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695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docx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

Documentnumber:

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重大事件

2005年食品安全事件

1、苏丹红事件席卷全国  2005年2月,在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一号)色素。

不到1个月,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

2、立顿速溶茶涉嫌氟超标  2005年3月下旬,据媒体报道,美国的一个医疗项目研究,发现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普通型速溶茶的氟化物含量为,大大超过美国环保局制定的饮水氟化物含量不得超过4ppm的标准,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规定的瓶装水及饮料标准为:

氟化物含量不得超过。

在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超标曝光10天之后,雀巢中国 有限公司首次正式向消费者表示道歉并退货。

4、光明被指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  2005年6月5日,新闻媒体曝光了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的情况,随后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

接着,媒体再次曝光了光明乳业乳品二厂存在“早产奶”的问题。

5、啤酒甲醛风波引发消费者恐慌  2005年7月5日,有媒体报道,甲醛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可疑致癌物,众多的中小啤酒企业依然在产品里普遍使用甲醛。

“95%啤酒加甲醛”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

青岛、华润、燕京啤酒三巨头对啤酒95%含有甲醛的说法纷纷持异议,并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醛和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甲醛是两回事,并称早已停用。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发言人指出,该署2002年至2004年抽查了内地120个啤酒样本,检查其中是否含有防腐剂及甲醛等成分,结果全部样本均合格。

6、哈根达斯深圳黑作坊被查  2005年6月16日,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罗湖分局等单位接到群众举报,称一家地下加工厂在生产着名的哈根达斯品牌冰激凌蛋糕。

随后执法人员前往调查发现,这个无牌照的地下作坊,竟然就是哈根达斯深圳品牌经营店的正宗加工厂,并且一个作坊供应着深圳哈根达斯全部5家品牌经营店的货源。

7、PVC保鲜膜被列入禁用黑名单  2005年10月,一则关于日韩致癌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膜转道中国的报道再次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国家质检总局决定,鉴于在检查中发现我国PVC食品保鲜膜中含有DEHA增塑剂的情况,禁止企业在生产PVC保鲜膜时使用DEHA。

 

8、鲮鱼罐头在港被检出孔雀石绿  自2005年7月国内发现鱼类残存孔雀石绿以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加强输港鱼类及产品的检验,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随后抽查包括罐头鲮鱼、鲮鱼肉及鳗鱼制品,发现均含有孔雀石绿。

同年11月9日,香港媒体爆出广州生产的珠江桥牌豆豉鲮鱼罐头含有孔雀石绿致癌物质的消息。

几天后,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公布食物最新测试结果显示,鹰金钱牌金奖豆豉鲮鱼和甘竹牌豆豉鲮鱼等3个食物样本被查出含有致癌物孔雀石绿。

9、“大头娃奶粉”再现2005年4月

湖南省卫生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标识名称为“正蒙牌黄金搭档婴儿奶粉”的产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符合有关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已导致当地一名婴儿接受入院治疗并诊断为营养不良。

该标识的产品外包装标注制造商为“内蒙古呼伦贝尔白雪乳业有限公司和泰顺鹿源乳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生产地址为“内蒙古谢尔塔拉镇泰顺月湖工业区”。

2006年食品安全事件

1、福寿螺致病

6月份,北京第一例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

截至8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达到70例。

“蜀国演义”酒楼因此出名,因为大多数患者都是食用了该酒楼的福寿螺后发病的。

2、人造蜂蜜事件

7月,中央电视台曝光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

自此,所谓“甜蜜的事业”也变得苦涩。

据报道,现在蜂蜜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用白糖加水加硫酸进行熬制;有的直接用饴糖、糖浆来冒充蜂蜜;有的利用粮食作物加工成糖浆(也叫果葡糖浆)充当蜂蜜。

造假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假蜂蜜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可言,而且糖尿病、龋齿、心血管病患者喝了还可能加重病情。

3、毒猪油事件 

8月2日晚,浙江省台州市卫生局执法人员根据有关举报,在某油脂厂内查扣原料油38600公斤、成品油5300公斤。

经台州市和浙江省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猪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严重超标,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检出内含剧毒的“六六六”和“滴滴涕”。

4、“口水油”沸腾鱼

8月,媒体曝光南京某沸腾鱼乡将掺有客人的口水、收桌扫进去的剩渣、纸巾、甚至还有烟头的油,简单过滤后再给人吃的“口水油”沸腾鱼事件。

据报道,这样重复用油可以为饭店一个月节省数万元的成本。

5、瘦肉精中毒

9月13日开始,上海市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截至9月16日已有300多人到医院就诊。

9月1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中毒事故为瘦肉精中毒。

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平喘药,添加到饲料里,可提高猪的瘦肉率,现已禁用。

如果瘦肉精含量过高,可能出现肌肉震颤、头晕、呕吐、心悸等中毒症状。

6、大闸蟹致癌

10月18日,台湾卫生部门发布消息,称从昆山阳澄湖水产公司进口的约3吨阳澄湖大闸蟹验出致癌物质硝基呋喃代谢物。

后来证实为夸大其词,国家质检总局10月20日对外表示,今年以来,内地大闸蟹出口743吨,没有发生质量卫生问题。

据了解,人体长期大量摄入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而且,蟹体内有大量的抗生素药物残留,会使食用者产生耐药性,降低此类药物的临床效果。

7、“苏丹红”鸭蛋

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ⅳ号。

11月14日,北京食品办又检出六种咸鸭蛋含苏丹红,大连等地也陆续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咸鸭蛋。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其初级代谢产物邻氨基偶氮甲苯和邻甲基苯胺均列为二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

8、“嗑药”的多宝鱼

红心鸭蛋的红色还没有褪去,“嗑药”的多宝鱼又席卷而来!

11月17日,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

而人体长期大量摄入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9、有毒的桂花鱼

内地的多宝鱼事件还没消停,11月底,香港地区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对15个桂花鱼样本进行化验,结果发现11个样本含有孔雀石绿。

有问题的样本含孔雀石绿分量并不多,多数属“低”或“相当低”水平。

尽管如此,香港食环署仍呼吁市民暂时停食桂花鱼。

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杀菌剂,可致癌。

它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可用作治理鱼类或鱼卵的寄生虫、真菌或细菌感染。

现已禁用。

10、陈化粮事件

12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因为部分媒体报道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发现万吨“陈化粮”,并称这些“陈化粮”均是“东北米”。

长期储存的陈化粮中的油脂会发生氧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醛、酮等物质。

储存时间过长的陈化粮,会残留一定量的农药,而且陈化粮会感染黄曲霉菌,继而产生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会致癌。

2007年食品安全事件

200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组织对41种食品开展的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工商机关共监测食品等产品万批次,平均合格率为%,同2006年相比有新的提高。

但回顾2007年,我们仍然能轻易看到知名品牌产品上“黑榜”的新闻见诸报端……

■龙凤与思念问题速冻食品深圳撤柜07/04/12

■上海星巴克售过期苹果汁07/07/30

■面粉中加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增白剂07/10/11

■五粮液幸运星糖精超标07/11/01

■北京王致和豆腐乳被指保质期内发霉07/11/08

■味全食品旗下奶粉被查出致病菌07/11/21

■台湾婴儿配方奶粉检出致病菌07/11/27

■香港的Godiva朱古力遭停售07/12/03

■乐事薯片等23种进口食品抽查不合格07/12/10

■南昌:

统一方便面吃出烟头07/12/12

2009年03月01日,2008年度食品十大事件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揭晓!

第一大事件:

三聚氰胺之祸——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令人痛心

2008年9月12日卫生部通报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初步认定。

2008年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检出含三聚氰胺的乳粉和企业名单。

2008年9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

2008年10月7日,卫生部发布《关于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的公告》,规定:

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液态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kg,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kg。

2008年12月31日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受审。

2009年1月1日,22家产品中被检出三聚氰胺的乳企面向社会广发致歉短信,并共同筹集2亿元医疗赔偿基金,出台患儿赔偿方案细则。

截止到2009年1月9日,全国累计报告患儿近万人。

各地公安机关共立案侦查与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刑事案件4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2名,逮捕60人。

第二大事件: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食品企业踊跃捐助汶川地震受灾群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级地震,据统计共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

截止2008年9月25日12时,全国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亿元,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亿元,实际到账款物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亿元。

大灾面前,国内外食品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捐助受灾群众,国内企业及海外华人企业尤为踊跃,香港嘉里集团和郭鹤年先生及其家人捐款港币1000万,人民币亿,还在新加坡购买了四千顶帐篷支援灾区;嘉多宝集团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爱的奉献”募捐晚会上捐献人民币1亿;中粮集团单位及个人捐款总计2960万元……涓涓细流汇成海,众多的食品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除了捐款以外,还在第一时间把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同胞手中,以助缺水缺粮、身心俱疲的同胞解燃眉之急,这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亲情。

第三大事件:

科技奥运?

绿色食品——中国食企借助奥运提升品牌价值

2008年8月8日-2008年8月24日,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供奥食品在质量控制上采用高新技术,在奥运食品运输、物流配送环节,运用GPS定位系统、RFID电子标签和温度传感装置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运输途中食品的安全,合格率达到100%;做到了食品供应零中断,餐饮运行零投诉,食品安全零事故。

伊利、金龙鱼、长城葡萄酒等一大批中国食企在保证供奥食品安全的同时,首次借助奥运营销自己。

中国食企在品牌形象、市场销售、团队锻炼等方面都获得很大收益。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奥运效应拉动下的国内企业,已开始迅速崛起成为可以与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为市场所熟知的民族符号。

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

可口可乐、麦当劳;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

百威啤酒、伊利、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统一方便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家供应商:

长城葡萄酒、金龙鱼、华帝燃具、士力架巧克力、千喜鹤、思念食品。

第四大事件:

昙花一现——五谷道场负债6亿元申请破产重整

1999年,中旺集团创始人王中旺在河北省邢台隆尧县出资170万元成立一家小型方便面企业。

2002年,王中旺决定上马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项目,并发起大规模扩产和广告宣传,资金链危机由此埋下。

因推出“非油炸更健康”概念而刮起的强劲的五谷道场旋风,如今却因原材料大幅涨价,方便面行业整体效益下滑,加之公司创立前期费用和广告宣传投入过大等因素,造成公司全面亏损。

2008年10月16日,五谷道场向房山法院正式提交了破产重整申请书。

截至2008年8月31日,公司资产约12306万元,负债约64991万元,资产负债率524%,已经资不抵债,且公司现已全面停产,明显缺乏债务清偿能力。

然而,五谷认为,公司仍有继续发展的价值和必要性。

据了解,重整如果不成功,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宣告其“死亡”,这样债权人得到的清偿将微乎其微;若重整成功,企业可以恢复生产,债权人、职工、债权人的利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

第五大事件:

一块牛肉引发的政治危机——韩国民众强烈抗议进口美国牛肉

韩国曾是美国牛肉的第三大消费市场,2003年美国发生疯牛病疫情,韩国停止进口美国牛肉。

2008年4月18日,韩美重新达成开放市场进口美国牛肉协议后,遭到了韩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进口美国牛肉对韩国本国牛肉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引起了韩国农民不满。

另外,一些有关疯牛病的传言引起初高中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强烈不安。

2008年5月3日,韩国民众在首尔开始举行大规模反对进口美国牛肉的“烛光集会”,从初高中学生、大学生到家庭主妇、农民、政界人士等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进口美国牛肉的示威活动中。

2008年6月19日,韩国总统李明博以沉重的语调,就韩国近期发生的牛肉风波向国民道歉,并表示将对总统府的秘书班子和内阁进行大幅度改组。

2008年6月21日补充谈判结果公布,美方答应不向韩国出口月龄在30个月以上的牛肉,并对30个月以下的肉品提供严格的检验证明。

2008年7月1日韩国终于恢复进口美国牛肉。

第六大事件:

与国际标准接轨——卫生部颁布实施《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2008年6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拟定的《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实施,新版《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标准与1996版标准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改进点体现在:

标准的术语、定义和使用原则更加明确;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分类,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的界定清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科学合理;标准检索方式多样化,增强了标准的实用性;更进一步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

食品商务网于2009年1月4日推出《食标搜——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在线查询系统》。

这一系统基于《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内容,同时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不定期发布的《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使用量的品种》系列增补公告进行动态更新!

免费在线使用地址:

第七大事件:

《食品安全法》草案进入三审——八大修改旨在预防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重演

2007年12月26日,《食品安全法》草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

2008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全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2008年8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二审,强化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明确食品小作坊监管方式,强调食品安全监管“权责一致”,不再规定实施监管码制度,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2008月10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做了八个方面的修改:

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实行全程监督管理;接到食品安全隐患举报应立即进行风险评估;添加剂的使用须经风险评估;政府可责令企业召回不合格产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不实施免检;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隐瞒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标准应以保证身体健康为标准;明确政府应对摊贩加强监管。

第八大事件:

真相大白——中国饺子日本蒙冤记

2008年1月30日,日本兵库县和千叶县共10名消费者在食用了河北天洋食品公司生产的饺子后出现中毒症状。

中方立即责成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该企业留样产品和正在使用的原辅料进行检测。

2008年1月31日检测结果未发现原料质量和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问题。

2008年2月3日,日本兵库县警检测出该公司其中一袋输日饺子表面有一个1毫米大小的窟窿。

杀虫剂是在食品加工制作之后附着上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不确定是在输入日本之后还是之前沾附上的。

2008年2月5日,日方调查团会同中方调查团进入河北天洋食品公司调查。

2008年2月6日日本调查团原嶋耐治团长发布声明“天洋食品制造现场进行着清洁的管理,并没有发现异常”。

2008年2月14日,日本德岛县知事饭泉嘉门召开记者会,坦承日前在该县回收的中国产冷冻饺子外包装上检测到的微量敌敌畏已基本可以确定是来自日本销售方店内使用的杀虫剂,至此,真相大白!

第九大事件:

限塑令挑战“白色污染”——中国开始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大力营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强化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责任。

至此,我国正式向“白色污染”宣战,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

2008年5月15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联合发布《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限塑令适用范围。

2008年7月11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再次细化塑料袋的使用,用于装盛生鲜等食品的塑料预包装袋不得具有提携功能,杂货店的塑料袋也要受限。

第十大事件:

水产出口企业受益匪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2008年10月21日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从2008年11月1日

《第三届食情聚焦——2008年度食品十大事件评选》结果

排名事件得票数得票率

第一大事件三聚氰胺之祸——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令人痛心6842%

第二大事件天灾无情,人间有爱——食品企业踊跃捐助汶川地震受灾群众6063%

第三大事件科技奥运绿色食品——中国食企借助奥运提升品牌价值5883%

第四大事件昙花一现——五谷道场负债6亿元申请破产重整5856%

第五大事件一块牛肉引发的政治危机——韩国民众强烈抗议进口美国牛肉5796%

第六大事件与国际标准接轨——卫生部颁布实施《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5651%

第七大事件《食品安全法》草案进入三审——八大修改旨在预防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重演5537%

第八大事件真相大白——中国饺子日本蒙冤记5459%

第九大事件限塑令挑战“白色污染”——中国开始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5408%

第十大事件水产出口企业受益匪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5214%

2000-2010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表

事件关键词

发生时间

情况梗概

有毒大米

2000

2000年开始,惨有有害工业原料石蜡油的有毒大米,先后见于广东、吉林、甘肃、四川等地市场。

石蜡油对人体肠胃有刺激作用,服用后会导致上吐下泻,甚至头晕。

冠生园陈陷做月饼

2001-9

2001年9月3日,央视《新闻30分》栏目披露:

南京冠生园使用陈陷做月饼。

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漏洞,使这一事件陷于争议。

冠生园公司公开回应:

使用回收月饼,在全国范围是一种普遍现象。

海城学生豆奶中毒

2003-3

3月19日,辽宁海城三千多名小学生同时饮用了一种“高乳营养学生豆奶”,部分学生先后出现了腹痛、恶心头晕等症状,并致人死亡。

卫生部及辽宁省的13名专家在连续调查6天后宣布:

“中毒病因是豆粉中未彻底灭活的抗营养因子”。

金华火腿农药浸泡

2003-11

2003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揭露了个别金华火腿生产厂家为生产“反季节火腿”,使用农药敌敌畏浸泡猪腿防止蚊苍和生蛆的内幕。

业内人士称:

金华市此前的一次调查发现,使用违禁药物生产火腿的企业有25家之多。

重庆石蜡火锅底料

2004-2

市一些火锅底料生产企业以石蜡加入火锅底料,在高温下裂解后会产生致癌的多环烃类化合物。

“林峰”、“刘鑫”、“家厨”、“嘉乐得”、“新世纪”、“志国”等食品厂被央视曝光。

重庆市火锅协会常务副会长称,这是继罂粟壳、福尔马林浸泡毛肚、潲水油事件后,重庆火锅面临的又一信誉危机。

阜阳劣质奶粉

2004-4

轰动一时的食品公共事件。

劣质婴儿奶粉中蛋白含量不足2%,远远低于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12%的要求,造成患儿头大身子小,身体虚弱,反应迟钝,并伴有大面积皮肤溃烂、内脏发育肿大,十余名患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广州假酒中毒

2004-5

2004年5月11日晚,湖南衡阳籍民工饮假酒后死于广州市白云区一医院,由此揭开饮酒导致甲醛中毒致人死命的序幕。

后证实的假酒链条是:

工业酒精通过不法商人之手转至散装米酒地下生产窝点,后者将工业酒精勾兑成散装米酒在周边市场销售。

在食品加工中使用致命的原料,在相当程度上动摇了公众对食品生产体系的总体信任。

与此同时,地下或半地下灰色食品作坊、添加剂和原料的无序交易、低端市场的监管乏力,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陈化粮

2004-7

7月16日长沙市查获80吨来自湖北的陈化粮。

陈化粮黄曲霉菌超标,而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化学致癌物,可导致肝癌。

按照规定,陈化粮属于饲料用粮,只是饲料生产加工或工业酒精加工过程上的中间产品,不是最终产品。

对于陈化粮的处理国家有严格的规定,只能通过拍卖的方式,向有特定资格的饲料加工和工业酒精加工企业定向销售,而不能直接流入市场。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

出现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粮油批发市场上的陈化粮,价格比一般大米便宜三分之一左右,因主要销往工地而得名“民工粮”。

光明回收奶事件

2005-6

6月5日报道郑州光明山盟乳业回收奶事件,撤柜之后的光明纯牛奶都返厂了。

但那些返厂牛奶没有被销毁,都露天放着,很多都被太阳晒坏了,然后这些变质牛奶又重新拿去生产了。

”,“划开奶袋,把牛奶倒进大桶,为回奶工序准备奶原料。

很多奶袋子上沾着腐烂物和蠕动的蛆,划奶时这些脏东西经常会掉进奶桶,一些乱飞的苍蝇也淹死在牛奶桶里。

对于是否可以用返厂牛奶为原料再加工生产,目前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根据了解,在国外这是不被允许的。

但这种做法已经成了行业的不成文的秘密。

这一事件凸显过期食品监管隐患。

PVC保鲜膜可能致癌风波

2005-10

10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以《全球禁用日韩致癌保鲜膜转道中国》为题报道称,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含有致癌物质,而且有害物质容易析出,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特别是干扰人体内分泌,引起妇女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男性生殖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等,对人体危害较大。

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欧洲各国已全面禁止使用PVC包装材料,而我国一些超市的生鲜产品,如蔬菜、水果及熟食包装却大量采用PVC保鲜膜,LG、三菱、三荣这3大品牌占据了国内市场近80%的份额,它们主要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产品。

这次PVC保鲜膜事件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的一个软肋——标准滞后,食品安全标准应与国际接轨。

苏丹红

2005-3

2006-11

肯德基烤翅、红心鸭蛋先后分别成为事件中的焦点产品。

人们对于食品生产前端化学添加物的警惕,在苏丹红事件中加深为“红色心里恐慌”。

食品安全事件在区域性、局部性、食品门类的特定性,转向普遍性、广泛向、涉及食品门类的多样性。

雀巢奶粉碘超标

2005-5

5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近期该省市场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其中知名的“雀巢”奶粉被列入碘超标食品目录,后来引发了消费者诉讼。

此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标准问题的讨论。

超标,是否必然对身体产生危害国家食品标准与人体耐受性的尺度之间,显示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福寿螺

2006-8

北京市先后有131人因生食或食用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被确诊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这是北京首例群体性广州管圆线虫病。

作为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该病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强直等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