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6251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x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和条件

   从整体看,由于我省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

如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花卉苗木、猪禽羊肉、蜂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市场发展潜力。

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如双低油菜、席草、山核桃、专用早稻等;但由于我省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专用早稻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

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根据浙江实际,此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依据是:

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

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优势产区。

同时,依据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别不同层次,确定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规模和支持重点。

   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拓展国内市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农产品。

主要有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柑桔、花卉苗木、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

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加快培植竞争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加强产销衔接,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产品特色明显,与国内或周边省份比较,近期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

主要有猪禽羊肉、牛奶、双低油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

这类农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生产潜力,增进生产效益。

   

(二)优先发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

经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省着重对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干鲜果、蚕茧、花卉苗木、双低油菜、食用菌、畜产品、中药材等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实行重点扶持建设。

   1.水产品

   我省是渔业大省,年国内捕捞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市场交易额、一般性贸易出口额和深水网箱养殖等,均位居全国首位。

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80.7万吨,出口24.7万吨,创汇7.9亿美元,名列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

我省渔业在自然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以及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增长空间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特别是我省水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现有水产加工企业1763家、水产冷库1076座,加工能力达160万吨,并有1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国外质量认证,构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雏形。

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的国际经贸格局和游戏规则的逐步确立,我省渔业仍面临新的挑战:

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养殖品种尚未发展成区域性的强势产业;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成为影响竞争力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养殖基础设施普遍老化、水域环境恶化;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我省渔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主攻方向:

按照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大黄鱼、珍珠、龟鳖、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和泥蚶等优势品种,适当扶持发展羊栖菜、文蛤、贻贝、石斑鱼等潜在优势品种。

主攻优质种苗选育、提纯复壮和人工繁育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模式;加大优势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治、配合饵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开发优势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整合区位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以及相关的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优势区域:

按照六大优势养殖品种的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及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

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大黄鱼、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泥蚶等品种为重点,主要布局在嵊泗、岱山、定海、普陀、慈溪、北仑、奉化、宁海、象山、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龙湾、瑞安、洞头、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

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发展珍珠、龟鳖和部分南美白对虾为重点,主要布局在长兴、湖州市区、德清、余杭、萧山、西湖、江干、桐庐、嘉善、平湖、海宁、桐乡、建德、海盐、秀城、秀洲、诸暨、越城、绍兴、上虞、余姚、兰溪、义乌、金东、武义、龙游、柯城、江山等28个县、(市、区)。

   

(1)大黄鱼:

结合本省深水网箱四大养殖基地的建设,发展舟山—象山港海区养殖产业带和浙中南海区养殖产业带;

   

(2)海水蟹:

发展甬台沿海青蟹养殖产业带、温州鳌江口两翼青蟹养殖产业区和梭子蟹浙北、浙南两条主副产业带;

   (3)对虾:

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二带一区,即杭州湾产业带、大陆海岸产业带和舟山产业区;

   (4)泥蚶:

建设甬台沿海泥蚶养殖产业带和温州泥蚶养殖产业区。

   (5)珍珠:

建设宁绍、金衢、杭嘉湖三个优势明显的珍珠产业带;

   (6)龟鳖:

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一带一区,即杭嘉湖产业带、绍金宁产业区。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重点扶持,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区域布局合理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或产区,成为我省优势水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极大地提高整个养殖业的质量安全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到2007年,实现新增养殖产值80~100亿,新增出口创汇3~4亿美元。

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大黄鱼养殖规模达到产量3.3万吨、产值12亿元;海水蟹类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45亿元;对虾养殖面积达到55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25-30亿元;商品蚶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25亿元。

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珍珠养殖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1200吨、产值40-50亿元;龟鳖养殖规模达到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25亿元。

   2.蔬菜瓜类

   蔬菜是我省的大宗优势农产品,1998年以来,蔬菜播种面积以年均12.9%的速度递增,2002年播种面积达到1045.5万亩,总产量1765.3万吨,产值158亿元,生产总量和生产总值居全省种植业首位,年出口创汇超过2亿美元。

浙江的榨菜、花菜、西兰花等在国内有重要影响,是全国的重点产区。

我省自然条件优越,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常年种植蔬菜种类50余种,夏季能利用山区气候等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生产,成为辐射上海、江苏和省内市场的最佳高山蔬菜产区。

秋冬春季露地蔬菜与长江以北地区生产的同类蔬菜相比,有明显的季节差,具有时空互补性。

我省位于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区域人口占全国的1/10,是国内蔬菜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

据调查,上海日消费新鲜蔬菜2万吨左右,60%来自外省市,目前我省只占其外购量的16%,市场拓展空间较大。

而且,我国蔬菜成本较发达国家低,只有日本等蔬菜市场价格的1/10左右,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近几年,出口市场除日本有所下降外,多数呈增长趋势,特别是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同比大幅增长。

因此我省的蔬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仍有较大的市场扩张空间。

   但是我省蔬菜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成本与山东、江苏、福建和海南等省比较相对较高;优质无公害蔬菜比重较低,卫生安全质量有待提高,蔬菜销售易受国际市场绿色壁垒和国内大中城市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限制;同时,营销方式传统,缺乏有规模、有实力的蔬菜流通企业,也给我省的蔬菜销售带来较大影响。

因此,我省应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适应人们追求蔬菜安全、营养的现代消费需求变化,充分发挥我省生产多宜性、与上海等目标市场接近、交通便捷的优势,改变数量型增长方式,实施差别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

   主攻方向:

以“提高质量,发展加工,扩大出口”为重点,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蔬菜保鲜加工业,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

积极开发推广耐贮运加工出口的优良品种,蔬菜标准化和绿色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蔬菜集约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和安全水平。

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增强蔬菜采后保鲜(分级、预冷)以及速冻、脱水、腌渍等加工能力。

   优势区域:

重点发展浙北--浙东南沿海鲜菜和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市郊以及长兴、吴兴、秀城区、嘉善、平湖、桐乡、海宁、余杭、萧山、上虞、余姚、慈溪、三门、临海、黄岩、路桥、温岭、瑞安、乐清、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西部和中南部高山蔬菜、特色蔬菜产区,重点布局在临安、富阳、建德、诸暨、义乌、婺城、浦江、磐安、武义、嵊州、新昌、天台、仙居、莲都、缙云、遂昌、松阳、文成、泰顺、永嘉、江山等21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

到2007年,全省形成主要大中城市城郊50万亩的集约化常年鲜菜生产基地,浙北--浙东南沿海250万亩的加工、出口蔬菜基地;西部、中南部45万亩的高山蔬菜和100万亩的特色蔬菜基地。

优势产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内销蔬菜质量安全达到无公害标准,培育10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蔬菜超市化率和加工率均达到20%以上,在省内和毗邻省市的蔬菜市场占有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达到进口国要求,年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努力把浙江建成长三角区域性蔬菜重点产区和加工出口专业化生产基地。

   3.笋竹

   竹产业是我省最具特色、最具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

竹子以其生长快、生产周期短,既具有广泛用途,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经营的特点而深具发展潜力。

我省竹子栽培加工利用历史悠久,经营水平居全国领先,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之美誉。

全省有竹林面积1100多万亩,笋竹加工企业2500多家,竹业年产值115亿元。

竹材产量近1亿根,年加工竹材1.5亿支,其中原竹销往省外1800万支,外省购入原竹6000万支。

竹笋年产量142万吨,水煮笋加工的原料近40%来自省外。

笋竹产品加工原料自给不足。

笋竹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以竹代木”方兴未艾。

竹笋、竹胶板、竹装饰板、竹家具、竹纤维纺织品、竹炭、竹化工产品等无论出口或内销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主攻方向:

以低产毛竹林改造为重点,以菜竹笋无公害栽培为突破口,根据立地条件适当扩大栽培面积,推广“一竹三笋”、设施栽培、定向栽培等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提高竹笋的品质和竹林单位面积的效益。

   优势区域:

建立以浙北的安吉、浙西的龙游和衢江、浙南的龙泉及浙东的四明山区为区域中心的各具优势的毛竹重点产区;以临安、德清为重点的早竹笋产区;以平阳、苍南为中心的浙南绿竹(马蹄笋)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

新造竹林30万亩,低改300万亩,丰产竹林亩均收益达到800元以上,竹业一产产值由36亿元增加到50亿元。

   4.茶叶

   浙江是茶树最适生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优势产业。

本省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东、浙南三个茶区。

2002年全省茶园面积202.3万亩,茶叶产量13.9万吨,产值33.7亿元。

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列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一位。

茶叶是我省的重要出口产品,珠茶、眉茶、蒸青茶、名优茶等在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60%左右,占全球绿茶贸易量的近50%。

特别是以龙井茶为龙头的名优茶,以蒸青茶和有机茶为主的新产品,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

加入WTO后,世界市场对我国茶叶,特别是绿茶出口全面开放,关税减让,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绿茶出口。

在国内市场,随着名优茶质量保证体系的逐步完善,茶文化的弘扬,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名优茶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我省茶叶生产生态条件优越,茶农素质高,栽培技术高超,茶文化底蕴深厚,采制工艺精湛,名优茶品种丰富。

近年来,通过无性系良种推广,加强茶园管理,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省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年精制拼配能力上万吨的茶叶加工基地,从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到拼配已初成体系。

但我省茶园良种化率还不高,产品品牌多、名牌少,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的现象;部分茶叶的质量卫生状况还难以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严重。

   主攻方向:

加强名优茶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巩固我省茶叶生产、加工、出口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稳步推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加强机采机制、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外向型加工企业发展,建立设施完善的出口茶加工区域,推进企业的联合,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优势区域:

重点建设浙西、浙东、浙南三个优势产区。

浙西产区利用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重点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出口眉茶,主要分布在开化、淳安、桐庐、临安、建德、余杭、西湖、安吉等8个县(市、区)。

浙东产区利用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名优茶、珠茶和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新昌、嵊州、绍兴、诸暨、武义、余姚、宁海、天台、等8个县(市)。

浙南产区利用气候回暖早和自然环境污染少的优势,重点扶持特早名优茶、有机茶和高山优质绿茶,主要分布在泰顺、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庆元等6个县(市)。

   发展目标:

到2007年,三大优势产区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50%,高于全省平均5个百分点,茶叶产量9万吨,产值3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5万吨,产值29亿元;茶叶加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95%以上,有机茶生产面积从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茶叶品牌。

   5.干鲜果

   浙江省适宜多种干鲜果生长,主栽有柑桔、杨梅、梨、桃、葡萄、枇杷、香榧、山核桃、板栗等。

2002年全省水果产量252万吨,其中柑桔产量占65%,果品产值47.6亿元;干果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7亿元。

从长远看,我省柑桔、杨梅、早熟梨、香榧、山核桃等干鲜果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一是生产基础较好。

我省的柑桔生产在全国名列前茅,杨梅生产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南方早熟梨生产独具优势。

拥有玉环柚、常山胡柚、东魁杨梅等一批名优水果品种。

通过实施水果优质工程和产业化建设,干鲜果单位面积产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拥有一批如黄岩罐头集团、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等有相当实力的水果生产、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

二是产品出口优势明显。

我省宽皮柑桔生产成本大约为美国的1/2,日本的1/20,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柑桔罐头加工和出口占全国的2/3以上,占国际贸易量的50%左右,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近5年国际宽皮柑桔消费增长较快,浙江作为宽皮柑桔适生区,只要优化品种结构,延长采摘期,提高果品质量,提升加工包装层次,有望增加鲜果出口。

香榧、山核桃等我省特有的珍稀干果品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栽培地域性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大。

   但我省水果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小水果占水果的比例偏低,柑桔中品质一般的中熟温州蜜柑比例较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低,采摘期和上市期集中,果品外观质量和专用性与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差距,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弱,产业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主攻方向:

调整品种结构,巩固柑桔,积极发展杨梅、早熟梨、山核桃、香榧等特色干鲜果。

柑桔中重点发展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等宽皮柑桔,玉环柚、苍南四季柚等柚类品种和胡柚、象山红等杂柑类品种,压缩中熟温州蜜柑,促进均衡上市。

加快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提高柑桔良种供应能力,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推广高接换种技术,扩大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加工基地;研发山核桃、香榧等特色品种及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促进提前挂果投产。

推广合理留果、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型批发市场和以有实力的营销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大型果品分级包装中心,提高罐头加工能力和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促进对外贸易。

   优势区域:

柑桔:

建设浙东南温州蜜柑产区,重点在临海、黄岩、温岭、三门、象山、宁海、乐清、瓯海等8个县(市、区);浙西南椪柑产区,重点在柯城、衢江、龙游、莲都等4个县(区)。

柚类和杂柑生产基地,主要在玉环、苍南、常山等3个县;

   杨梅:

主要布局在黄岩、临海、仙居、青田、余姚、慈溪、瓯海、永嘉、瑞安、定海等10个县(市、区);

   梨:

主要布局在慈溪、余姚、仙居、桐庐、义乌、东阳、松阳等7个县(市);

   山核桃:

重点建立以临安市昌化为中心,辐射淳安、安吉、桐庐等地的天目山脉山核桃主产区;

   香榧:

重点建立诸暨、东阳、嵊州等地的会嵇山脉香榧主产区。

   发展目标:

到2007年,优势产区新建与改造柑桔10万亩、杨梅3万亩、梨7万亩、山核桃和香榧5万亩;柑桔平均亩产由9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70%。

   6.蚕茧

   我国丝绸以出口为主,茧丝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蚕丝产品75%用于出口,丝类和丝织品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和45%,居世界第一位,是我国能主导国际市场的极少数优势产品。

世界上蚕茧和生丝的主要生产国除中国外,还有印度、巴西、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国家在生产成本和质量上无法与我国相比。

浙江气候、地理条件优越,历来重视种桑养蚕,素称“丝绸之府”。

全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20万亩,蚕茧产量1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桑蚕茧产区集中,嘉湖、杭绍四市桑园面积和产茧分别占全省的88%和92%;桑园产出率较高,亩桑产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以上。

近年来,积极调整养蚕布局和蚕品种结构,抗性强、茧质优的蚕品种饲养量已占全年饲养量的60%以上,解舒率达70%以上,茧级6级左右,居全国前茅。

我省又是全国最大的丝绸加工出口基地,蚕茧深加工能力强,白厂丝年加工能力1.6万吨,占全国的30%,需原料茧15万吨。

目前影响我省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高,受国际丝绸行情变化和国内丝绸行业无序竞争等影响,生丝价格低位波动,蚕茧生产效益下降。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我省嘉湖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省原料茧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和竞争能力逐步削弱的趋势难以避免。

但从近期看,蚕茧仍是我省一大特色产品,为与我省发达的丝绸工业相配套,应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逐步发展浙西新区,提高生产水平。

   主攻方向:

以“提高茧质,省工节本,增进规模效益”为核心,加大蚕桑优化改造力度,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建立规模较大、辐射全国的桑树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具有引、育种能力的优质蚕种规模化生产企业;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优质茧生产技术、以大棚养蚕为主的规模养蚕技术,发展集中连片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着力改善蚕茧质量。

   优势区域:

以嘉湖为核心、杭绍为辅的生产区域,包括桐乡、秀州、秀城、海宁、海盐、南浔、吴兴、德清等8个主产县(市、区),以及淳安、临安、嵊州、新昌等4个重点县(市)。

发展目标:

到2007年,优势产区桑园面积稳定在80万亩,蚕茧产量7.5万吨,亩桑产茧量由目前的82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优质茧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以上,养蚕效益明显提高。

   7.花卉苗木

   花卉苗木是我省的新兴优势产业,我省自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以来,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和销售额以年均近50%的速度递增。

目前,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年产值5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其中观赏苗木年产值和花卉出口额名列全国前茅,已成为我国花卉苗木的主要产区。

我省花卉苗木消费市场主要是省内各主要城市和上海市、江苏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苗木的消费仍将不断增长。

目前上海年需从外地调入鲜切花3亿支,盆花1500万盆,苗木2400万株,且仍有很大的消费潜力。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以及全国各城镇绿化的蓬勃发展,为我省今后花卉苗木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浙江地处亚热带,是花卉苗木资源大省,已发现可利用的花木1000多种,开发利用潜力大。

地方特色的乡土花木在全国具有很大比重,如绍兴的兰花,金华的茶花、佛手,杭州的桂花,宁波的五针松、红枫,普陀的水仙等。

同时浙江又是我国南北花卉苗木的过渡地带,产自浙江的花木南移北种容易成活,在盆花、花坛花和园林绿化苗木等方面生产优势明显。

目前,浙江花卉苗木的产业门类日益拓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花卉、苗木基地和专业市场,部分地方已经形成了集中的优势产区。

影响我省花卉苗木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产量和质量不够稳定。

   主攻方向:

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驯化开发野生花卉苗木资源,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重点开发和推广园林绿化苗木、盆花、花坛花和我省的传统名花、乡土树种,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加快引进和推广容器育苗和介质栽培技术,发展中高档木本切花、鲜切花和盆栽花卉,提高鲜花保鲜水平;大力弘扬花文化,扩大花卉消费量和应用范围;建立和完善花卉苗木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

重点扶持发展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奉化、北仑、慈溪、余姚、婺城、金东等县(市、区)为主的观赏和绿化苗木优势产区;杭州市区、海宁、海盐等县(市)为主的盆栽植物、鲜切花优势产区。

   发展目标:

到2007年,观赏和绿化苗木优势产区平均亩产值由目前0.5万元提高到0.8万元,盆栽植物、鲜切花优势产区平均亩产值由目前1万元提高到2万元,全省花卉苗木年出口额由目前的2000多万美元提高到6000多万美元,全省花卉苗木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8.双低油菜

   我省属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是我国油菜主产区之一。

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植物油和饲用饼粕的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产需矛盾突出,市场需求潜力大。

全国植物油每年产销缺口400万吨,饲用饼粕消费量每年增加16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7%,且今后一段时期,植物油消费量还将以年均5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

我省植物油年消费量36万吨,产消缺口20万吨左右,植物蛋白饲料常年调入量300万吨。

   油菜是我省冬种的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0万亩左右。

主要分布于浙北平原和金衢盆地,具有产区集中、单产水平高、品种和栽培技术好的优势。

近年来,积极发展双低油菜,油菜品质改良取得成效,双低油菜的种植比例达7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我省油脂加工能力较强,全省油菜籽年加工量达200多万吨,其中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量就在60万吨以上。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油脂加工企业迫切希望建立稳固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增强发展后劲。

但我省油菜品质、含油率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生产成本偏高,产后油脂深加工和菜饼综合利用程度也不高。

根据国家建设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的要求,我省要充分利用油脂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发展双低油菜,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提高油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主攻方向:

优化油菜品质,提高含油率;研究油菜省工节本技术,重点是油菜机播、机收技术;推广引进选育菜、油兼用型双低油菜品种,提高双低油菜附加值;扩大订单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油脂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