成果,它是物质美与精神美的交融,是物态化的精神美,艺术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艺术美是社会性的美。

所谓审美的人就是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能够感受和认识世界的美,并且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和自己的美的人。

人类审美活动的目的是人的自身体质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了自觉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审美活动系统的效应,人类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对象世界的审美信息,进行审美对象的创造;另一方面还得不断提高人自身的审美意识,从而进行审美主体的教育。

(节选自王榕兰《浅谈审美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而美学的研究范围是知觉即感性认识,人们对于这门学科的认识受其译名的影响。

B.在审美活动中,人同周围世界审美信息的感应,创造了生活和人自身的美,从中体现了人同世界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C.美学通过揭示审美活动性质和规律,对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加以研究来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

D.人们对美学的历史发展和本质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美学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

2.对美的分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分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

美按物质形态可分为物质美和精神美;按天然性和社会性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B.艺术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它在层次上高于自然美,体现物质美与精神美的交融,是最高级的美。

C.形式美除表现具体的形式,还表现抽象的声、色、线、形的结构,而不具体表现自然和社会事物。

D.精神美建立在物质美的基础上,为自然界其它生物不具备,艺术美就是物态化的精神美。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典型材料是艺术活动,因为艺术在艺术美上凝聚着人的审美经验,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和物态化的表现。

B.普通审美学研究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主要从整体上对审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作最概括的理论研究。

C.审美的人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感受和认识世界的美。

人为了获得美,就要表现人的本质及其生成过程中的进步与创新。

D.人类审美活动的目的既要更新对象世界的审美信息,创造审美对象,也要是提高自身审美意识,进行审美主体教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慧龙,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侍郎缉之子也。

幼聪慧,愉以为诸孙之龙,故名焉。

初,刘裕微时,愉不为礼,及得志,愉合家见诛。

慧龙年十四,为沙门僧彬所匿。

百余日,将慧龙过江,为津人所疑,曰:

“行意匆匆彷徨,得非王氏诸子乎?

”僧彬曰:

“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

”既济,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

时刺史魏咏之卒,辟疆与江陵令罗修、前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谋举兵,推慧龙为盟主,克日袭州城。

而刘裕闻咏之卒,亦惧江陵有变,遣其弟道规为荆州,众遂不果。

罗修将慧龙,又与僧彬北诣襄阳。

司马德宗雍州刺史鲁宗之资给慧龙,送渡江,遂自虎牢奔于姚兴。

其自言也如此。

秦常二年,姚泓灭,慧龙归国。

太宗引见与言,慧龙请效力南讨。

言终,俯而流涕,天子为之动容。

谓日:

“朕方混一车书,席卷吴会,卿情计如此,岂不能相资以众乎?

”然亦未之用。

后拜洛城镇将,配兵三千人镇金墉。

既拜十余日,太宗崩。

世祖初即位,成谓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遂停前授。

初,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以女妻之。

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日:

“信王家儿也。

”王氏世齄鼻,江东谓之齄王。

慧龙鼻大,浩日:

“真贵种矣。

”数向诸公称其美。

司徒长孙嵩闻之,不悦,言于世祖,以其叹服南人,则有讪鄙国化之意。

世祖怒,召浩责之。

浩免冠陈谢得释。

及鲁宗之子轨奔姚兴,后归国,云慧龙是王愉家竖僧彬所通生也。

浩虽闻之,以女之故,成赞其族。

慧龙由是不调。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

B.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

C.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舭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

D.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射:

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

B.别驾:

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

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

C.婚姻:

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

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D.泰常: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

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裕怕江陵有变,已作好了准备,罗修只得派慧龙与僧彬去到襄阳,慧龙后来才渡过长江,投奔姚兴的。

B.慧龙请求效力向南讨伐,一边陈述,一边流泪,皇帝被慧龙的表现弄得感动不已。

C.慧龙的仕途并不顺利,先是被认为南人不应该受重任而被撤了军职,后又因故不得升迁。

D.本文语言简洁,亦庄亦谐,特别是描写崔浩以长相论人,寥寥数语,令人捧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将慧龙过江,为津人所疑,日:

“行意匆匆彷徨,得非王氏诸子乎?

(2)席卷吴会,卿情计如此,岂不能相资以众乎?

然亦未之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注】,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造次:

匆忙,仓促。

8.《钱塘湖春行》的颔联,有两个字用得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和“鸟”,试分析这两诗在景与情的关系上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赤壁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3)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父亲和他的牛胡长荣

父亲和他的牛像是一对兄弟。

不过我这样比喻还是不确切或不贴切的。

父亲养牛,开始是为帮他犁田耙地,父亲常在别人面前夸耀他喂养了多年的老黄牛,父亲说,“它就像我的一个兄弟,或是比兄弟还要亲的一个儿子。

没有它给我犁田耙地,谁会给我挖一锄头。

父亲的话,让我明白了,父亲养牛和对牛好的原因。

也许正因为这样,父亲对待老黄牛,在我眼里,比对待他自己还要认真。

对光黄牛的起居饮食,在父亲的心里,都有一张明确的作息时间表。

什么时候饮水,什么时候喂料,甚至什么时候牵出去走走,相互谈谈心,交流一下感情,父亲都一稿在心里。

那时父亲出门做客,从不在客人家住,无论客人怎么留,他都会说,“我不能住,我家里还有一只老黄牛晚上要添料呢。

”父亲那样子,仿佛他的老黄牛间一夜不添料,就会饿瘦了一样。

不过,在家里,也的确如此,每天半夜,风雨或下雪都无阻,父亲都要起床,给他的老黄牛添料。

父亲对他的老黄牛如此上心地喂养,让我有些吃醋。

在我的心里,父亲对我也仿佛没有这么上心过。

不过,作为一个农民,牛是他最大的生产资料,他的上心,我又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的,损失不起。

但父亲不应该这样,这样就有些迂了。

但迂就迂吧,至少父亲没有这么认为自己迂,他还在一如既往地精心喂养着他的老黄牛。

看着父亲对老黄牛的上心劲,我想,父亲现在是要牛帮他犁田耙地,因此,他对牛才会这么好。

如果几年后父亲老了,不再种田了,他就不需要牛来帮他犁田耙地了,父亲对牛的感情也许因此就会淡忘些,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上心。

但那样,我又担心他以后的生活怎么过。

人是有个依托的,依托一旦没有了,他的生活就会失去平衡。

可我的想法是错误的。

随着年岁的增长,父亲不能下地种田了,按说,这时的老黄牛应该卖掉。

可是,父亲把老黄牛卖是卖了,可转眼,父亲又买了另一只黄牛回来。

父亲说:

“以前的黄牛是公的,现在的黄牛是母的。

犁田耙地,需要公的,公的有力气;

现在不种地了,就要养母的。

母的会生育,大牛生小牛,小牛可以卖钱。

父亲微笑地说着,我算明白过来了。

父亲以前养牛,是为了从牛身上要力气;父亲现在养,是为了从牛身上挣钱。

但我不信,父亲能从牛身上挣到多少钱。

父亲还是像以前那么上心地养着他的黄牛。

甚至比以前更迂了。

父亲现在不种田了,养牛的时间就更充裕了。

没有事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坐到牛的身边去,和牛对视,大眼瞪小眼。

父亲看着牛,目光里有话,像是对牛交待些什么。

牛也仿佛明白父亲的心。

父亲不种田有好多年了,这些年,我们除了供应父亲的口粮外,没有给父亲零用钱。

今天,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就立即给父亲送去了一千元零用钱。

谁料,父亲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父亲说:

“我现在还不想向你们要零用钱,你们也不容易。

我的零用钱,我会从我喂养的黄牛身上要。

“从黄牛身上要?

”父亲的话让我有些疑惑。

父亲说:

“对。

我从我养的黄牛身上要零用钱。

别人的黄牛三年生二只小牛,但我养的黄牛争气,它是我的好孩子,它一年给我生一只小牛,一只小牛一千多元,我的零用钱就够了。

说话间,父亲养的黄牛又要给他生小牛了。

父亲看着生下来的水灵灵的小黄牛,心里乐开了花,父亲指着大黄牛说:

“以后你不用担心我了,它就是我的孩子,它会给我零用钱。

看焉,我孩子又给我送来零用钱了。

父亲的话让我想了一个晚上,我激动得失眠。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23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对黄牛比对自己更上心的行为使“我”心生醋意,说明“我”既是一个不理解父

亲,又是一个不理解黄牛的人。

B.父亲把老黄牛还是卖了,可转眼,父亲又买了另一只黄牛回来,这一情节写出了父n亲对黄牛的依依不舍。

C.父亲不种田后,经常和牛对视,为的就是要从黄牛身上要钱,以此来减少子女的负担,自己养活自己。

D.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更能真实地展现出父亲对

“我”的体谅,具有真实感。

E.小说通过叙述父亲和牛之间的故事,既赞美了父亲的辛勤劳动,也赞美了牛的朴实,

两者具有相同的品格。

(2)小说以“父亲和他的牛”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不止一处写到父亲非常特别的举动,甚至有点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纯儒民国文林

中国近现代文坛,能当“纯儒”两字的只有陈寅恪。

陈先生一生只知治学,不愿为官,不关心政治,不参与党派之争;陈先生学贯中西,但始终以国学为自己的研究重心,他学西学只为更好地研究国学;陈先生一生以传道授业为已任,眼盲、膑足,仍坚持上课,进行研究。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中,与陈寅恪最能谈得来且引为知己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寅恪七载同学的俞大维在晚年回忆时曾这样说过:

“到了中、晚年,对他(陈寅恪)早年的观念稍有修正。

主要原因,是受了两位大学者的影响。

一是瑞典汉学大家高本汉先生。

高氏对古文入声字的说法与假借字的用法,给他极大的影响。

二是海宁王国维先生。

王氏对寅恪先生的影响,是相得’益彰的。

对于殷墟文字,他受王氏的影响;对梵文及西域文字,则王氏也受他的影响。

当时王国维居住在清华西院,陈寅恪经常到王氏住处论古话旧,说到伤心动情处相对而泣,几不能语。

当王国维自沉后,陈氏的挽诗‘回思寒夜话明昌,相对南冠泣数行’,即指此段情谊。

王国维遗体入殓之时,清华师生去给王遗体三鞠躬以敬礼。

陈寅恪与众不同,他身着袍子马褂,跪在地下磕头,并三叩头。

陈寅恪恪守孔孟之道,他在国学院时,其学生到上海陈家去谒见其父散原先生,散原老人与一帮学生谈话,均坐,独陈寅恪站在一旁,并坚持到谈话完毕。

季羡林回忆: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人流中,有时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

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

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陈寅恪留学十六载,依旧乡音未改,装扮如故,与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如罗家伦等辈一派西装革履大相径庭。

陈寅恪夏秋总是一身长衫布履,冬春则棉袍加马褂。

数九寒冬,就在脖间缠一条五尺围巾,头戴厚绒帽,裤脚扎一根布带,仅从外观上很难令人想到此人乃学贯中西的大师。

石泉的《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政局》,是在导师陈寅恪的指导下开题的,这是陈寅恪唯一一次指导学生作中国近代史学位论文,在很多细节上对石泉有发蒙解惑之力。

但陈同时对石泉说:

“我可以指导你,其实我对晚清历史还是熟悉的,不过我不能做这方面的研究。

认真做,就必然会动感情,这样一来,看问题就不客观了。

对于古代诗词,陈寅恪最佩服陶杜,虽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除宋代词人外,他对于清代词人经常提及龚自珍、朱祖谋及王国维三大家。

解放前夕,陈寅恪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

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

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晚年失明膑足的陈寅恪在写《柳如是别传》时,曾提及少年时在南昌住居期间,一日偶随父亲三立夜逛书肆,购得尚有钱牧斋(谦益)序文之《吴梅村集》,寅恪读之竞至入迷,经年不忘。

后来陈氏对文学兴趣大增,并致力于钱谦益与柳如是关系的研究,与少年偶遇的一幕有很大关系。

陈寅恪晚年治《柳如是别传》,视柳为千秋知己,尤其爱柳的《金明馆咏寒柳词》,遂为书斋命名“金明馆”和“寒柳堂”。

陈寅恪晚年因撰写《柳如是别传》,颇受不少学人讥讽。

陈对吴宓说:

“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籍已察出当时夷夏之防与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素存焉,绝非清闲风流之行事也。

选自《细说民国大文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柳如是:

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

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

柳如是作为传统社会一介女子,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

陈寅恪认为,在男人主宰一切的封建社会,柳如是没能受到公正的待遇和评价,甚至“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为后世轻薄者岁厚诬”,而对柳如是的传闻和记载,也大多“简略错误…‘多非事实”。

而在王国维看来,在国破家亡危难时刻,包括柳如是丈夫、时任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在内的那些在屈膝变节的名儒们,在气节和操守方面是远远不如柳如是。

(1)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寅恪朴素无华、不修边幅的形象与其留洋的身份极不相符,却能够使他的学生受益无穷。

B.陈寅恪怕动感情不敢认真研究晚清历史,这并不妨碍他认真指导学生写晚清历史的有关论文。

C.俞大维与季羡林在回忆陈寅恪时都满怀深隋与怀念,可见陈寅恪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之大。

D.陈寅恪晚年撰写的《柳如是别传》让他受到不少学人的讥讽,不过陈寅恪认为一些

“伪名儒”比不上像柳如是这样的“真名妓”。

E.陈寅恪最能与王国维谈得来且引为知己者,是因为两人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2)陈寅恪的“纯儒”主要表现有哪些?

(6分)

(3)陈寅恪晚年治《柳如是别传》的原因是什么?

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结合文意,在陈寅恪身上,你觉得作为一个国学大师应该具备什么优秀的品质?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在上班时,回到家却疲惫懒言;聚会应酬时笑容满面,

面对亲友时却麻木冷淡。

这些人似乎患上“下班沉默症”,进入了交际怪圈。

②本书作者围绕平凡人日常生活中的几大基本问题,口吻亲切,极富感染力,

对于阅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启蒙教化作用。

③主席台上作报告,下基层跟百姓交流不过三句,一些官员这样的尴尬一点都

不奇怪。

因为他们跟基层百姓打交道太少了。

A.侃侃而谈娓娓而谈口若悬河B.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娓娓而谈

C.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侃侃而谈D.娓娓而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交通安全意识、文明意识不但是汽车社会每一名交通参与者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的体现,更是汽车社会进步的体现。

B.受纺织需求低迷、新棉质量较差、进口棉纱价格低等多重因素影响,客户较往年大幅减少,新疆棉花整体销售疲软。

C.日前,有关江苏部分校园塑胶跑道疑似有毒、引起一些学生出现“流鼻血、头晕、起红疹”等症状引发广泛关注。

D.一款进口牛奶被网友曝出其实在生产地不能买到,而且品牌持有者居然是国内公司,这让一些消费者有点费解,甚至想冠上“假洋鬼子”的称号。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如果向大气中排放更多二氧化碳,那么在短期内该区域冰架表面和低层大气甚至

会丢失更多热量。

这种颠倒的温度趋势部分原因可归结于该地区的高海拔;,

此外,该地区还会经常发生气象学家所说的逆温现象,即低层大气温度比高层大气温度更低。

A.尽管东南极冰盖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但是其温度比低海拔的温度更低。

B.东南极冰盖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所以其温度比低海拔的温度更低。

C.东南极冰盖温度比低海拔的温度更低,因此其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

D.只要东南极冰盖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温度就会比低海拔的温度更低。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言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5分)

近年来,随着《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的火热,那些久未提及的生僻字又重新

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也有很多人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既独一无二,不易重名,

又有好的寓意。

当然,对待生僻字,①。

有网友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

还有网友认为,有些生僻字之所以被取代,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根本原因是因为难写、难认、难读。

文字用于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简捷和效率,②____,也就自然会被社会淘汰。

今天,人们如果把认读生僻字看作一种时尚,甚至在人名中使用,例如叫

等,③,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17.下面是2015年12月在浙江省乌镇市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识,请指出其构图要素,并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

(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最近,一位女歌手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吃汉堡包的个人图片,在与网友互动时自认为自

己“美”在“主要看气质”,一时引来无数人围观和评论,网民立场各异,众说纷纭。

比·如相关的评论有:

@随风飘:

总比看脸好,进步了。

@一粒小虫:

非常无聊。

就是换种方式秀自拍,不觉得美在那。

@时尚风:

还是广告说得好:

品质引领生活。

@小草:

我满身都是绿,难道不美吗?

@飞鸿一瞥:

全凭一张图片,就摸得着看得见人的气质了吗?

女歌手的一句话,引发了那么多的议论,值得深思。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