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481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

系。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2、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

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

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

总之,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

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的改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压迫的、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2)社会工作的产生: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

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

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②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弥补政府推行的济贫活动之不足,同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则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

④随着服务工作的需要,美国纽约慈善学院于1896年开始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

与此同时,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渐形成了。

3、社会工作的发展

(1)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①专业特征:

应有一套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

被社会广泛认可。

活动具有专业权威。

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

这一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

②专业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是在长期的社会服务实践、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不断借用其他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这个形成过程就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①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

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此后发表

《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成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工作方法。

②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研究者也积极地从事小组工作理论的建构。

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被接受。

③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④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3)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①最初的社会工作的任务是解决已出现的问题,通过诊治解决受助者的问题,在这里社会工作扮演的是补救

的功能。

这就形成了社会工作的“治疗”和救助倾向,这在个案工作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尤其明显。

②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者愈发感到单独的治疗型社会工作十分被动,于是预防问题的出现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内容。

③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最初关心的是眼前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践,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不但要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面对的困难,而且要从长计议,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免其再入困境。

这样,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基本思路。

(4)工作对象的拓展。

①起初英美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只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失依儿童和老人及残疾人、失业者和贫困家庭

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

或者说,社会工作早期对象是由于生理、心理原因,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②后来,社会工作除了依然关注这些最困难群体之外,也关心在非物质生活领域遇到困难的人。

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重要障碍的人,在职业生活中遭受沉重压力而心理上、精神上处于亚健康的人士等。

这样,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扩展为所有“有需要”的人士。

③随着城市化过程中贫民聚集社区问题的凸显,社区也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

④随着农村贫困等问题进入社会工作的视野,农村社区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

⑤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恶化,社会工作也在介入自然环境保护。

这样,社会工作的对象就在向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方面扩展。

(5)理论派别的形成。

①最初,社会工作只是实干家的领地,缺乏对理论的关注。

社会工作对理论的关注来自于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对

自己专业性的证明。

②最初,社会工作的理论只是被动地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

后来,社会工作也特别注意发展自己的理论,包括实践理论和一般理论。

③这样,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就包括社会哲学层次的宏观理论,针对某一问题的中观理论和实践(微观)理论。

这些理论吸收了社会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社会工作实践,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论,也形成了

多种理论派别和工作模式,并对社会工作实践给予解释和指导。

4、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结构特征是以生活和生产相重合的家

庭为单位,以家族亲友邻居为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家族集团式结构。

在文化价值方面,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生活文化。

(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服务实践活动。

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例如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

(3)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加速发展工业化和加强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实行“单位体制”。

政府力图靠正式组织的力量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

政府不但成为全部社会资源的占有者,也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责任人,于是政府成为全能政府。

如果说我国的行政干部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职能的话,那么这种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4)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

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逐步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随着“政企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及群众团体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之民政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的提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要求被提上日程。

(5)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这就对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积极探索,教育界紧密配合,我国社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5、重点拓展知识: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1)内容:

①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

③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工赈法。

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教区亦义务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其进行自救。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里工作。

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扔在家居住。

⑤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给予救助。

⑥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

a,体力健全的贫民,需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b,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

c,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2)1834年英国议会对济贫法进行三点修改:

①救济设施必须全国一致,各区应分别联合成立协会,每个协会最少设立一所济贫所,由驻伦敦委员下乡进

行监督,负责拟定章程规则和监督审核账目。

②济贫所内给予被收容者的待遇应较一般工作低。

④原则上只进行院内救济,废除院外救济。

(3)意义:

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救济立法。

这部法案的颁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则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4)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

创设了一个合法性的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②伊丽莎白济贫法的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③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其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立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作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④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三)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

1、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弱势群体

(1)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学界达到的基本共识,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我们将弱势群体界定为那些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2)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

一,社会弱势群体一般来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有困

难的群体。

二,社会弱势群体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

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

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也就是说,弱势群体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

2、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1)涵义:

社会工作领域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2)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①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②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

(3)社会服务领域分类:

①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

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

②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个人方面的问题。

③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救助、帮助、发展。

(4)主要服务领域:

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5)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①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

②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四)社会工作的功能

1、对工作对象:

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法权益;

使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促

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2、对社会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1)提供专业资料

(2)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

(3)进行社会救助,

(4)建立资源网络

(5)化解社会纷争

(6)提供信息与机会"

(7)给予意见和建议

(8)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9)提供政策依据

4、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一个与系统相联系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中,部分对整体的贡献。

5、功能的分类:

(1)谁的功能:

是谁在行动和发挥作用,这是功能主体问题。

对谁的功能:

这一行动对谁发生了影响。

(2)反功能:

是指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并非具有建设性,而是相反的情况。

正功能:

积极的作用。

(3)显功能:

那种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是显功能。

(4)潜功能:

那种未被预期的和认识的后果是潜功能,也就是说,潜功能是参与者还没有认识到的功能和后果。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一)社会福利思想(参照老师考试重点)

1、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1)儒家大同社会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所描绘的

“大同”社会是他理想中的“福利社会”,是和社会工作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的。

特点:

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2)孔子“仁爱”: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

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

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

人。

(3)孟子的仁政: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如此,则“百姓和睦”。

提倡家庭、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应当“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思想含有丰富的社会互助、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的内容。

(4)墨子的兼爱论: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有力者疾

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勤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墨子提倡的爱人如己

的“兼爱”思想,以及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实干精神,对我国古代乃至当今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5)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

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

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

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

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

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韩非子实利主义:

韩非实利主义之依据为人性。

他认为求利避害乃是人的天性,人与人间之关系,建立在利

害之上,无论君臣、父子、夫妻、主客之间,皆是如此。

韩非主张以实利为赏罚之依据,一方面是以实利为赏罚标

准,合於实利者赏之,违於实利者罚之。

另一方面是以实利为赏罚工具,主张赏者予以实利,罚者予以祸害。

2、西方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

(1)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政治道德思想表现出来。

在《理想国》中,他建构了一个以社会等级

制为基础的共产制乌托邦社会。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心目中的国家是一个城邦制的共同体,它是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公共事务机构而建立的。

城邦国家是由一系列的社会等级构成,他们是统治者、军人和平民。

国家是一个分工的体系,在其中各个等级各司其职,按照理性的法则处在不同的社会等级上。

在这里,柏拉图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整体主义福利观。

(2)原始基督教的福利思想:

其福利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对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采取激烈的批判态度,期望通过所谓

末日审判改变现实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将地上的君主、将军、富人等变成奴隶,而奴隶变成主人,建立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同为兄弟姐妹,过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实行民主制度和平均主义,主张禁欲主义的千禧王国,达到福利状态。

(3)边沁的功利主义

第一,功利主义原则或最大幸福原理

①判断一种事态是否合于功利,一种行为和一项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是它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

②幸福,并且这些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

这就是功利原则,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之中。

“最大的幸福原则”:

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

第二,自利选择原理

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第三,动物权利与惩罚理论

第四,立法改革思想——立法是实现最大幸福的重要保证立法的基本原则:

趋乐避苦

立法的任务:

计算苦乐

立法的目的:

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第五,自由放任主义

(4)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①莫尔(1478-1535) 代表作:

《乌托邦》

第一部分: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第二部分:

理想社会。

第一财产共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

第二人人学习技艺,参加劳动;

第三以务农为本;

第四进行城市规划,避免城市问题;

第五提高卫生健康水平

②康帕内拉(1568-1639):

《太阳城》

1)思想建立原则:

公有制、普遍参加劳动和平等分配生活必需品。

2)社会福利信念:

社会的福祉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是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的现象,社会福利是一种促进社会平等和保护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手段。

3)基本内容:

老年社会保障:

——代际转移和全民养老

妇女社会保障:

生育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公妻制。

怀孕妇女给予照顾;

妇女参加劳动儿童社会保障:

贤人治理国家,智力很重要,儿童教育很关键

残疾人:

同样人尽其才

(5)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①梅叶《遗书》:

在书中无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罪恶和各种矛盾。

全书贯穿着反对宗教神学,反

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剥削和压迫的革命热情,以及号召无产者和劳苦大众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的思想。

摩莱里《自然法典》:

设计了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统一安排生产、共同劳动,各尽所能,由社会供养,人人平等的社会。

(6)19世界空想社会主义

①圣西门与实业制度

实业制度社会特征:

第一政治为经济所包容,对人的统治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

第二社会组织的唯一目的是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等知识满足人的需要;

第三实业制度不是取消私有制,但也不允许游手好闲的寄生阶级存在。

在分配上,个人的收入应与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

“按能力报酬,按功效定能力”

②傅里叶与协作制度

第一,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时期、蒙昧时期、宗法制度、野蛮度制、文明制度、保障制度、协作制度和和谐制度。

第二,法郎吉:

“和谐制度”或协作制度下自给自足、独立的社会基层单位:

特征:

家庭将会消失,人们过着集体生活;

投股集资,劳动者和资产者都可入股,人人参加劳动。

以劳动、资本、才能(包括知识)三者为标准,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③欧文与劳动公社:

新和谐公社试验,提出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二)社会福利制度

1、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1)定义:

从广义上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

务。

在中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主要是民政部门)为社会中困难群体提供津贴、服务和相关支援活动,

是一种基于需要但是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①按照社会学的角度来界定,社会制度是指那些标准化并被普遍接受的角色、规范以及为人的社会化行为提

供基本参照的系统。

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社会中也具有自身的结构与内容并发挥着特定功能。

②在社会福利制度中,主要构成要素有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

③社会福利制度存在于一个大的社会制度系统中,受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影响,社会福利机构、政策与服务模式等也毫无疑问地受上述制度的影响与制约。

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的功能和效力也影响着家庭、市场以及政府等系统在社会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