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436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docx

半导体工艺原理复习总结

1.根据扩散源的不同有三种扩散工艺:

固态源扩散,液态源扩散,气态源扩散。

2.固相扩散工艺

微电子工艺中的扩散,是杂质在晶体内的扩散,是固相扩散工艺。

固相扩散是通过微观粒子一系列随机跳跃来实现的,这些跳跃在整个三维方向进行,主要有三种方式:

间隙式扩散

替位式扩散

间隙—替位式扩散

3.什么是离子注入

离化后的原子在强电场的加速作用下,注射进入靶材料的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物理或化学性质.

注入离子在靶内受到的碰撞是随机的,所以杂质分布也是按几率分布的。

离子进入非晶层(穿入距离)的分布接近高斯分布.

4.离子注入的沟道效应

沟道效应

当离子沿晶轴方向注入时,大部分离子将沿沟道运动,几乎不会受到原子核的散射,方向基本不变,可以走得很远。

5.减少沟道效应的措施

(1)对大的离子,沿沟道轴向(110)偏离7-10o

(2)用Si,Ge,F,Ar等离子注入使表面预非晶化,形成非晶层.

(3)增加注入剂量(晶格损失增加,非晶层形成,沟道离子减少).

(4)表面用SiO2层掩膜.

6.损伤退火的目的(修复晶格,激活杂质)

A.去除由注入造成的损伤,让硅晶格恢复其原有完美晶体结构

B.让杂质进入电活性(electricallyactive)位置-替位位置。

C.恢复电子和空穴迁移率

7.退火方法

a.高温退火

b.快速退火:

激光、高强度光照、电子束退火、其他辐射.

8.注入方法

a直接注入

离子在光刻窗口直接注入Si衬底。

射程大、杂质重时采用。

b间接注入;

通过介质薄膜或光刻胶注入衬底晶体。

间接注入沾污少,可以获得精确的表面浓度。

c多次注入

通过多次注入使杂质纵向分布精确可控,与高斯分布接近;也可以将不同能量、剂量的杂质多次注入到衬底硅中,使杂质分布为设计形状。

9.降低系统自掺杂方法

a.降低系统自掺杂的有效方法是对石墨基座进行HCl高温处理,处理的温度应该高于外延生长温度。

b.所谓高温处理就是用HCl在高温下把基座上淀积的硅腐蚀掉,在腐蚀后立即在基座上包一层本征硅用来封闭基座。

10.光刻

定义:

光刻是图形复印与腐蚀作用相结合,在晶片表面薄膜上制备图形的精密表面工艺技术。

目的:

在介质薄膜(二氧化硅、氮化硅、多晶硅等)、金属薄膜或金属合金薄膜上面刻蚀出与掩膜版完全对应的几何图形,从而实现选择性扩散和金属薄膜布线的目的。

目标:

(1)尽可能接近特征图形尺寸。

(2)在晶圆表面正确定位图形,包括套刻准确。

11、光刻胶

正胶:

胶的曝光区在显影中除去。

正胶曝光时发生光分解反应变成可溶的。

使用这种光刻胶时,能够得到与掩膜版遮光图案相同的图形,故称之为正胶。

负胶:

胶的曝光区在显影中保留,用的较多。

具体说来负胶在曝光前对某些有机溶剂(丙酮、丁酮、环己酮)是可溶的,而曝光后发生光聚合反应变成不可溶的。

使用这种光刻胶时,能够得到与掩膜版遮光图案相反的图形,故称之为负胶。

正胶负胶

①不易氧化易氧化而使光刻胶膜变薄

②成本高成本低

③图形边缘整齐、陡直,无溶胀现象易吸收显影液而溶涨

④分辨率更高

⑤去胶较容易

⑥抗蚀性强于正胶

13、光刻基本步骤

•涂胶

•对准和曝光

•显影

光刻步骤细分有:

1、清洗硅片WaferClean。

2、预烘和底胶涂覆Pre-bakeandPrimerVapor

3、光刻胶涂覆PhotoresistCoating

4、前烘SoftBake

5、对准Alignment

6、曝光Exposure

7、后烘PostExposureBake

8、显影Development

9、坚膜HardBake

10、图形检测PatternInspection

化学气相淀积CVD模型

化学气相淀积(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是通过气态物质的化学反应在衬底上淀积薄膜的工艺方法。

淀积的薄膜是非晶或多晶态,衬底不要求是单晶,只要是具有一定平整度,能经受淀积温度即可

1.1CVD过程

(1)反应剂被携带气体引入反应器后,在衬底表面附近形成“滞留层”,然后,在主气流中的反应剂越过边界层扩散到硅片表面

(2)反应剂被吸附在硅片表面,并进行化学反应

(3)化学反应生成的固态物质,即所需要的淀积物,在硅片表面成核、生长成薄膜

(4)反应后的气相副产物,离开衬底表面,扩散回边界层,并随输运气体排出反应室

CVD的化学反应条件、

(1)在淀积温度下,反应剂需有足够高的蒸气压;

(2)除淀积物外,反应的其它物质必须是挥发性;

(3)淀积物本身必须具有足够低的蒸气压

(4)薄膜淀积所用的时间必须足够短----高效率,低成本

(5)淀积温度必须足够低----避免对先前工艺影响

(6)CVD不允许化学反应的气态副产物进入薄膜

(7)化学反应必须在被加热的衬底表面

2CVD淀积系统

按气压分类

常压化学气相淀积(APCVD,)

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PCVD,)

按反应激活能分类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

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MOCVD,)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淀积(LCVD,)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MWCVD,)

2.3APCVD

操作简单,淀积速率较高,适于介质薄膜的淀积。

缺点:

易于发生气相反应、产生微粒污染,台阶覆盖性和均匀性比较差。

APCVD的主要问题:

低产率(throughput)

高温淀积:

硅片需水平放置

低温淀积:

反应速率低

气缺现象解决方法

A、在水平方向上逐渐提高温度来加快反应速度,从而提高淀积速率,补偿气缺效应的影响,减小各处淀积厚度差别。

B、采用分布式的气体入口,就是反应剂气体通过一系列气体口注入列反应室中。

需要特殊设计的淀积室来限制注入气体所产生的气流交叉效应。

C、增加反应室中的气流速度。

LPCVD法的主要特点

Batchprocessing:

同时100-200片

薄膜厚度均匀性好

可以精确控制薄膜的成份和结构

台阶覆盖性较好

低温淀积过程

淀积速率快

生产效率高

生产成本低

影响PECVD薄膜淀积速率因素

反应器的结构;

射频功率的强度和频率;

反应剂与稀释剂气体量;

抽气速率;

衬底温度

物理气相淀积(Physicalvapordeposition,PVD)

是利用某种物理过程,如用真空蒸发和溅射方法实现物质转移,即原子或分子由源转移到衬底(硅)表面淀积成薄膜。

真空蒸发法优点

设备简单,操作容易

所制备的薄膜纯度较高,厚度控制较精确,成膜速率快

生长机理简单

真空蒸发法主要缺点

所形成的薄膜与衬底附着力较小

工艺重复性不够理想

台阶覆盖能力差

蒸镀为什么要求高真空度?

1、蒸发的原子(或分子)的输运应为直线,真空度过低,输运过程被气体分子多次碰撞散射,方向改变,动量降低,难以淀积到衬底上。

2、真空度过低,气体中的氧和水汽,使金属原子或分子在输运过程中氧化,同时也使加热衬底表面发生氧化。

3、系统中气体的杂质原子或分子也会淀积在衬底上,影响淀积薄膜质量。

 

总结:

SiO2的基本性质

1、良好的电绝缘介质

2、高的击穿场强

3、稳定的可重复的Si/SiO2界面特性

4、对大多数杂质来说,SiO2是非常好的扩散掩膜

5、Si和SiO2之间有非常好的选择腐蚀比率

二氧化硅膜的用途

(1)表面钝化

A、保护器件的表面及内部

B、禁锢污染物

(2)掺杂阻挡层(作为杂质扩散的掩蔽膜)

A、杂质在二氧化硅中的运行速度低于在硅中的运行速度

B、二氧化硅的热膨胀系数与硅接近

(3)绝缘介质

SiO2介电性质良好:

介电强度为106-107V/cm

氧化方法分类

按氧化气氛的不同来分:

 

干氧氧化:

通入纯净的干燥的氧气进行氧化。

掺氯氧化:

氧化时加入少量氯气(Cl2)、氯化氢(HCl)、三氯乙烯(C2HCl3或TCE)或三氯乙烷(TCA)等含氯的气态物。

湿氧氧化:

氧气在通入反应室之前,先通过加热高纯去离子水,使氧气中携带一定量的水汽;

水汽氧化:

通入水汽进行氧化。

(水汽来源于高纯去离子水气化或H、O直接燃烧化合而成。

干氧氧化特点:

①氧化层结构致密,氧化速度慢;

②均匀、重复性好;

③SiO2层表面的硅氧烷与光刻胶粘附性良好,不易产生浮胶现象。

水汽氧化特点:

①氧化层结构疏松,质量不如干氧好,水汽氧化速度快;

②均匀、重复性差。

③表面是极性的硅烷醇结构,存在的羟基极易吸附水,极性的水不易与非极性光刻胶粘附,所以氧化层容易产生浮胶现象。

湿氧氧化特点:

兼有干氧和水汽两种氧化的共同特点,氧化速度和质量介于两者之间。

三种氧化的特点比较

速度

均匀重复性

结构

掩蔽性

水温

干氧

致密

湿氧

较好

基本满足

95℃

水汽

最快

疏松

较差

102℃

实际中,MOS结构栅氧化层制作采用:

干氧氧化;IC中的场隔离氧化(即场氧)制作采用:

湿氧或水汽氧化掩蔽膜制作采用,干氧(掺氯)-湿氧-干氧交替氧化

掺氯氧化的目的:

减小SiO2中的Na+污染,改善SiO2层的质量。

掺氯氧化的特点:

①掺氯氧化可吸收、提取氧化层下面硅中的杂质,减少复合中心,使少子寿命增加。

因为高温下氯气和许多杂质发生反应,生成挥发性的化合物而从反应室逸出。

②可钝化可动离子,改善器件特性及可靠性。

由于集中分布在SiO2-Si界面附近的氯Cl-可使移到此处的Na+被陷住不动,从而使Na+丧失电活性和不稳定性。

③可降低SiO2层中的固定电荷和界面态密度,减少二氧化硅中的缺陷。

由于氯中和界面电荷,填补了氧空位。

④可提高氧化速度,氯起催化剂的作用。

氧化过程:

①氧化剂(氧气或水汽)从气相内部输运到氧化层表面。

②扩散穿过已经生成的氧化层,抵达SiO2-Si界面;

③在界面处与硅发生氧化反应;

④反应副产物(如H2)离开扩散层,并向主气流转移。

影响热氧化速度的因素:

1氧化时间t;

2氧化温度T;

3氧化剂的分压强PGO(有低压氧化、高压水汽氧化技术)

4氧化气氛(即干氧氧化、湿氧氧化、水汽氧化,Dox)

5衬底表面势效应;

6时间常数t*——薄氧化层xo*

低温或低压氧化:

为了保证超薄的氧化层的均匀性和重复性,要求氧化速率必须足够慢,可采用低温或低压氧化,或两者结合。

高压氧化也是MOS栅极氧化的优选工艺之一,因为高压氧化中生成的栅极氧化层比常压下生成的绝缘性要强。

高压氧化工艺还可以解决在局部氧化(LOCOS)中产生的“鸟嘴”效应问题。

鸟嘴效应:

在氧化时,当O2扩散穿越已生长的氧化物时,在各个方向上扩散,纵向扩散的同时也横向扩散,这意味着在氮化物掩膜下有着轻微的侧面氧化生长。

由于氧化层比消耗的硅更厚,所以在氮化物掩膜下的氧化生长将抬高氮化物的边沿。

我们称之为“鸟嘴效应”。

外延层应满足的要求:

(1)表面应平整,光亮。

(2)晶体完整性好,位错和层错密度低。

(3)外延层的本底杂质浓度要低,补偿少。

(4)对于异质外延,外延层与衬底的组分间应突变(要求组分缓变的例外)并尽量降低外延层和衬底间组分互扩散。

(5)掺杂浓度控制严格,分布均匀,使得外延层有符合要求而均匀的电阻率。

不仅要求一片外延片内,而且要求同一炉内,不同炉次生长的外延片的电阻率的一致性好。

(6)外延层的厚度应符合要求,均匀性和重复性好。

(7)有埋层的衬底上外延生长后,埋层图形畸变很小。

(8)外延片直径尽可能大,利于器件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9)对于化合物半导体外延层和异质结外延热稳定性要好。

HCl在硅外延中的作用:

为了提高外延层的完整性,在外延生长前应在反应室中进行原位化学腐蚀抛光,以获得洁净的硅表面。

常用的化学腐蚀剂为干燥的HCl或HBr。

硅外延生长设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即氢气净化系统、气体输运及控制系统、加热设备和反应室。

硅外延生长的影响因素

:

浓度、温度、气流速度、衬底晶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