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444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

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

我校地处乡镇,学生都是农村儿童。

家长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数,相当的一部分成为了“留守儿童”。

留在家的多为大字不识的老人家,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

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

孩子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不尽人意。

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

“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

上课做什么呢?

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

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

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

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由此看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严”字当头、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三、关键词界定

预习:

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

习惯:

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敞开的门。

语文预习习惯是指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1]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3、以评价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6级3班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表。

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

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资料。

六、研究内容

(一)以激“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必须从“趣”着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

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其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这种激趣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悬念,自主尝试、解读悬疑,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2、质疑激趣,激发“学”趣

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

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指导学生领会课题含义,对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根据质疑初步走入新课自主探究,找寻答案。

也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质疑答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插图、、录音、网络视频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

以此达到动情、感知、晓理的预习效果,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4、故事激趣,激发“知”趣

对于情节性强的新课,教师可在预习前埋下伏笔。

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的开头,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走进预习,以此激发学生对新知的“知”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以“导法”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一个人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实验教师根据小学中段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以下几种预习方法:

1、读。

“读”是一种最重要的预习方法。

预习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

遇到重点篇目,要反复朗读。

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2、查。

查字典、词典或其它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将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划出来,及时请教他人,做到能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

借助各种学习资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如作者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等,以此达到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预习目的。

3、思。

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前预习时,不妨让学生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与老师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

4、写。

即勤动笔。

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让批注法在预习中落到实处。

我们更重视预习方式交叉使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方法引导,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在收获点滴成功的同时树立自信,培养预习习惯。

(三)以评价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他们长期坚持而形成良好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

我们可以建立“学校、家庭”共同监督的评价管理体系,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教师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随机课堂提问、小测验、预习作业检查、课下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给其打出分数或进行质性评价。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要给予及时的反馈、知道和肯定。

主要通过激励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促其养成良好预习的习惯。

2、生生互动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以此达到以预习方法为目标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学习效果。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完善自己的预习,有助于对预习效果的有效监督,以及小组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促进预习习惯的养成。

3、家长评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让家长参与其中。

有的预习作业可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并有家长为孩子的预习表现打分。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

有的预习作业可由家长签名,起到督促的作用,以此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七、课题研究步骤和预计成果形式

(一)研究时间:

2012年9月——2013年7月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2年7月—8月)

查找文献资料、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知识。

2、第二阶段,调查阶段:

(2012年9月)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现状,写出前期测试分析。

在此基础上完成课题实施方案。

3、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2012年10月—2013年6月)

结合新课改理念,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课题研究教师撰写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案例等。

采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反思→调整再“实””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撰写阶段性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预习作业成果展示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4、第四阶段,研讨总结阶段:

(2013年6月——7月)

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

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撰写结题报告,邀请专家组进行结题论证。

(三)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小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学生预习成果集等。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对课题进行整体把握,注重理论引领,组织协调,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分析问题并研究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九、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2002年2月版皮连生主编

2、《自主学习:

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01庞维国著

3、《学法指导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5月蒋宗尧著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

注释:

[1]《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北京1221页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