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953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

人教版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亚洲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   了新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

我们应该   全球互联互通伏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只要大家   、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   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互赢的康庄大道。

A.开辟 构建 同仇敌忾 就

B.开启 创建 同仇敌忾 就

C.开启 创建 齐心协力 也

D.开辟 构建 齐心协力 也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性是这本书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封建时期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称呼有“贬、左迁、谪”等。

B.《醉翁亭记》中,用“伛偻提携”代指老人、小孩,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意思相同。

C.成语“逼上梁山”源自古典名著《水浒传》,林冲是小说中被官府逼迫的典型人物。

D.《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都收录在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字词书写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美丽舒展,绚丽多zī();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yùn()深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Xié(),婉转悠扬;生命是流tǎng()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三、现代文阅读

沂蒙布鞋

①人生在世,谁也得穿鞋。

鞋既是门面,也是身份象征,透出性格、品味和层次。

现在市场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想起来激动不已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沂蒙山区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山村的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

一来,农家日子紧巴,衣裳补丁撂补丁,谁有闲钱买鞋。

二来,山区与外面世界隔绝,祖辈不知道县城在啥地方,外面的文明也传不到这偏僻山套,城市时兴什么鞋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无所谓。

阴雨天、雪天和夜晚,山乡姑娘、媳妇就一门心思做鞋,绝活和看家本领那就是做布鞋。

③做布鞋很节俭,也挺讲究。

当时庄户人穿衣裳,那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衣服旧的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

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沂蒙山区叫“铺衬”。

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

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梆梆的“阕子”。

遇上阴雨天,就拿到热坑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的成色也不差。

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的大小、棉鞋或单鞋的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的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唰唰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④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

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

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

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

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

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

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

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

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

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

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

“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

”娘微笑着说:

“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

”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

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在我幼小的心里,就刻下了为娘而发奋读书的念头。

我感到很奇怪,我从穿巴掌大的鞋,到四十几码的鞋,娘从没有量过我的脚,却次次把鞋做得那么合脚。

⑤娘做的布鞋伴我渡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

娘经常笑着说:

“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

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有鞋穿。

”我白天上学,放学后便一路跑回家,帮娘做事,搂草,剜猪菜,挑水,尽可能减轻娘的负担。

我体谅家人的苦衷和用心,每个期末捧回的红奖状,算是对长辈最好的报答。

而娘奖励我的,往往是一双漂亮的布鞋。

夏天雨水多,在泥泞的放学路上,我常常手拎布鞋或把布鞋掖进书包里,干脆赤着脚走回家,说啥也不舍得把布鞋弄脏了。

那年秋天收成好,一个工日竟然能结算到三毛七分钱,娘专门买了新布和新棉花,刚入冬就为我做好棉布鞋,娘说:

“为了让鞋暖和,鞋做得大,放上棉垫,下大雪冻不着脚!

”我穿着布棉鞋,迎着飘飞的雪花,踏着结满薄冰的山路,来往于家和校园之间。

整个冬天,我的脚都是热乎乎的,没有被冻伤,安然无恙。

⑥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当我一觉醒来,夜已很深了,娘仍在那昏暗的油灯下静静地赶制那双凝聚着她多少深情、多少期盼、多少祝愿的布鞋。

第二天清晨,娘那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把一双崭新的鞋拿到了我眼前:

“听说城市人不稀罕这个,得穿用猪皮做的鞋,可咱家里日子紧巴,娘没什么给你的,你又好出脚汗,娘好歹把这鞋赶出来了,带到城里去换换脚吧!

”我紧紧攥着、仔细打量着这布鞋,鞋底的针线纳得均匀且细密,黑色的鞋面上还镶着白色的边,秀气雅致。

翻开娘尽是针眼的手,此刻我的心沉沉的、酸酸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涌出眼眶。

娘轻轻擦除我眼角的泪滴,似有许多话要说,但嘴唇颤动,却听不到任何声音……

⑦进城办完入校手续,我把那双带着故乡泥土气息和温馨亲情的布鞋,藏进存放衣服的竹条编的箱子里。

当晚,刚入校的同学们都在忙着整理东西,我找出那双布鞋,那密匝整齐的针脚显出了农家人特有的执着与质朴,柔软的鞋面好像娘那无穷的关爱与惦记。

我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面对娘亲手做的布鞋,不管离家多远,不管有多少困难,总感到娘的目光时刻跟随着。

轻轻穿上它,慢慢走几步,霎时巨大的力量袭遍全身。

那一针针的线,仿佛是回乡的路,是生命的年轮;一层层的粗布,叠加着美好的记忆和亲情的温暖。

⑧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会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选自厉彦林的散文《沂蒙布鞋》,有删改)

5.本文主要回忆了什么事?

作者写作此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6.从段④找出能具体表现“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

”的两个句子。

7.请尝试概括文中母亲的特点。

8.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的字——“贴”的理解。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9.对于文章结尾句“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的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

“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黑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

“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谈“人要尽责任”,故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若以“苦与乐”为题,则显得题目范围过大,与内容不相称。

B.①段中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C.④段中“无入而不自得”在语境中的意思是:

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D.⑥段中与④段中“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语句是: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1.下列对语段的有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提出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

B.从议论文的角度看,选文观点明确,思路严谨,语言平实而不失华美绚丽,略带书卷气。

C.文章开头连续设问,以引起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因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作者的观点。

D.第三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共鸣。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yù)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其妻献疑曰/其一贫

C.始龀,跳往助之/人之立志

D.面山而居/子何恃而往

1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苦于)/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对…说)

B.杂然相许(赞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C.聚室而谋曰(商量)/子何恃而往(凭借,倚仗)

D.西蜀之去南海……(到)/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回顾)

1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1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请指出来。

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所受到的感受。

不少于50字。

五、句子默写

1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俗子胸襟谁识我?

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刘禹锡)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__。

⑧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诗歌鉴赏

17.陆游在《诉衷情》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名著阅读

18.选段中加点的“他”是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

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

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

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

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选文有改动)

八、综合性学习

19.请你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概括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一个困难,并请你针对这一困难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敬萍先生带着有600多年历史的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来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

他说:

“在凤翔,搞泥塑的有300多人,但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在做,年轻人不爱干。

我们公司有80多名工人搞泥塑,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

面临的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文

20.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那一句话很温暖

(2)              伴我成长(母亲、音乐、书籍、快乐、孤独梦想……)

要求:

①如选半命是题作文,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不选已给出的词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对比阅读

1、

五、句子默写

1、

六、诗歌鉴赏

1、

七、名著阅读

1、

八、综合性学习

1、

九、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