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204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

绝密★启用前

卓越联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钟,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在试卷上无效。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个3分)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定性文学应该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

回归文学的原生态、还原文学的原本面目,有利于发现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全方位的联系,有利于摆脱原有概念扣理念的束缚,建立基于我们自己感受经验的对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

其中,文学的实践意义是我们试图确立的考察和研究文学的重要维度,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认识到,文学的各种概念化的解释都难免简单化、机械化,真正富有阐释力的应该是从实践意义上对文学行为目的的一种表达,这就是: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在文学中,人们的愿望、渴求、理想、旨趣隐涵,寄予在人物、故事、情节等展开的逻辑之中,生活的肌理、价值、意义和人们的基本诉求也蕴含于文学叙事之中。

虽然文学虚构的生活图景并非人的真实生活,虽然文学展现的“生活图景”并不能让人们按图索骥地重复,但文学让人们在“虚构生活”中近乎真实地看到了对象化的自我,并可能从中回味出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文学叙事高于平凡的生活.甚至是理想化的乌托邦,但在文学的修辞手法、多种表现手段构筑下可能美轮美奂,楚楚动人,引起人们极大的冲动和向往。

所以,对于文学而言,不在于人们是否能够完全按照文学的描绘生活,而在于能够激起人们多少冲动和向往。

因为人类最早创造文学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初衷可能是在疲劳、痛苦、无聊之时玩笑、娱乐、虚化一下自己,甚至是进行一次自我开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就是一种虚幻,就是让人的生活由实向虚的一种转化,而人们在许多情景中常常向往虚幻。

当人们的实在生活出现矛盾、困境时,以虚化的图景予以调和、润滑、昭示,困厄也许就细而无声地度过。

文学就是要构筑一种“逼真”的“非现实的生活”,而且这种“非现实的生活”还是人们极力憧憬和向往的,是人类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

文学虽然不能规划和设计社会生活,却能辅助、引领、指导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充满空灵、清幽、诗意,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渴望,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惬意,展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娴静,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放,甚至生发出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慨叹。

由此可见,文学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诗意地生活。

文学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存在或者文化存在,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实际上就是文学的作用或者有用性。

文学的有用性并非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而主要是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有用性。

人的精神发展呈现两个路径:

一种是理性思维及其产生的成果,如政治、哲学、宗教等,抽象高深,远离人的生活;二是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及其产生的成果,如文学艺术,直观、形象、生动,相似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这种“高于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审美,也就是说,文学给我们提供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

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体验、参悟生活的方式。

它让人抛开冗繁,以文学的修辞、形象、故事、意境等对人的生活进行审美性创造,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在这种“审美性生活”的熏染、启迪、昭示下,树立和坚定生活的信念,开创人的实践意义上的新的美好生活。

就此意义而言,文学是人们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选自吴圣刚《文学是一种审美生活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B.只要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就能定性文学。

C.建立对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需要我们回归文学的原生态、还原文学的原本面目,从而发现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全方位的联系。

D.我们如果以文学的实践意义作为考察和研究文学的重要维度,就会认识到文学的真正富有阐释力的应该是从实践意义上对文学行为目的的一种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展开的逻辑之中,蕴藏着人们的愿望、渴求、理想、旨趣隐涵,也蕴含着生活的肌理、价值、意义和人们的基本诉求。

B.虽然文学虚构的生活图景并非人的真实生活,但文学能够让人们在“虚构生活”中真实地看到了对象化的自我,并可能从中回味出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C.文学作品有时描绘的是理想化的乌托邦,加之多种文学手段运用,构建出可能美轮美奂,楚楚动人的境界,能够引起人们极大的冲动和向往。

D.人类早期的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也许是在疲劳、痛苦、无聊之时玩笑、娱乐、虚化一下自己,甚至是进行一次自我开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许多情景中常常向往虚幻,如现实生活出现矛盾、困境时,以虚化的图景予以调和、润滑、昭示,困厄也许就悄然度过,文学叙事便是这一种虚幻。

B.文学是人们极力憧憬和向往的“逼真”的“非现实的生活”,虽然不能规划和设计社会生活,却能辅助、引领、指导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诗意地生活。

C.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存在或者文化存在,文学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既包括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也包括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有用性。

D.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生活方式,是因为文学以其修辞、形象、故事、意境等对人的生活进行审美性创造,让人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了新的感受、体验等。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

“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

“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

“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

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即位:

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

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

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

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①快哉亭:

位于今徐州东南。

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②黄华:

菊花。

8.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9.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10、默写(6分))

⑴《滕王阁序》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

⑵《逍遥游》中用,。

表达出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

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家的畅快心。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阿熳

龚清枫

阿熳是一个现代都市人,像所有都市人一样,阿嫚的活力从清晨睁开眼睛那一刻起就充斥他的生存空间,快,作为一种时代标志倾注在阿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生活就阿熳的年龄,阿熳的能力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公司里阿熳极得上司赏识,格外的传呼和丰盈的红包让同事们煞是欣羡,私下的忌恨那自是不在话下。

在人生的另一重大方面阿熳更是得天独厚。

自阿熳参加工作以来,追求他的女子一直络绎不绝,若挨个儿排起来,怕不有几十米。

这不,眼下就有一位漂亮的女子爱阿熳爱得死去活来,声言此生非阿熳不嫁。

就这样一种事业、美人辉映,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至境,阿熳却突然厌嫌起来。

阿熳睡眠中时常做梦,恼人的是他越来越感觉白天仿佛如梦,到后来他几近不能辨别到底何时是梦,何时是现实。

脑子里的“庄周化蝶,蝶化庄周”宛如舞池里摇曳的闪光,高山中飘忽的云雾,存在又无可捉摸,每当此时,阿熳就深切地感受到躯体和灵魂被飞逝时间吞噬的痛楚。

最先发现阿熳变化的是阿熳的同事和女友。

在同事们的讶异声中阿熳卖掉了摩托车,买了一辆自行车。

从此,阿熳说话变得慢慢的,走路变得慢慢的,连在公司里做事也变得慢慢的。

阿熳的应酬少了,阿熳吃方便面、进快餐店的次数也少了。

总之,阿熳的一切都缓慢起来,似乎上帝用慢镜头播放他的生活。

阿熳最惬意的是骑自行车上班,缓缓地蹬着,悠闲地望着,所有的景物都亲切起来。

心头的那份自在抑制不住,冲破身躯的封锁,凭借微笑向四周舒缓地弥漫。

开始阿熳的慢有些生硬,显示着压抑,不过渐渐地阿熳的慢就慢得自然起来。

阿熳上班要经过一条窄巷,从这条窄巷穿行的也多是自行车。

阿熳的慢突出了其他人的快。

有人在后面吼:

“没吃饱啊!

你!

”或是有人骑车迎面冲来,嚷道:

“闪开!

闪开!

”这时阿熳总是把车尽量踩向路边或者干脆停下来让道,脸上是微微的笑。

渐渐地,穿行于窄巷的上班族注意上了阿熳。

大家猜想着阿熳遇着了什么样的好事,何以恁般舒畅、缓慢、大度。

几乎所有的人都忌妒他的悠闲又被他的悠闲征服。

也是渐渐地,这条窄巷的车辆组成了两串长长的缓缓的流动的车队。

有幸跟随阿熳前后的车主象是感染了阿熳无形的心绪,都将自行车踩得一下一下的,不慌不忙,巷里的氛围有序而宁静,阿熳的笑更具魅力。

“阿熳效应”产生以后,阿熳又喜欢上了太极拳和戏曲。

每天早晨上班之前,不论风雨,阿熳都要踱到附近文化宫去行云流水、圆转如意几番,来回的路上就是他哼唱几段戏曲的大好时光。

对阿熳最先表示不满的是阿熳的女友。

阿熳记得女友与他分手时说话简捷迅猛一如以往的他。

第一句,“你不要面子,我还要呢?

骑破自行车,要我陪你走路吗?

”第二句,“年纪轻轻又是太极拳,又是戏曲,未老先衰,我可看不惯。

”第三句,“是你先变,而不是我。

拜拜!

”说完跨上路边等候的摩托车后座风驰电掣而去。

人们寄希望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女友的离去,对于阿熳仿佛荷叶上的水珠,风轻轻一掀,不带丝毫痕迹迅速遁去。

阿熳仍是慢慢的阿熳,微笑着,一切都是慢慢的。

同事们对阿熳的变化尽可能作了各方面的推敲评议。

同事甲说:

“阿熳受到重大打击,看破世事,心灰意懒,可能最终要削发为僧。

”同事乙认为:

“阿熳去年出差时顺道去过峨眉山,当是得了高人点化,有了些道行,你看他的言行隐隐萦绕着氤氲之气。

”新分配来的同事试探着问:

“阿熳精神是否有问题?

”同事丁年龄大一些,一向老成执重,反驳道:

“几位脱离现实,胡猜乱测。

我看阿熳平时不善言谈,城府极深,其中定有名堂,还是先调查再说。

一年下来,同事们终究不知阿熳为何而变。

然而上司是不管阿熳变不变的,上司只看阿熳在公司的价值。

阿熳之所以荣升为财务科长,是因为一年来他不仅工作时间没有出过一次差错,而且几次建议采纳后都为公司创益不少。

当然,同事们在忌恨之余、惊奇之后就又有了新话题,猜想阿熳的人事关或……

阿熳放慢生活节奏后,梦越来越少,现在阿熳已不复有梦。

阿熳觉得他的生命好长好长,他的空间好大好大。

阿熳后来还是快过一次,好象积蓄的所有能量都在那一刻突然迸发。

当阿熳从自行车上飞身而起,把那少年从车轮下扑出来时,飞驰的车轮同时就压过他的腰身。

阿熳瞬间觉得车辆、行人、树木、蓝天、大地,所有喧闹,乃至时间、感觉,一切的一切都好慢好慢。

他挺满足地微微一笑,他的最后一个微笑在自行车倒地声中定格。

慢慢的阿熳匆匆地走了。

那条窄巷中,缓缓而行的自行车队,至今仍是一道动人的风景。

(选自《2000年度最佳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阿熳“现代都市人”的身份及其以“快”为特点的生活方式,“像所有都市人一样”看似闲笔,却突出了阿熳这一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B.小说第三段用“庄周化蝶,蝶化庄周”来形容阿熳不辨现实与梦境的状态,暗示阿熳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而这也正是他的生活节奏由快变慢的原因之一。

C.小说中多次描写阿熳的微笑。

“微笑”不仅是阿熳的一种表情,反映出他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化,反映出他的性格修养和心境。

D.人们认为女友的离去会让阿熳痛苦悔悟,但阿熳早就厌嫌女友的庸俗浅薄、务实善变,因此对她的离去并不在意。

E.小说选取骑自行车上班,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打太极拳、哼唱戏曲等事情来表现阿熳的“慢生活”,借此倡导了一种环保健康、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

(2)为什么阿熳原来在睡眠中时常做梦,而后来不复有梦了?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阿熳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中多处写周围人对阿熳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较真的吕叔湘

叶兆言

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接近苏州话。

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

俞平伯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

俞平伯才华横溢,童心未泯,不算十分认真。

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

俞活得像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

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

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

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

他是我见到的人中间,最讲究认真做人的。

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

“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

”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

80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

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

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

文章里有些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

记得当时《人民文学》当时正因为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

我觉得,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

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

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

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

70年代后期,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17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

他的强项是深入浅出。

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能够浅,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

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

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

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

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

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

写信就称“先生”,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客气,毕竟他比祖父小10岁。

轮到我,称呼就有些麻烦。

父亲先还觉得怎样都行,可是很快发现怎样都不太合适:

称“先生”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称“丈人”或者“大人”又过于老派,一股酸腐气,这是现代汉语必须反对的。

讨论半天,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公公教正”吧,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

于是这么写了。

不过仍然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嘴上喊和写出来,感觉不一样。

而且,当时电视上热播武侠连续剧,“吕公公”听上去,仿佛反面人物一样。

当时寄赠的是台湾版本,装帧比大陆的好得多,用纸也讲究。

书是够漂亮,只怕内容和扉页上的题款,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

既希望能提些意见,又害怕挑出一大堆毛病。

结果是没有反应。

吕叔湘当时近90岁,能承他惦记,已非常感激。

(有删节)

相关连链接

①吕叔湘(1904-19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校长。

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

(摘编自“XX百科”)

②吕先生讲到语文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他主张“把语法教活”。

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讲哪些内容,再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摘自田小琳《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吕叔湘影响不大,而在汉语言学范围内,尤其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研究及文字功力一流可谓一代宗师。

B.《人民文学》发表信件向吕叔湘表达谢意,信很短,错误却很多,甚至把吕叔湘写成“吕淑相”,可见对吕叔湘意见的轻视。

C.作者父亲最终没敢写信劝吕叔湘在《人民文学》正吃批评的情况下放人一马,侧面反映了吕叔湘在治学方面的认真程度。

D.吕叔湘翻译的民俗学作品和编写的语言学著作,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E.作者把自己写的《夜泊秦淮》寄赠吕叔湘,希望能提些意见,但又怕他挑一大堆毛病,对方没做出反应,让读者非常感激。

(2)文中“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试分析他的“第一流”有哪些具体表现?

(6分)

(3)吕叔湘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回答。

(6分)

(4)文章中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

”对于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

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

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某地图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为杭州西湖,309万人次涌进西湖景区。

B.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