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884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8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docx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述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相当于一般所说的普通心理学。

它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1、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叫普通心理学,是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因为正常成人已经发展成熟,在他们身上能够表现出心理活动是一般的规律,所以,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5、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6、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里过程。

7、人格也称个性。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4个方面: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8、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9、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

10、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

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

11、现在,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生活的经验,临床的事实,以及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所获得的大量资料的证明。

12、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功能,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

13、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14、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15、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6、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17、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18、所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19、但就心理学而言,它是一门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20、孔子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即认为人生而俱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别。

21、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2、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3、由于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学者们都把他看作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24、冯特用内省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认为统觉就像是意识域的注视点)和情感三维说(认为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紧张和松弛三个维度)。

25、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Titchener,E.B.)。

26、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27、后为、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分为3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

28、由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又与他们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9、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30、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31、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32、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33、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辨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各案法;实验法;测验法;分析法。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35、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三个部分组成:

细胞体、树突、轴突。

36、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7、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38、许多神经元的轴突然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的。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12对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39、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

40、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41、脑干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

42、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43、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

大脑皮质的总重量600克,占全脑总重量的40%。

总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

44、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可以分为四个叶;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之前为额叶,中央沟之后枕顶沟之前为顶叶,枕顶沟之后为枕叶。

45、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46、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

47、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Broca.P)发现。

48、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SPery,R.w.)做了“割裂脑”的实验。

49、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50、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51、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52、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53、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54、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55、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有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56、巴甫洛夫发现的4个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

条件反射的抑制;扩散与集中;相互引诱;动力定型。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P22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3、外部感觉包括: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4、内部感觉包括:

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宜、性和疼痛等感觉)。

5、我们把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叫感觉阈限。

P23

6、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7、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8、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

又叫最小可觉差,英文缩写为j.n.d。

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9韦伯定律:

1840年韦伯指出,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

△I/I=K。

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叫韦伯分数。

10费希钠定律:

1860年费希钠认为可以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

得到公式:

S=KlgR(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到的K值不同。

11、韦伯定律和费希钠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24

2、暗适应要30-40分钟,光适应要1-2分钟。

因为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的快,合成的慢。

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办法是戴红色眼镜。

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4、负后象:

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蓝绿色;黄—蓝)。

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5、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7、相续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8、联觉:

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9、视觉的适宜刺激的波长是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10、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

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

11、颜色的混合有两种:

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12、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

13、遗传的途经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

男色盲多于发女色盲。

14、声波: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15、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16、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的降低,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

1、听觉适应:

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2、听觉疲劳:

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3、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4、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5、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6、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

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

7、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8、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身体各部分的生理零度不同。

皮肤的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难于适应。

9、平衡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10、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

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11、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它包括饥饿、饱胀、渴和窒息的感觉。

12、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5、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痛是人类的报警器,有人没有痛觉是很危险的。

13、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14、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

15、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1、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2、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器官的客观协同活动的结果;3、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1、相同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2、知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3、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4、来自正前方、正后方的声音的方位判断的准确性就比较差。

5、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

6、似动现象:

有时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7、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运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

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和运动错觉。

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9、只有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第四节记忆

1、记忆: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2、按内容记忆分为五种: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3、记忆的过程分为:

识记、保持、回忆。

4、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

缺少任一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现。

5、识记:

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6、保持: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7、回忆:

又叫再现,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8、遗忘:

对识记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9、遗忘曲线:

又叫以间隔的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画了一条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叫保持曲线又叫遗忘曲线(德、艾宾浩斯)

10、表象:

我们把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

11、表象是对事物的形象回忆,所以表象的特征首先就是它的直观形象性。

12、表象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是可以被操作的。

13、表象起到了从感知到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

14表象在心理了展过程中是从感受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于发展起来。

15、三个记忆系统:

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6、瞬时记忆:

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

(美、斯波林)

17、视觉的瞬间记忆叫图象记忆,听觉的瞬间记忆叫声象记忆。

18、瞬时记忆是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的,因此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19、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持的时间很短。

瞬时记的容量为9-20比特;图象记忆的保持时间为0.25-1秒;声音记忆的时间可以超过1秒,不超过4秒。

20、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容量(记忆广度)为7+-2,即5-9个项目。

21、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为大的记忆单位。

2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

23、短时记忆中既有从瞬时记忆中转过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24、长时记忆:

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25、长时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

只有当人们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意识到。

26、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27、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两头比中间记的好,开头记的好又叫首因效应,末尾记的好叫近在效应或新近效应。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像-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概念以词的形式来表现。

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以把思维分成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问题解决就是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

所谓问题空间就是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包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的作用,定势的作用。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试,最后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法就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语言。

不是用来交际的语言的言语叫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友可以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又可以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不是用来进行交际,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

想像是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像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的差别。

想像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像出来的事物来源与现实。

无意想像是没有预定目标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像。

梦是无意想像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幻觉则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像。

有意想像又分为创造想像、再造想像和幻想。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里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里机能,他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和、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由于感觉通告容量的限制,我们在一瞬间能够觉察到事物是非常有限的。

无意识是相对与意识而言的,他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里活动和心里过程,他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

而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的频率为8—13赫兹。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注意是心里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里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

注意不是一种心里过程。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标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标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意志,又叫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

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1、需要:

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

2、社会需要包括:

求知、交往的需要。

3、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

需要、内驱力、情绪、诱因。

4、动机的行为的表现为:

不同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行为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相同的动机引起。

5、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性动机包括:

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和爱好。

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

在种族和个人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力量强的需要;关系到个人生存的需要。

7、情绪和情感:

是主体以一种主观感受的形式进行反映的;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其外部表现形式;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8、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

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绪代表有是感情的内容;情绪适用于动物和人;情感只适用于人;情感比情绪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9、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为:

情绪和情感是同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代表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

10、情绪和情感具有:

适应、动机、组织、信号的功能。

11、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叫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12、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在:

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性、情绪和情感的强度;情绪和情感的紧张度;情绪和情感的激动度上。

13、意志行动的特点是:

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一种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来的。

14、意志的品质有: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15、和意志的自觉性品质相反的是:

武断从事、受暗示性。

第九节人格

第一单元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说,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稳定性。

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

功能性。

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也就是说,人格对个人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场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他受到的教育的影响。

这说明人格的社会制约性。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

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

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人格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不从心特点方面的心理特征。

性格则是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人格心理特征,离开了具体的活动或任务的抽象的能力是没有的。

智力,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

智力的组成因素中,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

正常发展的智力是人从事任何一种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的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没有某种能力难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和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所以能力和知识技能又有密切的联系。

(三)能力的分类

能力、才能和天才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

才能,是具备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

天才,是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达到了解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的的结构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教学能力、写作能力等。

⒊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按能力所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