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456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ocx

小学科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素养较之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有兴趣、喜欢;兴奋、满竟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

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

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

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

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

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

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

“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

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

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

”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基础。

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

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

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反之,一个有着良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一定会创造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

著名美籍华人女科学家吴健雄博士说过:

“从事科学工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很大的毅力,就像着了迷似的钻进去;第二要十分机警,仔细地观察、分析,否则稍一马虎,机会就放过了;第三要坚持不懈,一而再、再而三地试验,不达结果不罢休。

”这里既包含了科学家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科学方法与能力的体现。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坚强的竟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所说: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

  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

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

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

  人的行为习惯受环境与积习的影响,经常表现出保守性、排他性与顽固性,而科学的最新发展往往又以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态出现。

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一旦产生,就要对传统的行为习惯产生冲击,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例子都可以说明先进的科学思想观念与落后的行为习惯之间的争斗。

1876年,当贝尔首先发明电话时,人们只不过把它当做新奇、有趣的玩具,不认为它会成为有价值的通讯工具,电报公司也拒绝生产。

贝尔只能顶着风险,迎着人们的排斥心理和旧习惯的干扰,用募捐的资金进行长途电话的通讯实验。

直到实验完全成功,才逐渐改变人们的看法。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包含哪些内容?

  《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目标总共有6条,每一条都是用综合的方法表述的,以写态度或价值观为主,但在叙述中使用了带有情感色彩的动词,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情感因素与要求。

  第1条“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以保持与发展求知欲方面的态度要求为主,但“想要”、“喜欢”、“乐于”等动词的使用,又使目标充满了情感因素,可以认为是情感目标与态度目标的整合。

  第2条“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既有对待自然事物的态度要求,又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的价值现要求,加上用“珍爱”、“善待”等动词,体现了3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第3条“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以“科学认识具有相对性”的价值观要求为主,但“科学不迷信权威”包含了态度与情感方面的要求。

  第4条“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是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是态度方面的要求,“愿意”体现了情感的成分。

  第5条“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这主要是科学学习中的态度要求,“注意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包含了价值观的因素,“敢于”、“乐于”等动词体现了情感的要求。

  第6条“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主要是确立“科学双重作用”的价值观要求,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与情感。

  6.怎样理解要“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中的第一条目标就提出了要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好奇心或求知欲是人的本性。

人一生下来就有好奇心,随着感觉器官的发育成长,眼睛、耳朵、鼻子、皮肤、手脚运动等功能的健全,很快就会对周围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冷热等产生反应,并且逐渐表现出喜欢或讨厌的情绪。

喜欢的东西、有兴趣的东西,他们就会不断地去摸、去动、去玩、去摆弄,这就是他们好奇心的表现。

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越是年龄小的孩子,问题就越多,老是喜欢缠着大人问这问那,表现出对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好奇。

  科学教育首先要认识小学生这种好奇心或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且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理性成分,逐渐成为一种志向、意愿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可以简单地传授或教给他们的。

过去,我们对待学生的兴趣经常喜欢用“培养”这个词,在教学目标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用“培养学生的兴趣”之类的说法。

这种说法的背后反映出教师的一种观念,即兴趣、好奇心或求知欲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教会、给予的结果,而不是呵护、开发的结果,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因此,我们在<标准》中采用了“保持与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表述,目的就是要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认识到这一点。

  既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呵护与开发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关注学生的各种提问,不管是有意义的,还是很幼稚的,都要重视,要给学生答复。

有些问题课堂上没有时间回答,可以下课以后再告诉学生。

不要不回答,更不要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比较幼稚,或是错误的,就不理不睬,甚至讽刺、挖苦学生,从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旦被挫伤,往往很难修复,有些甚至终身无法弥补,成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科学教育中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7.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前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中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中第二条目标所蕴涵的重要价值观。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曾经历过3个阶段。

早期,当科学技术还没发展,社会生产能力还很低下的时候,人类的生活主要受制于自然界,所谓“靠天吃饭”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18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表现为人类发明了各种工具与技术,可以运用科学技术向自然界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从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到各种各样的能量,以丰富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人定胜天”是这一阶段的表征。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穷追求与享乐主义的滋长。

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越来越厉害,越来越贪婪,很多东西超出了自然界能够承受的限度,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出现了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现象。

在人类享受自然的同时,大量消费剩余品的出现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另一种破坏,即环境污染。

从大量生活与工业污水对水源的破坏,到日用塑料废弃物造成的“白色污染”,无一不是对人类自身生活环境的严重挑战。

  在这种时候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是极为重要的。

这里的“和谐相处''是指,一方面人类要尊重自然,珍惜自然界能够给予人类的一切,珍爱生命,保护资源;另一方面,要关心环境,减少污染,注重生态平衡,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在这个星球上长期共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命题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因此,对当代人来说,需要理智地对待生活与消费,保持适度的消费水平;积极开发能耗与物耗少的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资源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尽量采用替代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期共存。

  8.怎样理解“科学真理的相对性”?

  《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中的第3条目标涉及科学真理相对性的问题。

科学真理一般是指科学家通过研究,刘某一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提出的正确认识,如原理、规律、定理、定律等。

由于科学家在提出科学真理时,其内容与标准都是客观的,且经过严格的实验证明或逻辑推理,可以重复验证,因此科学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在某一领域可以作为推理的依据或行动的准则,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但是任何科学真理都受到特定时间与人的因素的影响,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现象或事物的有限度的认识。

从真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客体运动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或一个阶段的正确认识,并没有穷尽到对整个世界客体的全部正确认识。

世界上的现象或事物很多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而科学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这些现象或事物的认识只是一个局部,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因而这种认识只具有真理的相对性。

从真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只是对无限发展的客体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总是在逼近正确的答案,但永远无法完全达到。

随着客体的不断运动、发展与变化,人的认识也不会总是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必须随着现象或事物的发展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从这一点上看这种认识也具有真理的相对性。

  如物理学,19世纪的牛顿力学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那时能解释宏观低速运动领域里的各种现象,具有明显的真理性。

20世纪,人们的认识水平从宏观低速领域扩展到了微观高速领域,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就表现出局限性和不完全性,这时候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量子力学”,使物理学的理论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但这还不是科学真理的终结,还是一种相对真理。

相信随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方面的理论还会有新的发展。

因此,科学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现有的科学原理、规律、定理、定律都只是科学真理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历史范畴,具有相对性。

  9.通过科学教育希望学生的日常生活态度有哪些变化?

  {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的第4条目标“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提出的就是希望小学生通过科学教育在日常生活的态度方面发生哪些变化的总体要求。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而这种改变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的态度及其行为的变化上,如有科学的作息时间、充分的睡眠、合理的饮食习惯,包括营养搭配、不偏食、不挑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心情开朗,等等。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生活态度,很容易形成各种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贪睡、偏食、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随心所欲、自控能力差,等等。

科学教育在向他们进行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把这些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形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和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这是这一次课程标准编写中十分强调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也是现代科学教育中强调STS(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精神的一种体现。

  《标准》体现STS精神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科学教育不仅要求小学生关注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推广新技术、宣传科学、反对迷信,等等。

表现为不仅要求他们具有参与这方面讨论或活动的意愿,而且要有参与这方面讨论或活动的具体行动,如参加各种环保活动,进行所在社区的生态与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参与有关科学知识或新技术的宣传,讨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各种社会性科普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达到社会性宣传教育的目的,而且对学生自己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科学教育。

  10.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科学精神作为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科学学习、科学研究以及与科学有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也会表现在他的经常性行为中。

  从最一般的定义出发,科学精神包括:

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主张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提倡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合理怀疑和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团队精神;科学与人类命运、社会进步相结合的人文精神;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求知精神;孜孜不倦、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精神;不人云亦云、不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压制的独立精神;超越功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牺牲精神;以及顽强执着、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也是科学教育所提倡与追求的。

  《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的第5条中提出,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这里的“注重事实”指的就是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神。

“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包括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求知精神,孜孜不倦、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精神,超越功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牺牲精神,以及顽强执着、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指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

“乐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平等待人,善于与人沟通,能够团结他人,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

这些精神与一般的科学精神相比,在内容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作为对小学生的要求,在程度方面要比一般的要求低一些,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

这些精神要渗透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之中。

  1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中的第6条目标“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体现了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具有双刃剑作用”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现代科学教育区别于传统理科学科教育的又一个显著标志是,在强调科学知识与能力学习的同时,还强调对科学本身的认识与理解。

这里的所谓“理解科学”是指不仅要知道科学的内涵是什么,掌握它的本质,而且还要懂得科学对人类与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并以此作为对待一切科学问题的价值判断标准。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

它不仅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如纺织和化工科技为人们提供了琳琅满目、舒适美观的衣着用品,洗衣机免除了人们手工洗衣之劳,农业和食品科技为人们提供了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美味佳肴,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等使得人们的出行如添双翼。

科学技术还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电影、电视、广播、录像以及各种各样的书刊报纸,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精神享受,成了左右人们思想、情操的主要传播媒介。

试想一下,假如没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人类的生活将会回到一种怎样的状态。

  但是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具有双重作用。

在它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带来灾害。

如核技术可以用于原子能发电,造福人类,也可以被人利用,造成原子弹发动战争,残害人类。

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在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精美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把这些观点教给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所具有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对科学技术形成正确的认识,不片面理解;另一方面能自觉地关注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正面作用,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积极参与各种环境、资源、生态保护的行动,这是十分重要的。

  12.《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我们认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可以有多种表现,但主要应该集中在科学学习、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因此,《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内容标准主要从这4个方面展开。

  科学学习是反映小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方面。

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习得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要反映在他的科学学习中,改变他的行为方式与学习品质,使他善于提问,能大胆想像,有毅力,愿意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假如一个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成绩很好,什么是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他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很糟糕,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只知道死读书,课外从来不再学一点东西丰富自己,不喜欢问问题,也不愿意与别人讨论与交流。

这样的学生怎么可以说他具有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在学科方面,与科学学利.有关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畀的各种现象与事物。

因此,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科领域的表现可以从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以及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体现。

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通过科学学习,希望小学生能了解科学,知道科学是怎么回事。

过去的理科教学讲知识比较多,很少涉及对科学本身的认识与理解。

结果学生学了不少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但对科学是什么却了解甚少,甚至存在片面的认识或误解。

现代科学教育特别强调的就是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认识科学,知道科学是什么。

在小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本身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尤其是在讲应用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各种联系,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实际;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教育也要求学生正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它作为学科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要求学生知道并理解,因此它必然成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在科学学习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学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包括6条目标。

(1)想知道,爱提问。

这条目标反映了小学生“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方面的表现。

一个保持着良好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学生,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知道,喜欢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为什么,这是具有积极的科学情感态度的表现。

(2)喜欢大胆想像。

大胆想像也是一种积极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虽然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离不开事实搜集、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但也需要想像,尤其是对科学问题的假设与猜想,往往是科学探究中最关键的环节。

缺乏想像力的人经常会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缺乏思路。

因此,要通过编科学幻想故事,画科学想俾画等途径,培养小学生的想像力,并使之达到喜欢的程度,这不仅培养了态度,更具有了情感的成分。

(3)尊重证据。

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之一,严谨表现为科学的任何结论都需要有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

因此,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具有尊重事实的态度。

(4)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具有坚持性。

毅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

科学探究是一种非常艰巨的劳动,需要研究者具有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这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