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683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docx

四川成都市高新区高二历史月考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

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是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

2、条件一: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

学堂上老师带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3、战国时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此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法家的思想D.墨家的思想

4、“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

“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6、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

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

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7、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8、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9、《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0、《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11、“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12、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13、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

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道家、儒家D.儒家、法家

1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15、孙中山答日本人:

“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16、顾炎武决心做到:

“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

17、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

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

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18.“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

A.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   

    B.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

C.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        D.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19.“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

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20.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

下列与之类似的是(  )

A.“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B.“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

一种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一种主张是通过“发明本心”。

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王守仁、陆九渊B.朱熹、陆九渊

C.朱熹、程颢D.陆九渊、王守仁

22.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23.《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

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

这说明当时(  )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24、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上述材料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25.“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不视世间之夫妇为。

……妇之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

”最有可能说这种言论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26.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

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

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贵儒”又“尊道”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27.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  )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28、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的需要

D.儒家宣言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29.王夫之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理欲一致            B.理先于欲          

C.欲先于理            D.礼即天理

30、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31.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

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

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

这些主张(  )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32.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

他旨在强调(  )

A.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3题26分,34题26分,共52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4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

(6分)

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

其学说的地位如何?

(4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4分)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2分)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分)

34.阅读材料并井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伏尔泰

“孔夫子不徽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

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沙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毛泽东

“秦始皇比孔于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

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论语》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

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6分)

(3)“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据此,根据材料三,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

(12分)

(要求:

史论结合,逻辑顺畅。

评分说明:

主题明确(3分);分析合理、有论有史、层次分明、逻辑顺杨(6分);

评判准确全面(3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32题:

1---5:

ACCDA6---10:

BCDBB11---15:

DBDDC16---20:

DACDD

21---25:

BCADD26---30:

BBCAA31、32:

CC

33题:

(1)因素:

民心。

(2分)

主张:

仁政。

(2分)

(2)主张:

天人感应。

(或天人合一)。

(2分)

目的:

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4分)

地位: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分)

(3)关键:

薄敛节俭。

(2分)

地位:

发展到理学新阶段,明初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2分)

(4)标准:

百姓的忧乐。

(2分)

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

(2分)

影响:

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2分)

(5)理念:

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2分)

认识:

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

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2分)

34题:

(1)价值观:

富贵应取之有道,贫者应安贫乐道。

(追求道义,不贪恋富贵。

)(2分)

(2)进步:

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反对奢糜之风;理学具有优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力行,具有务实精神。

(任答3点,6分)

背景:

南宋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奢侈无度;商业繁荣,市民追求享乐;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6分。

(3)(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

主题:

孔子的道德观(2分)

分析: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6分)

评判: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分)

示例二:

主题:

孔子的法治思想。

(2分)

分析: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6分)

评判:

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