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447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八章第39讲中国人文地理概况学案

第39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考点一 我国的农业生产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

主要农作物

主要分布区及商品农业基地

主要影响条件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水稻、谷物

太湖、洞庭湖、江汉平原、鄱阳湖、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

原有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但热量条件不足,复种指数低

经济作物

棉花

五大基地:

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地区,南疆地区

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水源充足

油料作物

花生

山东丘陵

沙质土壤、排水好

油菜

长江流域,并有北迁南移趋向

水热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地形平坦

大豆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地形平坦、雨热同期

其他

西北内陆的胡麻、河南的芝麻

光照好,作物耐旱

糖料作物

甜菜

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甘蔗

台、闽、粤、桂、滇、川

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

水果

苹果

北方地区的丘陵区

暖温带气候

柑橘

南方地区的丘陵区

亚热带气候

花卉

西南

四季如春的气候

 

九大商品粮基地

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的商品率很高,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发展的区位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商品粮基地

优势

劣势

三江平原(A)、松嫩平原(B)

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肥沃的黑土、黑钙土

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

成都平原(C)、江汉平原(D)、洞庭湖平原(E)、鄱阳湖平原(F)、江淮地区(G)、太湖平原(H)

水热资源充足,地形平坦,农作物一年两熟,劳动力丰富,传统经验丰富,交通便利

人均耕地少,旱涝灾害频繁

珠江三角洲(I)

水热充足,地形平坦,农作物一年三熟,劳动力丰富,传统经验丰富,交通便利

人均耕地少,受市场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洪涝灾害较频繁

(2015·福州一模)下图是我国某两个省级行政区甘蔗种植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M、N曲线分别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闽、赣     B.粤、桂

C.川、鄂D.苏、琼

2.影响M省级行政区甘蔗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自然灾害 ②工业化、城市化

③生态退耕 ④种植结构的变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1题,我国甘蔗主要种植区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省区,据此可确定答案为B。

第2题,图中显示M省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减小,结合广东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可判断答案。

答案:

1.B 2.D

答案:

5.C 6.A

考点二 我国的工业生产

四大工业基地

四大工业基地因各自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也不同,呈现的发展问题也有所不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

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辽中南工业基地 

①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②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③雄厚的工业基础

①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①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②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业

京津唐工业基地 

①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②统一的电网;③便利的海陆交通;④紧靠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的油田

①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②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沪宁杭工业基地

①工业基础雄厚;②技术力量雄厚;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

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①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多侨乡,可利用外资发展工业;②水、陆、空运输便利

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②加强区内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

工业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呈现出沿海、沿河、沿铁路分布的特点,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和陇海—兰新线三大工业地带。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知,该地(  )

A.城市化水平高

B.工业发达

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D.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

2.为促进该地经济的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B.发展农业科技,增大第一产业的比重

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

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4%,而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为58%,这说明该地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该地大量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则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也不太发达。

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大量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

1.C 2.A

考点三 中国的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网密度:

东部大,西部小。

2.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铁路。

3.填写图中铁路线名称

a兰新线,b青藏线,c成昆线,d南昆线,e京哈线,f京广线,g京沪线,h浙赣线;i京九线。

1.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及其意义

(1)南北铁路干线(五纵)

走向

意义

加强西南和西北地区联系,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民族团结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的能力,分流京广线的运量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是我国铁路网的中轴线,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缓解京广线、京沪线的运输压力,加速老区脱贫致富,维持港澳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沟通了东北、华北和华东的联系,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南北大动脉

(2)东西铁路干线(三横)

走向

意义

促进华北与西北的联系,分担陇海线的运量,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边防

沟通东部和西部,促进西北、青藏地区的发展,巩固边防,横贯亚欧第二条大陆桥,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中、中南、西南之间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2.我国主要的内河航道

航道

沿岸港口

特点

长江航道

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①我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运量占全国内河航运总量的70%;

②通航里程最长;

③江海联运,促进沿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京杭运河航道

济宁、扬州、苏州、无锡

①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②从济宁到江南段的航运,因向南运煤、向北运输工业品而日益发展;

③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居内河航运第二位

珠江航道

广州、梧州

①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

②主干是西江,它对沟通广东、广西各地与沿海地区的物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松花江航道

哈尔滨

东北地区的主要水运干线

读“京津唐工业基地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四条铁路干线中,将京津唐三城市串联在一起且字母与名称组合正确的是(  )

A.a-京广线     B.b-京沪线

C.c-京哈线D.d-大秦线

2.在武汉(e)、包头(f)、重庆(g)、太原(h)的每两个城市之间,除空运外,不用转换运输方式和线路,可直接到达的是(  )

A.e与g之间,长江水运B.f与h之间,黄河水运

C.e与h之间,川藏公路D.f与g之间,京九铁路

解析:

第1题,京哈线联系了北京、天津和唐山。

第2题,武汉到重庆可直接通过长江航运来联系在一起。

答案:

1.C 2.A

中国工业区分布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此类图在高考中命题,多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资源、交通市场等因素来考查我国的工业分布、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图3天津滨海地区工业地域示意图

以我国造纸工业分布图为例

我国造纸工业分布图

1.读图名

一般的工业分布图下面有图名,如上图为“我国造纸工业分布图”。

若图下没有名称,往往题干部分会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阅读,从中提取已知条件。

2.看图例

一般的工业分布图中都有图例,只有先阅读图例,才会提高读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上图中的图例反映了造纸工业的生产规模。

3.找规律

结合图例,总结出图中工业类型分布的总趋势,然后进一步找出哪些区域密集,哪些区域稀疏,如由图可知,造纸工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分布稠密,在西部地区分布相对稀疏;造纸工业多沿河分布。

4.析原因

结合图中工业集中分布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说明原因,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阔,造纸工业发达。

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比较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吸引制造企业总部优势条件的异同点。

提示:

(1)相同点:

①都位于沿海地区;②海陆交通便利;③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发达;④基础设施都较完善,信息交流畅通。

(2)不同点:

①珠三角地区临近港澳和东南亚,有许多侨乡,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②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的开发,沿江经济带的发展;③京津唐是我国首都所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众多等。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分布不均衡。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2)举例。

优势条件。

(说明:

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

考向 中国人文地理

(2014·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  )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  )

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

解析:

第1题,餐馆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在其源地一定会广泛分布,结合选项信息可知,川菜馆在四川、湘菜馆在湖南、粤菜馆在广东数量众多,故①②③分别为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

西餐是舶来品,在我国应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且开发较早的地区,故A正确。

第2题,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除在发源地分布普遍且数量较多以外,在其他地区也有数量众多的分布,特别是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量大的京津唐及长三角地区,这体现了地域文化由其源地向其他地域的扩散。

餐馆的如此分布不仅不会降低原料的运输成本,相反还会增加其运输成本;单纯的餐馆的扩散分布,并不会加速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也不会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故A、B、C错误。

答案:

1.A 2.D

3.(2014·高考广东卷)下图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

若下列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则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  )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D.西北地区

解析:

选B。

读图可知,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是由西南移向东北,这就说明,在选项所列四个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的条件下,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是东北地区。

故选B,不选A、C、D。

(2014·高考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读图,完成4~5题。

4.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5.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解析:

图中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情况。

第4题,我们虽然不能清楚记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根据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使用排除法解题。

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

故选A。

第5题,可用直选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

故选D。

答案:

4.A 5.D

6.(2012·高考上海卷)阅读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

经济地理学中的重心理论是借鉴物理学的重心概念发展起来的、研究经济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内各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

一般来说,某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重心就偏向那个方向。

经济重心亦然。

(1)1995年至2009年期间,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分别呈现什么趋向?

(2)概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

(3)简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形成的区位条件。

(4)研究发现,2005年至2007年经济重心总体向西移动,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在其后2007年至2009年总体也呈现出向西移动;2006年至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先向北后向南移动,经济重心在其后的2007年至2009年也出现先向北后向南移动。

根据这两个事实分别说明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牵引关系。

(5)近十年来,经济重心与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空间移动特点与我国推出的重大区域开发战略相关。

列举一项我国重大区域开发战略。

解析:

(1)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分别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

(2)由图1可知,从1995年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的移动经度不超过1度,故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3)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区位条件,从经济条件、劳动力、交通、环境等方面回答。

注意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

(4)材料中第一句话说明经济重心的移动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的移动,第二句话说明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的移动带动经济重心的移动,围绕这两个方面回答问题即可。

(5)解答此题需要了解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决策。

答案: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由西向东移动,由北向南移动。

(2)基本特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东部。

判断依据:

总体而言,自1995年至2009年重心虽有移动,但移动的经度不到1度,重心偏于我国的东部。

(3)我国东部经济基础雄厚;人才众多;交通便捷;环境较好。

(4)经济重心以西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其后一、两年可以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西移;同理,高新技术产业重心以南或以北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其后一、两年可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经济重心向南或向北移动。

(5)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

一、选择题

(2015·南通质检)G

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

它可用于地理现象的热点和冷点地区的分析,若G

值为正,表明i地区周围的值较高,属于热点地区;反之则为冷点地区。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部地区冷热点没有变化

B.沿海地区热点都呈增长态势

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小

D.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2.影响图中甲、乙两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09年经济发展态势差异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地理位置D.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解析:

第1题,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冷热点在变化,如江西和黑龙江;沿海地区热点不全呈增长态势,如海南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

值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东部沿海地区的G

值整体上仍大于中西部地区,说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比较显著。

第2题,读图可知,乙省区经济发展的热度减退,与改革开放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有关;而甲省区在2009年成为热点地区,与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有关,故共同因素是国家政策。

答案:

1.D 2.A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

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据此回答3~4题。

3.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

A.广东B.江苏

C.江西D.云南

4.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长期光照时间短B.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D.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解析:

第3题,南部农业生产潜力达到1750以上,因此潜力最大的是广东。

第4题,甲地位于东北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纬度高,太阳高度较小,热量相对不足,农业生产潜力较小。

答案:

3.A 4.C

(2015·南宁模拟)下图为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迁出量较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甲、乙、丙三省人口密度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省境内人口密度分布比较均匀

B.甲省人口密度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C.乙省人口密度平原大于高原、丘陵大于山地

D.丙省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6.农村人口大量迁出对三省区的主要影响是(  )

①城市化水平下降 ②大量农民实现了户口的农转非 ③缓解人地矛盾 ④人均耕地面积增大,有利于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

第5题,通过轮廓图可直接读出,甲为湖南,乙为安徽,丙为四川。

甲省东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人口稠密,西部和南部分别是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人口密度较小;乙省没有高原分布,故人口密度分布不存在平原大于高原的说法;丙省东部为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于西部的青藏高原。

第6题,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是图示三省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农村人口外迁会使农村人口在本省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城市人口的比重会上升,城市化水平会相对上升;三省人口大量迁出,能缓解省内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大量人口外迁有利于这三省区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

答案:

5.D 6.C

(2015·青州质检)下图表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渔业结构变化。

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

B.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

C.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D.牧业、林业、种植业、渔业

8.下列关于1996年以后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植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

B.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C.牧业已成为第一大农业部门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减少

解析:

第7题,由于陕北黄土高原位于由季风区向大陆性气候区过渡的地带,同时该地人口较多,因此主要农业类型为种植业和牧业,林业比重较少,而渔业比重最少。

因此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8题,1996年以后,该地林业和牧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种植业比重下降,这是退耕还林还草所致,说明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但种植业总产值不一定下降;种植业仍为第一大农业部门;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大量减少从图中无法得知。

答案:

7.C 8.B

(2015·黑龙江哈尔滨九中期中)下图显示某年湖北省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往来货物的铁路运输量差异。

读图,回答9~10题。

9.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大的邻省(直辖市)位于湖北以(  )

A.南B.北

C.东D.西

10.承担由邻省(直辖市)输入湖北的货运量最大的铁路线是(  )

A.京沪线、京广线B.京广线、焦枝线

C.京九线、枝柳线D.陇海线、焦枝线

解析:

第9题,本题考查我国省区的相对位置,意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图可知,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大的邻省为湖南省,位于湖北以南。

第10题,本题考查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对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的识记能力。

京沪线、陇海线均不经过湖北,京九线虽有极少部分线路经过,但对湖北省的货物运输作用不大。

因此排除A、C、D项。

答案:

9.A 10.B

11.(2015·山西四校联考)读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据图可知(  )

A.东部沿海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第一级阶梯城市分布较密集

C.主要城市化地区多沿交通线分布

D.乡村人口将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城市

解析:

选C。

从图中分析,东部沿海是我国主要城市化地区,逆城市化现象不明显,A错;第一级阶梯只有拉萨为主要城市化地区,城市分布稀疏,B错;主要城市化地区多沿交通线分布,C正确;随着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乡村人口向东南沿海城市流动的趋势将减缓,D错。

二、综合题

12.图甲为我国工业布局变化图,图乙为1985~2005年每五年我国三类工业平均比重变化图。

读图回答问题。

注:

我国工业主要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轻纺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加工、服装、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印刷等工业部门;第二类为资源加工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医药制造、橡胶、塑料、黑色金属等工业部门;第三类为机械、电子制造业,其中包括机床、专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仪器制造等工业部门。

除上述工业外为其他。

(1)说明我国原有和扩建的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特点和优势。

(2)引起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3)比较我国三类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发展第三类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解析: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原有和扩建的工业中心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工业优势可从发展基础、交通、市场、吸引外资等方面分析。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重点建设的工业中心不断向西部、北部的内陆地区迁移,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地价等生产成本上升,环境要求提升;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上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实施。

第(3)题,对比三类产业结构变化图,可以直接分析比重变化。

第三类为机械、电子制造业,机械设备生产工序复杂,对工业基础要求较高,电子制造业属于高科技型产业,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结合我国实际即可分析。

答案:

(1)主要区位特点:

沿海分布。

优势:

便于吸引外资;海运便利;历史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