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274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docx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静脉输液和输血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或血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快速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一节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intravenousinfusion):

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

一、静脉输液的目的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

5.利尿消肿

二、常用溶液的种类及作用

(一)晶体溶液

晶体溶液分子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可有效纠正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临床常用的晶体溶液有:

1.葡萄糖溶液临床上常用溶液为5%、10%葡萄糖溶液。

用于补充水分和热量。

2.等渗电解质溶液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溶液等,用于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高渗溶液常用溶液有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溶液。

用于利尿脱水。

4.碱性溶液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等,用于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

(二)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分子大,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升血压,常用的胶体溶液有

1.右旋糖酐,分两种

(1)中分子右旋糖酐:

平均分子量为7万~8万。

可扩容并且维持时间较长。

(2)低分子右旋糖酐:

平均分子量为2万~3万,可改善微循环,减低血液粘稠度,回升血压。

2.羟乙基淀粉又名706代血浆,可增加胶体渗透压及微循环血量,急性大出血时可与全血共用。

3.浓缩白蛋白注射液维持机体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减轻组织水肿。

4.水解蛋白注射液补充蛋白质,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组织修复。

(三)其它

一般指静脉高营养液,高营养液能供给病人热能,维持正氮平衡,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改善营养状况。

常用溶液有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三、补液原则

(一)先盐后糖、先晶后胶

(二)先快后慢

“快—较快—慢”三个输液速度。

中、重度失水,一般在开始4~8小时内输内补液总量的1/2~1/3,余量在24~48小时内补足。

并根据病情轻重、年龄、心肺肾功能予以调整速度。

(三)宁少勿多

每小时尿量在30~40ml、比重在1.108,一般表示补液量恰当。

(四)补钾四不宜

1.不宜过早:

见尿补钾,当尿量增加到30ml/小时,应予补钾;2.不宜过浓:

静脉滴注液含钾一般不超过0.3%;

3.不宜过多:

成人每日补钾2~3g,严重缺钾不超过6~8g,小儿0.1~0.3g/kg

4.不宜过快:

成人每分钟40~60滴,小儿酌减。

四、输液方法

(一)周围静脉输液法

【评估】(自学)

【操作前准备】自学

【操作步骤】见书290页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2.刺激性强及特殊药物,应先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再输入药物。

3.不可从静脉输液的肢体采取血液标本或测量血压。

4.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溶液瓶或添加溶液,输液完毕及时拔出针。

5.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有无输液反应,并及时排除输液故障。

6.对长期输液者,应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7.需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

(二)颈外静脉输液法

适用范围:

①长期输液,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

②长期静脉内滴注高浓度或有刺激性的药物,或行静脉内高营养疗法;

③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用于测量中心静脉压。

【评估】同周围静脉输液法。

另外,询问普鲁卡因过敏史,并做过敏试验。

【操作前准备】(自学)

【操作步骤】见书295页

 

【输液时间和滴速的计算方法】

输液滴速与时间的计算方法:

①已知每分钟滴数,计算输完总液量所需的时间。

输液时间(分)=液体总量(ml)×每毫升相当的滴数(15滴)

每分钟滴数

②已知液体总量与计划需用的时间,计算每分钟需调节的滴数。

液体总量(ml)×每毫升相当的滴数

每分钟滴数(滴)=—————————————————

输液时间(分)

五、输液故障排除法

(一)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

(1)原因及表现:

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见有肿胀并疼痛,挤压输液管无回血。

(2)处理方法:

将针头拔出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或输液管扭曲

(1)原因及表现:

妨碍液体滴入,局部无肿胀疼痛,挤压输液管可有回血。

(2)处理方法:

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调整输液管位置,直到滴注通畅为止。

3.针头堵塞

(1)原因及表现:

用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

(2)处理方法:

更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

4.压力过低

(1)原因及表现:

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瓶位置过低。

(2)处理方法:

抬高输液瓶位置。

5.静脉痉挛

(1)原因及表现:

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

(2)处理方法:

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注射部位上端血管,可解除静脉痉挛。

(二)滴管内液面过高

(三)滴管内液面过低

(四)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六、输液反应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

1.原因输入致热物质、输液器具清洁灭菌不彻底或药物制品不纯,灭菌保存不良而致。

2.症状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

轻者发热在38℃左右;重者初起寒战,继之体温高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3.护理

(1)预防:

严格检查药液质量

对输液用具作好去除热原的处理

注意操作中严守无菌技术原则

(2)处理:

①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注意保暖,同时针刺合谷、内关,配合输液肢体对侧耳针神门、肾上腺穴,使体温恢复正常。

②对症处理,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暖,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按医嘱给以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③对于严重反应者,应立即停止输液。

除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与溶液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二)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1.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

2.症状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痰,严重者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闻及湿罗音,脉搏快而弱。

3.护理

(1)预防:

输液中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老人及儿童尤需注意。

(2)处理:

①如出现上述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

通知医生。

②使病人端坐,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③20%~30%乙醇湿化加压给氧

④根据病情应用镇静、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

⑤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每隔5~10min轮流放松一侧肢体上的止血带。

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⑥对无贫血的病人可通过静脉放血200~300ml,以减少回心血量。

(三)静脉炎

1.原因

(1)长期从静脉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在静脉内置管时间太长,

(3)输液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生红、肿、热、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护理

(1)预防:

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注意保护静脉。

②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

③注射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并注意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2)处理:

①抬高患肢并制动。

②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行湿热敷,亦可行超短波治疗,必要时应用抗生素。

③中药外敷。

例如意金黄散、冰红酊等。

(四)空气栓塞

1.原因

(1)输液时输液管连结不紧或管内空气未排尽;

(2)加压输液、输血中无人观察;

(3)连续输液添加液体不及时。

2.症状病人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改变。

3.护理

(1)预防:

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加压输液输血时严密观察,医护人员不得离开病人。

(2)处理:

①病人出现上述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②给予氧气吸入。

③必要时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④根据病情变化给予对症处理。

七、输液微粒污染

(一)输液微粒的概念

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内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二)输液微粒的来源

1.药物生产制作过程中混入杂质,使微粒进入药液。

2.盛装药液容器不洁净。

3.输液器与注射器不洁净。

4.在输液操作中的污染。

(三)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1.液体中微粒过多,造成局部血管阻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血、缺氧,甚至坏死。

2.红细胞可集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

3.可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4.微粒进入肺微血管,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了微粒,可造成肺内肉芽肿。

5.某些微粒还能刺激组织而发炎或形成肿块。

(四)防止措施

1.制剂生产方面。

2.临床操作方面

(1)采用密闭式一次性医用塑料输液(血)器。

(2)注意输液操作中的空气净化。

(3)认真检查输入的液体,注意其透明度,输液瓶有无裂痕或破损,瓶盖有无松动,瓶签字迹是否清楚完整,并注意有效期。

(4)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污染,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缩短药物存放时间,现配现用确保安全。

八、输液泵的应用(自学)

 

第二节静脉输血

一、输血的目的

1.补充血容量,用于失血、答液引起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

2.增加血红蛋白,用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严重贫血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

3.输入抗体、补体,增加机体免疫能力,用于严重感染的病人。

4.输入新鲜血,可补充各种凝血因子,有利于止血,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病人。

5.增加蛋白质,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维持胶体渗透后,减轻侧点渗出和水肿。

6.排除有害物质,用于一氧化碳、苯酚等化学物质中毒,以改善组织缺氧。

二、血液制品的种类

(一)全血

1.新鲜血新鲜血是指在4℃的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1周的血液。

适用于血液病病人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2.库存血在4℃的冰箱内冷藏可保存2~3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大量输注时,可引起高钾血症和酸中毒。

3.自体血即输回自己的血。

是指采集病人体内血液或于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再回输给该病人。

此法不需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可节省血源和防止输血反应。

自体血的来源有:

(1)术中失血回输:

对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多者,如异位妊娠破裂、脾切除肝脏手术等,可率先做好回收自体血的准备,需要时经过过滤后输还给病人。

(2)血液稀释回输:

术前进行自体采血并同时自静脉输入晶体或胶体溶液,保持血容量不变,使血液处于稀释状态,可减少手术中红细胞损失,所采取的血在手术中或抹后补还自体。

(3)术前预存自体血:

选择体质好的病人,估计这次手术范围较大、失血量较多,如体外循环者,术前采取病人的血液,在血库低温下保存,待病人手术时使用。

一般手术前3周开始,每周或隔周采血一次,最后一次采血应在手术前三天,以利机体恢复正常的血浆蛋白水平。

(二)成分血

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或各种血液制品。

优点:

一血多用,减少输血反应,提高疗效。

1.红细胞

(1)浓缩红细胞:

适用于携氧功能缺陷和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浓缩红细胞分离后应在24小时内使用。

(2)洗涤红细胞:

适用于脏器移植术后病人、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后高血钾病人。

(3)红细胞悬液:

适用于战地急救及中小手术者使用。

2.白细胞浓缩悬液4℃保存,48小时内有效,适用于粒细胞缺乏伴严重感染的病人。

3.血小板浓缩悬液22℃保存,24小时内有效,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性出血的病人。

4.血浆全血分离后所得的液体成分。

主要成分为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无凝集原,分为以下几种

(1)新鲜血浆:

含正常量的全部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

(2)保存血浆:

适用于血容量及血浆蛋白低的病人。

(3)冰冻血浆:

-30℃保存,有效期一年,应用时放在37℃温水中融化。

(4)干燥血浆:

冰冻血浆放在真空装置下加以干燥而成,保存期为五年,用时可加适量等渗盐水或0.1%构橼酸钠溶液溶解。

(三)其它血液制品

1.白蛋白液适用于低蛋白血症的病人。

2.纤维蛋白原适用于纤维蛋白缺乏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适用于血友病病人。

4.凝血酶原复合物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

三、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

(一)血型

(二)交叉配血试验

1.直接交叉配血试验用受血者血清和供血者红细胞进行配合试验,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其结果绝对不可有凝集或溶血现象。

2.间接交叉配血试验用供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红细胞交叉配合,检查输入血液的血浆中有无能破坏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四、输血方法

【评估】自学

【操作前准备】

1.血液准备

(1)备血:

根据医嘱抽取血标本,与已填写的输血申请单一起送往血库,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采血时要求每次只为一位病人采集,禁止同时采集两位病人的血标杯,以免发生差错。

(2)取血:

间接输血法凭提血单与血库人员共同做好“三查”、“八对”。

“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即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查对无误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名。

(3)取血后:

勿剧烈震荡血液,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不能将血液加温,防止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而引起反应,应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后再输入。

2.护士准备

3.用物准备

4.病人准备

5.环境准备

【操作步骤】见书

【注意事项】

1.取血、输血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时须两人核对无误方可输入,输血时,严格执行无菌制度。

2.如取用库血须认真检查血液的质量。

正常血液分为两层,上层血浆呈黄色,下层血细胞呈暗红色,两者之间界线清楚,无凝块。

如血浆变红,血细胞呈暗紫色,界线不清,提示可能溶血,不能使用。

3.输入两袋以上血液时,两袋血之间须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4.多次输血或输入多个人的血时,输血前按医嘱酌怀给抗过敏药。

5.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局部是否有疹痛,有无输血反应,反应是否严重,如严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余血以备检查分析,查找原因。

五、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

1.原因

①主要由致热原引起。

②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

2.症状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也有在输血过程中发生。

有时因输血速度过快,在输血后15分钟即可发生。

初起畏寒、塞战,继之体温升至39℃以上,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个别严重者可能会有精神、社会症状。

3.护理

(1)预防:

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消除致热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

①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

②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如病人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热饮料、热水袋,加盖被;有高热时,行物理降温。

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退热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①病人是过敏体质;

②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

2.症状大多数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3.护理

(1)预防:

①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②献血员在采血前4小时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2)处理:

①发生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

②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进行气管切开,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即协助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三)溶血反应

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1.血管内溶血

(1)原因:

①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一般输入10~15ml即可产生症状;

②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溶血。

血液储存过久,

保存温度不当(血库冰箱应恒温4℃)、

血液震荡过剧、

血液受细菌污染、

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能影响血液PH值的药物等

(2)症状:

开始阶段:

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中间阶段:

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

最后阶段:

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

(3)护理:

1)预防:

①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查对,杜绝差错;

②严格执行血液保管原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2)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师,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②安慰病人,以缓解焦虑与恐惧;

③维持静脉输液通道;

④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⑤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保护肾脏;

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

⑦出现休克症状,立即配合医师进行抗休克抢救。

2.血管外溶血

一般表现较轻,可在输血后一周或更长时间出现乏力、轻度发热、血胆红素升高。

此类患者应查明原因,尽量避免再次输血。

(四)大量输血后反应

大量输血一般指在24小时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

常见的反应有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出血倾向、构缘酸钠中毒等。

1.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其原因、症状及护理同静脉输液反应。

2.出血倾向

(1)原因:

长期反复输血或超过病人原血液总量的大量输血,由于库血中血小板已基本破坏,使凝血因子减少而出血。

(2)症状:

表现为皮肤、粘膜瘀斑,穿刺部位可见大块瘀血或手术后伤口渗血。

(3)护理:

短时间输入大量库血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血压、脉膊等变化,注意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可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1)原因:

大量输血随之输入大量构缘酸钠,如病人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以至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2)症状:

表现为手足搐搦、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甚至心跳骤停。

(3)护理:

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

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

(五)其它

如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远期还可有因输血传染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及梅毒等)。

严格把握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是预防输血反应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