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7228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7 大小:2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7页
亲,该文档总共2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2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1让我们荡起双桨

1、教学要求:

2、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3、   2.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4、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5、二、教学重难点:

6、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7、三、教学课时:

3课时

8、四、教学过程:

9、         第一课时

10、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1、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12、   2.介绍北海:

13、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5、   指导看图。

16、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

哪些景物?

他们在干什么?

四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17、    ②范读课文。

18、    ③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9、    ④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20、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21、   1.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22、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23、   3.出示句子。

24、    "海面……""小船儿……" 

25、    "四周……""我们……"

26、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27、   从课文中找出来。

28、  四、作业:

29、   1.描红:

30、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1、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32、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33、                 第二课时

34、  一、复习:

35、   1.指名背诵第一段:

36、   2.默写生字:

37、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38、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39、    ①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

(阳光、小鱼)

40、    ②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

(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41、    ③比较"漂"与"飘"字的音、行、义。

42、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3、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44、    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45、   2.小结。

(让学生自己讲)

46、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47、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48、   2.理解词义"尽情"

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3)“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

(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

为什么?

(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这里的“谁”指什么?

(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4)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

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

“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

   4.思考:

    ①课文中"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

(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5.小结这一段。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

"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 环绕   (欣赏)  自然

              迎、洒、望、听 (歌唱)  热爱党

              问谁安排   (感情)  祖国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2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佳:

由8画写成。

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扶:

“夫”的撇、捺伸展有力。

携:

右上是“隹”,右下是“乃”,切记不要加笔画或减笔画。

    异:

需注意上半部分。

独:

首笔撇短而有力,末笔点收笔有力。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

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

王维

     (3) 小结: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

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

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

(第四句: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

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

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

具体想了哪些事?

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四句话)

        第一句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

插茱萸

        教师讲述:

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

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

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

读第三到第四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两句话里有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

(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

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

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

“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思绪万千就是想的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

(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

(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

(指思念)

       注意:

“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

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

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板书: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3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写诗中的生字:

偷、迹、浮、萍、振、意、欲、忽。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

谁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

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

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

浮萍。

  (3)齐读诗歌:

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

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

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

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

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3古诗二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诵诗爱诗

1.挖掘积累:

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得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

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

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

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

所见。

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

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

“见”什么意思?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

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

(请两个)正音。

——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

——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

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蝉:

是什么?

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

闭:

谁能为他找个朋友?

立:

说反义词,做动作。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

(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

(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

(放牛的)

5.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

(指名读——齐读)

6.大家读的真好。

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

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

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

(朗读评价)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

(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

你们帮助我一起读。

(齐读)

三、情景悟意:

感受捕蝉意趣。

1.情景导入: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演示:

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评价:

你的话说得真完整。

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

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

(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做律动操)他的歌声怎么样?

(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2个)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

,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

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

(指名——齐读)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看谁最能发现问题。

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

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周围的树怎么样?

(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

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

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

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

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

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

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

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

大胆地问。

重点理解“意欲”。

“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

谁愿意帮助他?

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2.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

——齐读。

四、表演朗读,探寻诵背乐趣。

1.小朋友,这首诗写得好不好?

喜欢这首诗吗?

你最喜欢什么?

(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看见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好诗。

我们也日记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写下来就行了)

2.你们真能干,又会学习,又会提问。

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诗配音朗读)

3.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4.那就请你也做一回大诗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读来把你的所见表达出来吧。

5.学生展示——齐背

6.是呀,诗人们之所以成为大诗人,就是因为他们很细心,把所见的及时写下来,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所见,看看这位大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时候的所见?

在哪里写的?

齐读题目。

再读诗看见了什么?

(指名读——交流所见——齐读)

五、复习生字,写字指导。

1.你们学得真好,老师已经喜欢上你们了。

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给你们,看谁能接住。

出示带苹果的生字,学生认读。

2.别着急,我这儿还有许多,只要你能把两个生字宝宝写漂亮,看他们停在田字格里,谁认识他们?

要想把这两个字写漂亮,要注意些什么?

仔细观察,谁愿意给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师范写。

学生写字。

互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板书设计:

看到: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动态)听到所想: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静态)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3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解、欲”等字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片),看到这些美景,你能联想起我们学过的描写荷花的诗歌吗?

(指生说),同学们积累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荷花塘里走走,看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这是一首古诗,古诗应该怎么学习呢?

(出示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

二、知诗人、解诗题

1、指生说,师补充(出示:

白居易:

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生齐读)

2、池上是什么意思?

生说。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读准后鼻音:

撑、艇、萍)

4、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相机补充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

《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

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生练习朗读,并根据节奏用铅笔做记号。

师提示:

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

5、生读师点评。

6、还可以有创意地读,让读诗有趣一些。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7、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选择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表演读。

8、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以后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

三、抓字眼。

1、问:

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

(生答:

字典,工具书,插图,询问老师同学等)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