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4934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9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K.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PK.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PK.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PK.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PK.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PK.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PK.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PK.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PK.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PK.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PK.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K.docx

《PK.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K.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K.docx

PK

CAD讲稿(PK)

一·PK数据交互输入和计算

此时可将PMCAD中形成的数据文件调出,此时选择打开巳有数据文件,在文件类型中选择空间建模形成的平面框架文件,根据下图调出相应文件PK-4。

也可用交互或输入生成新的数据文件,输入方法同PMCAD中有关菜单。

在总信息参数修改时,大部分参数由PMCAD中传来,只有梁惯性矩增大系数对中框架取2.0,对边框架取1.5。

可参照下列图表修改:

在地震参数修改时,参数都由PMCAD中传来。

前面操作时要仔细。

因为每个文件的计算结果都存入文件PK11.OUT,每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若要保存则应另取一文件名,否则会被覆盖。

不过这一文件通常不必保存,你可以直接回车。

经过几秒钟的运算,可得出各种计算结果,你应该逐项检查。

看看结果是否合理、是否超筋、轴压比是否超出允许值(0.9)等等。

括号内即为轴压比,从上图可知:

柱尺寸偏大,可以减少。

这时可回到PMCAD修改,注意菜单一、二、三、四全部都要运行一遍。

二·框架绘图

可参照以下表格做修改

修改前柱平面内纵筋

修改前柱平面外纵筋

上图为柱在框架平面内每侧配筋,实际工程中都采用对称配筋。

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

梁上部钢筋(其中有两根通长钢筋)

6.3.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上图为框架梁上部配筋,每一截面钢筋均由通长钢筋和支座范围内局部配筋组成。

如图中一层中间支座处配筋为2Φ20+3Φ20,其中2Φ20沿梁长通长布置,而3Φ20分几批在支座附近截断,截断长度可以查得,如下图:

第一断点

第二断点

11.150处梁纵筋截断图如下:

梁下部钢筋

梁、柱箍筋直径

梁、柱箍筋加密长度

梁、柱箍筋加密区间距

6.3.10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

4框支柱,取全高。

  5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框架梁腰筋

第10.2.16条  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此处,腹板高度hw按本规范第7.5.1条的规定取用。

毕业设计中PK的应用

框架弯矩分配主要计算四种情况:

1、恒载作用下的弯矩;

2、活载作用下的弯矩(满跨布置);

3、活载作用下的弯矩(隔层隔跨布置一);

4、活载作用下的弯矩(隔层隔跨布置二)。

框架梁跨中弯矩组合时有下列八种组合情况:

1、1.2恒荷载+1.4活荷载(隔层隔跨布置一);

2、1.2恒荷载+1.4活荷载(隔层隔跨布置二);

3、1.35恒荷载+0.98活荷载(隔层隔跨布置一);

4、1.35恒荷载+0.98活荷载(隔层隔跨布置二);

5、1.2(重力荷载代表值)+1.3地震荷载(左震作用);

6、1.2(重力荷载代表值)-1.3地震荷载(右震作用);

7、1.2恒荷载+1.4活荷载(满跨,按铰支考虑跨中弯矩的一半);

8、1.35恒荷载+0.98活荷载(满跨,按铰支考虑跨中弯矩的一半)。

(跨中弯矩组合还需考虑梁按铰支考虑时跨中在荷载作用下跨中弯矩的一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