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211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docx

管理学原理简答题

管理学原理题库及答案

简答题

1、在组织结构中应体现信息沟通的哪些要求

1)通过明确的工作内容和性质、职权和职责关系

2)渠道要短捷高效

3)信息必须按时既定路线和层次进行有序传递

4)要在信息联系中心设置职称的管理人员

5)保持信息联系的连续性

6)重视非正式组织在信息沟通中的作用

2、简述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3、简述组织动态平衡

1)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需要组织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保持组织的动态平衡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实现组织的动态平衡,关键是要处理好稳定和变革的矛盾

3)变革的困难和步骤。

变革涉及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对困难要有其公司的认识。

变革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提出问题、探索变革、全面展开、模式重塑

4)组织实现动态平衡需要有系统和权变的观点。

要用全面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企业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4、简述人际沟通过程的特殊性

人际沟通有以下特性:

1)人际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或语音的文字形式)来进行的

2)人际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

3)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4)在人际沟通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这种障碍不仅是由于信息渠道(即传递)的失真或错误,而且还是人所特有的心理障碍。

5、简述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

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是组织生活、管理过程中发现相关因素越来越多,内容日益丰富、完善的过程。

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管理学发展有几条比较显著的线索:

一是科学化、理性化线索。

广义上,整个管理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不断强化和重视的,是科学化、理性化。

狭义上,由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发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筹学的应用,再到信息技术应用,是科学管理发展的主要线索。

二是人道主要线索。

从梅奥把人当作“社会人”,巴纳德把人当作“独立的个体”开始,研究人的需要和行为,尊重人、重视人的发展成为管理研究中的一个主题。

此后行为科学及组织理论的发展,对管理过程中如何尊重人、如何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提出了很多探索性的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是管理过程线索。

从法约尔到孔茨,对管理过程、管理职能的探索和研究始终不懈,构成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条显著的轨迹。

四是实证分析线索。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操作过程的倾向,有史以来就存在。

当代兴盛的案例分析、案例研究,就是这一传统的具体表现。

6、简述决策的过程

决策过程包含四个阶段:

(1)搜集信息阶段。

收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定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2)拟订计划阶段。

以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拟定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3)选定方案阶段。

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4)对已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

决策过程还可以细分为更为具体的识别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效果等八个阶段。

从以上可以看出,决策是一个“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贯穿于全部管理活动的始终,贯穿于管理的各种职能之

中。

7、说明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

制度化管理工作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

制度规范为组织协助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与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其优点表现为:

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

2)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的体现

3)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8、简述正式组织的含义(三要素)

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

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三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1)协作意愿

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

个人在组织中的协作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放弃完全人格性行为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个体行为的非个体化。

个人协作意愿总体上的组织结果是个人努力的凝聚。

(2)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正式组织第二个要素。

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个人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行为,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和行为。

任何正式组织都有共同目标。

不管这种目标是明文规定的,还是隐含着的。

(3)信息沟通

第三个要素是信息沟通。

上述两种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才能连结起来,信息沟通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

上述两种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连结起来,信息沟通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

9、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弊端

1、分工带来了工作的单调化;2、分工阻碍了组织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3、专业化分工助长了组织内部的矛盾冲突。

10、简述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直线职能制的特点是:

(1)厂长(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利,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2)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指挥权,其职能是向上级提供信息和建议,并对业务部门指挥和监督,因此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在保留直线制统一指挥优点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

(因此,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领导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协调领导人员决策。

所以,它不失为一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结构形式,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职能部门也将会随之增多,于是,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加上各业务和职能部门都须向厂长(经理)请示、汇报,使其往往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当设立管理委员会、完善协调制度等改良措施都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时,企业组织结构改革就会倾更多的分权。

)括号的论述

 

 

3、简述个人在组织中学习的特点

(1)个人的学习过程是在行为过程中的学习,即在实践中学习

(2)学习的模仿性质

(3)个体学习具有稳定化、定型化的倾向

1、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的、体系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人们这些非正式交往和相互作用会给个人的经验、知识、态度、情感等心理因素以重要影响。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辨识性差。

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名称、结构,没有清楚的上下级单位,初步接触很难辨认出来。

(二)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非正式组织是以个人心理特征为基础形成的,个人之间协调程度高。

(三)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而非理性侧面。

相对于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社会关系的理性侧面、意识侧面、行为侧面而言,非正式组织体现更多的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的因素。

(四)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2、简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一)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

人与人之间非正式接触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基础、习惯、行为方式,有助于正式组织确定的沟通和理解顺利实现,为正式组织正常运转创造条件。

(二)非正式组织赋予组织以活力。

离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仅仅是一堆干巴巴的职能、制度、程序和目标,仅仅是理性的、机械性的行为系统。

有了人们相互之间非正式的接触、感情交流、认同、刺激,才赋予正式组织以血肉、活力和创造性,这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客观上会影响到正式组织的运转。

(三)促进信息沟通

组织中不可能事无巨细都通过正式的信息沟通来传递,事实上非正式组织承担了相当可观的信息沟通量。

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共同理解基础和同质化思维方式为共同理解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果。

此外,非正式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沟通过程。

(四)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

非正式组织给个人提供了某种感情交流、心理认同、相互理解等方面的心理满足,甚至影响个人的价值偏好,因而有助于强化个人的协作意愿,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培养个人对组织的忠诚。

(五)维护个人完整人格

正式组织强调个人的社会化侧面,强调共同目标对个人的非人格性支配,导致人格偏离。

非正式的接触有助于维护个体自尊心、自主选择和人格整体感。

弥补正式组织的缺陷。

3、简述正式组织三要素

正式组织产生于具有协作意愿,能相互沟通的个体围绕共同目标努力之时。

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

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三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1)协作意愿

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

个人在组织中的协作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放弃完全人格性行为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个体行为的非个体化。

个人协作意愿总体上的组织结果是个人努力的凝聚。

(2)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正式组织第二个要素。

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个人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行为,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和行为。

任何正式组织都有共同目标。

不管这种目标是明文规定的,还是隐含着的。

(3)信息沟通

第三个要素是信息沟通。

上述两种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才能连结起来,信息沟通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

上述两种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连结起来,信息沟通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

4、谈谈协作意愿

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是正式组织构成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个人在组织中的协作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放弃完全人格行为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个体行为的非个体化。

个人协作意愿总体上的组织结果是个人努力的凝聚。

协作意愿的强度变化范围是无限的,从消极怠工到投入全部力量都有可能。

一般地说,协作意愿强度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个人协作意愿的强度不是固定的、恒久的量,经常发生变化。

对个人而言,协作意愿是个人由于为组织提供协作而得到的诱因与协作所作牺牲或贡献两者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同时,也是个人参加不同组织所得诱因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净效果的大小决定协作意愿的强度。

从组织角度看,协作意愿是组织提供给个人的诱因和赋予个人的工作之间的对比关系。

如何找到提供给个体的各种诱因和组织能够获得的成员努力之间的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5、谈谈正式组织的含义

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正式组织概念包含以下基本要点:

1.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人的行为。

不是个人自由独立行事、体现个体人格的行为,而是个人作为组织成员行事、以组织人格为特征的行为。

2.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是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

它是包含各种人与人之间对立、利害关系在内的相互作用的行为体系。

3.正式组织是个人行为在时间、空间、社会结合、质和量各方面都经过有意识的调整而体系化的系统。

它不同于个别的行为,不能归结为个体行为的相加。

正式组织行为可能大于、小于或异于个体行为的累积,是具有一定结构、统一目标、特定功能的整体。

正式组织所指的行为系统,是组织在一定的目标、计划、协调综合作用下有意识结合而成的集体化行为系统。

6、简述信息沟通的特点

信息沟通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

信息沟通有一定的限度。

一是因为信息沟通要借助于语言媒体,会发生理解上的偏差。

二是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过程中归纳概括的过程和理解阐述过程会导致信息失真。

三是沟通过程中有出于个人目的的有意识修饰加工。

一般说来,信息沟通的渠道越长,失真的程度越高。

信息沟通在组织中通常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和框架进行。

组织机构和制度框架是信息沟通的正规渠道和规则。

信息沟通的手段对信息沟通过程有很大制约作用。

通讯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中的信息传递,对组织生活和管理过程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7、简述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企业与环境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作用,并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即环境对企业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二是企业对环境的反作用。

8、谈谈管理的含意

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

管理概念建立在组织理论基础之上。

管理概念的基本点包括:

1.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官2.管理的实质是协调3.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4.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

可见,管理是组织当中的一种职能,它产生于集体协作活动的需要,产生于组织活动的需要,随着集体化组织活动的发展和进步而发展和成熟起来。

离开了集体化的组织活动,管理就没有生存基础。

9、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点何在

与传统的私营企业比较,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

1.资本证券化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特征,是通过资本证券化形成的资本集中。

2.有限责任制

即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与个人财产无关。

3.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

这是指股东委托董事会负责资产使用和收益,所有者不负责资产经营管理,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及其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管理。

4.公司帐目公开

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盈余分配表(或亏损弥补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应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查核鉴定,在一定时间内公告。

10、简述中小企业的特征

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共同特征,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中小型:

以经营规模为中心,从业人员,资本量,生产规模等多方面都具有中小性质。

相应地,组织协调能力,资本调济能力,市场支配能力也具有中小特点。

2.强烈的个人色彩:

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个人所有,不是纯粹个人所有的,也在相当程度上是个人管理。

3.单独支配:

在中小企业内,私营企业自不用说,即使是合伙公司、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制度上不是个人完全支配,但大多数都具有单独个人支配倾向。

4.所有权与经营管理合一:

多数中小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造成单独支配的重要原因。

5.组织不发达:

由于规模小,多数中小企业组织仍然是一种原始发展状态。

职能和阶层都处于一种不发达阶段。

企业中比比起组织职能来,个人处于中心地位,因而专业人才使用,参谋职能等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手段的采用受到较大限制。

6.企业经营的统一性、弹性及创造性:

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容易产生官僚化,经营上缺乏统一性,弹性和灵活性。

中小企业由于上述个人支配,两权合一,个人中心等特点,个人作出反应快,决策快,执行迅速,弹性、创造性及灵活性强等优势。

7.人际关系色彩浓:

由于人员少,平时接触频繁,容易相互理解,增进感情,相互信任,相互配合,信息沟通快,人际关系好,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大企业需要可以去做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中小企业是自然产生的。

根据上述中小企业特征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适于活动的范畴。

这就是易于发挥个人能力经营的自主性强;适合于适度规模的经营,适合于工业的和不适合于在批量生产的行业;需求量小且需求品种多种多样的产品;不需要太大资本投入项目;易于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活动。

11、谈谈中小企业适合经营的范围

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共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中小型;2、强烈的个人色彩;3、单独支配;4、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合一;5、组织不发达;6、企业经营具有统一性、弹性、创造性;7、人际关系色彩浓。

根据中小企业的特征,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适于活动的范围:

(1)易于发挥个人能力,经营的自主性强;

(2)适合于适度规模的经营的事业;

(3)适合手工业的和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的行业;

(4)需求量小、需求品种多种多样的产品;

(5)不需要太大资本投入的项目;

(6)易于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动。

12、什么是模式转换

企业变革是对旧有模式的一种转换。

模式转换是企业管理模式在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整体性的变革,涉及到战略策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模式转换的四个步骤是:

提出问题,探索变革,全面展开,重塑模式。

模式转换包含了企业组织在技术、市场、制度、管理方式等几乎所有的主要侧面,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是有关市场战略、市场经营方面。

模式转换往往涉及到企业基本观念和发展范围的变化,会受到人们潜意识、观念和舆论、主要领导人和旧的模式多方面的阻挠,从国内外发展经验分析,成功的模式转换过程往往是企业中一部分率先变革,随后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模式转换。

13、简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冲突,一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地位和特点包含了各种矛盾的成分在内,二是由于企业内外均存在变化着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力量。

矛盾和变化是企业发展过程的常态。

主要包括三个的方面:

1.企业组织本身的矛盾因素

一是指环境要求与企业内部要求间的矛盾;二是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三为科学、理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2.环境的变化

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均衡是通过适当的目标和战略实现的。

时刻处于变动中的环境的变化,会打破原来形成的均衡,使企业面临一种新的局面。

其中,竞争、技术和需求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

3.企业的发展

一为企业发展带来企业与环境均衡的破坏;二是企业发展带来企业内部均衡的破坏;三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4.企业发展与惯性

企业发展过程还是一种打破常规、与各种保守力量斗争、克服惯性的过程。

14、简述企业发展与惯性

企业发展过程是一种打破常规,与各种保守力量斗争,克服惯性的过程。

探索和开创会遇到来自惯性的阻碍,在许多方面,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已经习惯了的方式方法,排斥生疏的东西。

因此,企业发展过程还必须解决发展于惯性的矛盾。

企业发展中惯性,可分为体系惯性和个人惯性。

体系惯性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整体意义上形成的固定的、僵化的体系和程序。

个人惯性是指个人在长期组织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的观众、准则和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等。

(一)体系惯性

体系惯性存在于两个层次:

(1)业务活动层次。

改变企业固有的环节是非常困难的。

(2)管理体系层次。

如组织结构体系等建立起来后都有不易改变。

(三)个人惯性

个人惯性也分为思维方面的和情感的两方面。

一个人思维方式越是固定成熟就越是不能发现与其价值观念不一致的新问题。

这两方面的惯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益的状态。

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磨擦和冲突。

但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成为了发展变化的阻碍力量。

15、说明经营资源的通用性和固定性

通用性指某种类型资源适用的范围。

经营资源按通用程度可分为:

资金、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资金是企业拥有经营资源中通用最高的资源。

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相同的通用性,比资金资源的通用性低。

信息资源通用性最低,多数信息资源是特异性资源,是企业特有的属性。

固定性指某种资源在企业间可流动的程度。

按经营资源的固定性划分,可分为固定资源和可动资源。

经营资源的通用性和固定性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

通用性资源一般可以从市场上获得,不用花费很多的时间。

固定性高的资源,很难从市场上获得,且需要一定的时间。

通用性资源的数量比质量更为重要,而固定性资源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详见教材P69)

16、说明多种经营的意义

多种经营战略,是一种将新产品开发经营和将市场开拓相结合的经营战略。

在原经营产品基础上开拓新市场或在原市场领域内经营新产品,都不是多种经营。

企业实施多种经营战略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

(一)速度效益

企业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既称速度效益。

速度效益不同于规模效益,它是通过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实现的,因为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有效地利用未开发资源,优化产品成本结构,并激发职工的士气。

(二)范围效益

与单一经营活动相比,多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更低,这就是范围效益。

在多元化经营条件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很容易产生范围效益。

追求范围效益的途径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生产副产品,最主要的方法是托大信息资源应用范围,此外也不应忽视闲置资源对实现范围效益的影响。

(三)分散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将企业全部资源集中投入某一特定的经营领域,往往具有极大的风险性。

为避免风险,许多企业便采用金融投资界常用的分散投资策略,将全部资源分散投资于若干经营领域。

17、简述经营战略的特征

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标志,它包括确定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实施的计划和资源分配。

组织结构必须服从于经营战略,随经营战略的变化而调整,否则,组织活动将毫无效果。

经营战略有许多类型,就组织发展的阶段性而言,有扩大规模、地区开拓、纵向开发和产品多样化等相应战略。

在组织的起步阶段,其战略重点是扩大规模,因此,并不需要系统、完整的组织结构;在地区开拓阶段,则需要设立若干个职能部门,以解决地区分散而产生的协调、标准化等问题;进入纵向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组织功能,提高组织效率;而到了产品多样化阶段,就可能引起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既从集权制结构转向分权制结构。

总之,组织结构的计划和调整要以经营战略为依据,并为实现经营战略服务。

(教材P52,能否补充一些内容待议)

18、简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教材P129-P135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在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依存性。

任何一个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都会与外部换进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由此形成广泛多样的外部关系。

伴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和领域的扩大,为应对外部环境的种种约束,建立良好的外部关系、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课题。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协调外部关系的基础。

只有积极履行各项社会责任,为促进实现相关公众的利益和改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企业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发展的经营目标。

环境保护和绿色经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

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等环境保护理念,是当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之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总体而言,经济增长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模式,能源、资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比较突出。

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同时必须意识到,要使企业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必须越来越多地将环保纳入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长期计划中,否则就不能把握商机,不能与注重环保的企业竞争,也无法满足各相关方日益增长的环境期望。

环境管理是将环境保护贯穿于企业各项活动的系统化管理方式,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环境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好处是不仅带来经济利益,如节省资金、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市场份额,而且包括减少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

具有环境意识,急躁考虑环境问题的企业无异于掌握了一种竞争利器。

环境管理不仅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的哥哥阶段实现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更重要的时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中,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和绿色发展。

包括:

把环保理念政策化,直接写入企业的规章制度;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降低产品使用中对环境的影响;改造或更新设备,改革工艺和材料,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实行对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加强对能源、资源消耗的管理;在环保技术方面,加强对外交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更有效地提高环保能力,同时也促进行业、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