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6816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4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煤炭行业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炭行业分析.docx

《煤炭行业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炭行业分析.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炭行业分析.docx

煤炭行业分析

初步结论

2004年全年煤炭市场保持相对活跃的运行态势,煤炭生产持续增长,煤炭销量有所增加,社会库存提升,但行业供求矛盾仍很严重,煤炭价格继续上涨,其中优质动力煤、炼焦煤、贫瘦煤的交易更加旺盛,价格高位运行。

但是与2003年相比,煤炭产量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资源总量与需求总量的水平有所接近。

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用电需求全面高涨;2004年我国钢铁市场需求保持了比较旺盛的态势,钢产量达到2.6亿吨;在建材行业中,由于目前水泥产销两旺,价格上涨,投资回报率高,各方面投资水泥的积极性很高,这些都导致了对煤炭需求的提高。

煤炭资源紧缺,煤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国际上一些国家采取政策限制煤炭的开采,导致煤炭产量下降,煤炭的需求量却持续增加。

2005年初步预计全年煤炭生产量在18.3亿吨左右,比2004年增加3000-4000亿吨;煤炭进出口与2004年大致持平,煤炭供需缺口在7000-8500万吨之间。

随着节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煤炭消费弹性系数还会不断降低。

根据神经网络和其他方法所进行的测算,未来10年内我国煤炭需求将不会超过15亿吨,而原煤生产能力却可达19亿吨,如不加以科学控制将仍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

煤炭属于基础能源行业,目前我国对煤炭的需求较大,煤炭行业的风险不是很高,国家鼓励对其投资,所以,银行对煤炭的投资可能会不断加大。

煤炭行业的利润水平可接受程度一般,近几年,我国煤炭供需紧张的局面有所加剧,目前,山西、内蒙、陕西、山东等地的煤炭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建议银行方面应多关注这些地方重点企业的发展,比如,山西煤焦集团、山东兖矿集团等,并对其持续保持信贷项目。

银行面临的风险,在政策上表现为:

我国停止对部分焦炭的出口退税以及电煤限价等政策都对我国煤炭市场及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了企业的还贷能力。

而在市场上的表现是:

煤炭资源紧缺,生产能力不足,我国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我国煤炭市场存在供需紧张的状况,煤炭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对企业的按期还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煤炭库存仍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安全问题仍较为严重,煤炭企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偿还债务能力降低,这是经营风险。

最后是技术风险,煤炭行业新技术的应用企业会给使用原有技术企业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其的偿债能力。

一些煤矿发展不规范、资源浪费严重,安全问题严重,银行对其信贷项目应保持谨慎态度或禁止资金流入。

煤炭行业信贷背景知识

一、煤炭行业概述

(一)煤炭行业的定义和细分

煤炭是植物遗体在覆盖地层下,压实、转化而成的固体有机可燃沉积岩。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煤炭品种多样。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中国煤种分类与比重

大类

细分

比重(%)

总计(%)

炼焦煤

气煤

13.75

27.65

肥煤

3.53

主焦煤

5.81

瘦煤

4.01

其它

0.55

非炼焦煤

无烟煤

10.93

72.35

贫煤

5.55

弱碱煤

1.74

不缴煤

13.8

长焰煤

12.52

褐煤

12.76

天然煤

0.19

其它

14.86

中国煤分类国家标准

类别

缩写

分类指标

Vdaf%

G

Ymm

b%

PM%

Qgr,maf

无烟煤

WY

<=10

-

-

-

-

-

贫煤

PM

>10.0-20.O

<=5

-

-

-

-

贫瘦煤

PS

>10.O-20.O

>5-20

-

-

-

-

瘦煤

SM

>10.0-20.0

>20-65

-

-

-

-

焦煤

JM

>20.0-28.0>10.0-20.0

>50-60>65a

<=25.0

(<=150)

-

-

肥煤

FM

>10.0-37.0

(>85a)

>25

a

-

-

1/3焦煤

1/3JM

>28.0-37.0

>65a

<25.0

(<220)

-

-

气肥煤

QF

>37.0

(>85)

>25.0

>220

-

-

气煤

QM

>28.0-37.0>37.0

>50-65>35

<=25.0

(<=220)

-

-

1/2中粘煤

1/2ZN

>20.0-37.0

>30-50

-

-

-

-

弱粘煤

RN

>20.0-37.0

>5-30

-

-

-

-

不粘煤

BN

>20.0-37.0

<=5

-

-

-

-

长焰煤

CY

>37.0

<=35

-

-

>50

-

褐煤

HM

>37.0>37.0

-

-

-

<=30>30-50

<=24

注:

a、G>85,再用Y值或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煤炭,当Y>25.0mm时,应划分为肥煤或气肥煤,如Y<=25mm,则根据其Vdaf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

按b值分类时,Vdaf<=28%,暂定b>150%的为肥煤,Vdaf>28%,暂定b>220%的为肥煤或气肥煤,如按b值和Y值划分的类别有矛盾时,以Y值划分的为准。

b、Vdaf>37%,G<=5的煤,再以透光率PM来区分其为长焰煤或褐煤。

c、Vdaf>37%,PM>30%-50%的煤,再测Qgr,maf,如其值>24MJ/kg(5739cal/g),应划分为长焰煤。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国际煤炭分类工作组1956年在日内瓦国际煤炭分类会上修订并正式作了国际标准的煤炭分类表。

为使煤炭分类与煤的特性相结合,欧洲经济委员会煤炭委员会固体燃料利用组于1987年提出一个国际硬煤分类编码系统,以代替1956年的国际硬煤分类,使煤炭生产者、销售者和用户根据分类编码能明确地了解煤的质量。

从1989年起,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又按煤化程度、煤质品位和煤岩类型制订了一个国际煤层煤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CoalinSeam)。

将恒湿尤灰基高位发热量低于24M,J/kg的煤称低煤阶煤。

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于2.0%,且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不低于24MJ/kg的煤称中煤阶煤。

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不小于2%的煤称高煤阶煤。

镜质组指植物的木质一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转化而成的显微组分组。

镜质组反射率指在显微镜下,于油浸及546nm波长条件下镜质组的反射光强度与垂直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以R(%)表示,其值随煤化程度增高而加大。

随机反射率是指不转动显微镜载物台所测得的镜质组反射率。

(二)煤炭行业产业链介绍

1.煤炭产业链状况

采煤设备、洗选设备

交通运输

水资源

煤炭

动力用煤

煤化工

生活用煤

电力

2.煤炭的开发生产同相关产业的关系

电力行业:

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用电需求全面高涨。

目前电力行业内主要电力公司对电站的投资计划都安排到了2006年。

较2002年的1800万千瓦增长了136%,创历史记录。

据国家电力总公司公布的电力分析报告称,2003年末全国装机容量3.85亿千瓦,2004年增加3500万千瓦,2005年将增加5000万千瓦,2006年将增加6200万千瓦,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要到2005年下半年才可能缓解,到2006年下半年才能够实现基本平衡。

2004年火力发电量1.75万亿千瓦时左右,全年新增电煤消费1亿吨左右。

到2020年,全国约需发电装机容量9亿千瓦至10亿千瓦左右,而目前国内只有装机容量3.85亿千瓦,需要新增量5亿千瓦至6亿千瓦。

从我国资源的状况看,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全部用煤就必须新增10亿吨以上电力用煤,显然煤的供给有很大困难。

冶金行业:

2004年我国钢铁市场需求保持了比较旺盛的态势,钢产量达到2.6亿吨,比2003年增长16.9%;钢材表观消费量(扣除重复统计)达到2.8亿吨左右,比2003年增长13%左右。

2003年底投产的产能约1500万吨的焦炉,今年全部达到生产能力,由此增加精煤需求2000多万吨;根据目前在建焦炉的情况,今年先后有2000万吨生产能力的新建焦炉投入运行,增加精煤需求量1500万吨左右。

经过中央的收缩信贷、控制土地供给为主的宏观调控,钢铁、氧化铝、铁合金、焦炭等行业大幅度降温。

但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上述产品的需求仍将是持续的、巨大的,所应避免的是大起大落。

钢铁等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仍将是持续增长的。

建材行业:

在建材行业中,由于目前水泥产销两旺,价格上涨,投资回报率高,各方面投资水泥的积极性很高。

2003年,我国有98条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2004年,又有240条新生产线投产。

2003年全国水泥产量已经达到8.62亿吨,同比增长18.9%,煤炭消耗同比增长1800万吨左右。

2004年全国新增水泥产能2.1亿吨,是2003年新增产能的3.3倍。

但是受电力供应不足的限制,一些新建成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不会立即投产,部分水泥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玻璃行业近两年投资平稳,但在目前市场旺盛需求的拉动下,投资有加速迹象。

建材行业2004年新增煤炭消费量3000万吨左右。

在这次宏观调控之下,水泥和玻璃行业产能的增长将趋于理智,我国建材行业的煤炭消费量将基本稳定在2亿吨左右。

(三)煤炭行业的特征分析

1.经济特征

(1)概述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目前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近70%,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的支柱产业,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A.煤炭在各种能源中占有储量优势。

目前已探明的煤炭资源约8.7万亿吨,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相比较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后备可供开采的资源严重不足,储量小而且开采成本很高。

B.煤炭是具有竞争力的能源。

按同等发热量计算,北京市天然气、柴油价格约分别为动力煤价格的4倍和6倍。

在国际上,按同等热值计算的天然气、油的价格一般为动力煤价格的2和3倍(各国的情况不同)。

由此可见,从经济上看,煤炭是廉价的能源。

这就是缺能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什么仍然选择用煤的重要原因,如日本煤炭占17.7%,美国占24.9%。

C.煤炭消费很有潜力。

目前,我国几十万个火电厂、工业锅炉燃用煤炭,多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居民生活,以煤炭为主要能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民生活中60%以上的能源仍靠柴草,农村从使用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转变是必然的趋势,这将进一步扩大对煤炭的需求。

D.煤炭是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

洁净煤技术是高效、洁净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技术。

通过加工可显着减少煤的硫分、灰分等,通过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可以在燃烧过程中脱硫,可以通过转化,把煤转化为液体、气体燃料等。

(2)煤炭经济发展特点

A.煤炭行业极度分散,市场集中度低。

经过几年的关井压产和结构调整,我国目前仍有各类煤炭3万多处,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为约10%。

由此可见,我国煤炭产业是一种分散型产业,没有一家企业占有显着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B.煤炭开发的对象是自然的煤炭资源。

我国优越的地理经济环境与丰富的煤炭资源的逆向分布,增大了煤炭开发的难度。

C.鉴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应在开发中注意提高采出率。

D.煤炭是主要能源,属大量消耗性的原材料,其开发规模取决于外运能力,运输建设必须与煤炭开发同步进行。

E.煤炭开发不可避免地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及破坏。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依靠技术进步,达到开发与环保相互协调发展。

F.煤炭开发的环境及工作条件恶劣,尤其是井工开采要与水、火、瓦斯、粉尘及顶板等多种灾害作斗争,因此对安全工作要在技术上、管理上有严格要求,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

G.煤炭开发耗费资金多,风险大,建设周期长,回收资金慢,容易造成总量供求失衡,影响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

(3)煤炭经济发展趋势

A.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下降,但其基础能源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

B.煤炭行业将由分散趋于集中,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高。

C.煤炭行业科技含量将不断提升。

D.煤炭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E.煤炭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

2.技术特征

洁净煤技术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

当前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环境问题主导技术之一,也是高技术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由于中国煤炭开采和利用的特点决定,中国洁净煤技术领域与国外洁净煤技术领域重点放在燃烧发电技术上有所不同,含盖从煤炭开采到利用全过程,是煤炭开发和利用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

按照国务院1997年批准的《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国洁净煤技术包含四个领域、十四项技术:

1)煤炭加工领域:

选煤、型煤、水煤浆;2)煤炭高效燃烧与先进发电技术领域:

CFBC、PFBC、IGCC;3)煤炭转化领域:

气化、液化和燃料电池;4)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领域:

烟气净化、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煤矸石和煤泥水的综合利用。

以下是各项洁净煤技术的现状:

A.选煤技术

发展煤炭洗选,提高商品煤质量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有效措施。

我国1997年原煤入选率25.73%。

煤炭洗选的重点已由炼焦煤转为动力煤,由过去单纯的注重降灰转为降灰与脱硫并举及回收洗矸中的黄铁矿。

小直径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工艺和设备,对细粒煤泥能同时实现降灰、脱硫,在分选0.5~0.04mm级煤泥时,无机硫脱硫率为67.90~70.30%。

采用12m2大型风力干法选煤机的150万吨/年选煤厂已投入生产。

该厂吨煤投资4.25元,吨煤加工成本2.15元,分选效率>90%,外排尘(50mg/m3)符合环境要求。

解决煤炭深度降灰脱硫难题的一些新技术,如大直径三产品无压给料重介质旋流器、各种形式的微泡浮选相继研究成功、投入生产。

但我国选煤技术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原煤人选比例低(我国为25.7%,发达国家在90%以上);二是先进的选煤工艺占比例低(如重介选,我国仅为23%,发达国家在60%以上)精煤质量差;三是平均厂型小,自动化程度低,设备可靠性差,生产工效低。

B.水煤浆技术

水煤浆代油在白杨河发电厂经过2000小时的试运行,在全烧水煤浆条件下,燃烧效率>98%,锅炉效率>89%,锅炉负荷在40~100%范围内均能稳定燃烧,与燃烧重油有相同的效果。

矿区煤泥制浆燃烧取得进展。

采用高灰(灰分41~43%)煤泥制浆,供10t/h链条炉燃用。

累计运行2008小时,锅炉热效率由单纯层燃洗中块煤的53.99%提高到掺烧煤泥浆后的68%,燃烧效率由63.7%提高到79.01%。

C.循环流化床(CFBC)

国外CFBC技术在向大型化发展。

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CFBC锅炉(250MW,蒸发量700吨/时)电站已在法国投入运行,锅炉效率90.5%,脱硫率93%,Nox排放低于250mg/Nm3。

我国现已具备设计制造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能力;自行开发的220t/hCFB锅炉示范工程和引进410t/h循环床锅炉工程在进行。

CFB的设计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完成了循环床专用设计软件;125MW再热炉型的工程设计研究和新型75t/h和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究设计工作。

D.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

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大力开发的一项高效、低污染清洁煤发电技术,它不仅能满足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而且发电效率可达45%以上,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洁净煤发电方式之一。

美国IGCC示范工程取得重大进展,WabashRiver电厂煤气化电厂改造项目,系统供电能力262MW,设计供电效率38%,脱硫效率>98%。

项目于1998年11月完成商业化示范运行。

Tampa电力公司IGCC电厂,系统供电能力250MW,设计供电效率40%,脱硫效率>96%,项目2001年10月完成商业化示范运行。

PinonPineIGCC发电项目,系统供电能力99MW,设计供电效率40.7%,项目2000年7月完成商业化示范运行。

我国IGCC关键技术研究已启动,包括IGCC工艺、煤气化、煤气净化、燃气轮机和余热系统方面的关键技术。

拟在烟台电厂建1GW示范电站。

E.煤炭气化

煤气化技术是重要的能源转化技术,广泛用于化工、冶金、机械、建材、民用燃气等方面,目前全国每年气化用煤量约6000万吨。

我国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大型煤气化技术都在运行中。

我国的中小型气化以块煤固定床气化技术为主,技术水平落后、效率低、污染重,急需技术改造。

引进的一些较先进的气化技术在稳定操作运行、技术设备国产化、经济投入及运行效益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需要发展具有中国知识产权、适合国情、高效洁净的现代气化技术。

地下气化技术应用于煤矿残煤气化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F.煤炭液化

煤炭液化是重要的煤转化技术。

由中德、中日、中美合作的三个煤直接液化工业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进行中,中德合作采用云南先锋褐煤在德国DMT公司的工艺开发装备上进行了的工业条件试验和最佳工艺条件运转试验,液化油收率达到53%;对中国固定床加氢催化剂进行了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适用于德国IGOR工艺;示范厂可研报告已经完成。

在日本1t/d装置进行了中国依兰煤、中国西林硫铁矿催化剂、日本合成硫化铁催化剂的直接液化条件试验,油收率为52%~57%。

中美合作的中国神华煤直接液化可行性研究项目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在美国HTI公司连续小试装置上对神华柠条塔煤进行了6个条件的试验,使用HTI的技术和GelCat催化剂,油收率达63%~68%。

我国科学家在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5吨煤炭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可以合成出1吨成品油。

承担这一科技攻关项目的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在一个千吨级的“煤变油”装置上已成功打通了全部工艺流程。

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

这一成功为更大规模的“煤变油”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已经正式启动了“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项目,并列入全院解决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的首批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根据项目规划,未来3年内将在我国煤炭大省山西建成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从而使这项技术向工业化迈进一大步。

G.燃料电池

科技部在UNDP的支持下正在推动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示范计划。

H.烟气净化技术

目前,世界上运行着500座以上的烟气脱硫装置。

而其中90%以上(按机组容量计)为湿法脱硫工艺。

半干法旋转喷雾法、炉内喷吸收剂、增湿活化脱硫工艺在欧洲应用较多。

流化床燃烧技术在燃烧过程中有效控制SO2、NOx的生成,日益受到重视。

日本开展利用表面热处理后的活性炭纤维(ACF)对烟道气进行脱硫、脱氮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很好效果。

利用ACF净化烟道气的技术属于半干式氧化型,其优点是:

脱硫、脱氮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副产的硫酸、硫酸盐及硝酸、硝酸盐等可以获得连续回收。

该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脱氮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脱硫、脱氮性能,且用水量少,所需设备简单,目前正在进行实用化研究。

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烟气净化技术进一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中日合作电子束烟气脱硫示范工程”,已累计运行2400小时,1998年5月28日通过国家竣工验收鉴定。

该示范工程处理成都电厂200MW机组锅炉的30万m3/h烟气,是目前世界上已投入运行的处理烟气量最大的电子束脱硫装置。

其脱硫率及脱硝率均超过80%及10%的设计值,各项运行消耗指标均低于设计值。

此外,引进芬兰IVO公司炉内喷钙和增湿活化联合工艺和日本日立公司的高速平流式湿法工艺正在进行。

国际上已有的脱硫效率高的成熟技术,引进后对我们积累设备设计、运行和管理经验是有用的,但国外技术和设备价格昂贵,应结合我国经济能力,开发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与工艺。

国内烟气净化技术基础研究和中小锅炉烟气净化技术也取得一定进展。

为提高脱硫剂的脱硫效率,在Ca(OH)2中加入易潮解盐和碱或用燃烧飞灰和Ca(OH)2的水合物作吸着剂;或用活性焦或活性炭作吸附剂,在实验室研究中都取得一定成果。

适合中小型锅炉的网膜塔除尘脱硫系统、双击式除尘脱硫工艺等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I.粉煤灰综合利用

我国粉煤灰研究和利用的重点是大用量方向,例如掺于混凝土中,建桥、建坝、高层建筑底板、核发电站的安全壳等,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工程预计用粉煤灰量达133.8万吨。

更大量的利用在于修筑高等级公路,该技术已成熟,推广于沪宁、京深及京冀公路建设。

粉煤灰还用于矿区回填、农业上改良土壤。

J.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了明显进展,1998年在山西沁水盆地和东北鹤岗地区共钻煤层气井11口,在屯留~003井、屯留~006井和屯留~007井获得了日产7000m3、10000m3和16000m3以上工业煤层气流,初步控制含气面积约550平方公里。

勘探成果表明,该地区具备了形成大型煤层气田的地质条件。

在晋南完成了3口井,晋试1井获得了单井日产7000m3的产量。

“中国煤层气资源评价项目”的研究工作正在实施之中,已初步完成了六盘水、大华北、东北三江和辽中四个区块的研究工作,项目研究总报告已于1999年完成。

与美国德士古(TEXCO)、菲利普斯(PHILLIPS)和阿科(ARCO)等三家石油公司共同进行淮北、临兴、三交、三交北和石楼等五个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合作项目在进行。

五个合作区总面积为11216.8km2,预测煤层气资源量6535亿m3。

现已完成9口煤层气井的钻探,取得了较好的煤层气资料。

(四)从我国煤炭行业中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分析信贷产品

(1)概述

我国煤炭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

建国以来,煤炭工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发展的路子,煤炭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过低,煤炭低技术水平开采量过大,非机械化采煤约占65%,特别是乡镇和个体煤矿大都是非机械化开采,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很低。

煤炭是世界储量最丰富的化石能源。

20世纪70年代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各国普遍开始重新认识未来能源中煤炭的战略地位,制定了相应法规和政策,并明显加大了煤炭作为原料和燃料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围绕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世界各国展开了抢占经济制高点的竞争。

对于我国煤炭行业这样一个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大力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是改变目前落后现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具体来说,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煤炭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为煤炭成为洁净能源创造了条件。

目前,我国煤炭气化技术已比较成熟;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在国外已经商业化,而直接液化,美国已完成第二代技术,第三代技术正在中试。

我国目前也正在进行液化煤的性能和工艺条件试验和商业化可行性研究。

发电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

美国开发的先进燃烧发电系统的效率将由目前的33%(平均值)提高到2015年的60%,燃料成本比现有煤粉锅炉低10%~20%,SO2、TSP排放量也降低到标准的1/10。

煤气化燃料电池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而且大幅度减少大气污染。

水浆煤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另外,我国煤炭清洁开采技术和洗选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煤的质量,减少了污染,为煤炭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2)中国煤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