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675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docx

观点展示30题国家司法考试刑法

国家司法考试观点展示30题

观点展示题是司考刑法的独特试题类型,此类试题自2008年开始几乎每年

都会涉及,整体难度较大,因考生对关键问题上的各学派观点了解甚少,故对此类试题往往束手无策。

笔者不吝浅薄,以命题人的论文和著作为基本资料,精心编写了以下30道观点展示题,并附上历年的相关真题,供广大学员参考!

一、选择题

1•案情:

甲基于强奸的意思,在一个偏僻的场所对乙使用暴力。

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1)甲发现乙是同村的人,大吃一惊,扔下被害人慌忙逃走。

(2)乙为免受侵害对

甲说“我有性病”,甲悻悻而去。

实际上,乙并无性病。

(3)乙为免受侵害对甲

说:

“我长得不漂亮,我给你100元钱,你去找个小姐。

”甲

同意,收钱后离开。

(4)乙为免受侵害,对甲说:

“如果你要乱来,我就自杀!

”甲不再强求离开现场。

(5)乙假装答应甲以后再与其发生性行为,诱使甲停止其行为。

观点:

1限定主观说主张,行为人基于悔悟、同情等对自己的行为持否定评价的规范意识、感情或者动机而放弃犯罪的,应认为中止,否则为未遂。

2主观说主张,只要行为人认为可能既遂而不愿达到既遂的,即使客观上不可能既遂,也是中止;只要行为人认为不可能既遂而放弃的,即使客观上可能既遂,也是未遂。

3客观说主张,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判断当时的情况对一般人会不会产生强制性影响。

即一般人处于该情况下不会放弃犯罪,而行为人放弃的,便是犯罪中止;如果一般人在当时

的情况下也会放弃犯罪时,行为人放弃的,便是犯罪未遂。

就上述5种案情,根据3种观点下列选项中的结论正确的是?

()A•根据观点①,

⑴⑵⑶⑷情形,甲成立犯罪中止B•根据观点①,⑵⑶⑸情形,甲成立犯罪中止

C.根据观点②,⑴⑵⑶⑷⑸情形,甲成立犯罪中止D•根据观点③,⑴⑵⑶情形,甲

成立犯罪中止

2.案情:

(1)甲暴力攻击丙致丙死亡,但事后不能查明甲实施的是杀人行为还是伤

害行为。

(2)在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攻击丙。

(3)甲起先以伤害故

意、后以杀人故意对丙实施暴力,但不能证明是前行为致丙死

亡还是后行为致丙死亡。

观点:

1对立理论认为,杀人行为不包含伤害行为,杀人故意排斥伤害故意。

2单一理论认为,杀人行为必然包含伤害行为,杀人故意必然包含伤害故意。

就上

述3种案情,根据2种观点下列选项中的结论错误的是?

()

A.就⑴情形,根据观点①,对甲只能宣告无罪,根据观点②对甲可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B.就⑵情形,根据观点①,两人不构成共同犯罪;根据观点②两人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C.就⑶情形,根据观点①,甲构成故意伤害未遂和故意杀人未遂,根据观点②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D.就⑶情形,根据观点①,甲构成故意伤害未遂和故意杀人未遂,根据观点②甲构成

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3.案情:

(1)甲得到乙承诺,向公安机关诬告乙犯罪;

(2)乙向公安机关诬告虚无人犯罪;

(3)丙向外国司法机关诬告中国公民;(4)丁向公安机关诬告10周岁的某人犯罪。

观点:

1刑法规定诬告陷害罪是为了保护被诬陷人的人身权利(个人法益说)。

2刑法规定诬告陷害罪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司法作用尤其是审判作用或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国家法益说)。

3择一说认为诬告陷害罪既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也是为了保护司法作用。

4并合说认为只有既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又侵害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的行为,才能成立诬告陷害罪。

就上述4种案情,根据4种观点下列选项中的结论正确的是()A.根据观点①,

⑴⑵⑶⑷情形,甲的行为均成立犯罪。

B.根据观点②,⑴⑵⑶⑷情形,甲的行为均

成立犯罪。

C.根据观点③,⑴⑵⑶⑷情形,甲的行为均成立犯罪。

D.根据观点

4,⑴⑵⑶⑷情形,甲的行为均成立犯罪。

4•甲教唆乙(13周岁)说“丙是坏人,你将这个毒药递给他喝。

”乙却听成了“丙是病人,你将这个土药递给他喝”,于是将毒药递给丙,丙喝下毒药后死亡。

观点:

①成立教唆犯,不以被教唆者实施犯罪为前提

2成立教唆犯,要求被教唆者实施被教唆的行为,并成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3成立教唆犯,只要求使被教唆者产生犯罪故意,并实施被教唆的行为

4成立教唆犯,只要求被教唆者犯实施符合犯罪客观要件且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结论:

a.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b.甲不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哪一选项()

A.观点①观点②与

a结论对应;观点③观点④与

b结论对应

B.观点①观点③与

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④与

b结论对应

C.观点②观点③与

a结论对应;观点①观点④与

b结论对应

D.观点①观点④与

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③与

b结论对应

5.案情:

(1)A教唆B去盗窃,但B实施了抢劫。

(2)A、B共谋盗窃,到现场后A实行抢劫,B仍然盗窃。

(3)A、B共谋报复C,但对如何具体实施报复行为并未明确。

到现场后A杀害C,B对

C的住宅放火。

观点:

①共同犯罪是指数人共同实施了符合违法的构成要件行为,只要行为具有共同性,并且就实施的行为具有意思联络就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2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犯一罪。

只有两人以上的犯罪在构成要件上相同,才能成立共同犯罪,不同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多个构成要件,在构成要件之间存在着重合时,多人之间的行为成立重罪的共同正犯。

但对于实施了轻罪的人,只处以轻罪的刑罚。

3二人以上虽然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该部分本身是刑法所规定的一种犯罪时,就可以认为两人以上就重合的犯罪具有共同故意与共同行为,从而在重合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就上述3种案情,根据3种观点下列选项中的结论错误的是()A•根据观点①,

⑴⑵⑶中,A、B不均构成共同犯罪

B.根据观点②,⑴中AB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⑵⑶中AB不构成共同犯罪

C.根据观点③,⑴中AB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⑵⑶中AB不构成共同犯罪

D.根据观点③,⑴⑵⑶中,AB不均构成共同犯罪

6.案情:

(1)甲入户盗窃分文未取,被户主追赶,甲为抗拒抓捕对户主使用暴力。

(2)甲入户盗窃1万元,被户主追赶,甲为抗拒抓捕对户主使用暴力。

(3)甲入户盗窃1万元,被户主追赶,甲为抗拒抓捕对户主以暴力相威胁,被户主夺回1万。

观点:

1先前的盗窃既遂时,才成立事后抢劫的既遂。

2不管盗窃既遂与否,只要行为人出于特定目实施了暴力、胁迫,就成立事后抢劫既遂。

3盗窃罪的既遂不等于事后抢劫的既遂,只有当行为人最终取得了财物时,才成立事后抢劫既遂。

4在行为人已经取得了财物的场合,只要为了窝藏赃物等目的而对他人实施暴力、胁迫,就成立事后抢劫的既遂。

在行为人出于逃避抓捕或者隐灭罪迹的目的实施暴力、胁迫时,只有通过暴力、胁迫取得了财物,才成立事后抢劫既遂。

就上述3种案情,根据4种观点下列选项中的结论错误的是()A•根据观点①,

⑴⑵⑶情形,甲的行为均成立盗窃罪既遂。

B•根据观点②,⑴⑵⑶情形,甲的行为均

成立盗窃罪既遂。

C•根据观点③,⑴⑵⑶情形,甲的行为均成立盗窃罪既遂。

D•根

据观点④,⑴⑵⑶情形,甲的行为均成立盗窃罪既遂。

7.案情:

(1)甲冒充妇女乙的丈夫实施奸淫时,黑夜中的乙以为对方是自己的丈夫而同意性交。

(2)妇女乙以为与甲性交,甲便可以将其丈夫从监狱释放;但性交后对方并没有释放其

丈夫。

(3)甲欺骗乙,声称其子女需要移植眼角膜,乙献出了眼角膜,但甲将乙的眼角膜改作他用。

(4)甲谎称乙饲养的狗是疯狗,使得乙承诺甲捕杀狗,乙的承诺无效。

占:

八、、♦

1本质错误说(重大错误说)认为,如果被害人没有陷入错误(或者知道真相)就不会作出承诺时,该承诺无效。

2法益关系错误说认为,如果仅仅是关于承诺动机的错误,应认为该承诺具有效力,阻

却违法;如果因为受骗而对所放弃的法益的种类、范围或者危险性发生了错误认识(法益关系

的错误),其所做出的承诺则无效。

就上述4种案情,根据2种观点下列选项中的结论错误的是()A.根据观点①,

⑴⑵⑶(4)情形,甲的行为均成立犯罪。

B•根据观点①,⑴⑶(4)情形,甲的行为成立

犯罪,⑵情形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C.根据观点②,⑴⑵⑶(4)情形,甲的行为均成

立犯罪。

D•根据观点②,⑴⑶(4)情形,甲的行为成立犯罪,⑵情形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8.案情:

甲故意枪击乙时,乙刚好正在持枪瞄准丙实施故意杀人行为,但甲对乙的行为一无所知,乙被甲杀死。

观点:

1正当防卫不需要有防卫认识,甲的行为保护了丙的生命,产生了正当结果,其行为缺乏违法性。

2正当防卫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但甲的行为保护了丙的生命,产生了正当结果。

3正当防卫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甲的行为事实上导致了危害结果。

结论:

a.甲成立犯罪既遂b.甲不成立犯罪C.甲成立犯罪未遂。

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哪一选项?

A.观点①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与

B.观点①与b结论对应,观点②与

C.观点①与c结论对应,观点②与

D.观点①与b结论对应,观点②与

b结论对应;观点③与c结论对应

a结论对应;观点③与c结论对应

b结论对应;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

c结论对应;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

 

9•案情:

(1)丈夫A基于抢劫的意思深夜在某偏僻处将B打成重伤,过路的妻子C应A的要求为

其照明,A将B的财物顺利取走。

(2)D将妇女E打伤,D的朋友F路过将无力反抗的E强奸,事后发现E重伤,但无法查明重伤结果是D还是F造成的。

(3)在G的抢劫暴力行为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之后,H赶到并从被害人L身上取走1万元。

⑷J恐吓他人,被害人被迫交付财物,路人K知道真相后接受该财物。

占:

八、、♦

1后参加者在前一行为人的行为尚未结束之际参加犯罪的,一律应当与前一行为人一起构成共同正犯,即便是前一行为人造成的后果,也需要由相续的共同正犯负责。

2后参加者只需要对其参与的犯罪负责。

在其参与之前,他人所造成的后果,即便后行为人对此有认识,也不需要其负责。

3在后行者部分参与,从先行者的角度看,后行者的行为重要的场合,可以肯定后行者

对最终结果负责。

但是,有两个限制条件:

先行者的行为效果延续至后行者行为时并被后行

者利用;后行者利用先行者行为的效果并扩大结果。

就上述4个案情,根据3种观点下列选项中的结论错误的是()

A.根据观点①,C构成抢劫(致人重伤)罪,F不构成强奸(致人重伤)罪,H构成抢劫罪,K构成敲诈勒索罪。

B.根据观点②,C构成盗窃罪,F构成强奸罪,H构成盗窃罪,K无罪。

C.根据观点

3,C构成抢劫罪,F构成强奸罪,H构成盗窃罪,K构成敲诈勒索罪。

D.根据观点③,C构成抢劫(致人重伤)罪,F构成强奸(致人重伤)罪,H构成抢劫罪,

K构成敲诈勒索罪。

10.案情:

(1)

200元的假货币。

甲根据人民币的一般形状、基本特征等自行设计制作出面值为

(2)乙将金属货币融化后再制造出完全相同的金属货币。

(3)丙伪造了大量伪造外国货币。

观点:

1伪造货币罪的法益是货币的公共信用。

2伪造货币罪的法益是货币发行权。

3伪造货币的法益既可以是货币的公共信用,也可以是货币发行权,二者是择一关系。

4伪造货币的法益既可以是货币的公共信用,也可以是货币发行权,二者是并列关系。

就上述3个案情,根据4种观点下列选项中的结论错误的是()

A.根据观点①,甲、乙、丙均构成伪造货币罪。

B•根据观点②,甲构成伪造货币

罪,乙、丙不构成伪造货币罪。

C.根据观点③,甲、乙、丙均构成伪造货币罪。

D.根据观点④,甲构成伪造货币罪,乙、丙不构成伪造货币罪。

11.案情:

(1)甲伪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该国家机关客观上并不存在)的公文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乙虽有制作公文的权限,但制作内容虚假的公文观

占:

八、、♦

1伪造公文罪所侵犯的是公文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信用。

2伪造公文罪所侵犯的是交易的安全或者经济交易或流通的安全。

3伪造公文罪侵犯的是文书的社会机能

4伪造公文罪的法益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

就上述3个案情,根据4种观点下列选项中的结论正确的是()A•根据观

点①,甲、乙均构成伪造公文罪。

B•根据观点②,甲构成伪造公文罪,乙

不构成伪造公文罪。

C•根据观点③,甲、乙均构成伪造公文罪。

D•根据

观点④,甲构成伪造公文罪,乙不构成伪造公文罪。

二、案例分析题

12•甲被乙追杀,在逃跑过程中捡起一块石头扔向身后的乙,把乙砸成重伤,同时把正好从这里经过的丙也砸成重伤。

甲对丙的行为有哪几种处理意见?

理由分别是什么?

13.甲唆使丙

(13周岁)在居民区放火,丙放火致使10人死亡。

视不同情形,对

甲的行为有哪两种处理意见?

理由分别是什么?

14.乙以为丁是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严重精神病患者,唆使丁入户盗窃,事实上丁精神正常,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丁入户后窃取了财物。

对乙的行为如何处理?

为什么?

假设丁的确是精神病人,乙以为丁为正常人,乙教唆丁实施上述行为,应如何处理?

为什么?

15.甲盗窃了一辆汽车,将这辆车委托给乙代为销售,但乙知道真相以后,将这辆车据为已有。

有人认为乙构成对委托物的侵占,有人认为乙不构成对委托物的侵占。

你赞成哪一观点?

具体理由是什么?

16.甲以抢劫故意,持枪(显示枪支)对乙实施胁迫行为,在还没有压制乙反抗时,突

然觉得使用枪支不合适,就自动将枪支抛在20多米外,然后对乙拳打脚踢,进而强取了财

物。

如果认为甲应按照持枪抢劫的既遂犯处罚,适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法定刑,理由是什么?

如果认为甲应按照普通抢劫罪(基本犯)的既遂犯处罚,适用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理由是什么?

(两问均需作答)

17.乙以抢劫故意对丙实施抢劫,并且打算杀害丙后立即取走财物在着手实行杀人行为

之后,丙求情,主动提出交付财物,乙便自动放弃了杀人行为(造成了轻伤),取得了财物。

如果认为甲应按照普通抢劫罪(基本犯)的既遂犯处罚,理由是什么?

如果认为甲应按

照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的中止犯处罚,理由是什么?

(两问均需作答)

18.丁潜入博物馆后盗窃,已经开始转移价值连城的名画,但担心处罚太重,而放弃盗窃该画,只盗窃其他数额较大财物。

在司法实践中,对丁的行为只能按盗窃数额较大论处,而不可能适用数额特别巨大的法定刑。

对此可能有哪些理由?

(至少回答两种)

19.甲将夜间熟睡的乙反锁在房间里,次日清晨在乙醒来之前就打开了锁。

如果你认

为甲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请说明理由,如果你认为甲的行为不构成非法拘

禁罪,请说明理由。

20.甲请乙到甲的宽大豪宅中做客,乙至甲家中玩耍忘乎所以,甲锁门

离去,乙竟不知。

如果你认为甲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请说明理由,如果你认为甲的

行为不构成非法拘

禁罪,请说明理由。

21.甲将两桶油交给乙,让乙托运至外地,其中一桶油是密封好的,另

一桶油没有密封,

乙将两个桶内的油取走据为己有。

对乙的行为有哪几种处理意见?

理由是什

么?

22.甲借用乙的汽车一周,一周之后甲不打算归还,将汽车藏起来,乙索要时,甲撒谎说车被盗了,乙遂免除了甲的返还义务。

若对甲的行为认定侵占罪,理由是什么?

若对甲的行为认定为诈骗罪,理由是什么?

23.甲盗窃了乙的摩托车,在乙要求返还时,甲使用暴力、胁迫手段迫使乙免除其返还义务。

根据具体情形的不同,对甲的行为可能有哪些处理意见?

(至少回答两种)

24.甲与乙一起入户盗窃,后甲、乙被侦查通缉,甲毁灭了甲和乙作案时盗窃的工具。

若对甲的行为认定为帮助毁灭证据罪,理由是什么?

若认为甲的行为无罪,理由是什

么?

25.甲杀人后教唆乙对自己实施窝藏包庇。

甲、乙是否构成窝藏、包庇罪的共犯?

果你认为构成共犯,请说明理由,如果你认为

不构成共犯,请说明理由。

26.甲强奸乙时没有认识到乙女喜欢自己的事实,乙内心同意甲

的行为但未明确表示同

意。

如果你认为甲的行为构成强奸罪,请说明理由,如果你认为甲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请说明理由。

27.绑架犯A绑架了B的儿子,要求B抢劫银行巨额现金,否则杀害其子。

B为了

挽救儿子的生命而实施了抢劫银行的行为。

如果你认为B的行为成立紧急避险,有哪些理由?

如果你认为B的行为不成立紧急避

险,有哪些理由?

28.甲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但甲不按照自己的记忆陈述,但其陈述刚好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如果你认为甲的行为构成伪证罪,有哪些理由?

如果你认为甲的行为不构成伪证罪,有哪些理由?

29.甲在网络上看到公安部门对乙的通缉令,但坚信乙不是犯罪人,将乙藏匿在自家,后甲乙被双双抓获,后经过审判,乙的确无罪,如果你认为甲的行为不构成窝藏罪,可能有

哪些理由?

如果你认为甲的行为构成窝藏罪,可能有哪些理由?

30.甲出卖的羊毛衫本来是混纺的,其真实价格为300元一件,但甲欺骗购买者,谎称

其羊毛衫由纯羊毛制造,可事实上仍以每件300元的价格销售。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认定

受骗者存在财产损失?

甲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

如果你持肯定回答,请说明理由,如果你持否定回答,请说明理由。

三、已考观点展示题

(2008年卷二54题)甲欲杀乙,便向乙开枪,但开枪的结果是将乙和丙都打死。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B.根据法定

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

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D.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

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

过失致人死亡罪答案:

ABo

(2008年四川卷二53题)甲欲杀乙,向乙开枪,但未瞄准,子弹从乙身边穿过打中丙,致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B.根

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对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C.具

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均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对丙成立故意杀

人(既遂)罪

D•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均认为,甲对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

ABo

(2010年卷四二题)

案情:

同年6月26日,赵某将钱某约至某大桥西侧泵房后,二人发生争执。

赵某顿生杀意,突然勒钱某的颈部、捂钱某的口鼻,致钱某昏迷。

赵某以为钱某已死亡,便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

问题:

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

刑法理论对这种情况有哪几种处理意见?

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

为什么?

答案:

赵某致钱某死亡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前的故意。

刑法理论对这种情况有以下处理意见:

(1)第一行为即勒颈部、捂口鼻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第二行为即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2)如果在实施第二行为时,对死亡

有间接故意(或未必的故意),则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否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3)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概括的故意,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既遂;(4)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体,作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来处理,只要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就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既遂。

应当认为,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而且客观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欲发生的结果完全一致,故应肯定赵某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2011年卷二7题)乙基于强奸故意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客观上阻止了乙的强奸行为。

观点:

1正当防卫不需要有防卫认识

2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认识,即只要求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3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意志,即只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

4正当防卫既需要有防卫认识,也需要有防卫意志结

论:

a.甲成立正当防卫b.

甲不成立正当防卫

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哪一选项?

A.观点①

b结论对应B.观点①b结论对应C.观点②b结论对应D.观点①b结论对应答案:

A

观点②与a结论对应;观点③观点④与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④与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①观点④与观点④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③与

(2011年卷四二题)陈某将李某尸体拖入树林,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李某身有财物,

遂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物,价值1万余元。

(事实三)

对事实三,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包括结论与基本理由)?

答案:

对事实三主要

存在两种处理意见:

其一,如认为死者仍然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盗窃罪;其二,如认为死者不可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侵占罪。

(2012年卷四二题)大火烧毁山坡上的全部树苗,烧伤了李某,并延烧至村民范某家。

范某被火势惊醒逃至屋外,想起卧室有5000元现金,即返身取钱,被烧断的房梁砸死。

如认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

如否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

(两问均须作答)

答案:

黄某放火与范某死亡之间,介入了被害人范某的行为。

肯定因果关系的大致理由:

(1)根据条件说,可以认为放火行为和死亡之间具有“无A就无B”的条件关系;

(2)被

害人在当时情况下,来不及精确判断返回住宅取财的危险性;(3)被害人在当时情况下,返

回住宅取财符合常理。

否定因果关系的大致理由:

(1)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放火和被害人死亡之间不具有相当性;

(2)被告人实施的放火行为并未烧死范某,范某为抢救数额有限的财物返回高度危险的场所,违反常理;(3)被害人是精神正常的成年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非常清楚,因此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4)被害人试图保护的法益价值有限。

只有甲对乙的住宅放火,如乙

为了抢救婴儿而进入住宅内被烧死,才能肯定放火行为和死亡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013卷二60题)甲潜入他人房间欲盗窃,忽见床上坐起一老妪,哀求其不要拿她的东西。

甲不理睬而继续翻找,拿走一条银项链(价值400元)。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并未采取足以压制老妪反抗的方法取得财物,不构成抢劫罪B•如认为区分盗窃

罪与抢夺罪的关键在于是秘密取得财物还是公然取得财物,则甲的行为属于抢夺行为;如甲作案时携带了凶器,则对甲应以抢劫罪论处

C.如采取B选项的观点,因甲作案时未携带凶器,也未秘密窃取财物,又不符合抢夺罪“数额较大”的要件,无法以侵犯财产罪追究甲的刑事责任

D.如认为盗窃行为并不限于秘密窃取,则甲的行为属于入户盗窃,可按盗窃罪追究甲的刑事责任

答案:

ABCD

(2013卷二61题)C.甲请客(餐费1万元)后,发现未带钱,便向餐厅经理谎称送走客人后再付款。

经理信以为真,甲趁机逃走。

不管怎样理解处分意识,对甲的行为都应以诈骗罪论处(错误)

(2013年卷四二题)在甲、乙被起诉后,甲父丙为使甲获得轻判,四处托人,得知丁

的表兄刘某是法院刑庭庭长,遂托丁将15万元转交刘某。

丁给刘某送15万元时,遭到刘某

坚决拒绝。

丁告知丙事情办不成,但仅退还丙5万元,其余10万元用于自己炒股。

在甲被

定罪判刑后,无论丙如何要求,丁均拒绝退还余款10万元。

丙向法院自诉丁犯有侵占罪。

(事实五)

问题:

就事实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