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859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docx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陕西科学发展完整版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陕西科学发展

教学目的

第一讲坚持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谋发展

经济发展是个多元因素的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转变中谋求更美好的发展。

一、课程介绍

课程设置的原因

针对公务员参与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状况,为了提高公务员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了解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学会分析经济转型中遇到的新问题;理解创新型、服务性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了解陕西省经济发展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以及遇到的困境和难点等,提到大家的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

设计的内容:

本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四个方面:

基本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热点问题;政府公共管理和创新以及职能转变;我省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案例分析。

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经济学的对象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性资源的优化配置,已解决人们无限的欲望。

研究经济现象就需要对反映经济现象的各种变量进行考察和分析。

如价格、需求、通货膨胀、GDP、投资、储蓄、汇率、增长率等。

经济变量分为流量和存量。

经济学研究方法:

均衡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实证研究。

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现代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构成。

了解经济学的大致构成,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经济现象和研究经济问题,了解各种经济政策是怎样制定的。

微观经济学:

是以单个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其目标是现存的各种生产资源和要素如何实现有效配置,以提高生产效率。

在经济活动中还要实现公平和效率,寻求公平和效率的有效机制。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研究市场中商品的需求、供给的影响因素,供求的基本规律,产品交易中的市场及其实现均衡的基本要求。

产品在交易中出现的弹性问题,政府运用价格规律实现产业发展规划和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等。

消费者理论:

着重研究消费者在针对产品市场状况下是怎样决定自己的消费安排的,消费行为有什么规律,实现消费过程中,基本均衡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在消费行为中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影响消费均衡变化的核心因素主要是物价水平和收入状况。

生产与技术理论

市场产品都是经过厂商生产出来的,在厂商生产中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技术管理成为核心问题,怎样实现要素合理配置涉及到企业的具体管理,厂商在短期和长期生产中合理配置各种要素,谋划要素使用的最佳状态成为必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利润和成本理论

经典经济学认为生产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利润如何构成,会计利润好经济利润并不是一回事,其中的资源机会成本成为关键。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沉淀成本。

在企业组织变迁中,企业目标已发展为多元素趋势。

在成本追求中,如何降低成本,既不有损企业长期发展,又有利动态发展中企业目标的实现成为企业决策的关键。

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要通过市场实现自我目标,交换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但是,什么是市场,市场结构为什么很重要,在不同的市场结构状况下企业的行为有何差异,为什么长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行业或产业是垄断性的,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对实现各自的目标有何不同,都成为目前经济学研究十分关注的事情。

市场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经济研究常用狭义,而且市场还有层次划分。

不同层次的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市场的边界确定有两个:

即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大小和产品销售的地理空间差异。

市场结构分为竞争市场和非竞争市场两类。

竞争性市场与垄断性市场根本的差别在于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

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厂商短期存在利润,在长期利润将会平均化和消失。

非竞争性市场存在垄断和寡头两种典型的市场结构。

在我国还存在严重的行政性垄断市场模式。

不同的市场结构环境下,厂商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是不同的。

厂商在产品定价能力、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的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别。

寡头市场中很容易产生垄断性的组织,如卡特尔,在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上实施一体化,组织竞争。

要素定价和收入分配理论:

在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有两类:

即自然资源和经过加工过的资源,前者数量存在固定性,不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后者在价格影响下能调整,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

MRP=MFC

生产要素的定价就是解决收入分配的尺度和标准问题,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产要素在产品生产中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再次引申出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按资分配、按辈分分配等。

市场失灵理论:

经济学研究市场的结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最有利于资源的配置,从而在政府政策中存在反垄断和对自然垄断的价格管制必要性。

但是市场本事存在的竞争机制使市场价格机制受到影响,市场经常存在失灵问题,即价格机制不能顺畅的发挥调节作用。

这样才出现政府的干预和失灵。

产生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信息不对称问题、外部性问题、公共品的有效生产问题、产权问题、过度竞争问题等。

政府也由于信息问题对市场的干预经常失灵。

 

宏观经济学

是研究政体国民经济学与发展状况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中主要使用总量分析的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都是经济活动现象中的问题,同一个问题既可以从宏观角度分析也可以从微观视角研究。

宏观经济学基于资源优化配置基础,讨论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学的总量核算

利用会计和统计学理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总量进行核算,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国民账户体系,我国在1993年开始也是用该体系,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角度进行核算,常用的方法有:

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主要在于阐述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是怎样决定的,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都有哪些因素决定,在研究中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主要模型有四个:

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扩大收入决定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开放条件的收入决定。

国民收入决定的主要因素:

决定一国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采购支出、进出口模式。

货币供求与资本市场的均衡理论:

研究货币的属性和经济增长中对货币的需求问题,货币供给与银行体系的运行,货币供给的数量与央行对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的调节问题。

另外在货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与资本投资市场的均衡关系。

宏观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现象:

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周期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失业与就业问题。

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

充分就业、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和国籍收支平衡。

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

根据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不同,这些政策可以被划分为两类:

需求管理类政策和供给管理类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包括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政府经济政策都需要使用一定的政策工具。

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

增长和发展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学研究中常常将两者区别开来。

增长是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增加,产出数量的增加,而发展的含义则比较广泛,是以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衡量增长和发展的指标也存在较大的不同。

前者主要是指数量概念,可以用GDP数据衡量,而后者不仅是数量概念,更主要是质量概念,经常用发展指标体系进行衡量,如GDP、人均收入、预算寿命、人类发展指数等。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落后国家和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摆脱贫穷现状的经济学分支。

不是发展中国所独有的,许多问题在发达国家曾经也存在。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发展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经济发展预期主要影响因素、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和农业化城市化工业化问题、发展对外贸易关系问题、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政府创新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等。

经济增长理论重点研究一国或地区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GDP时怎样从小数上升为大数的。

着力解决资源配置地区经济数量,尤其是GDP如何增加。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

如何衡量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阶段问题、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贡献、经济增长的政策质量、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的理论问题等。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涉及到经济增长问题,也涉及到经济发展问题,方式的转变不仅要考虑GDP的增加,还要考虑在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合理的发展问题。

需要将二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不能有增加无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概述

区位经济理论:

强调经济发展和增长在空间布局和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分为古典区位经济理论和现代区位经济理论。

前者从农业发展的运输成本最小化出发分析市场区位作用,后者从工业化发展和物流体系对利润作用角度研究。

积累因果理论:

强调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经济增长中的互助作用,既存在扩散效应又存在回波效应。

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扩散效应和不利影响,落后地区对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产业接续和产业转移作用。

增长极理论: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区域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系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

作用机理有三个即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效应。

中心外围理论:

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看做是由中心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中心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的边界将发生变化,空间关系将重新进行组合。

区域经济增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化上始终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矛盾的过程。

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走向局部集聚的不平衡阶段,扩散效应则使集聚逐步向全区域推进。

产业集群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都将通过行业增长和企业组织的扩张实现,出现产业向关联效应,从而形成产业发展集群,这样的产业扩张将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稳定增长的作用,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我国经济发展认识的历史视角:

近代经济发展停滞了,从4世纪开始中国开始落后,到17世纪远远落在欧洲后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一阶段是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实施和对工商业改造时期

第三阶段是大跃进的纠正时期

第四阶段文革期间

第五阶段是实行改革开放时期

国家兴衰之谜

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中国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历史上瑶瑶领先于其他文明?

为什么现在分光不再?

韦伯疑问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发生在曾经孕育过资本主义的中国?

高水平均衡陷阱论

认为前后发展差异在于人地比例的失调,使早起建立的良好经济发展制度不能维系,人地比例失调是劳动力便宜,人均剩余减少,既降低了节约劳动的技术需求,又是工业发展缺乏资本积累。

现代科技进步与古典的差异论

古代科技发明主要依靠少数人的经验和观察完成,人口越多,发明越快,现代科技发明则依靠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科举制度没有引导知识分子从事科研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降低。

改革和发展的任务

保持增长的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还不稳定,会影响国内外投资者的预期破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经济增长导致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引起一系列的环保问题和自然灾害,都成为今后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客观制约因素。

保持社会稳定

随着改革的深化引起了许多问题。

主要是腐败现象加剧、区域差距扩大、流动人口激增和失业问题、产业结构与非均衡发展、收入分配矛盾等。

 

四、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基本特征:

西安一支独秀,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关中地区继续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优势区域

咸阳、宝鸡和铜川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关中走廊

汉中、安康紧随其后,从陕南地区脱颖而出

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均有地市发展缓慢,陕北地区发展任重道远

延安渭南商洛榆林

2、发展的成绩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和谐社会建设加快

3、主要存在问题

思想观念落后

不论在参与经济活动还是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活动中都存在观念上的落后现象,许多人并不完全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逻辑,以及市场经济组织原则,不理解价格信号在调节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机制,政府在与干预市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省经济总量发展不均衡,今年来陕北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而陕南地区经济增长还有待在产业扶持和产业整合方面做很多工作。

关中地区存在城市群集中发展的有效环境和城市辐射功能的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发挥着核心作用,区域优势尤为明显。

2、资源环境破坏严重:

在产业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盲目上项目和无序开发严重污染环境,资源使用和配置效率低下。

3、行业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架构和空间布局:

在改革中各产业发展在政策激励和引导上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空间和行业整合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地区产业集中和企业竞争力不高。

4、科技创新优势发挥不到位:

5、劳动就业状况堪忧:

6、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第五讲

一、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一)政府职能的概念:

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政府职能反映着政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政府管理的本质表现。

政府职能的两个核心: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1政治职能:

a军事保卫职能;b外交职能;c治安职能;d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2经济职能:

a宏观调控职能;b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c市场监管职能。

3文化职能:

a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b发展教育的职能;c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d发展卫生体育的职能。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a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b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c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d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二)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

1、前资本主义时期

A、奴隶制国家的行政职能

B、封建制国家的行政职能

C、特点

1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

2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薄弱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奉行亚当斯密的有限政府理论

守夜人

资源配置由市场调节

私人自治

政府要好,管事要少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代替了自由竞争,经济和社会服务职能加强。

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

4、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1暴力职能相对减弱,调节职能趋于加强

2社会管理职能日以拓展

3宏观调控协调职能趋于加强

 

(三)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

1、罗斯福“新政”——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经济持续衰退;金融体系接近崩溃;失业剧增;生产力相对过剩;社会危机。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看得见的手

主张国家干预。

两个百日新政

60年代,混合经济、福利国家、行政国家

在福利国家时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政府被赋予了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

总之,政府不再是守夜人

 

2、东亚经济奇迹——后发展国家职能问题的产生

强大的政府干预是后发展国家发展的推进器

3、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问题的修正。

东亚金融危机部分证明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正确,即政府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4、次贷危机——新自由主义的破产

 

二、政府职能的相关理论

(一)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主义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

权威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是其核心问题。

政府对社会的管理;

社会对政府的支持和监督;

政府与社会通过精诚合作作用于市场机制,共同治理宏观社会,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政府政治职能的三个层次:

安全;秩序;公平正义。

战后70年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发表了著名《正义论》,他指出,作为公平的正义奉行的是一种最大限度改善最少收益者地位的原则。

美国的罗伯特诺齐克认为,个人权利是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经济职能

1、市场失灵:

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

效率原则(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实现条件)2、公平原则:

收入分配公平(诺仑兹曲线/基尼系数)3、稳定原则: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的实现:

1、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是必要的。

2、经纪人假设或理性假设;3、无公共物品,经济利益的可分性与所有权的确定性。

所有权的确定性要求具有排他性、继承性与可转让性;4、无外部效应。

市场失灵的表现: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2、公共物品;3、外部效应;4、收入公平分配;5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不具备下述条件之一的市场1、同质产品;2、众多的买者与买者;3、买者和卖者可以自由进入市场;4、所有买者和卖者都掌握当前物价的完全信息,并能预测未来物价;5、就总成交额而言,市场各个经济主体的购销额是无关紧要的;6、买者和卖者无串通何某行为;7、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8、商品可转让。

(2)公共物品或服务

公共物品的特征:

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

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收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公共产品的分类:

1、纯公共产品;2‘准公共产品

价格排他性公共产品(俱乐部型公共产品);拥挤型公共产品

外部效应:

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无法弱化或消除外部性:

1、产权界定的困难;2交易成本过高。

外部性的公共纠正方法:

1、课征税收2、发放补贴;3、法规、政策控制;4、排污权交易制度。

 

(4)收入公平分配

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存在着“马太效应“。

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市场失灵竞争中约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

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

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5)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1、经济的周期波动;2、政府进行干预,以改进市场的效率。

凯恩斯革命

啥缪尔森从市场失灵的概念出发,把政府经济职能归纳为:

1、确立法律框架;2、改善经济效率;3、促进收入公平;4支持宏观经济稳定。

2、政府失灵:

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凯恩斯主义假定政府是公正的,民主政府通过利益集团的竞争能合理地反映社会意志。

这种政治经济主张导致政府的作用大为增强,政府膨胀,预算赤字高居不下。

1970年西方各国陷入滞胀的困境,失业率上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

经济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干预破坏市场的自由运转,使资源配置不合理,个人丧失积极性。

凯恩斯经济学导致政治家过度自由,它摧毁了对政治家正常欲望的有效约束,用凯恩斯主义武装起来的政治家能大肆花费并不因急需征来的税金。

政府失灵的表现:

1、政府行为并非永远代表公共利益:

(作为个人,政治家和官员不管其头衔多高,都有其个人利益的追求;政治家和官员的理性和知识是有限的,他们拥有人类共有的弱点)2、政府行为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政府行为缺乏竞争机制;政府部门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公众作为服务对象,无法用退出的方式对抗垄断。

政府官员利用垄断地位,抬高服务价格,降低服务质量,变相地谋取个人利益;没有产权约束,无成本压力,也没有利润含义,官员从个人得失出发,为追求政绩,造成了资源浪费;政府行为的低效率还表现为政府决策达不到帕累托最优。

3监督信息不完备(从理论上说,政府及官员并不能为所欲为,而是必须服从人民代表的政治监督及司法、审计监督等,以保证政府运行的效率。

然而在现实中,这些监督的效力很可能因为信息的不完备而降低、甚至失去。

新自由主义理论:

1、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原理是正确的,只有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2、主要源于政府公职者的自私;3、强调价值判断和理论规范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通往奴役之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个人申明》;

布坎南的观点《自由市场和国家》

现代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是西方国家职能事实上已经极大扩展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传统,针对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把政府职能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原则:

市场失灵的存在,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由,但政府干预应确定在什么样的规模和范围之内,却无法准确地作出回答。

1、政府干预的范围应当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按照这一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功能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就不要插手或介入,而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才需要政府干预。

)2、政府干预的目的应是促进市场机制恢复功能,而不是去代替市场。

(按照这一原则,政府干预的方式和力度就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政府干预的结果必须要比干预前的情况有所改善和好转(按照这一原则,政府在准备伸出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之前,必须低头看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不完善的地方,以使政府干预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减少副作用,增加有效性。

迈克尔波特的观点:

政府职能的界定(世界银行)

(3)政府职能的实现手段:

1、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垂直性、无偿性、稳定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其优点是统一集中、迅速有效。

但它易产生与人治相联系的一些弊病,影响横向联系及下级的积极性、创造性。

2、经济手段(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平等性和关联性的特点,但因其只能调节经济利益关系,不能靠它解决所有问题)。

3、法律手段(具有严肃性、权威性、规范性的特点,使行政管理统一化和稳定化,但其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发生作用,很多经济关系、社会关系需要结合其他手段才能发挥作用。

4、市场化手段(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投入、产出的市场化方式来履行政府职能。

5、社会化手段(更多的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司伙伴关系等。

3、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原则

三、我国政府职能定位

1、改革开放以前

全面型政府(1965年,国务院部委机构49个,直属机构22个,机构总数达97个)强调资源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

国家除了运用意识形态和政治动员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2、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型政府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

2003年把政府职能的重点确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基本确定了政府职能的框架。

A经济调节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表现在经济上,不仅要求经济总量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要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优化经济结构。

B市场监管职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证,他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

C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管理职能应成为政府职能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D公共服务职能(经济增长是政府宏观调控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4、政府职能的回归——社会公正(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重提社会公正预示政府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