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475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4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docx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性质和功能

(一)定义

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Accounting)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二)功能

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套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账户和平衡表,系统、连续地描述了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所提供资料构成了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中心内容,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要点

1.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经济总体,具有宏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市场性等主要特征。

2.国民经济核算主要运用统计指标来描述现实经济状况。

这些指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系统而详细的数据信息,满足监测、分析、决策、国际比较以及数据协调等方面的广泛需要。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

(一)从国民收入估算到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收入估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民收入估算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弟针对英国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

以理查德.斯通1947年撰写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计量”为基础,形成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版本,即SNA-1953。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完成了两次系统修订,即SNA-1968版本和SNA-1993版本。

(二)SNA-1993的特点和作用

1.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提供全景描述。

2.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

3.强调核算实施上的灵活性,并建议以附属账户等工具来扩展其分析功能。

4.增强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地位。

(三)两套核算体系的并存和一体化

世界各国曾并行过两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计划经济国家应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aterialproductbalancesystem,MPS),另一个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应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MPS,转向SNA。

到1993年SNA发布时,SNA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一体化,MPS被基本废止。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基于MPS模式的阶段。

2.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MPS和SNA两套模式并存阶段。

3.1993年起:

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1.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

2.国民经济核算在体系设计方法上借鉴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同时,国民经济核算在很大程度上要利用企业微观核算资料作为基础。

3.统计学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数据调查方法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一、一国经济的范围

国民经济是由该国经济领土上的常住单位的活动组成的。

(一)经济领土

1.定义

经济领土(economicterritory)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管理的地理领土,在确定的经济领土上,该国公民、货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的限制。

2.经济领土与地理领土的关系

经济领土=地理领土+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外国在本国的领土飞地

(二)常住单位

1.定义

常住单位(residentunit,又称居民)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的单位,称该单位在这个国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不具备上述特征的单位被称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non-residentunit)。

2.理解常住单位的要点

(1)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的依据,不是其国籍或法律准则下的财产所有关系,而是该单位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

(2)时间的长期性(以一年作为原则性标准)在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国民经济中的单位和部门

(一)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分类

1.定义

机构单位(institutionalunit)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2.特点

(1)机构单位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

(2)都能够编制出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的账户。

3.分类

依据机构单位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可以将其归纳为不同的机构部门(institutionalsector)。

(1)非金融企业部门,由主要进行非金融活动的常住企业单位组成。

其基本特征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市场性经济活动,提供各种货物和非金融性服务。

(2)金融机构部门,由所有主要从事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组成。

其职能主要是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在整个国民经济资金运动过程中起着中转枢纽的作用。

(3)政府部门,由所有通过政治程序设立、行使政府职能的行政单位以及由政府资助的其他单位组成。

政府部门的职能之一是为居民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之二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

(4)住户部门或称居民部门,由所有常住住户组成,还包括住户拥有的个体经营单位。

其职能主要有二:

一是提供各种生产要素,二是进行货物与服务消费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5)为住户服务的私人非营利机构部门,由向住户提供非市场性货物服务的常住非营利机构组成。

注意,中国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尚未单独核算该机构部门。

(6)国外部门,包括所有与该国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的非常住单位。

(二)基层单位与产业分类

1.定义

基层单位(establishment)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2.特点

一般说来,基层单位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

3.分类

根据生产活动的同质性,即经济活动的主要产品的性质、货物和服务的用途以及生产的投入、工艺过程和技术,可以把基层单位归纳为不同的产业(industry),形成国民经济产业分类。

联合国制定并推荐各国使用《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ISIC),目前使用的是ISIC第三版(简称ISIC/Rev.3)。

中国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建立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目前应用的是2002年修订版本(GB/T4754-2002)。

三、国民经济中的活动

(一)国民经济活动

国民经济活动可以归纳为由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四类活动。

生产活动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利用,将各种投入转化为各种货物与服务,同时也创造出新的价值。

分配活动将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以各种收入形式分配给有关参与者。

消费与积累既是货物与服务的不同使用形式,又是各单位收入的最终支出形式,其中消费是用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使用,积累则是用于增加资产的使用。

(二)交易

1.定义

交易(transaction)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而进行的活动。

2.形式

(1)交换:

一个机构单位以某项资源来换取对方的另一种资源。

交换涉及两个机构单位,同时会产生相互交换的两个“流”,而且二者是对等的。

(2)转移(transfer):

没有对等资源流的交易。

转移涉及两个机构单位,但是只有单方面的一个流发生。

(3)内部交易(internaltransaction):

各单位内部发生的自产自用性质的经济活动。

内部交易中只有一个机构单位出现,也没有可见的资源流发生。

3.类别

(1)货物与服务交易,通过交易实现货物服务从供应到使用的流动。

(2)收入分配交易,对应着当期新创造价值的整个分配过程。

(3)金融交易,表现了各单位之间的借入和贷出的资金运动。

4.几点补充

(1)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交易绝大部分属于货币交易,但也包括非货币交易。

(2)国民经济核算应该记录非法交易、地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等。

四、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

(一)定义

经济流量(economicflow):

反映一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

经济存量(economicstock):

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拥有量的总量。

(二)关系

期初经济存量+当期经济流量=期末经济存量

(三)类型

1.交易流量:

各种交易中产生的各种资源流的汇总。

可以区分为货物服务流量、收入分配流量和金融流量。

2.其他流量:

不是经济交易的结果,但却改变着经济存量。

包括由经济体系之外因素引发的流量,以及由价格变化引起的持有资产损益流量。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基本规则

(一)记录方法:

四式记账法

国民经济核算采用四式记账法,即对每一笔经济交易都要在交易双方进行一次复式记录。

1.应用复式记账方法的意义

(1)可以检查不同核算部分之间的一致性,以此保证整个体系的平衡核算。

(2)通过复式记录,使不同核算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2.与工商会计记账法的区别

(1)国民经济核算只在复式记账意义上借鉴会计的方法,而不是像会计核算那样直接采用借贷记账法。

(2)和工商企业会计主要立足于交易一方进行记录不同,国民经济核算把交易双方都包括在核算框架之中,会涉及两个单位各自的复式记录。

(3)对国民经济核算而言,复式记账是隐含在整个核算原理之中的方法,并不意味着要像企业会计那样,根据每一笔经济活动的发生以复式记账方法编制记账分录,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宏观上运用统计方法搜集数据,不是建立在单项交易逐笔记录基础上的。

(二)数据系统归集方法:

账户和平衡表

国民经济核算引入账户体系和平衡表作为数据载体和系统归集工具,二者分别体现了对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两种不同归纳方法,本身并不存在根本差异。

账户和平衡表既表现了单个机构部门内部来源与使用之间的平衡,又描述了特定经济交易上来源与使用之间的平衡;进而,相关账户及平衡表之间,通过平衡项连接起来,使得整个核算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三)记录时间的约定:

权责发生制

原因:

(1)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记录时间与国民经济核算界定经济交易和其他流量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2)现实中存在着大量非货币性交易,尤其是单位内部交易,不适合应用现金收付制原则。

(四)估价方法的选择:

以现期价格为基础

对于那些产生于当期实际交换的经济活动,其货币价值就是当期的实际交换价值,其中蔚含的是当期市场价格。

对于那些当期没有发生实际交换的经济活动,国民经济核算选择现期价格作为估价原则。

(五)特殊处理方法:

改道、分解、合并、取净值

1.汇总。

汇总可以是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层面的,也可以是部门层次的。

2.合并。

对发生在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经济单位之间的流量或存量进行合并。

3.取净值。

对一个部门在某些活动上同时存在的两种反向流量进行抵消。

4.改道和分解。

改道是指改变经济交易发生的实际流程,按照不同于交易实际途径的路径进行记录核算。

分解是指把现实发生的单一交易分解为两个及以上交易分别记录。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

(一)SNA-1968:

五大子体系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平衡核算。

(二)SNA-1993:

中心账户体系+其他核算表

1.中心账户体系

(1)经常账户:

对国民生产和收入分配过程的核算。

(2)积累账户:

对改变经济存量的活动(主要是投资和金融交易)的核算。

(3)资产负债表:

对一国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

2.其他核算

集中反映对外关系的国外账户、反映产业间关联的供应使用表(即投入产出表)及其他附属核算内容。

(三)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基本表

(1)国内生产总值表:

对一时期国民经济最终产品生产、分配和使用总量的核算。

具体包括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等四张表。

(2)投入产出表:

详细描述了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利用的中间产品流量,揭示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具体包括供应表、使用表和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等三张表。

(3)资金流量表:

反映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分配和资金流动。

具体包括实物交易表和金融交易表等两张表。

(4)国际收支表:

反映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对外资产负债状况。

具体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

(5)资产负债表,是对一国和各部门经济存量的核算,一方面是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核算,另一方面是负债和资产净值的核算。

2.国民经济账户

(1)机构部门账户:

反映各机构部门的生产、收入分配及支出、投资、金融活动以及资产负债状况。

(2)经济总体账户:

各机构部门对应账户的汇总。

(3)国外账户:

立足非常住单位设置账户,反映与该国常住单位之间的经济交易以及所累积形成的存量。

3.附属表

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

(一)经济生产

1.定义

经济生产(economicproduct)是在一个特定的机构单位负责或控制之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产,即为得到产出而投入劳动、资本和其他货物服务的过程。

2.经济生产的边界

(1)经济生产不包括没有人类参与和管理的纯自然生产。

(2)经济生产不包括人类其他活动(即非生产活动)。

所谓非生产活动主要是指不能由他人替代完成的基本的人类活动;而那些可以由其他人或经济单位提供的活动,或者反过来说,可以提供给其他人或经济单位使用的活动,即使发生在私人空间中,也应该属于一般经济生产的范畴。

(二)限制性生产观与综合生产观

1.定义

限制性生产观将生产的范围主要限定在提供物质产品的活动,以及附着在物品之上的服务性活动。

物质生产概念下的产业部门是指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品贸易业。

综合生产观是从有用性即效用角度入手确定生产范围,认为只要一项活动提供了一种对它人的有用性,该活动就具有生产的性质。

因此,综合生产概念下的产业部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服务部门。

2.生产观与核算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以物质生产概念为基础,国民账户体系(SNA)则以综合生产概念为基础,故两个体系所计量的总量指标不可比。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在SNA基础上实现了全球一体化,限制性生产观已经和MPS一起成为历史概念,经济生产在综合生产观意义上得以确立。

(三)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

1.经济生产的类型

(1)市场化生产,即以有经济意义价格通过市场销售实现的生产。

(2)非市场化生产,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的生产,具体包括免费或以无经济意义价格向使用者提供产出以及生产者自产自用的产出,后者被称为为自己最终使用的生产,前者被称为其他非市场生产。

2.生产核算的范围

市场化生产为自己最终使用的生产其他非市场化生产

货物生产所有生产,无论是否实际出售所有生产,包括用于自己消费的生产和用于自己积累的生产所有生产

服务生产所有生产,其中包括对住户提供的市场化服务生产住户自有住房所提供的服务所有生产

*未被核算的生产住户内部自给性服务生产

(四)特定时空的生产核算范围

1.生产核算的空间限定

一般是就一国经济总体进行生产核算,进而也可在地区层面进行生产核算。

2.生产核算的时间限定

生产核算主要提供年度核算数据,也会在更短的时间周期上提供数据。

二、生产者的定义和区分

(一)生产者的确认

基层单位是生产核算的最小生产单位。

主要生产活动和次要生产活动属于生产核算的对象,而辅助生产活动则不属于单独的生产核算对象,其投入和产出要作为所服务的主要或次要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进行核算。

(二)生产者的分类

1.按照生产活动的性质,可以立足基层单位进行产业分类。

运用产业分类,生产核算可以为产业结构分析提供前提,还可以衍生出投入产出核算。

2.按照基层单位所归属的机构单位的性质,可以对生产者进行机构部门分类。

运用机构部门分类,一方面可观察生产的机构部门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为后续核算提供起点。

3.按照生产者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身份和性质,可以区分市场生产者、自给性生产者和其他非市场生产者。

依据这种分类可以分析经济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三、产出及其类别

产出(output)是生产的成果。

(一)产出的类别:

货物和服务

1.货物

(1)定义

货物是能够明确确立所有权的有形产品。

(2)特征

货物的生产和交换是可以分离的,生产与使用也是可以分离的;不仅在时间上是分离的,在空间上也是可以分离的。

2.服务

(1)定义

服务是不能明确确立所有权的无形产品。

(2)特征

服务是按具体要求生产的产出,不能脱离生产而单独交易。

由于服务是以运动形态生产出来,因此,它不可能储存起来,也不可能被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二)产出的类别: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1.中间产品(intermediateproduct):

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2.最终产品(finalproduct):

没有被其他生产过程所消耗,而被消费掉、增加资本形成或出口到国外的产品。

四、生产核算中的价格选择及其构成

(一)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

生产者价格(producerprice)是指生产者向其产品购买者收取的价格,购买者价格(purchaserprice)则是指购买者为购买产品而支付的价格。

用生产法计算产出一般要采用生产者价格;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则需要采用购买者价格。

(二)基本价格和生产者价格

如果不包括生产税,产品价格就是基本价格(basicprice),如果包括生产税,基本价格就是生产者价格。

在生产核算中,一般倾向于采用基本价格进行估价,如果不具备基本价格,则采用生产者价格。

此外,对非市场化生产,需要借用生产活动成本进行估价。

第二节增加值核算:

生产法和收入法GDP

一、增加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在价值构成上是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是从各单位总产出价值中扣除中间消耗之后的余额,代表该时期内各单位通过生产活动而新增加的价值;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即最终产品是指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的产品。

(二)核算方法

1.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2.收入法: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总额

二、总产出核算

(一)定义

总产出(grossproducts)是指各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二)构成

1.从实物构成看,总产出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个部分。

2.从价值形态看,总产出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价值,前者是指为生产这些产品而消耗的其他中间产品的价值,即所谓转移价值;后者就是增加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附加的价值。

(三)一般核算方法

1.基本公式:

总产出=?

产量?

价格

2.几点修正:

(1)考虑在制品、半成品的修正

总产出=?

当期成品产量?

价格+当期完成的在制品半成品价值

其中,当期完成的在制品半成品价值=在制品半成品期末存货价值-期初存货价值。

(2)考虑生产与销售的关系的修正

总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成品存货变动价值+在制品半成品存货当期变动价值

(3)考虑自给性货物的修正

自给性货物没有市场价格,需要借助于同类产品的价格估算其产出价值。

(4)考虑服务的修正

市场性服务产出=核算期内的营业收入

非市场服务产出=成本投入价值=经常性费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四)分产业总产出核算方法

1.工业总产出

在中国,工业总产出核算以工业企业总产出核算为基础,是各工业企业总产出之和;在每一个工业企业,总产出统计通常采用“工厂法”,即把企业作为整体,统计企业当期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同一企业不同生产环节相互之间提供的产品不允许重复计算。

工业总产出=?

工业企业总产出

工业企业总产出=工业成品价值+工业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存货变动价值

+工业性作业价值

2.农林牧渔业总产出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通常采用“产品法”统计,即以农产品为单位,按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计算各种农林牧渔产品的价值,然后加总。

3.建筑业总产出

建筑业总产出统计是工厂法和产品法的结合,即针对各建筑安装生产单位,分别计算各项建筑产品的总产出,是建筑安装生产单位和自营施工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产品总价值,其具体内容包括:

建筑工程产出、设备安装工程产出、房屋建筑物修理产出、非标准件制造产出和装饰装修产出。

4.批发零售业总产出

批发零售业总产出=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及其他损耗+应交增值税

5.金融业总产出

金融业总产出=直接收取的佣金、手续费等服务收入+隐含的服务收入

银行和证券业的隐含服务收入=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利用自有资金获得的投资收入

保险业的隐含服务收入=保险业务收入-应付赔款-提取的保险准备金

三、中间投入和固定资本消耗核算

(一)中间投入核算

1.定义

中间投入(intermediateinput)又称中间消耗(intermediateconsumption),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或服务的价值。

2.构成

(1)从实物形态看,作为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要么改变了形式,要么被完全用掉。

(2)从价值形态看,中间投入属于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地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的部分,不是生产者自己创造的价值。

3.注意事项

(1)作为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都是非耐用性货物与服务,不能把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耐用性货物消耗计入中间投入。

(2)中间投入要在其进入实际生产过程的时间予以记录,核算的是当期消耗使用额而不是当期购买额。

(3)要注意中间投入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区别。

生产单位向雇员提供的货物与服务,如果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应该作为中间投入;如果属于为雇员直接满足自身需要、由雇员自主使用的,则应该作为实物性劳动报酬。

(4)中间投入核算要与总产出核算保持一致处理,即中间产品的消耗应是包含在总产出中的部分。

(5)理论上中间投入应该采用当期价格估价。

如果涉及到原材料存货变动,则需要针对价格变化进行估价调整。

(二)固定资本消耗核算

1.定义

固定资本消耗(consumptionoffixedcapital,CFC)是指按照固定资产磨损状况计算的固定资产在每一时期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俗称固定资产折旧。

2.计算方法

当期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总价值×年综合折旧率

3.固定资产消耗与会计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别

(1)范围不同。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住户和非企业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也需要计算折旧。

(2)固定资产总价值的计价方法不同。

企业会计遵循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而国民经济核算在整体上要求以现期价格进行估价。

四、增加值及其构成项目核算

(一)增加值的含义

1.定义

增加值(valueadded)是各生产单位从总产出价值中扣除所含货物服务消耗价值之后的余值,代表该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也称为最初投入。

增加值在微观上不受生产中所消耗价值大小的影响,能够反映各单位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生产活动净成果,在宏观上不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