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773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

2014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重点题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P2

答: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的特性。

P2

答:

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3.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表现。

P3

答: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出路的流民不断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逐年加重,广大人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4.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P4

答: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美国1776年、法国1789年均迎接了资本主义的曙光。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

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免。

5.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P12

答: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吏的开端。

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英国与其他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逐渐沦入了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P12

答: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六,人民毫无政治权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7.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P13

答: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

8.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及其双重性格。

P14

答:

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和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9.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P14

答:

第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10.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P14

答: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1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5

答: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2.反侵略斗争及其失败原因。

P19

答:

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13.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分子民族意识的觉醒。

P20

答: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此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

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P25

答: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2.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P28

答: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段,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P29

答: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4.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及其指导思想和目的。

P30

答: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恭亲王奕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待郞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5.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P32

答:

洋务历史作用: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失败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6.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和意义.P35

答: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仪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7.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P37

答: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8.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P38

答: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章:

辛亥革命

1.清朝末年的“新政”及其破产。

P42

答:

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

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汏绿营和防勇;

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破产原因:

预备立宪交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P42

答: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P44

答: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4.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意义及局限性.P45

答:

论战问题: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

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局限性:

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5.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及局限性。

P48

答: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第二,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局限性。

一是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P49

答:

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第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7.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P50

答: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8.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北洋军阀的斗争.P52

答:

发动“二次革命”。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

发动护国战争。

为反对袁世凯帝。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P57

答: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2.新文化运动还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2.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P58

答: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

第三,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P58

答: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4.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特点和意义.P59

答:

第一,新的时代条件。

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产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

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第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5.中国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P61

答: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P64

答:

特点: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

7.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及其意义。

P66

答:

革命纲领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主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P68

答:

新三民主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9.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P71

答:

第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第二,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三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10.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意义.P72

答:

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系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和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第二,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的军事独裁统治.P76

答:

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其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再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

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2.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P77

答:

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

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牢牢掌握了经济命脉,重要体现在重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财政以及重要的轻工业。

2.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美、英、日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片地区相继成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抗战胜利后,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

3.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以及旧式富农手中,广大农民生活依然贫困。

4.官僚买办资本急剧膨胀。

成为国家垄断资本,垄断全国的金融和工业。

国民党统治在全国建立以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3.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基本主张。

P80

答:

1.他们在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2.他们还大力策动军事反蒋活动,商定武装起义计划。

4.南昌起义及其历史意义。

P83

答:

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序幕。

5.八七会议及其重要意义.P82

答: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方针。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臣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6.井冈山根据地的创见及其深远意义。

P83

答:

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7.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P85

答:

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和两个主观条件。

8.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党内出现"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危害.P89

答:

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抽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下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第三,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又一次陷入困境。

9.遵义会议及其重要意义。

P92

答: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0.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

P94

答: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