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5015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2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6页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docx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课件全部

普通高中教材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意义,原则上知道怎样欣赏美术作品,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内容结构

本课讲述的主要知识点:

什么是美术,美术的功能,美术的分类,人和美术的关系,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等。

课文部分:

为本课教学内容之梗概,共分10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述什么是美术,美术的分类,人与美术的关系。

第2自然段,介绍美术的功能。

第3自然段,概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第4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结合作品分析概述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即第一步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第二步对内容理解和体验,第三步对内容的探究和领悟。

第10自然段,替代学生提出欣赏时遇到的多种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求知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明确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课本内容补充资料

(下面按课文中的问题展开的论述,供教师教学参考。

主要是为偏远地区不便查找资料的教师提供参考资料,引文中涉及该课的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术,美术的特点和美术的分类

(1)美术的概念。

课本给美术下的定义为: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它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前一句是美术的定义,后一句是美术的性质。

中国与西方最早只有“技艺”而无“美术”一词。

西方17世纪出现“艺术(Art)”一词,泛指以审美为目的的文学艺术。

今天被我们称作美术的东西,西方人一般称作艺术或造型艺术。

我国“五四运动”前后引进“美术”一词。

1920年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仍从广义上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统称为美术。

其后,我国学者为了将美术与艺术中的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加以区分,而从分类学角度给美术下定义为:

美术属于艺术,美术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它们之间的物质存在的时空形式,也就是艺术形式的物化(物质化)结构的不同。

美术的特质媒介存在形式是空间性,是在一定空间中并列式地展开,或占据二维空间,或占据三维空间。

音乐则是时间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地展开,也就是在一定时间里,有程序地存在,经过起始、高潮和尾声,在此时间延续的程序中显示其生命力。

戏剧、电影、舞蹈等,则是时空艺术,其形态的物化结构,既有空间形象,又需要在时间的过程中展开,既有造型,又有活动表演性。

美术,亦称造型艺术。

西方普遍用造型艺术一词称之,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种习惯。

他们认为,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美术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所以将美术称为造型艺术理所当然。

但也有人认为“造型艺术”这一概念不具备艺术形态学的价值。

舞蹈、戏剧、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艺术门类或艺术活动,都具有造型性,但它们与绘画、雕塑的造型艺术有根本的不同,认为艺术分类的内在依据,首先应该是艺术传达媒介的物质存在形式的差异。

这是艺术分类的本体论标准。

(参照王林著《美术形态学》,重庆出版社)

国内外也有人将美术称为“视觉艺术”,这是从感知方式上的艺术分类。

但由于戏剧、舞蹈、电影等,也需要通过视觉的感知,所以有其不科学的一面。

(2)美术的特点。

美术这一物质存在方式的空间性,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静态性。

美术以其物质媒介静态地呈现于空间之中,也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内容、情绪表达等,都是以物质媒介静态性地实现的。

无论是快节奏的火热的现实生活,还是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斗争;无论是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还是人的奔跑运动等,一切对象的动态和心理活动的表现都如同摄影抓拍式地将其瞬间凝固于静止状态。

作品本身是静止的,作品中的形象是凝固不动的。

龙门、云冈石窟中的大佛在洞窟中静坐了千年。

画中的仙女,虽然对人们含情脉脉,却不能走向尘世人间。

他们在美术家的刀下、笔下诞生之日起,就静止地亮相于那里,人不搬动,他们就不会自动地离开供人观赏的“舞台”。

建筑艺术,即使经历多年风化雨蚀,依然植根于原地。

美术有时也表现动态事物和人与事物的运动过程,但它的整体形象是永远凝固于作品上的。

只是由于观者在观赏之中会产生动的联想,于是便将时间从物理世界转移为心理世界。

②可视性。

人对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是用眼观看,即美术作品的可视性。

可视性有两层意思:

其一,区别于戏剧、电影的可视性,是它的一目了然的直观性,无需借助于听觉。

其二,美术作品有引起视觉审美注意的性质,或是悦目的,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蒙娜丽莎》、《虾》等;或是夺目的,如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及某些现代派作品。

③质、材与精神统一性。

美术作品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没有物质材料就无法制作美术作品,物质材料是美术作品的传达媒介。

美术不同于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不是以人自身作为表现某种精神的载体,而是以物质形态的作品作为人的精神的载体,在相异的物质实体形式中实现自我。

在绘画、雕塑以及建筑等空间艺术中,其精神内容与石头、木材、金属、颜料等物质实体融合为一,或者说艺术家以他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无生命的石头、金属、颜料、纸、画布等物质实体以生命,使自然物质经过人的塑造而与人的精神情感合一。

长城那砌筑于高山顶峰的蜿蜒万里的巨大实体,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法国埃菲尔铁塔,其巨大的钢铁构架显示出法国19世纪末资本主义勃发的时代精神。

质材性还表现在质材自身的审美价值具有符号学的意义,也就是质材自身是一种形式语言,可以传达出某种意义,或者说特质材料决定美术作品的形式特点以及在作品中发挥质材美的艺术魅力。

例如,青铜的凝重、大理石的洁白、泥塑的质朴等,这些材料的特点一旦与表现内容很贴切地结合,便会使作品的审美情感与特性得到加强。

质材成为重要的形式语言,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汉白玉石的《宋庆龄雕像》给人以圣洁高贵的感觉,如用泥塑代替,汉白玉石的形式语言便会随之消失。

玻璃面的摩天大楼与茅草屋二者之间,体现出的人的精神差异是巨大的。

(3)美术的本质

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是一种内部的规定性。

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艺术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时代之中,他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其创作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段和形式。

旧石器时期产生描绘狩猎动物的洞窟壁画,而今天才能出现多媒体艺术。

因此,以物质为媒介,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思想、精神、情感、社会生活和审美理想的美术,其本质首先是社会的一种表现形态。

美术又是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手的操作成为物质化的成型的产品。

从创造这一精神产品的方式与样式来说,美术又是生产形态。

美术与其他的意识形态、生产形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强烈的主体性。

美术是美术家个体创造的产品。

美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向、心境、精神和审美理想等倾注于其生产的全过程,物化于作品之中。

美术是美术家自我的表现,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

无论是从对客观对象的选择上,还是从将客观世界加以主观变形,创造新的艺术形象上看,或者是从笔触、色彩传递出的情绪来看,都体现了这种主体性。

②独创的艺术形象性。

美术不同于政治、法律、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在于它以艺术形象呈现于世,而且这种艺术形象是以其独创的不可重复性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

这种艺术形象,是通过艺术想象和各种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

③形式构成的审美性。

美术生产是创造具有审美特性的物质形态,满足人类高尚的审美需要,因此,美术家要遵循形式美法则,创造具有美的形式的产品。

它是人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审美意识的物化过程,其形式构成的审美性,又推动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

美的规律,如同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生产一样,支配着艺术品的生产,愈是美的产品,其价值愈高。

所以美术又是人的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

(4)美术的分类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4大类,这是按物质材料、制作方法、空间性质和功用加以划分的,是沿袭西方习惯的传统分类。

对此,我国很早就有不少学者提出书法、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是抽象的平面空间的线条艺术,纳入美术当属必然。

《中国美术辞典》一书已将书法、篆刻列为重要门类予以介绍。

另外,关于摄影艺术是否属于美术的问题尚有争议。

有人认为那是依靠机械手段制作的艺术产品,不属美术;也有的专家从美术形态的本体论角度考虑,认为它属于平面的空间艺术,当属美术,它与绘画同是二维空间艺术,仅仅是它的构成图象的纪实性不同于绘画。

这个问题由于尚未定论,课本中没有涉及。

2.美术的功能

由于美术形态的多样性,其功能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认识、教育功能

绘画、雕塑的认识、教育功能是明显的。

在照相机未发明之前,人类以绘画、雕塑作为存形的手段,我们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中,可以了解历史,认识古代人类的生活情况。

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可以使我们了解秦代军人的服饰和军阵状貌;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了解北宋的都城汴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交通状况;敦煌壁画,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方方面面的知识。

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

美术作品,通过审美起到认识、教育作用。

中外都有为社会功臣、模范画像、塑像和建纪念碑、馆的传统,以期起到宣扬、教育作用。

尤其是在革命斗争和战争年代,各国普遍重视运用政治宣传画和政治讽刺画的形象的直观性,唤起民族和群众的团结精神,对敌进行斗争。

即使在和平时期,很多美术作品也起着歌颂时代新风、鞭挞社会时弊的作用。

(2)审美功能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运用各种造型手段,把生活中获得的美感通过形象思维加工创作出来的,具有唤起人的美感的心理效应作用,给人以审美享受。

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复杂的形象思维,超越对象地去把握到理性的美感,使作品的境界得到升华,从而起到陶冶人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3)实用功能

与其他艺术相比,美术是实用性最强的艺术品种。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加以美化,无论是城市建筑、生活环境,还是劳动工具、交通工具、服装、文具等的设计,都显示着美术的实用功能:

创造实用、适用,且和美相结合的物品和环境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美术的实用性功能也越来越显著。

(4)传播交流的功能

美术以形象作用于人的视觉,易为人们直观地接受,起到传播信息和帮助人们交流的作用。

在没有文字的渔猎社会,人类即以图画传递信息,如在水塘捕到鱼之后,就于岸边画上鱼,告诉人们这里有鱼。

现代社会,为适应生活的快节奏产生的各种标志,是以直观形象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如商标、交通标志、企业事业标志等。

美术如同“世界语”,既有传递美的信息的功能,又有传达语言不便于传达的形象性内容的功能,还可以起到交流文化和沟通感情的作用。

美术的以上四种功能,就一件具体的作品而言,可能有某一方面的偏重,但美术的各种功能,都需要通过审美发挥其作用。

3.为什么要上美术鉴赏课

欣赏美术作品,就是对美术作品的领略、品味、体验和赏识的审美活动,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要求观赏者深入其美的情境之中,并要走出情境之外,反复品味、玩赏,不断思索其深邃的内蕴和隽永的意味。

体验,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情感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或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加以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

欣赏还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品评作品的审美价值,即鉴别的审美活动。

鉴别,是通过对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而后对其作出审美评价。

有鉴别的审美活动,称为鉴赏,是比较专业化的审美活动。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齐白石的《虾》,都能认出一个画的是女人,一个画的是虾,感觉的心理过程是一样的,但感觉到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这种不同,是人的审美能力的不同。

对美术作品的品味、体验、赏识能力,称为欣赏能力或审美能力。

它和人的文化素质、艺术素质、认识鉴别水平、理解程度有关。

有了鉴别能力,才能更准确地领略和赏识,变直觉的观赏为自觉的鉴赏,使欣赏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

本书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和水平,即提高审美能力,而讲述有关的鉴赏基础知识。

4.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

(1)审美能力是现代人文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85年6月10日《文汇报》发表我国著名科学家、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对记者的谈话,沉痛地列举了洛阳一位建筑工程师,在施工中遇到了古墓,他为节省工时,未等文物部门做完清理工作,便强令引爆,竟炸穿了三层古墓,其损失之重,比节省工时的价值不知要高多少倍。

这位工程师此举说明什么呢?

说明他文化知识结构有缺欠,只知工程,不懂艺术,不知艺术的文化价值,这是不完全的教育造成的结果。

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人失去对艺术的理解和兴趣,会致使感情生活单调,还可能殃及他的心理健康。

达尔文说:

“……失去这种趣味(指对艺术的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感情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上世纪初,对我国科学工作者讲话中,也曾说过:

“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

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的职务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高的是渐渐的成了厌世的神经病。

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

譬如人是何等灵变的东西?

照单纯的科学家眼光:

解剖起来,不过几根骨头,几堆筋肉。

分化起来,不过几种原质。

要是科学进步,一定可以制造生人,与现在制造机械一样。

……抱了这种机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但对于自己竟无生趣,对于社会毫无爱情;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决没有创造的精神。

”(蔡元培《美术与科学的关系》,见《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37页。

)达尔文也深有体会地说,由于对绘画和音乐兴趣的丧失,“我的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机器,它只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规律。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意识状态的另一部分能力——的衰退。

”(见《达尔文自传》,转引自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51页。

事实已经证明,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分手的艺术与科学,又开始携起手来。

科学界泰斗钱学森曾说:

“光靠逻辑思维、实验手段是不能使科学向前发展的。

文艺上叫灵感,科学上是创造,科学和文艺有共同点,科学发展到最高级的阶段,这种相通的共同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

这种趋势,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将看得越来越清晰了。

”现代社会,文艺家要用新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科学家要凭借美感去追求真理。

创立量子力学矩阵理论的科学家海森堡认为“美是真理的光辉”。

现代创造心理学研究证明,“艺术熏陶哺育起来的美感就成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智慧源泉之一。

”“美感可以唤起一个人到未知领域去进行探索的欲望,同时又可以指导一个人怎样去进行这种探索。

”(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90页。

)原苏联物理学家格达尔说:

“科学的美在于它逻辑结构的合理匀称和相互联系的丰富多彩。

在核对结果和发现新规律中,美的概念证明是非常宝贵的,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和谐’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

”科学家相信美感常常比知识或者比思维更直接地引导人们走向真理。

他们常常遵循美感的引导去追求真理。

与一种更符合实证的理论相比较,他们常常宁愿选择更富有美感的理论,因为他们知道在美之中包含着一种比局部的实证更普遍和更根本的东西。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对右脑开发的重要意义。

人的大脑运用尚有4/5待开发,按单一知识结构培养的人,不会建立健全的网络联系系统,可见人具有健全的知识结构的重要。

就目前功利而言,即便在交朋友和各种社会交往中,能欣赏美术作品,也显示出高雅的文化层次。

(2)具有审美能力,可从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

当今社会,一切人造物都是经过美术工作者设计的,人就生活在美术的苑圃之中。

如果对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一无所知,就不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不能对其有所鉴别。

这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欠缺,更是感情生活单调的反映。

感受不到艺术的美,是很可怜的。

如果我们具有审美的眼睛,则可以从美术作品中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可以接受美术艺术语言传递的各种信息,体验更丰富的内涵,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充实和更加丰富起来。

(3)具备审美能力,可使审美情趣更高尚

审美能力,即辨别美丑和领略美的能力。

人的审美趣味有高雅低俗之别,美术作品的格调同样具有高雅低俗之分。

具有审美能力,就可以从格调高雅的美术作品中获得美好情趣的感染和崇高艺术境界的陶冶,就可以对格调低俗的作品有所识别,具有抵御精神污染的免疫能力。

5.怎样鉴赏美术作品

这是高中阶段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本课中很难用较短篇幅说清。

所以,我们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齐白石的《虾》这两幅不同画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为例,按三个步骤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步,对形式特点的把握和形象的感受。

第二步,从形象分析入手,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第三步,深入思索探究作品的内蕴和意味。

将上述步骤稍加具体化,即首先应区分作品是哪个门类的,然后再区分出它在该门类中属于哪一种类,例如是油画、中国画,还是版画;是石雕,还是面人彩塑等,把握它们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艺术特点。

其次,还要把握作品由于观赏需要和功能所构成的特点,如大厅的壁画、卧室的小画、广场上的雕塑和建筑物上的浮雕、历史画、年画等。

能够区分艺术种类特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艺术种类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把握其艺术特点,不致于出现鉴赏版画时用油画特点去衡量,鉴赏中国画时要求它和真实物象的色彩一致等。

此外,还要进一步看它的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个性特点,把握形式美的所在,如艺术技巧的功力美、整体形式结构的美、质材特点运用的美等。

从形象剖析入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钥匙。

要先区分形象的类别,是写实的,还是变形的,或是抽象的。

作品整体的艺术形象给你的是一种什么感觉,进而分析形象关系、形象特点,再去看作品的内容,感受和体验艺术家所表现的情绪、意境,感受体验作品结构形式的美。

还要通过对形式特点的把握和形象分析,领会作品的含义、主题思想、主观精神、形式意味和社会意义等。

我们如此笼统地说如何鉴赏,是很简单的,但是当您照课本讲完对《蒙娜丽莎》和《虾》这两件作品的分析之后,如果让学生按此三步去分析新的作品,就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如从形式上如何把握特点,怎样分析作品类别,为什么艺术形象有的写实、有的变形、有的抽象,怎么看内容,那抽象的作品又是什么内容,怎么鉴赏美术作品形式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之后安排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艺术语言、形式美,以及各门类艺术特点等课。

美术的鉴赏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二是多接触美术作品,在审美的实践活动中提高鉴赏能力。

18世纪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评论艺术家狄德罗曾指出:

“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它表示在能使它美化的情况下,抓住真实与良好的东西,并且迅速而强烈地为它所感动。

这样就由一般的欣赏能力,变为鉴赏能力。

那么,美术鉴赏的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呢?

这里引用常锐伦教授在其专著《美术学科教育学》中的一小节有关论述:

(1)美术批评法

美术批评法是师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解释、价值判断等批评活动,使学生获得对美术作品的含义、价值和个人意义的理解的审美享受,并习得美术批评方法,从而提高美术理解力、鉴赏力的教学方法。

美术批评法,主要是于专题欣赏、参观美术馆等鉴赏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学方法。

美术批评法是将理论界的“美术批评”引用到欣赏课中的教学方法,故称“美术批评法”。

这里涉及到欣赏课、鉴赏、美术批评等概念,有必要予以弄清楚。

“欣赏”,是指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趣味,包含对事物的肯定和赞赏。

所以,作为美术课业类型的“欣赏课”,是对作品的肯定和赞赏,而应选取优秀的美术作品供学生审美享受,其称谓是正确无误的。

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虽然也会有一定的鉴别,但主要是直觉地感受、领略其美和艺术趣味。

一个未受过训练的文盲,也可以对《开国大典》、《蒙娜丽莎》发出由衷的赞叹;一个小孩子也可对齐白石画的虾、蟹领略其美。

高中阶段应该提高一个层面,即“鉴赏”。

“鉴赏”的涵义是鉴别、品评、欣赏。

美术鉴赏,是在对美术作品的品质、价值、意义作出判断基础上的欣赏活动,是一个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包括知觉、感情、认知、判断等心智活动。

人对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别之后才能肯定喜欢不喜欢,最初接触时可能由于不理解而不喜欢,一旦理解之后会变为欣赏。

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判断的鉴别活动,就是美术批评。

王朝闻在《美学概论》中对艺术批评的界定是:

“艺术批评是以艺术欣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判标准,对艺术作品的是非、善恶、美丑所作的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

对于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来说,艺术批评比美学和艺术理论起着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第319页,人民出版社,1981。

)台湾学者王秀雄说:

“美术批评具有两方面机能。

一为解说作品之结构,作品内涵及其象征意义等作品性质的‘解释批评’;另一为判断作品优劣和价值的‘价值批评’。

要判断价值之前,需要先了解作品,所以在批评次序上,‘解释批评’总是在‘价值批评’之前。

”[王秀雄:

《美术批评鉴赏教学的研究》(台湾《学校美感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论文与研讨记录》),第44页。

由于批评者对美术作品重视的层面和观点的不同,以及价值判断标准的不同、审美取向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意义的解释,有的着眼于固有的美感价值的批评,有的着眼于伦理道德的批评,有的着重于个人获得印象、感受的批评,有的着重于作品产生背景、社会背景及社会意义的批评,有的着重于作者的性格、情感表现的批评,有的着重于作品形式结构的批评……因此也就出现了不同的批评理论和不同的批评类型。

不同类型的批评于美术创作来说,或是立足于分析某一层面,或是强调创作的某一环节,其批评存在着以偏概全之弊端。

作为美术批评,既然是以美术作品作为对象,就应从整体把握作品,探讨其形式、意义与价值。

怎样将与美术创作逆行的批评程序运用于美术教学中,美国教育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进行了探讨,不断有人设计其教学模式(见下表)。

学者

美术批评教学的程序

学者

美术批评教学的程序

R.史密斯

(1967、1973)

描述

分析

解释

判断

M.巴肯

L.查普门

(1967)

描述

解释

注释

判断

S.马蒂亚

A.荷维特兹

感受作品

描述作品

分析作品的内容等性质

判断作品的美感品质

E.B.菲奥蒂门

(1967)

描述

形式分析

解释

判断

GA.米蒂乐

(1980)

描述

分析

解释

判断

W.D格瑞尔

(1987)

描述

分析

解释

判断

E.L.兰克福得

(1984)

接受刺激

导向

关联

解释分析

综合

T.安德森

(1988)

反应

叙述

形式分析

形式描述

解释

背景

背景探究

综合

王秀雄参照美国美术教育学者的美术批评教学程序,设计了美术批评的层面与程序(见下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美术批评教学的过程模式。

美术批评教学的过程及各过程所探讨的重点和层面

美术批评教学的过程

 

批评的重点和层面

指导策略

简单描述

·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

·对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与形式,以及作品给予的气氛感觉、印象等作简单粗浅的描述。

·鼓励学生以直观感受到的印象、气氛或感觉、感想直率地讲出来。

·此时不可批评学生所言的感受或见解。

形式分析

·探讨作品制作中所运用的材料、技法及其特性。

·探讨作品中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