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738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docx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

科技与创新

第一讲世界科技发展特点与创新走向

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地位和作用

(一)科技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生产力”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生产力构成的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正越来越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资源,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是核心和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经济从过去主要依靠大量投入劳力、资金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的集约型增长方式。

(二)科技是制度变革的“发动机”

     科技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是制度变革的发动机。

第一,科技的发展引发经济制度的变革。

第二,科技的发展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

科技发展导致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和经济形态的飞跃。

科技进步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是通过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极影响而间接发挥的。

(三)科技是文化发展的“助力器”

     文化与科技都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

科技表现为理性的、逻辑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科技发展对观念形态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多方位、多角度、整体透视逐步加深的过程。

二、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科技创新成为世界规模的强大潮流

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在各领域中的巨大作用已被证实,科技创新成为一切文明、进步的源泉。

(二)从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

1、技术模仿的过滤作用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模仿、移值和借鉴过程。

2、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范艾肯的“技术—经济趋同论”说明了这种从技术模仿向科技创新转变的趋势的必要性。

(三)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

(四)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

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

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是分离的,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

(1)科学的技术化

(2)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技连续体的形成。

2、“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1)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中

(2)科学由生产的“女儿”变成生产的“母亲”

    20世纪以前,科学和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生产决定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由生产的“女儿”变成了生产的“母亲”。

这一转变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3)科学、技术、生产的正负应同步增长

(五)多学科会聚和多技术集成

1、学科的分化、细化与综合化

2、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

  在近百年的科学发展史中,交叉学科几乎占了总学科数量的一半。

(六)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由处于时代前沿的先导性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技术知识的创新,创新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动力。

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主要是微电子、光电子和生物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改变生产和生活面貌的先导技术。

生物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是指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命科学。

能源技术方面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核能、氢能和太阳能。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高磁材料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应运而生的。

空间技术方面的高新科技主要是指空间提纯、微重力成形和太空基站。

(七)可持续发展成为创新的基本使命

   国家“十一五”规划突出强调: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国际尖端高新技术转移的“壁垒化”

(一)科技国际化

1、科技国际化的成因

经济国际化促进了世界各国技术水平的均衡化,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间。

2、科技国际化的表现

(1)生产国际化

(2)科技标准国际化

(3)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

(4)科技合作国际化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

3、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科技全球化

1、科技全球化的成因

(1)全球高效通讯网络为科技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2)跨国公司和科学共同体是科技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3)现代科技活动自身特点需要科技全球化。

2、科技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强。

(2)科技人员的全球科技活动日趋活跃。

(3)跨国公司的全球科技活动加速发展。

(4)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5)跨国专利的申请与许可发展迅速。

(6)科技活动及其产出的影响波及全球。

3、科技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

(1)科技创新出现群体突破态势,并不断突破人类的传统认识。

(2)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交叉学科领域。

(3)科技创新、转化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原始性创新的地位日益突出。

(4)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的联系日益紧密。

(三)高精尖技术壁垒化

1、高精尖技术壁垒化的原因

(1)高精尖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

(2)高精尖技术壁垒化成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

2、高精尖技术壁垒化的特点

(1)技术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更新。

(2)技术壁垒的内容日益增多。

(3)技术壁垒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4)技术壁垒的连锁反应极大。

3、高精尖技术壁垒化的影响

(1)高精尖技术壁垒化将导致模仿成本提高,技术外溢效果缩减。

(2)高精尖技术壁垒会限制技术转移,加大技术落差。

(3)高精尖技术壁垒化会扩大规模劣势,形成起点差别。

第二讲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与自主创新

一、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四次大调整”

科技战略是指科学技术发展中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规律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是为长远的、全局的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和制定的行动方针。

(一)毛泽东:

向科学进军(1956年)

(二)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78年)

(三)江泽民: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

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要做到“五个结合”:

(1)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2)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

(3)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

(4)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

(5)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四)胡锦涛:

科技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战略目标,国家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确定的指导方针是: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一)、自主创新: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

(二)、重点跨越: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点跨越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支撑发展: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支撑发展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

(四)、引领未来:

提升创新能力,引领科技发展

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一)原始创新:

科技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

(二)集成创新:

多学科会聚,多技术集成

集成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集成创新是顺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三)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导向:

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

由于“中国制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

自主创新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引和再创新。

四、国家中长期(2006-2020年)科技发展战略的特点

(一)国家科技战略目标: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需要

3、建设创新型国家,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

1、科技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

(1)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

(2)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3)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4)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

(5)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2、11大重点研究领域中68项优先主题

3、16个重大科技专项

4、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

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

5、10大基础研究课题和8大科学前沿问题

6、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蛋白质研究计划。

量子调控研究计划。

纳米研究计划。

发育与生殖研究计划

7、9大政策和措施

(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

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第三讲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与科技强省

一、建设创新型省份与科技强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

(二)建设创新型省份是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唯一选择

经济粗放增长导致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是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唯一选择。

(三)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时期,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不再是“填补空白”,而是解决产业升起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的基础性工程:

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

(一)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具有部分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类科研院所,继续实行“一院两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二)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是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四)加快“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

(五)构筑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

1、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2、行业专业创新平台

3、区域创新平台

三、培养和引进优秀科技专业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创新人才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

(一)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作为重要任务。

实行特级专家制度,推进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二)充分发挥教育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

(三)鼓励和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四)大力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

(五)加快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

(六)大力发展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创新文化

(七)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

在全社会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

第四讲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在科技创新。

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培养和造就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技术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加快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益月异。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把科技人才资源,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一)科技人才资源:

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1、科技人才:

当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力量

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知识和信息技术。

2、创新型科技人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关键因素

3、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支柱

4、创新型科技人才:

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是一种人才稀缺型经济。

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对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二)科技将帅人才匮乏:

我国科技创新的瓶颈

1、科技将帅人才及其基本特征

科技将帅人才有多种类型,有基础研究型、设计研发型、科技管理型,以及综合型等等。

如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

2、我国科技将帅人才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3、创新型国家建设呼唤科技将帅人才

(三)加快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1)加快培养科技将帅人才

(2)大力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创新型青年人才凭借知识和年龄的两大优势。

(3)加快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4)大力培养多层次专业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一)创新个性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比如,乐观自信、独立自主、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执著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

成就动机是创新的动力因素。

科技创新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事业,只有那些具有执著情感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实现创新。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执著情感和坚强意志主要表现为不畏辛劳、勤奋刻苦,并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

(2)具有双重知识结构(3)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

(4)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

创新科技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主要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3)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4)了解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5)懂得学习策略知识。

(四)一定的哲学素养

(五)较强的学习兴趣保持能力和学习能力

(六)科学方法

三、以创新教育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造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民族创新素质服务的。

(一)传统教育及其局限性

传统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不利的。

1、什么是传统教育

2、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造就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

(二)创新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创新教育有如下基本特征:

1、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

2、相对接受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3、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4、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三)以创新教育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加快建立开放的科研制度

(二)营造良好宽松的科研环境

(三)建立科技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

(四)确立公平竞争机制

(五)改革科技评价机制

第五讲创新能力与创新技法

一、创新能力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核心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二)创新能力的养成机理

(三)创新能力的构成

1、学习能力

2、实践能力

3、洞察能力

4、思维能力

5、沟通能力

6、应变能力

7、语言能力

8、情感与心理调节能力

9、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人们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开发而获得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开发

(一)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

创新能力是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三者高度统一的产物。

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抑制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强化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指的是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坚持真理、坚定信念、拼搏进取、不怕挑战、乐于奉献的精神。

2、勤于学习思考

3、加强创新实践

4、敢于冲破思维定式

5、敢于竞争与自我否定

6、优化个性品格

7、保持良好心态

(三)创新能力的测评

三、创新技法及其应用

(一)创新技法的法则

1、迁移法则

2、组合法则

3、分离法则

4、还原法则

(二)常用创新技法简介

同一个创新活动也可以采用多种创新技法。

1、组合法

2、移植法

3、联想法

在创造学领域通常将联想分为四种类型:

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4、设问法

5、列举法

6、灵感法

7、头脑风暴法

8、综摄法

(三)创新技法的运用与创新

第六讲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

一、科技创新思维概述

(一)科技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思维结果的心理过程。

1、思维内容的新颖性

2、思维成果的显效性

3、思维结果的风险性

4、思维方式的独立性

5、思维主体的能动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主体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简单、被动的直观反映。

6、思维过程的综合性

7、思维运作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需要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考察问题。

(二)科技创新思维的规律

1、充分的知识积累是科技创新思维的基础

逻辑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其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

2、灵感、直觉、顿悟是创新思维的标志

顿悟这类思维形式往往具有较高的科学创造功能,同时具有以下特点。

(1)引发的偶然性

(2)启示的瞬间性(3)过程的情绪性

3、创新知识的梳理是科技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科技创新思维的要素

1、求疑

2、求异

3、联想

4、想象

5、综合

6、归纳

二、尊重创新,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

(一)创造宽松思维环境

1、尊重创新

2、宽容失败

3、学术民主

(二)实施多种激励措施

1、改善科技成果平定机制

2、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3、实行创新文化激励机制

(三)改革人才培训机制

三、善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有所创新

(一)强化主体创新意识

1、问题意识

2、批判意识

3、自省意识

4、超越意识

5、风险意识

不是所有的科技创新思维都能取得理想成果,不是所有科技创新活动,都能创造伟大价值。

(二)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三)注重积累知识经验

(四)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四、杰出科学家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

(一)梦得元素周期表

(二)与“女神”擦肩而过

(三)维萨留斯和《人体结构》

(四)艰苦的探索让阿基米得产生灵感

第七讲科技创新的外部条件及影响因素

一、充分合理的国家R&D体制是科技创新的首要外部条件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二)如何完善我国科技创新R&D投资体制

1、世界各国地区与中国对科学技术R&D的资金投入对比

2、加强和改善我国科技创新的R&D投资体制,提高投资的力度

二、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

(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总体制度保证与政策实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家R&D计划

2、运用政策的导向性,指导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3、积极推进科技立法

(二)企业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机制与科技政策

1、政府通过运用各种财政措施激励企业进行研发活动

2、充分运用创新基金的调控功能,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3、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收益率,加快创新的产业化

(三)建立针对广大科技人员的激励与政策保障机制

1、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

2、除了科研方面的物质条件以外,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也是极其重要的

三、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其他因素

(一)技术体系本身的限制

(二)经济因素的限制

(三)文化因素的限制

(四)警惕目前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对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负面影响

1、在制定国家科技创新R&D计划时,应该避免拔苗助长和浮夸现象

2、坚决制止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中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现象

3、克服“官本位”的观念、

第八讲创新文化建设与创新精神

一、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

1、科技创新要讲爱国精神

科学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科学因其精神而更加强大。

科学是无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籍的。

2、科技创新要拼搏进取

3、科技创新要讲自觉奉献

二、敢于探索、勇于冒尖的进取精神

1、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科技的进步

2、敢于探索是科技创新的文化心理

3、勇于冒尖才能实现科技创新

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以科学精神从事科技创新

2、科技创新中的求真务实文化

3、营造创新文化是科技界的重要任务

四、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

1、团队是创新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高效出色的团队具有如下的特点:

(1)共同目标

(2)具体目标(3)承担责任(4)关系融洽(5)齐心协力(6)技能互补(7)行动统一

2、团结协作的氛围有利于创新活动

3、淡泊名利方能潜心成大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