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478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0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详尽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二)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关键:

(简单阐述当代中国问题有哪些问题,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解决这些问题)

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人口资源丰富,中国有最庞大数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负担是长期困扰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沉重负担,人才资源缺乏,人口老龄化严重,性别比失衡。

2.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GDP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二,但并不代表中国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人均GDP排在世界一百位左右。

2014年,排位在世界84位左右。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201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43%左右。

2014年为54.77%,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3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

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科技发展水平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正确道路,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征程上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不仅使我们国家空前活跃起来、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风云变幻中,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国内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彰显了巨大优越性、强大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

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

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能够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来自各个领域的风险和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破浪前进;

能够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特色。

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丢掉老祖宗,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一往无前的创造性实践中,及时回应实践创新的理论呼唤,富有既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让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顺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体现人民共同愿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而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指引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深刻、迅猛急遽的变化,当代中国已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改革实践不可能不触及的深层次矛盾难免要渐次凸显出来。

不难预料,在今后一个时期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既会进一步取得更加丰硕的伟大成果,也很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相当严峻的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

在这种情势下,很需要有一个既科学严谨又强劲有力的指导思想,以更好地凝聚党心民心,众志成城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只要我们坚持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保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科学性、合理性地位将越来越呈现。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既有别于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也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型制度文明、制度文化就真正确立起来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有效性就完全显示出来了。

到那时,那些反对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也许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只剩下失望的感叹。

到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真正实现了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1)是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体现为三个紧密联系:

(1)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2)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

(3)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2)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它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从四个基本问题着手: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这一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科学界定,不仅指明了谁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而且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该问题的重要性:

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2)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既要不断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蛋糕,同时又必须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下决心分好蛋糕。

  一切从本国生产力实际出发,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什么叫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不要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按照本国的实际来办事,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搞社会主义建设。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只要我们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我们就一定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该问题的重要性:

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

(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明确了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解决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2)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

明确党的历史方位---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坚持“三代表重要思想”。

提出了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与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

提出了党的战略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今天,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处理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关系,牢牢把握好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第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第三,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个根本目标,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入研究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有着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民族、祖国统一、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继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1)该问题的重要性:

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济发展战略步骤---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断---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发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了发展的目的、理念、方式和动力问题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必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义。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发展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不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进一步深化文化改革开放,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五)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好资源环境工作,把资源环境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于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思想。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八)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

  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原则全面加强军队建设,把以人为本作为建军治军的重要理念,科学统筹军队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大力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大力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

坚持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把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作为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加强军队科学管理,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九)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建设的思想。

  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团结一切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维护港澳地区的社会繁荣稳定,推进“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关于中国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建设的思想。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努力促进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

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

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十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必须始终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上述这11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课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拓展和延伸。

这使我们党已经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目标、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外部条件、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基本理论更加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更加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我国国情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逐步确立起来的。

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建设中特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极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特的总依据、总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