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937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跃华学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

张博审核人:

赵立红2015-10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阻遏(è)窈窕(tiào)谛听(dì)虔诚(qián)百舸争流(gě)

B.娇嗔(chēn)咆哮(xiào)窥伺(sì)栖身(xī)溘然长逝(kè)

C.悲恸(tòng)逮捕(dǎi)冗繁(rǒng)粗糙(cāo)无端屠戮(lù)D.吞噬(shì)婀娜(ē)磐石(pán)谄媚(chǎn)夙兴夜寐(sù)

2.下面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万户候寥廓蠕动没精打采

B.斟酌坟莹怂恿山清水秀

C.皱褶桎梏蜕变委曲求全

D.驰骋筵席雾蔼战战兢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他最佩服的就是“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和好汉武松、鲁智深等人的,并立志做一个响当当的“好汉”。

走进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那古朴庄严的阅览大厅,任何—个参观者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甚至屏住呼吸,以免公众专注的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学业研究中心与安徽某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的若干细则将在互联网上。

A.意气妨害披露B.意气妨碍透露

C.义气妨碍披露D.义气妨害透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对灾区人民,首先要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就是组织他们搞生产自救。

B.尽管国际上有少数人因种种原因不断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是北京奥组委和中国人民仍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着对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

C.张国民一家三代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是举案齐眉。

D.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余心之所善兮(崇尚爱好)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B.谢家来贵门(感谢)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C.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适得府君书(刚才)

D.悔相道之不察(观察)还必相迎取(副词翻译成“你”)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市气象台日前发布首个今冬大雾黄色预警,部分地区能见度低于500米,司机朋友要高度关注天气变化。

B.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北方将有大风降温现象,西南、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则比常年同期降水偏多很多。

C.前不久,湖南省湘潭县云湖桥境内的亿德煤矿井下发生透水事故,被困矿工所在位置约为井下89米左右处。

D.英超联赛堪称第一足球联赛,曝光率和关注度极高,新落成的新温布利球场更提供了世上最好的场地资源。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

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

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7.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8.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文公攻原,襄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

卫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

“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

“救饿奈何?

”对曰:

“信。

”公曰:

“安信?

”曰:

“信名、信事、信义。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

”令返而御。

吴子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

“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

“谨警!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

“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

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

②两和:

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

约定B.会天疾风会:

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

冒着D.过而击之也过:

经过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待公而食信而见疑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既替余以蕙纕兮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且为所虏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

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四、(25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答: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7分)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暮秋景色秋色之深的句子是,。

《离骚》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

《离骚》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是,。

蒲苇纫如丝,。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8分)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

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

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我们何不理解为:

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

他选择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

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

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

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

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

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7.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4分)

答:

18.仔细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

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

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4分)

答:

19.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答: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答:

20.有条理地陈述“屈原择生”与“司马迁择死”的崇高意义。

(6分)

(1)屈原择死:

(2)司马迁择生:

六、(8分)

21.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这段文字语言简明,衔接自然,语意连贯。

(5分)

苏泽广真是哭笑不得,苏泽广觉得儿子合图还不懂事,把家托付给他是徒劳的,便

①②

失望地起身。

然而他刚要离开,他突然跳下椅子,合图吹灭桌前的蜡烛,“扑通”一声跪在

③④

地上,抱住他的腿,在黑暗中说:

“爸爸,你放心吧,你要是不回来,我管这个家!

⑤⑥⑦

22、仿照下面的比喻句,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用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3分

生活是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这样一个蒲公英的故事:

在地中海东岸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蒲公英,它们不是按常规来舒展自己的生命,如若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都不发芽、不开花。

但只要有一场小雨,不论这雨什么时候落下,它们都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迅速发芽、开花,并在水被蒸发之前,抓紧时间做完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这启示我们:

要善于抓住机会。

可是,很多人往往生活在抱怨、自负、享乐中,这不值得深思吗?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答案:

DA窈窕(tiǎo)B栖身(qī)C逮捕(dài)

2、答案:

CA、候——侯,B、莹——茔,D、蔼——霭。

3、答案:

C义气:

引申为刚正之气。

也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意气:

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感情。

妨碍:

干扰、阻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妨害:

有害于。

披露:

表露发表,公布。

透露:

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

4、C举案齐眉只用于夫妻之间。

5、B谢家来贵门(辞别)

6、【答案】D【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首个”与“今冬”对调。

B.表意不明,“西南、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可理解为“西南、江南再加上华南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西南、江南、华南这三个地方的部分地区”。

C.语意重复,“约”与“左右”可删除一个。

7、.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

“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C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

A项应为论述的是伦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C项应为“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

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

D项全文首先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项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

C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的传统科技是以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D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

10选D。

过:

错误。

11选D。

均为副词,将要。

A.第一个“者”,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者”,助词,译为表判断。

B.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却。

C.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个“以”,介词,因为。

12选B。

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3选D。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的考查。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1)句中的“信”作动词,讲信用。

(2)句中“止”是使动用法,使……停留。

(3)“信”指相信。

答案: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译出大意1分,句式1分,“信”译对1分)

(2)吴起外出,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

老朋友说:

“好的。

”(译出大意1分,“止”“食”每译对一处1分)

(3)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译出大意2分,“信”“以”每译对一处1分)

翻译:

晋文公攻打原国时,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文士说:

“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

”群臣近侍进谏说:

“原国城内已经粮食枯竭,力量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文公说:

“我和武士约期十天,还不离开的话,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

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

”于是收兵离去。

原国人听到后说:

“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好不归顺呢?

”就向晋文公投降了。

卫国人听到后说:

“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么能不跟从他呢?

”随后投降了晋文公。

孔子听到后记下来说:

“攻打原国而得到卫国,靠的是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

“怎样救济饥荒?

”箕郑回答说:

“守信用。

”文公说:

“怎样守信用呢?

”箕郑说:

“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

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

老朋友说:

“好吧。

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

”吴起说:

“我等您来吃饭。

”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

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

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

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

“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

”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

孩子母亲说:

“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

妻子阻止说:

“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

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

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

”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

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

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

“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

”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

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

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

”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

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

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

“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

”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15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1)侧重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

(2)侧重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首句写小桥流水,自是江南水乡特色;次句写绿岸浮萍,突出石湖的宁静清雅;三、四两句写景即为写人。

范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