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692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ocx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

旧事重提谈拼音

 

 

 

    两位青年朋友先后来访,他们想深入探索《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意义,了解过去半个世纪方案在国内和国外逐步扩大应用的事实,方案对国外的汉语热发挥了什么作用,此外他们仔细询问了方案的制订过程。

这里把两位青年朋友和我的谈话笔记删改合并,成为一篇问答,借以预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

     

    问:

2008年是《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O周年。

如何纪念这个50周年呢?

    

    答:

我看,最好的纪念方法就是不声不响地让拼音发挥更多作用。

     

    问:

媒体一再报道,国外掀起汉语热。

汉语热意味着什么含义呢?

是否象某些报道所说的那样,汉语将代替英语成为世界第一语言?

拼音在这里起着什么作用?

     

    答:

为了跟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做生意,为了研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为了到中国来看看这个世外桃源,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求学习汉语,这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自然趋势。

不论方言分歧,以人口多少来排队,汉语早已是世界第一语言了。

这不等于说,汉语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

汉语热不会改变汉语是“中国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的地位。

拼音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不可缺少的工具。

汉语热,拼音跟着热。

这一点,外国人比中国人了解得更清楚。

     

    问:

20世纪之末,美国国会图书馆把70万部中文图书的编目改成拼音。

是否可以说世界各国的主要图书馆都采用拼音了?

    

    答:

美国国会图书馆改用拼音,影响极大。

世界上有哪些图书馆采用拼音编目,没有调查。

国内图书馆有哪些采用拼音编目,也还不知道呢!

至于台湾,要等两岸关系进一步和解。

     

    问:

拼音在哪些方面的应用得到了显著的成功?

    

    答:

大致说吧,小学生入学先学拼音;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用拼音字母注音和编序;出国护照上的汉语姓名都注明拼音;电脑上输入拼音、以词和词组为单位,自动变成汉字,不用拆字编码;新加坡采用拼音,影响东南亚;联合国采用拼音,并以拼音为拼写中国大陆地名的标准;诸如此类的应用都得到了显著的成功。

     

    问:

在国内国外多方面的应用中,哪一种应用的意义最大?

    

    答:

拼音是国内的文化钥匙,国际的文化桥梁。

全国小学生都学习拼音,这是现代教育的重大革新。

拼音正在帮助中国进入全球化时代。

     

    问:

有人说,外国人重视拼音,中国人轻视拼音,甚至限制拼音的应用。

小学课本不许分词连写。

这是怎么一回事?

    

    答:

有人认为,小学课本上的拼音只可音节分写,不可按词连写,连写了就成文字了,违反“拼音不是文字”的规定。

其实方案中就有按词连写的例子,例如“ertong"(儿童)。

这个问题要慢慢来改变认识。

     

    问:

为什么一定要分词连写?

越南拼音文字不分词连写,不是也行得通吗?

    

    答:

我们看书,心中默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读成“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叫“分词连读”。

“分词连写”是“分词连读”的自然反映,有多方面的实用,例如在电脑上,连写方便输入拼音自动变成汉子,大量减少同音选择。

     

    问:

拼音字母有人叫它罗马字母,有人叫它拉丁字母,为什么不统一称呼?

    

    答:

这套字母,来源很古,罗马帝国用作文字,后世称罗马字母。

罗马帝国的语言是拉丁语,文字是拉丁文,所以又称拉丁字母。

称呼不统一已成国际习惯,难于更改。

     

    问:

今天提倡宏扬华夏文化,是否跟利用拼音相抵触?

   

    答:

拼音要证明能为华夏文化服务,而且是宏扬华夏文化的得力助手,这才能争取大家喜欢拼音。

例如:

要证明,用拼音给汉字注音,比反切好;要证明,出国印名片,汉字加拼音,名片才管用;要证明,电脑输入拼音能自动变成汉字,不必记忆字形编码。

如此等等,要做宣传工作。

     

    问:

建国初期,为什么用了不少工夫制订民族形式方案?

    

    答:

听说,毛主席到苏联问斯大林,中国改革文字应当如何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主席回来后,当时的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开始制订民族形式方案。

后来吴玉章向毛主席报告,制订了几种民族形式方案,都不理想,还是采用罗马字母好。

毛主席同意了,又经党中央通过,才采用罗马字母。

     

    问:

当时你对字母形式问题,表态没有?

     

    答:

我写了一本小书《字母的故事》,略述世界古今字母历史,提供选择字母的参考。

毛主席的秘书曾来取去这本书。

     

    问:

听说,方案公布之后,你发表《从胡琴是国乐谈起》,说明罗马字母可以成为中国字母,这篇文章引起刘少奇的注意?

   

    答:

刘少奇说,“胡”也可能是少数民族,不一定是外国。

     

    问:

制订的那些民族形式方案是个什么么样子?

   

    答:

可惜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毁了。

依稀记得,有三个主要的民族形式设计:

   1.以丁西林为首的设计,用全新的汉字笔画式音素字母。

2.以黎锦熙为首的设计,是改良注音字母而形成的音素字母。

3.以郑林曦为首的秘书组设计,是汉字笔画式音素字母,可以组合成为声韵双拼。

加上一个俄文字母式设计,曾经非正式地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传看。

     

    问:

注音字母算不算民族形式?

     

    答:

如果汉字形式就是民族形式,注音字母当然是民族形式。

    

    问:

那么为什么不沿用注音字母而要另订方案呢?

   

    答:

当时关于方案有三种意见:

   1.原来提倡注音字母的人们要求改进注音字母;2.原来提倡国语罗马字的人们要求改进国罗;3.原来提倡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的人们要求改进北拉;大家都不满意于旧有的方案。

     

    问:

你写过文章说,民族形式是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心理习惯,新的设计难于得到大众承认是民族形式。

现在还是这个看法吗?

     

    答:

罗马字母原来是罗马帝国的民族形式,国际上用开了就成为国际形式。

英文字母是英国的外来字母;用久了就成为英国的民族形式。

     

    问:

从技术观点看,民族形式好呢,国际形式好呢?

  

    答:

民族形式容易适合不同的语言特点,国际形式便于国际流通。

谚文字母适合朝鲜语的特点,但是一离开朝鲜无人认识。

     

    问:

有文章说,采用俄文字母也是当时的一种选择?

    

    答:

听说,苏联副总理来到北京,对陈毅副总理建议采用俄文字母。

陈副总理说,中国熟悉罗马字母,为了方便跟东南亚华侨和世界各国交流,罗马字母比较合适。

     

    问:

你的文章说,古代中国有书同文,今天世界书同字母。

这是什么意思?

     

    答:

秦并六国,需要全国性的文字。

全球化时化,需要世界性的字母。

战后许多新独立国家创造文字都采用罗马字母,无一例外。

电脑网络上需要共同使用的媒介字母,这是技术设计,不是正式文字。

     

    问:

你们研究的“罗马字母国际读音表”,为什么没有发表?

     

    答:

设计罗马字母拼音方案,要以罗马字母国际读音为依据。

当时我请彭楚南主持这一研充,费了很大工夫,编成一个“罗马字母国际读音表”。

我把读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音域”,第二层次是“引申音域”,第三层次是“罕用音域”。

例如:

BDG读浊音属于基本音域,读清音属于引申音域;JQX读“基欺希”属于罕用音域。

这是一项有价值的字母学研究课题。

由于许多国际音标不便排印,没有发表。

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了。

彭楚南被错划为右派,折磨而死!

     

    问:

当时是不是很多人主张声韵双拼?

    

    答:

声韵双拼设计,主要来自群众。

当时文改会收到群众来言800多件,其中有不少双拼设计。

双拼有传统,清末卢戆章和王照的设计都是双拼,要用60多个字母。

注音字母改为三拼(声介韵),打破双拼传统,字母从60多个减少到37个。

国语罗马字采用音素化原则,放弃双拼传统。

    

    问:

放弃双拼,是否为了采用罗马字母?

    

    答:

罗马字母也可以双拼,那要一母两用,在左为声,在右为韵,单独字母不能定音。

这个办法后来在“带调双拼”的盲字中应用,实践失败。

     

    问:

国语罗马字由著名学者们设计,为什么传不开?

     

    答:

国语罗马字的特点是以拼法变化表示声调,这很巧妙,缺点在繁复,不利推行。

     

    问:

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为什么也放弃了?

    

    答:

北拉过于简单,不能满足多方面的实用要求。

过犹不及,一点不错。

    

    问:

原草案有六个新字母,为什么都放弃了?

     

    答:

“原草案”是最初的草案,只在有限范围内传看,征求意见。

其中没有新字母,而是用了极少几个“双字母”和“变读法”。

由于语言学家们主张“一音一母、一母一音”,就改用了六个新字母,后来作为“草案”发表出去,公开征求意见。

新字母不受欢迎。

邮电部门说邮电需要国际流通,新字母不能国际流通。

     

    问:

可是ü(u上两点)算不算新字母?

这个字母不方便,可否改写“yu”?

 

     

    答:

“原草案”写作“y”(迂);国语罗马字写作“iu”(yu)。

“y”的作用太多,“iu”是双字母,都不受欢迎。

“迂”是一个重要元音,需要有一个独立字母来表示,于是采用德文的“ü”(u上两点)。

可以改写,作为权宜之计。

 

     

    问:

修正草案为什么分甲乙两式?

     

    答:

分甲乙两式,可以广泛征求群众的不同意见。

主要分别在“基欺希”的写法上;甲式写法接近国罗;乙式写法接近北拉;后来放弃“变读法”,改为独立字母,遵从注音字母用独立字母的原则。

     

    问:

原草案称为“汉语拼音文字草案初稿”,对吗?

后来发表的“草案”为什么把“文字”两字删除了?

群众要求有一个“文字方案”。

    

    答:

“拼音”不可能一步登天成为“文字”。

“拼音”不是“拼音文字”,这是国家的政策。

这个政策切合实际。

     

    问:

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的事情。

为什么要定为国际标准呢?

     

    答:

汉语拼音方案既是中国的事情,也是国际的事情。

世界各国跟中国往来,都要利用拼音作为媒介。

过去一个地名有多种拼法,“北京”拼成Peking,Pekin,等等。

“鲁迅”有20种拼法,外国人以为是20个不同的人。

地名拼法不标准,对国际航空极为不便。

人名拼法混乱,对图书馆编目不便,对人员国际往来不便。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每一个国家的语言规定一种罗马字母的标准拼法,作为国际交流的公用媒介,这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汉语拼音方案定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使中国有了一座通往国际的文化桥梁。

     

    问:

你过去写文章说,从中国到欧洲有一条丝绸之路;从欧洲到中国有一条字母之路。

字母之路,崎岖漫长,险阻重重。

现在不是畅通了吗?

     

    答:

通了,但是还不能说畅通。

从历史来看,明末外国人开始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民国初年公布注音字母,不久又公布国语罗马字,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

东亚的汉字和西欧的罗马字母,东西十万里,上下三千年,“风马牛不相及也”,现在竟然两相偎依,如影随形。

历史的发展,使人惊叹!

   2005-09-09,时年100岁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

 

   一位朋友看了我的《旧事重提谈拼音》,又看了两位青年朋友谈话的原始记录。

他说“你把原始记录的大部分都删掉了,树叶削光,只留树干。

”我说,“稿件不宜太长,删掉了许多过时的话。

”他说,“过时的话,对新一代青年来说,可能仍有参考作用。

”他选择部分可能仍有参考作用的过时的话,成为这篇《续谈》。

     

    问:

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和口语化,你是怎样提出来的?

     

    答:

设计方案需要规定范围,以免无所适从,三原则就是规定的范围。

     

    问:

为什么又加上“三不是”:

不是汉字拼形方案而是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方言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话拼音方案,不是文言拼音方案而是白话拼音方案?

     

    答:

为了说明拼音方案不是万能的,而是功能有限的。

     

    问:

你把拼音字母比作润滑油,外国留学生说它是进入中国文化宝库的“芝麻开门”。

是否低估了拼音字母的价值?

     

    答:

润滑油和芝麻都微不足道。

微不足道而到处有用,这就是拼音字母的不平常。

     

    问:

从文化史来看,拼音方案有什么价值?

     

    答:

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不断交流。

在全球化时化,文化交流将越来越频繁。

注音字母只能做国内的文化钥匙。

拼音字母还能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就是拼音方案在文化史上的价值。

     

    问:

方案规定,字母“i”有三种读音:

元音“i”(衣)之外,还表示“知蚩诗”和“资雌思”的两个韵母。

有人主张分成三个各自独立写法。

你看好吗?

     

    答:

我们反复做了多种试验,“一当三用”最为方便,也符合十三辙的原理。

你不妨再去试验试验。

     

    问:

把调号加在“iu”和“ui”的后一字母上,这合理吗?

     

    答:

这不是方案委员会的规定,而是群众的习惯写法。

     

    问:

“知”的声母“zh”出现频繁,不经济,也不符合国际习惯。

为什么不改为“j”?

     

    答:

“j”已经用作“基”的声母。

“zh,ch,sh”有规则,“j,ch,sh”不规则。

     

    问:

有人不喜欢标调符号,说它是满脸麻子。

还能改进吗?

     

    答;关于标调方法,我们做了多种比较:

加符号、加数码、变拼法等等。

“加符号”比较利多弊少。

它接近法文,方便省略,继承注音字母。

缺点是“ü”(两点)上加调号,符号重叠。

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问:

有人问,可否不用隔音字母“y,w”,使方案更加简洁?

     

    答:

“零声母”处用隔音字母,能使音节分明,便于阅读。

例如“义务”写“yiwu”比“iu”好。

不用隔音字母会引起一系列拼写和阅读麻烦。

这个问题曾经反复研究过。

     

    问:

“a”“g”等字母有两种写法,可否合并成一种?

     

    答:

某些外国习惯,一种写法用于儿童,一种写法用于成人。

这个习惯没有遵守的必要。

可以合并成一种。

     

    问:

字母名称,现在各人说法不一,怎么办?

     

    答:

字母名称,虽有规定,难于推广。

起初受注音字母名称的影响。

现在又受英文字母名称的影响。

可能要在长期实践中,由群众来约定俗成。

     

    问:

制订方案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

制订方案必须考虑两个间题:

一是以汉语的音韵原理为基础,另一是照顾字母使用方法的国际习惯(主要是接近英法德文)。

兼顾二者很不容易。

     

    问:

为什么到如今还有人对方案表示不满意?

     

    答:

方案技术,利弊共生,只能利多于弊,不能有利无弊,难于皆大欢喜。

     

    问:

制订方案为什么要三年之久?

经过了哪些步骤?

     

    答:

草案要征求意见和法定审查。

多方面征求意见:

全国政协、地方政协、各个政府部门、全国各种群众团体等的意见,都要尽可能吸收。

多层次法定审查:

首先由拼音方案委员会通过和文字改革委员会通过,送国务院组织审订委员会通过和国务院委员会通过,再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方案的制订是十分慎重的。

     

    问:

方案成为国际标准,为什么也经过了三年?

     

    答: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46)1979年在巴黎和华沙开会,中国代表建议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中国代表对方案作详细说明,解答各国代表的疑问,争取法日等国代表带头支持,建议得到立案,进行程序讨论。

中间由ISO组织进行内部审订。

1982年ISO在南京开会,审定提案正式文本,由ISO理事会通过电报通知会员各国,用电报表决,结果多数国家复电同意,拼音方案正式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编号:

ISO7098),这也是十分慎重的。

     

    问:

英美为什么要反对?

     

    答:

采用拼音,就要废除使用了100年的英国人设计“威妥玛方案”,改变英文中拼写汉语的习惯,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

后来他们也采用作为国际标准的拼音。

     

    问:

为什么制订方案以后还要制订正词法?

为什么不把正词法订入方案之中?

     

    答:

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的拼写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方案有“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为前例;正词法没有前例。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还要补充实施细则和各种专用规则。

正词法比方案复杂得多,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问:

有人主张“我的”连写,不分写。

这样是否方便而合理?

     

    答:

在研究过程中,曾经试定“我的”连写,而且“的、得、地”形式不同,后来为求便于在小学推行,改定“的”字一律分写。

这类问题不止一个,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

基本规则经过试用,需要不断修订。

     

    问:

英文没有正词法,汉语拼音是否可以也不要?

      

    答:

英文的拼写法,是群众从古至今在很长的时期中逐渐形成的习惯。

学者从中分析出正词法,条例复杂,内部多矛盾,并非没有正词法。

     

    问:

拼音方案加正词法是否就是拼音文字了?

     

    答:

方案加正词法完成了拼音的技术设计。

要成为跟汉字并用的拼音文字,还要有多数人民的经常使用和国家法律的审定认可,这需要很长的时期才能逐步实现。

国家的语文政策是:

用拼音帮助汉字,不是以拼音代替汉字。

     

    问: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是否是先进的教学法?

     

    答:

它是先进的教学法,当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特别是要结合电脑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6-01-13,时年101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