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6295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7第七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第七单元.docx

《7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第七单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第七单元.docx

7第七单元

22、丰碑

教学要求:

1.学习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积累常用词语。

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

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

为什么要建碑?

“丰碑”的“丰”在这里什么意思?

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

是用什么雕刻的呢?

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

)(分3段)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

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

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

这是为什么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

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

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什么?

(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

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什么变化?

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

为什么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2、看插图。

(或打出投影图片)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军需处长呢?

我们来看。

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

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问:

军需处长为什么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

(他忠于革命。

二、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晶莹”什么意思?

2、分析句子。

(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

“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各自包含什么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什么好,想着看情况再说。

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23、毛主席在花山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

21毛主席在花山

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读懂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情?

二、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用小黑板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碾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毛主席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

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5)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

在哪儿呢?

”是什么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学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按自学思考题逐题讨论。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碾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毛主席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

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

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干部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三、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课文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

哪些内容是次要的?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是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是次要的内容,课文中一带而过。

四、通过对“毛主席在花山”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

24、飞夺泸定桥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23个词浯的意思,能用“关键”、“索性”、“奋不顾身”造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6自然段。

4.感受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时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3教时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用“索性”、“奋不顾身”造句。

第一课时

—、审题。

“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飞”表示飞快,神速;“夺”是攻占、攻打。

)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指导分段,归纳段意。

1、按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怎样的程序给课文分段,用“//”线在原文中标上。

2、讨论分段结果。

3、总结分段方法。

4、归纳段意。

四、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1、2、4、6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

思考,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

理解:

“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只有”等词语,从这些词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有表情地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红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

2、为什么说抢时间是个关键?

3、红军是怎样抢时间的?

在抢时间时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翻山越岭击溃阻击的敌人(敌造的困难)

黑夜冒雨前进饥饿疲劳(自身的困难)

点火跟敌人赛跑

仍旧摸黑冒雨前进雨大,全身淋透(自然的困难)

4.齐读第二段。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3题的①、②两小题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默读思考,红军要按时夺下泸定桥有哪些困难?

课文具体写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有什么作用?

(困难:

①桥上只有13根铁链,人走在上面就像荡秋千一样。

②桥下水色、水形、水声真叫人心惊胆寒。

③敌人凭着天险,更加疯狂。

)(作用:

更加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2、朗读这一段,速度稍慢,要读出环境的危险。

3、这样的险桥红军是怎样夺下的?

(奋不顾身)奋不顾身何意?

①指生读,划出红军奋不顾身夺桥的句子。

②哪些动词更能说明红军奋不顾身夺下泸定桥?

为什么?

③重点指导两句的表情朗读。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有表情齐读第三大段。

二、学习第四段。

1、夺桥的结果怎样?

2、齐读第四段。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第3大题的第⑧小题

25、夜莺的歌声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

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二教时。

五、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

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

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

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

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

(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

(机智,灵活)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

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

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

(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互相呼应)

五、作业。

积累运用七

一、读读背背

1、读准字音

2、读懂

(1)、理解字词:

穷、三千界、八百盘、坎井。

(2)、你读懂了什么?

不明白的提出来。

3、赏句:

你喜欢这些名句吗?

为什么?

(1)、懂得道理:

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会知道应该学习了解的东西太多了,发展是无止境的。

既要树立远大志向,又要象流水和树木那样有根有源,扎扎实实地努力。

要坚持进步,否则将被代谢掉,这是历史的规律。

要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

(2)、含义深刻,读来受益;语言精练,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

4、同桌互背互议。

二、阅读(我是中国人)

1、自读课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从吉鸿昌的所作所为中受到了什么?

2、交流理解。

(1)、一次,吉鸿昌穿着整齐的军装,率领一行人走在美国的大街上,让翻译严肃告诉不怀好意的拦路人“我是中国人!

”受到对方侮辱。

(2)、吉鸿昌在美国邮局寄东西,大声告诉明知故问的工作人员“我是中国人!

”受到对方的嘲笑。

(3)、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吉鸿昌做了个有“我是中国人”、下有英文的牌子,出门挂在胸前,昂首阔步在美国的街头。

3、感受吉鸿昌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及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

三、口语交际——怎样过“六·一”

1、读要求:

交际什么?

(过“六·一”的好主意,制定活动决议。

2、怎样交际:

小组讨论,商量活动建议。

各组汇报,最切实可行的为班级决定。

讨论分工,分头落实。

3、口语交际。

四、巩固练习。

把“读读背背”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作文指导

本次作文不出题目,由同学们自己,或写大自然美丽的风光,或写千姿百态的事物,或写各种各样的人;写自己的烦恼和快乐,或写自己的幻想和理想都可以。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最想告诉别人一些什么,想好写的顺序,写的时候要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清楚,写具体。

写完以后加个题目,有不满的地方修改一下。

字数在300字左右。

学生写作文,教师巡视,顺便给学生进行辅导指点。

习作评讲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作文。

2、学生认真倾听后交流。

可以提出意见、建议、或者补充。

着重留意:

语句是否通顺恰当,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4、欣赏佳作。

第七单元检测

检测内容:

第七单元测试卷的内容。

检测目的:

了解同学们对所学过的本单元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有不足之处及时纠正过来,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通过考试,让同学们评价一下我上语文课的不足,还应该向哪一方面发展,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

检测时间:

2课时

检测过程:

(略)

试卷讲解

讲解目的:

1、让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2、通过测验,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同学们都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学到知识。

讲解时间:

2课时

讲解过程: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