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310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三明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题,每小题1分,且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2.《清史稿》中记载:

“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3.《唐六典》载:

“三公,论道之官也。

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

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这说明隋唐的三公

A.负责军事、行政与司法大权B.是秦汉时期三公制度的强化

C.履行丞相职责D.务虚不务实

4.“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5.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分析数据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州县集市的密集度北方超过南方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7.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8、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1.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B.杜甫C.李白D.王维

12.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连,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

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B.人物画C.文人画D.风俗画

13.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无世界知识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军事的落后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14.英国《当代评论》刊载:

“大沽口有三百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

……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

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

”上述事件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15.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这一规定折射出日本的实际目的是

A.从清政府手中割占朝鲜B.废除清朝与朝鲜国间的条约

C.奠定日本独占朝鲜的基础D.迫使清朝承认朝鲜的独立

16.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7.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这部著作是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新学伪经考》

18.“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C.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1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到“上升”的转折时期。

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沉沦”和“上升”的转折点是

A.辛亥革命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20.蔡元培在1916年说:

“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

”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B.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21.庄秋水在《武昌三日:

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

“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

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22.“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

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

”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A.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D.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25.“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太平洋战争爆发

C.全面抗战开始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27.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28.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

下列对近现代重庆地方历

史史事的解读,正确的是

重庆史事

史事解读

1897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宣传兴民权、改科举,鼓吹救亡图强。

《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

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属于“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④

29.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

“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30.亚里士多德说:

“有些批评家所以要责备梭伦也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

”这样的批评是因为雅典

A.司法权被梭伦操纵B.民主制度的弊端显现

C.德才之人遭到排斥D.陪审法庭垄断行政权

31.罗马法规定:

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32.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尊

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

“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

“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D.共和制和议会制

33.有学者指出: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B.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

C.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D.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34.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12月下旬公布了有关2010年人口普查的首份报告,其内容主要涉及美国全国及各州人口数量变动情况。

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人口普查结果将对美国政治版图产生重要影响。

你认为其可能直接影响到的是

A.总统人选B.众议员席位分配C.参议员席位分配D.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

35.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

“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

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

”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B.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36.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B.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C.法国的巴黎D.意大利的威尼斯

37.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38.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

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

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

39.《共产党宣言》说: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40.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41.《新全球史》:

“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

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

”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了经济转型B.造成了阶级分化

C.加速城市化进程D.激化了社会矛盾

42.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

“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B.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地区发生

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D.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

43.张岱年教授认为:

“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D.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44.弗洛伊德曾经说:

“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

”关于“第二次打击”表述正确的有

①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②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

③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④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5.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

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

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

据此可知(  )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宗教信仰自由

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背了美国宪法

47.罗素指出:

“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

”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D.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48.“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

①全球史观 ②文明史观④革命史观 ③社会史观⑤现代化史观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49题18分,50题17分,51题17分)

49.(18分)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

“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革新的社会方案有何不同。

(4分)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4分)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4分)

50.(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

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

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

我称此制为“公选”。

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

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

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

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

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

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

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根据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

(2分)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权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

(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6分)

51.(17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绩,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2分)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1分)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4分)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2分)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2分)

三明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