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7484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docx

人教版必修4第12课《苏武传》学案

《苏武传》学案

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汉书》介绍: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

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

《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

的。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

元四年死在狱中。

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

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

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

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

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

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

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

有记述。

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

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

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

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

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

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

但内容更加丰富了。

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

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

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

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

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

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

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

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

人“。

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

所谓“圣人”,就是孔子。

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

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

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

从司马

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

立稳了脚根。

(二)背景介绍

了解汉朝和匈奴的战争纷争:

汉帝国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后,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

十年里始终面临着匈奴的威胁,但是国家还需要积累实力,便一直隐忍不发。

经过六十多

年的修养生息,尤其是文帝、景帝在位的四十年里,帝国日益发展富强起来,父子两位皇

帝的统治被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极为推崇,称之为“文景之治”。

武帝即位,时机已经成熟,下诏书:

“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

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

”向屡次进犯帝国边境的匈奴发起反击已经势在必行,这一

战就是一百年。

匈奴的军事实力是足够强大的,这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匈奴作为一个流窜于塞北大

漠的野蛮部落,生产极其落后,要靠互相兼并、抢掠、侵略,获取文明世界的财富来补充

他们的需要。

所以,人人好战,人人利战,因为战争是他们致富的手段。

汉帝国则与此相

反,对匈奴发动战争,从财物上考量实际就是得不偿失。

为了每一次军事行动,都要拿出

大量的黄金作为军费,这对帝国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势必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和人民生活。

2.了解李陵降匈奴的情况,了解卫律其人的投降

卫律:

《汉书》“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

卫律

者,父本长水胡人。

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

使还,会延年家

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

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

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李陵:

(?

~公元前74 年),字少卿,陇西成纪(现在的中国中西部陕西静宁南边)

人,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 8 年)的著名将军。

长大后,李陵做了皇帝卫队的军

官,擅长骑马和射箭,对士兵非常爱护。

公元前 99 年,李陵奉命和将军李广利一起反击匈奴,汉武帝原来想让他负责后勤供

应,李陵坚决要求到前线杀敌。

他带领五千名弓箭兵出发,结果被匈奴骑兵围困起来。

陵用车围起来掩护,让士兵在后边射箭,和匈奴兵对抗。

后来,李陵他们退到一个大沼泽里,匈奴兵就放火烧,李陵命令士兵也在里边放火,

这样就可以先把芦苇烧掉了,等敌人放的火烧过来就自动灭了。

这真是个聪明的办法。

李陵的部下发生了纠纷,有个人受到别人的侮辱,就生气地投降了匈奴。

他投降后,

还把李陵他们的秘密告诉了匈奴,这个秘密就是李陵他们的箭马上就要用完了,而且士兵

也没有多少能战斗的了。

匈奴知道了后,就加紧进攻。

李陵在夜里突围时被匈奴追击,最后没办法了,就投降了匈奴。

这次战役,李陵虽然

失败了,但他的军队却杀伤了敌人一万多人。

李陵战败后,武帝召见了李陵的妻母,后听说李陵投降,大怒而责,群臣皆言李陵有

罪。

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盛言: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

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

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不久,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要李陵相助,但李陵单于关系很好,结果李广利功少而

归。

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将其腐刑下狱。

后武帝悔李陵无救,说:

“陵当发出塞,乃诏

强弩都尉令迎军。

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遣使者慰劳李

陵军逃脱的人。

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

他非常佩服。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似重用,封为右校王。

匈奴的首领对李陵非常好,佩服他,也佩服他祖先的军事才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做妻子。

后来李陵病死在了匈奴。

(三).文章结构安排: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

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

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

文章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文章的第1.2 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

文章的 3—7 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来备受艰辛而坚守民族气节的事

迹。

第三部分:

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要求:

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

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例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8、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

主背亲 “ 畔”通“叛”,背叛

与旃

毛并咽之 “旃” 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 “去” 通“弆 ” ,收藏

空自苦亡

人之地 “亡” 通“无”,没有

请毕今日之驩

“驩 ” 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

..

“霑 ” 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

与武决

去 “决” 通“诀”,诀别。

前以

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词:

单音节:

 古义 今义

兄弟并为郎

郎,官职,侍从 对某种人的称呼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

吏常惠等 假,临时担任 与“真”相对,虚假

置币

遗单于 币,财物,礼品 货币

因厚赂

单于 赂,赠送财物 贿赂

因泣

下霑衿 泣,眼泪 哭泣

双音节

皆为陛下所成就

..

成就,栽培,提拔 事业上取得的成就

明年

..

,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今年的后一年

3.一词多义:

使:

数通使

相窥观 名词,使者

单于使

使晓武 动词,派

使

(之)牧羝 动词,让

发:

虞常等七十人欲发

动词,起事

单于子弟发

兵与战 动词,发出,派出

恐前语发

动词,(被)揭发

当:

汉亦留至以相当

抵押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 动词,判罪

副有罪,当

相坐 副词,应当

相:

虚心欲相

待 动作偏指一方 相当于“你”

欲令两国相

攻 副词,互相

以:

少以

父任 因为

勇气闻于诸侯 凭

张胜许之,以

货物与常 把

即谋单于,何以

复加 用

前以

降及物故 通“已”,已经

武以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在

汉亦留之以

相当 来

4. 词类活用:

(小组四)

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

武 降,使……投降

单于愈益欲降

之 降,使……投降

空以身膏

草野 膏,使……肥沃

反欲斗

两主 斗,使……争斗

何久自苦

如此 苦,使……受苦

蹈其背以出

血 出,使……流出

胜、惠共止

之 止,使……止,阻止

意动用法:

单于壮

其节 壮,认为……壮烈

名词活用为动词:

天雨雪

..

雨、雪,下雨,下雪

羝乳

乃得归 乳,生育,生子

武能网

纺缴 网,结网

弓弩 檠,矫正

汉节牧羊 杖,柱着

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祠,祭祀

惠等哭,舆

归营 舆,抬着

通侯 封爵位

因泣下

霑衿,与武决去 流下

名词作状语:

其一人夜

亡 夜,在夜里

陵与卫律之罪上

通于天 上,向上

朝夕

..

遣人侯问武, 朝夕,早晚

形容词作名词:

兄弟亲近

..

亲近,亲近之臣

省略句式;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

)匈奴中

单于子弟发兵与(之

)战

乃幽武置(之于

..

)大窖中

匈奴以(之

)为神

推堕驸马(于

)河中

5.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缑王者,昆邪王自也

非汉所望也

被动句:

犯乃死,重负国 见,被

皆为

陛下所

成就 为……所,被

大臣亡罪夷灭

..

者数十家 夷灭,被消灭

胜闻之,恐前语发

被揭发

定语后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送(留在汉)匈奴使 者,定语后置标志

大臣亡罪夷灭者

.....

数十家 (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者,定语后置标志

宾语前置:

何以汝为见?

 以何

..

见汝为?

子卿尚复谁为乎?

 子卿尚复为谁

..

乎?

何以复加?

 以何

..

复加?

何以过陵?

 以何

..

过陵?

介词结构后置:

为降虏于蛮夷

...

于蛮夷

...

为降虏

《苏武传》

(一) 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

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激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艺术形象璀璨夺

目,跃然纸上。

这篇传记,艺术方法有三:

首先,这篇传记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

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

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

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

奴的十九年生活。

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

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

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

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文中第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是苏武的两次自戮。

苏武得知虞常事发,而张胜又卷入其

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

因此,想以自

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

虽被张胜、常惠劝止,但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以

至“气绝、半日复息”。

在卫律等的抢救下才挽救了生命,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

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班固用重墨描绘的第二个场面是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

魄。

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

在这种情势

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

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这时,

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

为有利的地位。

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

“本无谋,又

非亲属,何谓相坐?

”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

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

卫律

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

苏武

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

这一大段话,苏

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

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

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

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

对苏武这样刚

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

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

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

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

这一系列

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

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

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如果苏武是留

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

如果苏武

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

“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

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

有关。

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

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

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

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

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

这时候,只要

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

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

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苏李诀别也是班固用重笔描绘的场面。

在这个场面上,虽然没有正面描绘苏武,但从

李陵的言语中透露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从李陵的悲慨中,我们得知,背叛祖国的

人,他们永远失去了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永无希望的追悔之中,与苏

武得到的精神上的充实和功名上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显示了苏武精神追求的高

尚和不凡之处。

在用浓墨重彩写好一些典型场面的同时,班固对苏武长达十九年的生活作了简略的叙

述,不少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极为简略的叙述中,由于抓住了最具

感染力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

诚。

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

死”。

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

旄尽落”。

又如在苏武回国时,仅有一句描写“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这些鲜明感

人的细节,使苏武的形象进一步得到升华。

其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

在苏武这个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的

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一批屈节仕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等。

他们当中,有

的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

的高贵品质。

卫律劝降张胜与苏武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

面对生死存亡

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

应”。

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

诚。

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其三,就是本文对人物语言的逼真叙写。

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能毕肖其人,而

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发生变化,这特别表现在两次劝降的描写上。

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是酣畅

淋漓!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南越杀汉使

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正是

这段铿锵有力的警告,使得匈奴不敢轻举妄动。

苏武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

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

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李二人的关系。

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娓娓动

听。

他层层进逼,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一一加以否定,极具说

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对话,都毕肖其人。

班固的史笔,虽被范晔称之为“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得体,使读之者亹亹

而不厌”(《后汉书∙班固传》)。

但其大部分篇章,与司马迁充满激情的叙写比较起来,

总显得有点“质木无文”,《苏武传》则较好地克服了文学性不强的弱点,成功地塑造了苏

武这位忠君爱国之士的高大形象,一千多年来,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的榜样。

而且在其他文

学形式如戏剧、诗歌中一再出现。

《苏武传》的苏李诀别、鸿雁传书等情节,早已成为典

故,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反复引用,其影响之大之广,在《汉书》中首屈一指。

(二)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映衬

(1)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

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总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

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

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相关的质监练习

3.看一些相关知识的书籍

(一)写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畔

主背亲 2.与旃

毛并咽之

3.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 4.空自苦亡

人之地

5.请毕今日之驩

6.因泣下霑衿

..

7.与武决

去 8.前以

降及物故

(二)解释下列各句的古今异义词:

1.兄弟并为郎

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

吏常惠等

3.置币

遗单于 4.因厚赂

单于

5.因泣

下霑衿 6.皆为陛下所成就

..

7.明年

..

,陵降,不敢求武。

(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使

(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2)匈奴使来

(3)武益愈,单于使晓武 (4)方欲发使送武等

(5)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6)单于使陵至海上

(7)武使匈奴明年, (8) 陵降使(之)牧羝

2.因 

(1)君因我降 

(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3)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4)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3.候 

(1)朝夕遣人候问武 

(2)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3)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4.当 

(1)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2)副有,当相坐。

5.乃 

(1)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乃幽武,置大窖中 (4)羝乳乃得归

6.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

( )

例: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① 张胜闻之,恐前济发,以状语武。

 ②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 士亦以此不附焉。

 ⑥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 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⑧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⑤⑦ D.④⑥⑧

(四)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平心持正,反欲斗

两主 B、单于壮

其节

C、羝乳

乃得归 D、其一人夜

2、下列加点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

A、陵与卫律之罪上

通于天 B、惠等哭,舆

归营

C、天雨

雪,武卧啮雪 D、杖

汉节牧羊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

B、武使匈奴明年

..

,陵降

C、武等实在

..

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

4、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5、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D、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5 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

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

以名家子历任

清华①。

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②。

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

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

彦深任用,铭戢③甚

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援引。

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④得之。

初冯子琮以仆射摄

选,婚嫁相寻,聿修常非笑之,语人云:

“冯公营婚,日不暇给。

”及自居选曹,亦不能

免,时人以为地势然也。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

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遣,聿修在

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大宁

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

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

后,遣送白 为信。

聿修退 不受,与邢书云:

“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

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邢亦欣然领解,报书云:

“一日之

赠,卒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

矣。

”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能免请谒

之累。

(选自《北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