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6752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九年级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A.滞留(zhì)麾下(huī)诘难(jié)重蹈覆辙(zhé)

B.旁骛(wù)亵渎(xié)聒噪(guō)一抔黄土(péng)

C.睿智(ruì)陨落(yǔn)相契(qiè)廓然无累(guó)

D.扶掖(yè)恣睢(zì)别墅(yě)庶竭驽钝(sh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项,“亵”应读xiè,“抔”应读póu。

C项,“契”应读qì,“廓”应读kuò。

D项,“墅”应读shù。

2.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A.脑羞成怒泥民百姓断章取义谀词B.狼狈不堪刻骨铭心无与伦比嗤笑

C.歇斯底里根深帝固怀古伤今潮迅D.涕泗横流一愁莫展面面相觑桑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恼羞成怒;黎民百姓。

C根深蒂固;潮汛。

D一筹莫展。

3.下边有语病的一句()

A.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C.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我们感到自己的深深不足。

D.学校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文知识表达和修改语句的能力。

答题至少熟记词语使用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逻辑语病等六种常见语病。

B句有歧义,改为“兰甘肃省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连一个学生都没有了。

”;C句缺主语,去掉“在”或“使”;答案为C。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从形色,动作上写出海燕矫健勇敢的雄姿。

B.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运用谐音双关和比喻,揭示了四大家族中薛家的财富和奢侈生活。

C.“梨花一枝春带雨”一语,写其寂寞之状,凄婉动人,无与伦比。

(运用的引用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作者对梨花的真切内心感受。

D.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答案】D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尴尬心情。

5.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人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

但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从而并非而B.如果从而不仅而且

C.虽然但是不仅而且D.虽然但是并非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整体理解语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句子的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

一般常见的关系为:

并列、递进、条件、因果关系等。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随着最后一个隧道竣工剪彩,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开朗。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D.《敬业与乐业》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无中生有造出来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望文生义,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十拿九稳:

十成的机率,占了九成。

比喻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B.褒贬误用,处心积虑:

形容蓄谋已久。

D.不合语境,应该改为“断章取义”。

无中生有:

把没有的说成有。

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点睛:

成语运用题既要注重平时积累成语的意思,同时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考虑语法及适用对象。

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

“喂!

菲利普”!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的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B项中“喂!

菲利普”!

后面的感叹后应在后引号的里面。

C项中“豆腐西施。

”后的句号应在引号的外面;D项中“树木,村庄”后边的逗号改为顿号。

故选A。

8.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应填的选项是()

葱岭脚下则是五颜六色的石头,紫红、黛青、黧黑、奶白、豆绿。

传说,这里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地方,不周山就是葱岭。

这色彩缤纷的石头,就是女娲补天之石吗?

在这块沧桑的大地上,今天,一代一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人,从内地来到边疆,润色葱岭、美化葱岭。

①唐朝在此设立了“葱岭守捉”,高僧玄奘经此讲经月余,然后去天竺国取经。

②当年周天子姬满曾驾着八骏到过这里。

③1876年左宗棠率军挺进新疆,驱除外寇,拱卫了这片神圣的国土。

④汉朝的都护曾到此驻守。

A.③①④②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要注意前后的语句,从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衔接信息。

也可以把每个选择项放在语境中通读再根据语感进行判断。

考点:

给句子排序

点评:

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

另外,在初步排好句序后,要把语段通读一下,感知整个语段是否通顺,即再做一下检验。

9.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梅花和雪花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对象,它们各有所长:

A.梅花没有雪花那么素雅,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B.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但它比梅花素雅。

C.梅花比雪花芬芳,雪花比梅花素雅。

D.雪花比梅花素雅,但它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前面强调的是“各有所长”,故选C。

10.胡萝卜、鸡蛋、咖啡末儿三样东西同样面临逆境﹣﹣煮沸的开水。

被开水煮后,胡萝卜变软了,鸡蛋里的液体变成固体了,咖啡末儿成了一杯香浓的咖啡。

三个结局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你愿意做其中的哪个,理由是什么?

【答案】意义分别是:

在逆境面前屈服、妥协;在逆境面前灰心丧气或趋于崩溃;面对逆境不懈奋斗,最终走向成功。

面对生活的煎熬,我们要像一把咖啡豆,身受损而不堕其志,无论环境多么的恶劣,都向四周散发出香气、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周围所有的人,简而言之,我们应该成为生活道路上的强者,让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好,更漂亮、更有意义。

.....................

二、积累运用

11.按要求默写古诗文。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武陵春》中最为人称道的颇有新意写“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武陵春》)

(3)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望江南》)

(4)辛弃疾《破阵子》中表达古代中国读书人最高攻治理想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朝黄土背朝天”说的是旧中国耕作的农民。

在《观刈麦》一诗中有相似意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咏梅》词中词人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的词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与世无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衡阳雁去无留意

(2).只恐双溪舴艋舟(3).载不动许多愁(4).斜晖脉脉水悠悠(5).肠断白苹洲(6).了却君王天下事(7).赢得生前身后名(8).足蒸暑土气(9).背灼炎天光(10).为报倾城随太守(11).亲射虎,看孙郎。

(12).无意苦争春(13).一任春芳妒(14).苟全性命于乱世(15).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背诵默写,既有根据上下文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这两个类型的默写首先都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提示语中的“最为人称道的颇有新意写‘愁’”“表达古代中国读书人最高攻治理想”“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

注意“衡阳”“雁去”“舴艋”“脉脉”“白苹洲”“赢”“暑”“灼”“妒”“苟”等字的写法。

三、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高祖(刘邦)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

(2)给馈饷,不绝粮道(___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15.甲、乙两文都谈到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什么?

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案】12.

(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断绝阻绝

13.

(1).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2).这就是他被我击败的原因。

14.

(1).三顾茅庐

(2).运筹帷幄

15.强调了善于使用人才(亲贤)的巨大作用。

【解析】

12.试题分析:

“以”是文言文中的多义的虚词,根据语境可译为“因为”。

“给”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可译为“提供,筹集”。

“顾”是古今异义字,在此应译为“拜访”“连”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率领,带领”。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13.试题分析:

“以彰其咎”中的“其”是代词,他们的。

而“未知其二”则不是代词用法。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中的“而”表转折,“可计日而待也”不是转折,表顺承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

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

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14.试题分析:

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痛恨”“所以”等。

“痛恨”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应译为“痛心遗憾”,“所以”也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为“的原因”。

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5.试题分析:

从甲文中可行出“计日而待、不求闻达、三顾茅庐”等,从乙文中可得出“运筹帷幄”等。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

文言文中的成语也是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要知道出自哪篇中的哪句,还要知道其古今之意,而且能够正确运用。

16.试题分析:

“用人的问题”是本题的审题点。

甲文中有关用人的语句很多,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劝后主要重用忠臣贤臣。

乙文中的刘邦则把自己与张良、萧何、韩信比较,指出“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指出了善于重用贤臣良将的重要。

因此两文都强调了要善于使用人才。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

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找到两文中切题的关键语句,并加以比较整合,把共性的内容总结出来。

现代文阅读

阅读《拔掉那颗蛀牙》一文,回答问题。

她恨全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

姐姐比她漂亮。

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

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

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姐姐不吭气。

她却嚷:

“凭什么?

要不就别生我!

”结果挨了打。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

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

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

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

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

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

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

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

她说:

“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

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

冬天还好,馒头不馊。

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

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

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

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

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

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

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

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

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

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

是吗?

有这么严重吗?

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

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

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

“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

“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

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

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

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

第二天,又发呆。

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

多少年没有回家了!

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

一进门才发现:

家,破旧了。

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

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

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

”。

母亲哭着,抹着眼泪。

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

“孩子,回来啦!

”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

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

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

1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17.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

(她具体“恨”什么?

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茁壮”为何加引号?

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1〇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

为什么?

19.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答案】16.“那颗蛀牙”比喻主人公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

这一标题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17.

(1).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②作用:

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2).褒词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

(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之意。

18.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

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19.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结合文章,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6.试题分析:

根据本文内容先理解“蛀牙”在文中比喻什么,再抓住文章开头和结尾句理解“拔掉那颗蛀牙”表达了作者对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的认识。

17.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意和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理解词语含意要结合语境,“她恨全家人”,从第二段和第三段看出,她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开头的作用是引起下文、埋伏笔、引起阅读兴趣。

这个“恨”字与后文的重温亲情形成对比,因此是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2)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意的能力,“茁壮”加上双引号之后,表示的是一种反义,表达了“恨”在心里不正常的畸形成长。

理解该词,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3)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渲染气氛、铺垫情节、烘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等,要具体根据文章来分析,比如本文开头写景不仅渲染了气氛,还与下文写“我”的情节有关,同时对表达人物的情感和主题有一定的关联。

点睛:

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结构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开头的作用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揭示或升华主旨。

18.试题分析:

该情节不可以删去的原因,可以从人物情感变化、情节连贯性和文章的感染力角度去分析。

19.试题分析:

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本文卒章显志,文章尾段中“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寓意深刻,即:

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人人皆可为国王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

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

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

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

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

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

《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

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

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

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

“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

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

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