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978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答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1年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如下图连接大运河最北端的城市是()

A.涿郡B.洛阳C.江都D.余杭

 

2.对下边两幅图片的解读,错误的是()

A.都完善了科举制度B.都减轻人民负担

C.曾击败东、西突厥D.大力发展生产

 

3.“有一年唐玄宗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材料说明了唐玄宗()

A.虚心纳谏,从善如流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整顿吏治,裁减冗员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如下图农具的功能是()

A.纺织B.灌溉C.防洪D.耕作

 

5.下图对联赞写的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吴道子

 

6.区分史实和观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B.安史叛军逼近长安

C.安史叛军于763年被平定D.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7.隋朝→唐朝→()→宋朝→元朝,左边括号中应填写的是()

A.春秋战国B.三国鼎立C.南北朝D.五代十国

 

8.如下图是小游最近阅读的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他读的应该是()

A.《宋太祖评传》B.《宋徽宗评传》

C.《宋钦宗评传》D.《宋高宗评传》

 

9.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

A.设置通判B.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10.与如下图内容直接相关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B.契丹族C.党项族D.蒙古族

 

11.七年级某班级黑板报出现了“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素材,这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A.寇准抗辽B.岳飞抗金C.陆秀夫抗元D.文天祥抗元

 

12.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政权的并立

 

13.史书记载:

“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上。

”材料中达成和议的两个政权是()

A.北宋和西夏B.北宋和辽C.南宋和西夏D.南宋和金

 

14.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A.建立元朝B.统一全国C.建立蒙古政权D.创制蒙古文字

 

15.元朝时设置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西藏B.云南C.台湾D.新疆

 

16.“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器不已。

”材料反映了()

A.农业发达B.手工业发达C.商业发达D.对外贸易繁荣

 

17.如下图的作品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它的作者是()

A.苏轼B.关汉卿C.李清照D.马致远

 

18.《元史·百官志七》记载: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由材料可以判断出行省制的主要作用在于()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的行政区

D.促进了边疆开发

 

19.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20.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人口大量南迁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重心南移D.苏杭生活富足

二、综合题

 

某同学为探究“唐朝兴盛的原因”,收集一些资料,请你帮助他完成学习任务单。

(分析判断)

(1)上述言论体现出唐太宗的什么统治思想?

他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唐朝鼎盛时期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在两个盛世局面中间承上启下的皇帝是谁?

(比较概括)

(2)比较与概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

阅读上表内容,概括这些措施的相同之处。

请你再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相同之处。

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

这些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唐初的社会现实,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张帆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请说出唐朝前期完善了哪些制度,此外还实行了哪些政策?

 

汉、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事件?

唐朝还有哪位著名的僧人也促进了中外交往?

材料二:

如图

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

该船长为

米,宽

米深

米左右,载重量

吨以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宋朝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请举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材料三: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再结合材料三,宋朝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材料三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战争、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宋元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研究》

(1)材料一描述的“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也说明当时的天下粮仓在什么地方?

(2)请说出材料二所示绘画作品的名称,这一作品反映了哪个城市的繁华景象?

宋代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请举出一个代表人物。

(3)依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时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处的方式有哪些?

材料三所述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作用?

元朝时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1年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答案】

A

【考点】

隋朝大运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题干图片是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故A符合题意;洛阳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排除B;江都不是隋朝大

运河的最北端,排除C;余杭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排除D。

故选A。

2.

【答案】

C

【考点】

女皇武则天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两幅图片,可知是唐太宗与武则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于630年击败东突厥,唐高宗又于657年彻底击败西突厥

,因此两幅图片的解读,错误的是“曾击败东、西突厥”,选项C符合题意;唐太宗与武则天统治时期,都大力发展生产,都完善

了科举制度,都减轻人民负担,选项AB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3.

【答案】

C

【考点】

开元盛世

【解析】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注意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

【答案】

D

【考点】

隋唐的经济发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图片是曲辕犁。

曲辕犁是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的耕作农具,故D符合题意;纺织与曲辕犁的功能不符,排除A;筒车是

灌溉农具,排除B;防洪与曲辕犁的功能不符,排除C。

故选D。

5.

【答案】

B

【考点】

光耀千古的唐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一生写下几千首诗,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反

映出了唐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并称杜甫为“诗圣”。

因此对联赞写的是杜甫。

项B符合题意;李白是“诗仙”;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吴道子是唐朝最著名的画家。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

【答案】

D

【考点】

安史之乱

【解析】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解答】

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而观点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

ABC三项都属于史实,而选项D则很显然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属于观点。

7.

【答案】

D

【考点】

隋朝的建立

忽必烈建立元朝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907年,节度使朱温灭亡唐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南方

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故D符合题意;春秋战国、三国鼎立、南北朝出现在隋朝之前,排除ABC。

选D。

8.

【答案】

A

【考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依据书的部分目录“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杯酒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故A符合题

意;排除BCD。

故选A。

9.

【答案】

B

【考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B符合题意;通判

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排除A;C是加强对军事力量的控制,D是科举制方面的措施,均不符合题意,排除CD。

故选B。

10.

【答案】

A

【考点】

女真族的崛起与金朝建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建立金,故A符合题意;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蒙古族建

立了元,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答案】

B

【考点】

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由于岳飞从严治军、善于治军,“岳家军”战

斗力强。

金人赞叹: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故B符合题意;寇准抗辽与“郾城大捷“无关,排除A;陆秀夫抗元、文天祥抗元与

岳家军无关,排除CD。

故选B。

12.

【答案】

D

【考点】

辽与西夏的建立

南宋和金的对峙

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916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临潢府。

1125年辽被金灭。

1038年,党项族的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北宋

与辽、西夏并立。

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金先灭辽,后灭北宋,金、西夏与南宋并立。

由此可知

,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的并立。

故D符合题意;文明的起源不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排除A;国家的统一开始于奏朝,排除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

故选D.

13.

【答案】

D

【考点】

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解析】

本题以“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上。

”为切入点,考查宋金议和的相关知识。

【解答】

由材料“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上。

”可知,反映的是宋金和议。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南北对峙。

14.

【答案】

C

【考点】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这是蒙古族划时代的事件,是他的主要功绩,故C符合题意;忽必烈建立元朝

,并统一全国,故AB均不符合题意;创制蒙古文字有利于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没有建立政权更重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答案】

A

【考点】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故A符合题意;宣政院管辖的地区与云南无关

,排除B;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排除C;元朝设置的管辖新疆的机构是北庭都元帅府,排除D。

故选A。

16.

【答案】

C

【考点】

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明朝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题干的“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器不已“反映的是宋朝商业的发达。

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城市可以沿

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舍”。

瓦舍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

故C符合题意;农业发达、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BD。

故选C.

17.

【答案】

B

【考点】

宋词和元曲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故B符合题意;苏轼是北宋词人

,排除A;李清照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词人,排除C;马致远与《窦娥冤》不符,排除D。

故选B。

18.

【答案】

B

【考点】

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叙述的是行省制在行政

事务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选项B符合题意;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AD排除;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标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C排除;故选B。

19.

【答案】

C

【考点】

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

本题以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所以理由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场所,叫作“瓦子”,所以可以在“瓦子”里听说书;市民生活丰富,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去“夜市”吃夜宵,所以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有①②③④。

20.

【答案】

C

【考点】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依据表格中“北宋初年,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北宋时,北方贡献财政收入20%,南方贡献财政收入80%”“苏湖熟,天下足”分别反映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贡献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北方,南方太湖流域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说明全国的人口、财富等都集中在南方,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项符合题意;表格中通过宋初南方北方人口数据无法推断出人口大量南迁。

A项不合题意;表格主要体现的是宋时的人口,南北方财政贡献和产粮重地,无法较为全面地勾勒出宋朝的社会生活。

B项不合题意;苏杭生活富足只是表格中的一项信息,不够全面。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二、综合题

【答案】

(1)以民为本的思想。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

(2)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完善科举制度等。

重用人才等

(3)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考点】

开元盛世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可知,这体现了李世民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

根据所学可知,唐

朝鼎盛时期的局面被称为开元盛世;在两个盛世局面中间承上启下的皇帝是武则天。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这些措施的相同之处有,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完善科举制度等。

根据所学可知,在其他方

面的相同之处有,重用人才等。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

这些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唐初的社会

现实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唐朝前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根据所学可知,此外还实行了开明的民

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答案】

鉴真东渡,玄奘。

广州、泉州等。

市舶司。

【考点】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唐宋时期我国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解答】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还有位著名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僧人是玄奘,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的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宋朝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等。

材料二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再结合材料三,宋朝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宋朝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

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2)《清明上河图》,东京。

词。

如:

苏轼等。

(3)方式:

战争、遣使、互市、通婚。

促进了民族融合。

回族。

【考点】

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词和元曲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宋代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

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材料一描述的“苏湖熟,天下足“反

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也说明当时的天下粮仓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2)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增多。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宋代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词。

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据材料三”在这个时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战争、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可知,宋元时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处的方式有战争、遣使、互市

、通婚。

据材料”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可知,材料三所述各民族之间的互

动,促进了民族融合。

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

,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

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