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5233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docx

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09全国卷三)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6分)

【解析】

(1)(5分)只要读懂上阙的字面意思,就知道了内容是什么,自然就能够答出要点。

要注意古典诗词曲的句子往往有省略、倒装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如“陌上柔桑破嫩芽”“平冈细草鸣黄犊”。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

(2).(6分)答题时要注意作品本身的意思。

分析作品要表达的情感要通过对诗词意象的体味才能知晓;同时还要练习作者的生平,注意文本下加的注释。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待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表示要做坚强的人,)效果独特。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09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

(1)(4分)分析“空惆怅”,先要分析是什么触发词人的“惆怅”,接着分析词人在这里流露的是什么感情。

“无人解”包括两层意思:

无人解作者,无人解屈原。

前者可归结到词人的孤寂,后者可以总结出只有词人理解屈原的忠义之气。

【参考答案】.“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

(2)(4分)本词较为明显的表现手法有:

从修辞手法看,有对比、衬托;从写作手法看,有用典等;从抒情方式看,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叙事抒情)。

但综合考虑,贯穿全篇的还是对比(或衬托)。

【参考答案】手法:

对比。

(答:

“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09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zhì),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回答竹子的形象,只要抓住一些相关语句即可,说出嫩绿、干净和香气这三个要点即可。

(2)分析句子,先要把握句意,抓住竹影、光线和时间这些要素。

然后分析,“侵”是拟人手法,表现夜晚影色的动态。

(3)有适度的开放性,必须言之有理。

但不能空洞地说,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1)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

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

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6分)(09浙江卷)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萼(è)。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4分)

【解析】

(1)从题目“雪中看梅花”及词中所写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两种”指的是什么。

这里的“风流”指的是梅花、雪花的风度或风姿。

“一家”的含义可由“制作”一词推知:

梅花和雪花由谁“制作”的呢?

根据生活常识不难得出结论。

(2)这里的“写作手法”其实就是“表达技巧”。

一般依次考虑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

这里有对比、衬托、拟人,寓情于景等。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把两种“花”放在一起对照着写。

因此,对比(或反衬)是主要的表达技巧。

由“香零落”,“惟高一着”等词语可知,作者对梅花是喜爱、赞美的。

【参考答案】

(1).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或“天公”“造物主”等)

(2).手法:

对比(反衬)。

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09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解析】本诗的感情基调是第三句中的“孤”字。

(1)中的“悠悠”既写水,又衬托孤寂之情。

(2)“红袖”(代表思妇)的出现是感情变化的缘由,红袖在盼归,联想思家情更浓;若红袖闲适观览,则是对比,其思家之情更悲。

【参考答案】

(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游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栏而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栏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死家之情。

”)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9湖北卷)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1)由“浮萍破处见山影”属于明写“影”的诗句和首句“涵虚上下清”的联想,不难找出暗写的例子。

(2)着重体会识别写景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再联系到首联“清”“静”二字,就能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1)(4分)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4分)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09江西卷)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

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抓住“喜外弟卢纶见宿”“愧君相见频”等关键句和“黄叶”“白头人”等意象即可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这两句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

(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苏卷)

高考资源网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补充注释]

(1)“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景象。

“珠翠”,用妇女佩带的首饰借代宫女。

(2)“畿”,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

(3)“风尘”,这里指战乱。

(4)“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这几句写士兵牺牲、人民饿死的惨象。

[解析]

(1)找到有过渡作用的连词即可。

(2)这里实指战争带来的恶果,找到有关句子回答即可。

(3)先是对敌人践踏大好河山的感情,后是对收复失地的感情。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09广东卷)

月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解析]

(1)结合注释一考虑,可知诗人会产生凄凉伤感之情。

由乌鸦“夜久落江边”可知,诗人对家乡的牵挂。

(2)三个词语的分析,应该联系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倾向和写作背景加以综合考虑。

先说字面意义,再说引申意义等,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夜久”一词,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9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名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解析]

(1)炼字要考虑引申意义是什么,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更几方面。

(2)找出关键的意象与有关手法,加上关键的词语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2分)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6分)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11、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09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

答:

秦词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2分)

[解析]

(1)考查某一内容是“如何表现”的,一般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2)解说句子的艺术特点,一般先说语言特点,再说对营造意境、抒写情感的作用。

【答案】

(1)秦诗之理趣:

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

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09福建卷)

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分)答: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

[解析]

(1)这一句涉及诗歌的主旨。

只要抓住诗歌的所有意象并加以整合(“残雪”“新月”“雁断”),抓住关键句“离家今几宿”,就可以得知。

(2)这里的“情”指的是主旨。

分析情景关系分三步走:

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二者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1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有了什么修辞手法?

(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析。

(4分)

[解析]

(1)“粉黛”是借代手法,“何处笙箫”是反问句。

(2)要重点抓住“无个人瞧”来分析。

[参考答案]、(6分)

(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09辽宁卷)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5分)

【解析】“正见空江明月来”,一个“正”字表现作者漂泊城下面对空旷开阔江面时的孤寂。

“夜深江月弄清辉”中一个“弄”字将月拟人化,呈现一片静谧的美景。

“水上人歌月下归”写水面上传来一串歌声,不免让作者产生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6分)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5分)

【解析】回答“怎样表达”这类问题时,应该从表达技巧和内容安排两方面回答,即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先后通过什么内容来表达的。

从标题“晚泊岳阳”可看出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可见作者思归的凄凉,最后再联系到“闻鈡声”“系舟树下”“听歌声”,能够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

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15、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09北京卷)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3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

水神。

③准拟:

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

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分)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

【解析】

①第七句是由眼前的水声所激发的联想与想像,不是“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所以D项错。

②从“一传秋色”“十里湖光”这样开阔、大气的描写中,从“今宵露宿何妨”的豪迈、乐观情绪中,可推断:

整首诗当属豪放派,故断定与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风格接近。

③联系背景,再读“平铺十里湖光”“今宵露宿何妨”等关键句可知,诗人的感情是乐观的。

【参考答案】(10分)

①(2分)D

②(3分)

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③(5分)

第一问:

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

例一:

自己的船被风浪阻止,本应该感到着急;但是作者却乐观地写道: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他认为明天也许顺风更好行船,一晚露宿没关系。

例二:

自己的船被风浪阻止,作者并不焦虑;相反,他还想像不久的将来到岳阳楼上听《霓裳》曲。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9全国卷2)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解析]诗的首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而西山(今四川西部大雪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预示着风云将突变。

这样看来,就可以看出:

前两句表明主将已经掌握了敌情,后两句是主将兼诗人发出的战斗命令。

【参考答案】

(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9全国卷1)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

(1)回答第一问需要就全诗四句的组合进行简单的概括,关键是抓住特征。

第二问可以从句子所给的意象筛选,关键是不要遗漏。

(2)诗句“家住石湖人不到”具有多种理解,结合注释①可知:

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其中“归隐”与“人不到”直接相关。

【参考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1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09上海卷)

早兴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