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7792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docx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

参考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

(一)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有关内容,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这个知识问答,主要内容依据课程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展开,并结合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实际,以便学生准确地掌握和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中国的应用。

如果此问答中有与现行教材内容不一的地方,以教材内容为准。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就是从生产开始,经过分配、交换、使用的国民经济循环过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表现为产品实物运动和货币资金运动对立统一的过程。

实物动体现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资金运动体现收入分配和资金融通形成消费和投资过程。

资金运动既伴随实物运动而产生,又可脱离实物运动而单独发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按照经济活动的观察时间,经济循环则表现为反映一定时期运动过程的经济流量,以及经济活动积累结果在某一时点上的经济存量,即从存量开始,经过经济流量形成净增流量,最后达到新的存量,形成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

具体来说,在会再生产中,生产活动是起点,在期初资产的基础上,生产者投入劳动进行生产,产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经过分配与再分配,其中一部分用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剩余部分通过储蓄形成积累,最后通过投资者的投资支出来完成经济的循环。

在社会再生产中,投资也是一种再生产行为,它是本次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下次经济循环的起点,这是因为投资活动会引起存量的变化,下次经济循环中生产所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会以新的数量规模发生作用。

  2.国际上存在的两大核算体系主要区别是什么?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存在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是以欧美等国家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的“国民帐户体系(systemofnahonalaccounts,简称sna);另一是以前苏联为首原经互会成员国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简称mps)。

我国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属于mps范畴,但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已逐步与sna接轨,国务院文件标志着全面转轨。

  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主要有:

  

(1)核算范围不同:

mps以物质产品生产为核算范围,把服务活动排除在生产领域以外,影响了对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完整性。

sna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核算范围,使社会生产、分配、使用各环节紧密衔接,从而形成全面、完整、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核算内容不同:

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反映。

snh增加了资金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核算相联结,全面巨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3)核算方法不同:

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并设置一系列平衡表,比较简便和直观,但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不够严密。

sna采用复式记帐法,运用帐户、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经济体制下宏观决策和宏观监督的需要。

整个变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o-1984年,为实施mps体系阶段。

它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过去的经济管理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这一核算体系的缺陷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是生产统计范围太窄,侧重于反映物质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情况,同国家加快发展社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侧重于反映实物流量,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三是侧重于生产核算,分配、消费、积累等方面的核算比较薄弱,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情况,同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及结果和进行总体平衡的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核算体系。

第二阶段,即从1985年一1993年,为mps和sna体系共存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阶段,它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相适应。

我国在继续执行mps体系的同时,从1984年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第一次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这期间由国家统计局牵头,国家计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协作,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试点,于1992年设计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针对旧体系的不足,新体系扩大了核算的范围,充实了核算内容,改进了核算方法,提高了国际对比能力。

其主要特点是兼顾两大体系的要求,可进行两种体系的相互转换。

但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2年文本)》仍然带有深刻的mps核算体系的痕迹。

  第三阶段,即从1994年开始,进入和国际通行的国民帐户体系(sna)接轨的阶段。

  4.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帐户两大部分组成。

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包括五张基本表和七张补充表。

  基本表包括:

  —一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一投入产出表

  —一资金流量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资产负债表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对社会生产和使用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投入产出表侧重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资金流量表着重反映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流量和流向以及各部门投资资金的筹集情况;国际收支平衡表叵映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资产负债表则是对全社会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存量规模及其在各部门的分布状况进行全面核算。

  补充表包括:

  ——人口平衡表

  ——劳动力平衡表

  ——自然资源表

  ——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

  ——企业部门产出表

  ——企业部门投入表

  ——综合价格指数表

  ——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

  经济循环帐户是运用帐户核算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它包括经济总体帐户、机构部门帐户及产业部门帐户。

  这些表式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再生产核算表保持五个子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每张表侧重于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某一方面的完整描述,是对经济循环帐户在某些方面的具体化和延伸。

经济循环帐户把社会再生产核算表中各种流量和存量的基本指标连接起来,形成一套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帐户体系,系统地描述国民经济循环过程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内在联系。

5.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需的资料是如何采集的?

  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资料的采集渠道。

采用sna较早的西方国家,包括英、美、法等国主要是从宏观上采集基础核算资料,来源有政府的财政、农业、劳动等经济管理部门,也通过一些贸易联合会、工会等民间组织搜集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在利用这些资料时必须进行甄别、调整。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来源既要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加强宏观资料的搜集,同时也应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直接搜集微观资料与宏观经济核算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宏观资料的采集主要来自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外汇管理、国资管理、经济协作管理、海关统计、劳动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工业、第三产业、投入产出等普查。

微观资料的采集主要是依据各专业统计建立的社会、经济、科技的统计资料,并作必要调整和转换。

  6.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业务核算的关系是什么?

  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关系比较密切,会计核算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这与国民经济核算注重流量与存量的价值量核算要求相吻合;会计核算的借贷记帐与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复式记帐也基本类同。

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社会全计”、“宏观会计”,一般没有明确的对象(单位),而后者一般是微观会计,落实于具体的对象,同时会计核算只按收人和支出的费用性质加以归集,并不关心收支是转移性的、财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也不关心接受者是个人、企业、行政事业,还是其他机构(虽有记录,但不一定归纳分类整理)。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原则上是有区别的。

从会计核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必须经过数据的转换、内容的凋整、科目的重新排列。

  业务核算是以某项专门的管理为核算内容,它的核算范围是各种业务量的变动。

因此业务核算也有自身的任务,它从数据的收集到整理,在计算方法和口径上仅适合本部门业务管理的需要,很难直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同样必须作必要的调整和加工。

  7.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核算单位是如何定义的?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采用的基本核算单位通常有两种:

  

(1)基本单位:

是指在一个地点主要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生产单位,通常可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一个基本单位应该就是一家工厂、商店、或一个办事处、服务部,但实际上现在仅从事单一生产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已很少了,极大部分企业除了从事一种主要生产活动外还要兼营其他的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将企业按不同的生产活动性质尽量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单位,以满足分析和观察不同生产活动的规模和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的需要。

我们通常所说的按三次产业分类,就是按基本单位作为基本核算单位。

  

(2)机构单位:

是指拥有产权、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及核算盈亏、有权同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并在银行有独立帐户的经济实体。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机构单位通常可理解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单位。

  所有机构单位的集合就是机构部门,由于不同的机构单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相同,因此设立机构部门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属于同一类经济活动与货币收支活动性质的机构单位结合在一起,以观察不同经济职能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

国家规定,每十年内,逢1,6年份进行全国基本单位普查。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包括众多的价值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即国民总收入)、社会总产出等,由于不同指标的目的、方法以及所处的核算阶段各不相同,会产生不同的核算价格,因此分清各种价格的内涵和用途是我们进行各项核算的首要条件。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出现的价格主要有:

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现行价格(当年价格)、可比价格和不变价格。

  

(1)生产者价格:

从生产者角度进行的估价,是生产者在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价格。

  工业品出厂价格、按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等,所使用的就是生产者价格。

  

(2)购买者价格:

从购买者角度进行估价,是购买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如居民购买消费品价格、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等,所使用的就是购买者价格。

  (3)现行价格(当年价格):

产品和劳务在生产和交换时实际发生的的市锡价格,是研究社会产品和劳务实际交换价值总量的计价标准。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就是按当年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现行价格进行核算的。

  (4)可比价格:

在用价值量表现的产品和劳务总量进行不同时期动态对比时,为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对基期和报告期采用同一价格进行核算。

  (5)不变价格:

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以某一时期(或时点)的价格作为计价标准计算产品的价值量。

建国以来,按国务院统一要求,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变价格的计价标准,如198o年、199o年等。

  9.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上述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具体又分为两大部门:

  

(1)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

  

(2)服务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行业。

  1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主要宏观分析指标有哪些?

  宏观统计分析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的实证分析。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指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水平、结构和效益状况进行分析。

  规模与水平分析指标:

  

(1)国民(国内)生产总值

  

(2)人均国民(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人口

  (3)国民可支配收入

  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十储蓄总额

  结构分析指标:

  

(1)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国内生产总值的各要素构成

  (3)国家、企业和居民在国民(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分配关系

  (4)消费与积累的比率

  效益分析指标:

  

(1)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平均人数

  

(2)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投资效果系数=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4)增加值率

  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出

  (5)增加值利税率

  增加值利税率=(利润十税金)/增加值

  (6)资金利用效益

  每百元资金创造的增加值=增加值/资金平均占用额×ioo

  其他比率关系指标:

  

(1)财政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2)外贸出口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3)银行存款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1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如何核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它能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生产活动成果的规模和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对于一个行业、单位或局部地区来说,应称为增加值,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

生产法、分配法及支出法。

  

(1)生产法:

从生产角度对增加值进行核算,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形成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公式: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其中总产出中应包括应缴增值税,而中间投入则不含增值税。

  

(2)分配法:

从生产经营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生产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用公式表示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十生产税净额十营业盈余。

  各生产部门在按分配法计算增加值时,主要利用财务有关资料进行核算。

  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十应交税金十经营利润十其他。

  (3)支出法:

从整个社会的最终使用角度进行核算。

主要包括总消费、总投资以及产品和劳务的净流出。

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上通常称为国内支出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由于核算范围、核算原则及记录时间等要求的一致性,无论从生产、分配和支出角度核算理论上三者相等,但由于资料来源上的差异,实际计算一般是不等的。

  12.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的,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有价格变动的因素,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首先要消除各种不可比因素,使之成为与基期相适应的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因此,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时,首先应对当期的国内生产总值消除各种不可比因素,诸如价格变动、计算口径变动等因素,得到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然后与基期资料相除,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最后减去基年的ioo%,便可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13.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劳动者报酬”与劳动工资统计的“工资总额”有什么区别?

  “劳动者报酬”和“工资总额”分别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劳动工资统计的~项重要指标。

劳动者报酬是指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是指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从指标概念上看它们都反映了劳动报酬的支付情况,但二者之间有所差异。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劳动者报酬为报告期的应发数额两劳动工资中的工资总额为报告期的实发数额。

  二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劳动者报酬是以生产单位作为计算界限。

即从生产单位各种渠道得到的一切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的收入,不论其是工资科目开支的,还是各项经费科目开支的,只要符合指标定义均应计算在内。

它相当于劳动工资统计中的“工资总额”再加上不属于“工资总额”范围且在企业各项开支中的全部支付个人部分,主要包括:

  

(1)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及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奖等。

  

(2)职工福利费中用于职工的公费医疗费、丧葬费、计划生育费、子女入托费等。

  (3)由企业基金、企业利润留成或其他费用支付的上下班交通费、探亲路费等。

  (4)费用中支付个人的稿费、讲课费、差旅费、误餐补助及安家费等。

  三是,工资总额仅包括全部职工的工资收入;劳动者报酬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以及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的全部劳动报酬和业主收入;以及农村经济组织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农民生产经营的净收入。

  所以,“劳动者报酬”的核算口径要大于“工资总额”的统计口径。

  14.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生产税净额”的涵义是什么?

  所谓生产税净额就是各部门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生产税是政府向各部门征收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税金。

主要包括营业税、销售税、关税、增值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税、教育费附加以及车船牌照税等(所得税除外)。

补贴作为负税处”理,是国家对生产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政策性原因而产生亏损所作出的补偿,通常有国家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和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

生产税净额反映企业对国家的净纳税情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国内生产总值分配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国内生产总值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表现,它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一分配,形成国家、企业、居民三个不同主体的最终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是一个复杂、多环节且连续不断的过程,尤其是再分配环节错综复杂。

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两个层次来描述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整个流程。

第一分配层次:

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创造出增加值(总和即国内生产总值)以后,按照税法、财务制度及劳动工资制度,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进行分配,其中政府通过征收营业税、销售税及增值税等得到财政收入,形成国家所得;企业得到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日等,形成企业所得;而劳动者得到工资、福利及各项津贴等劳动者报酬,形成居民所得。

这样,就完成了第一分配层次。

由于第一分配层次的特征是对生产成果的直接分配所以也称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

  第二分配层次:

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初次分配以后,需在整个经济社会进行再次分配。

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福利及补贴等各种间接分配方式,进行收人转移的分配过程,如国家财政依据税法向生产企业和居民征收所得税、消费税,同时又向部分企业和居民发放津贴、补助等;企业营业盈余除了交付所得税和留用外,还要按国家、企业、居民股权比例分红z居民通过储蓄、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而得到利息收入;向社会保险机构支付保险金,并享受保险基金的回报等等;同时,由于对外经济、技术交往的增强,作为一个地区,通过一定时期的生产和劳务活动,不但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同时,还会发生地区间的生产、劳务活动的净要素收支以及资本、经常转移收支,因此,第二层次的分配总额已不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地区的最终可支配收入总额。

通过这一系列复杂的转移过程,各收入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并形成新的分配格局。

  16.为什么说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综合性指标?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采用mps体系。

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量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等,这些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为:

  

(1)核算范围狭隘:

仅核算工业、农业、建筑业、货运邮电业及商业等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果,不承认非物质生产部门同样也创造新的生产价值。

  

(2)不易进行国际比较:

苏联解体以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不计算社会总产值等指标。

因此,这些指标无法进行国际比较。

  由于原有综合指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总量指标能够避免以上缺陷,因而成为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综合经济指标。

具体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够客观反映全社会的生产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不但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同时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能够全面地、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

  

(2)能够及时反映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把各生产部门按其行业特点划分为三大产业。

三次产业的结构能够大致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揭示同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3)能够全面巨映社会宏观经济效益

  通过综合分析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及社会再生产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全面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真实反映社会宏观经济效益的情况。

  (4)能够进行国际比较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把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和国际经济比较的依据。

  因此,把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总量指标作为衡量国民经济规模、速度、结构、效益的首要指标,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进行国际比较的需要。

  17.国内生产总值为何不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但同时应看到,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以单一指标进行评价和判断是片面的。

国内生产总值只能区映生产环节的运行情况,而不能完整、科学地区映全社会的收入与支出、投资与消费以及居民生活变化和价格变动等情况;同时,也不能反映对外投资的收益情况。

因此,必须建立涉及国民经济整个运行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科学的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的正确结论。

  根据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反映国民经济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标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一旦映经济总量指标:

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也称为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等。

  ——一反映居民收支和生活水平指标:

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支出、居民购买汽车住房等耐用品占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及居民储蓄存款等。

  ——一居民生活质量指标:

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城镇人均绿化面积、儿童入学率及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等。

  ——一反映社会投资指标:

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存货增量及社会可供积累率等。

  ——一反映价格变动指标:

如通货膨胀率(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房地产业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及工业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