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4756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docx

7国道穿越应急预案

XX天然气输气管道XX段改线工程C标段XX国道段XXX国道

穿越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石油勘探局工程建设总公司

XXXX项目部

XXXX年XX月XX日

 

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目标

XX路XXX国道为交通主干道,车流量较大,其安全运行十分重要,一旦出现工程事故,后果严重,因此在管道穿越时应做好应急准备,高度重视,在方案上严密可靠,在措施上严格保证。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高效协调的原则。

保证所有应急资源处于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的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援救,有效的避免造成损失,实现紧急情况下应急行动快速、有序、高效;将危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工程概况及自然、地质条件

1、工程概况

XX天然气管道(以下简称“XXX”)是XX省天XX公司投资兴建的第2条全省输气管网的主动脉,由东向西经过XX、XX、XX、XX、XX五地市,设计输量35×108m3/a,设计压力6.3MPa,干线管径为φ813mm。

管道建成投产后,由于XX市城区的发展和扩大,新增的桥梁匝道、地铁轻轨、桥墩等对XXX线的安全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为保证XXX线及东外环路的运行安全,同时满足地方规划需要,对XXX线部分地段进行改线。

XX江、XX国道穿越位于XX区XX镇东外环路与XX路交叉路口附近,管道穿越处地貌单元为海积平原区。

穿越处河道基本顺直,两岸人口相对稠密,水、路交错。

因此决定采用定向钻穿越、顶管穿越相结合的穿越方式。

本次穿越范围为XX路轨道段,管线穿越两端桩号为NC02G-NC04G号桩,包括NC02G-NC03G定向钻穿越和NC03G-NC04G顶管穿越。

其中定向钻穿越包含2条管道:

φ813×14.3L450LSAW加强级三层PE防腐直缝埋弧焊钢管、硅管套管Φ114×6mm。

拟采用同孔回拖。

定向钻入土角10°,入土点为(X=104596.60,Y=614700.31),出土角7°,出土点为(X=103989.13,Y=614421.09),定向钻穿越长度为675m,管道焊接长度549m。

顶管穿越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法,穿越管道为φ813×14.3L450LSAW直缝埋弧焊钢管并进行加强级三层PE防腐,顶管穿越长度入土点为(X=104008.02,Y=614506.139),出土点为(X=104113.54,Y=614453.94),套管长度为116m,水泥套管规格为DRCPIII1500×2000。

2、地质情况

根据野外钻探资料,管道穿越场地内,勘探深度范围揭露岩性为黏土、淤泥质土和黏性土混砂土组成,现将各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第①层:

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碎石、砂砾及黏性土组成,结构松散,主要分布于场地北侧。

第②层:

黏土,黄色,含有铁锰质氧化物,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高干强度,高韧性,可塑,向下逐渐变软,上部夹有耕植土,该层分布较普遍,在洞桥江河道内缺失该层。

层厚0.80~2.20m,层底埋深为1.30~2.30m,层底标高-0.18~0.97m。

第③2层:

淤泥质黏土,灰色,含少量贝壳碎片,局部夹少量的粉砂团块,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高干强度,高韧性,流塑。

该层分布较普遍,仅洞桥江河道下缺失。

层厚1.80~11.50m,层底埋深为4.00~13.30m,层底标高-9.17~-1.98m。

第③3层:

淤泥,灰色,含少量贝壳碎屑,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该层主要在场地北侧宁穿路、洞桥江处有揭露,其中洞桥江河道内表层1m含较多碎石、砂砾及玻璃碎屑等。

层厚7.00~12.00m,层底埋深为10.80~16.50m,层底标高-14.33~-10.13m。

第④1层:

粉质黏土混粉砂,灰色,含少量腐植物,混约30%的粉砂,粉砂呈团块状,石英长石质,夹少量贝壳碎片;切面粗糙,流塑。

该层分布普遍,在洞桥江穿越北部厚度较小,层厚1.50~2.50m,其余各处厚度较大,未揭穿。

第④3层:

粉质黏土,灰色,含少量贝壳碎片、粉砂团块,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软塑。

该层在洞桥江穿越北部有揭露,未揭穿。

3、自然状况及气候条件

XX江穿越位于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分明,严寒期不长,多年平均温度16.30C,年平均降雨量1400mm,山区1500~1800mm,平原1300~1400mm,最大2334.1mm,最小880.1mm,雨量分布主要集中在5~7月的梅雨季节和8-9月的台风季节,冬季雨量较小。

4、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为海积平原,平面分布上地层岩性比较均匀,存在较厚的软土,该建筑场地抗震地段划分为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场地土的类型为软弱土。

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

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值可取为0.65s。

5河床及岸坡稳定性评价

XX江整体上穿越地段两侧地形起伏不大,穿越段河道的两侧为农田。

河道较弯曲,为人工修砌岸堤,采用浆砌片石护岸,稳定性较好。

水流枯水期与丰水期水量变化不大,平常状态下水流缓慢,以淤积作用为主,河流河床地层岩性主要为河流淤积土。

根据勘察资料显示,丰水期河流最大冲刷深度按2m考虑。

三、施工中的安全防护重点

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及复杂的地质情况,充分考虑到施工技术困难、不利条件,经多方讨论和分析,确定本项目的突发事件、风险和紧急情况有:

地面沉降、塌陷事故、交通事故、违规违章作业、安全防护措施缺陷,基坑发生坍塌滑坡。

四、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图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的实际情况,认真的组织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特制定本项目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的应急措施,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现场操作人员应急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和不良环境影响。

其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见下图:

 

 

 

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图

五、应急准备

1、成立应急抢险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杭甬改线工程穿越施工应急抢险小组的组成:

组长:

XX

副组长:

XX

成员:

XX

抢险队:

现场施工机组人员

杭甬改线工程穿越施工应急抢险小组的职责:

(1)组长:

项目经理,负责全面协调管理工作,指挥项目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向上级单位请示上级部门应急预案。

(2)副组长:

生产经理,负责小组人员分工协调,在组长不在现场的情况下行使组长的权利。

(3)组织执行组长、副组长抢险工作指示,并及时向组长、副组长反馈现场情况。

(4)抢险队:

执行现场抢险作业。

2、求助单位

发生险情时应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主要有:

宁波市郢州区路政中队、交警中队、消防部门、医院。

六、应急响应

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发生不可预测的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故时,现场级组长应迅速上报应急抢险领导小组,应急抢险领导小组组长迅速组织人员、车辆、设备、物质投入抢险。

并业主、监理汇报。

(1)紧急事故发生后,现场做好警戒和疏散工作,隔离危险区域,保护现场。

又现场级组长指挥抢救受伤人员,组织撤离。

拨打110、119、120求救电话,并在2分钟内向应急抢险领导小组通报,说明事故现场的地点,严重情况和人员伤亡情况。

(2)应急抢险小组组长接到险情电话后立刻发出投入抢险力量的指令,并命令其他机组人员停工待命,作为抢险后备力量随时准备投入到抢险工作中。

由组长30分钟内以向业主、监理报告。

七、应急措施

1、基坑坍塌滑坡

(1)、预防措施

①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技术交底施工、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坡度。

②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基坑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平台、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和积水坑,并派专人抽水值班,并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砼保护。

③在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少开工作面的形式,避免暴露太多的基坑工作面。

④坡顶严禁堆积荷载,

⑤基坑四周设置砖砌或砼排水沟;分层开挖,层间设台阶,每层开挖边坡坡率根据地质情况按规定放坡,必要时坡面喷射砼保证稳定。

⑥开挖期间加强监测频率,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总结。

(2)、应急措施

①出现险情时,现场人员从安全通道有序疏散,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的人员进行疏散。

②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处置。

③会同相关部门对影响到的周边道路进行调整和交通疏解。

④在具备条件和不危及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补强支撑,并对坡脚处进行土方回填。

⑤尽量减少动载、进行坡顶卸载。

⑥杜绝任何流入基坑边坡内的水源。

2、支护桩侧向位移

(1)、安全预防措施

①基坑开挖过程中,边开挖边架设钢支撑,支撑连接处要可靠,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设计深度,确保支撑体系稳定。

②施工时严格控制钢支撑各支点的竖向标高及横向位置,确保钢支撑轴力方向与轴线方向一致。

③在基坑开挖期间要加强对支撑的观察、每班要有专人巡察、当支撑轴力超过警戒值时,立即停止开挖,分析原因,制定对策。

④开挖期间加强监测频率,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⑤支撑施工要严格按设计要求架设。

对支撑材料要严格把关,杜绝使用有缺陷的支撑材料。

(2)应急措施

①出现险情时,现场人员立即从安全通道有序疏散,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单位或住宅内的人员进行疏散。

②在失稳的钢支撑旁加设钢支撑,进行坑底加固,如采用注浆、高压喷射注浆等,提高被动区的抗力,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查找是否有支撑松弛,如果发现有支撑松弛,应立即采取加固措施。

③如由于支撑失稳已经引起基坑坍塌,立即对基坑坍塌处回填土方,并清理基坑周边的超载,如果围护结构背土发生土体流失,要立即填充砂或砼,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查找是否有支撑松弛,如果发现有支撑松弛,应立即加垫木楔,防止失稳现象扩散。

3、基坑坑底隆起

(1)、安全预防措施

①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基底隆起监测,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②地基加固、周边设降水井降水等措施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③基坑周边防止过多的超载。

④开挖前对围护质量摸底、详查,对可能会发生渗漏的部位进行注浆封堵处理。

(2)、应急措施

①立即疏散险情现场作业人员,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单位或住宅内的人员进行疏散。

②发现坑底隆起迹象,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应立即加设基坑外沉降监测点。

③回填注浆或回填土,直至基坑外沉降趋势收敛方可停止回灌和回填。

4、涌砂涌水

(1、)安全预防措施

①开挖过程中对围护结构桩间等薄弱部位设专人监视。

②若发现出现少量渗漏,应及时处理,先堵漏后开挖,防止渗漏点扩大。

③加强量控监测、对量测数据进行审查对比,密切关注围桩的变形情况。

④监测信息围护结构变形超过允许范围时,必须立即加密支撑,防止变形进一步扩大,遇薄弱环节错位开裂,出现渗水通道时,及时处理。

(2)、应急措施

①立即疏散险情现场作业人员,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人员进行疏散。

②在涌砂处打设Φ42注浆孔注浆加固;在涌水处采用M10浆砌片石围堰,边用抽水机将突水排出,然后回填干砌片石,注浆加固。

5、路面沉降、塌陷

(1)、安全预防措施

①做好穿越施工的施工前准备工作,向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

②施工过程中做好润滑减阻,根据地面及地下水位情况及时调整压力和润滑浆量。

③穿越施工中应多测多调,确保轴线与高程精度,以保证施工的顺利推进。

(2)、应急措施

①当发生路面沉降时应停止作业,排查原因,向地下土体注浆加固。

八、恢复生产及应急抢险总结

抢险救援结束后,由监理主持、业主、设计、施工方参加的生产恢复会,对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下部恢复生产应采取的安全、文明、质量等施工措施和管理措施。

施工单位成立事故调查组,由事故调查组按照职责工作内容进行调查处理,并写出书面总结材料上报。

根据公司的相关要求,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重大事故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预防事故的意识和防范能力,积极组织应急预案培训,使参加救援的人员熟悉掌握应急预案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救援工作程序,提高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