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0355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docx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请缨抗敌,督师辽东,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屡败强敌于边关,被誉为“辽东长城”。

最后,却因阉宦谗言,被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惨无人道的·磔刑”,酿成一桩千古奇冤。

袁崇焕死后,留下了诸多让世人难以明了的历史之谜与悬案,诸如他究竟死于何人之手?

他的尸骸葬于何处?

他是否有后代留下?

他出生于哪里?

400多年来,这些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

对袁崇焕从出生到考中进士的36年时间里,史书的记载几乎是空白的,野史笔记也各执一说,莫衷一是。

至于他为官10年的历史与死后亲属去向,也语焉不详,说法不一。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所取得的资料,结合正史、野史、名人传记以及流传于袁崇焕故里藤县的民间传说,撰成此文,以飨读者。

  袁崇焕父祖落籍广西藤县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据多处史籍记载均系广西藤县,但清乾隆中叶以后又相继出现了《东莞县志》的·东莞人·说和《平南县志》的·平南人·说,从此“籍贯”之争纷纭不息。

袁崇焕的祖先居于广东东莞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他的父祖因何落籍藤县?

其中又有什么奥秘?

  仰慕慕胜 定居白马

  时间回溯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

从藤县县城溯江而上20多公里的浔江(又称藤江)南岸,有一个叫白马莲塘的村子(今藤县天平镇新马莲塘村),滨江新建的一幢三进青砖灰瓦大宅院格外的引人注目。

宅院左边不远处是一座九岭起伏连绵、郁郁葱葱的山丘,山丘脱出一条山脊向浔江延伸,将滚滚西来的浔江拦腰抱住,扭成一个静如平湖的大江湾,宅院便坐落在三面临江的一个小山包的左面,面水而筑,背水翼立。

只是门前宅后的大湾,阔如平湖,水流波澜不惊。

  新宅虽不是很大,却错落有致。

从江边拾级而上至新宅大门,门口不宽,门墩是两个雕刻莲花的丹霞石墩,门框是条形青石。

门额上书“任天居·三字,取意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大任天降之意。

左边门框雕·袁宅”。

进入大门,两边是雕梁回廊,中间为中堂,中堂后壁悬挂·乐性堂·横匾,寓意取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义者乐性”之说。

两边悬挂楠木雕联: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中堂后两边是厢房,后面是正厅和居室。

又以左文右武的格局在宅外右边盖有一廊马厩,安设栓马石、喂马槽等物(此二物及4个丹霞石墩现存于莲塘村)。

  此时,屋主袁西堂坐在中堂,显得神清气爽,手捧茶壶斟茶自饮,颇为悠闲。

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想到目从迁居此地以来,生意顺利,又建起新居,儿子娶得贤妻,长孙即将出世,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身旁的儿子袁子鹏却无父亲的老成练达,在厅前走来走去,担心、焦虑、不安的神情完完全全流溢于脸上。

后院产妇的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把一把地揪动着他的心,让他心惊胆战。

妻子昨夜子时临盆,现已近中午,能否安然从鬼门关回来,真让他担心啊!

  正在惶惑之际,后院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声,不一会,侍女跑出来大声报喜:

·恭喜太爷、恭喜老爷,夫人生了位公子,母子平安!

·不一会,接生婆兴冲冲地抱出一位男婴连声道贺,子鹏连忙抱过婴孩,走到父亲面前。

袁西堂听说添了一男孙,不禁哈哈大笑,连说:

“添丁发财!

·袁西堂长期经商,颇通文墨,他踱着方步,捋着山羊胡,沉吟半晌,抬头望了望日影,道:

“古人云:

午时生子中状元。

此孙儿眉清目秀,当有吉名以应古语。

”袁子鹏喜形于色,连连点头。

袁西堂接着说:

·午时宜火,阳光灿烂,按族宗·崇·字辈排行,就叫崇灿吧。

”这位新生婴儿便叫袁崇灿。

此时正是万历十二年四月廿八日(公元1584年6月6日)中午。

  但是,床上的何氏仍然呻吟不停,胎盘一直未见落下,接生婆也有些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马上请来郎中,郎中观颜打脉,脸露喜色,对袁子鹏说:

·是双胞胎呢!

·一直等到戌时,又一男孩呱呱落地。

此时,新居落成又添男丁,满屋早已张灯结彩,一片光明。

袁西堂喜不自禁,男孩抱出,他乐呵呵地说:

“好啊,我袁西堂不知是几世修来的福气,一下子就有两个孙子。

长孙叫崇灿,此孙也应以·火·旁命名。

焕,明亮显赫、光彩辉煌也,就叫崇焕吧!

·他又马上对伙计余诚吩咐道:

·你准备好三牲祭品,明天带佘信随子鹏回东莞老家祭谢祖宗,告晓族宗连添双丁之喜。

”余诚,广东顺德县马江人,流落江湖无依无靠,得袁西堂收留为仆帮助打理生意,生子佘信,比袁子鹏小十几岁,二人情同手足。

袁西堂为何要遣子回东莞祭祖呢?

这还得从袁西堂、袁子鹏父子卜居白马莲塘说起。

袁西堂祖籍广东东莞县水南乡碣石村,袁氏在东莞颇为出名,家族颇为兴盛,至仕、经商、武举者,历历有人,族人也常以地灵人杰为自豪。

袁西堂十五六岁就跟随父亲袁世祥经商历练,行船跑埠往来于西江上下。

从柳州、浔州(今桂平)、平南等地贩运木材返广东东莞等地经销。

袁西堂为人慷慨大方,交游广泛,觉得东莞虽袁族枝繁叶茂,但人浓地窄难以伸展,早有迁居粤西发展之意。

他长年经商,穿州过府,对西江上下各处山川名胜多有留意。

  却说白马,地扼西江上下之咽喉,自古为英雄用武之地。

此地以浔江(梧州至桂平段)分隔为南、北两白马,南白马属梧州府藤县辖地,北白马属浔州府平南县辖地。

古时岭南地称两粤,广东称粤东,广西称粤西,梧州藤县处于两粤之中,故亦称·粤中”。

秦始皇初年,派大将赵佗平定岭南地,兵至此地,喜得白马,即在南岸设白马驿。

汉代南方河运发达,贸易繁荣,因南岸地形狭窄,不适合集市发展而迁驿于较开阔的北岸,仍称白马驿。

唐代名将、卫国公李靖率师慰抚岭南诸郡,曾在自马驿驻军,并留题有“南白马,北白马,白马双英甲天下,状元下马,元帅上马·偈语。

宋代名将、枢密使狄青南来广西征讨侬智高反叛,明代当朝名将、两广总督韩雍征剿大藤峡(时为浔州府辖下武靖州地)侯大苟瑶民起义,也都在白马驿安营扎寨,督造战船,整饬粮备,挥师西进。

瓦氏夫人(田州土司岑猛之妻)率狼兵赴浙江抗倭,也在此驻留。

此地民风强悍,尚武之风甚炽,侬智高率军东下进攻广州,及后来洪秀全水师北上经过白马驿,均不敢逗留。

故历来有“白马有英雄气”之说,后人莫乃群有诗赞曰:

·河山赖有英雄气,长使风光物色新。

  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初年,而立之年的袁西堂跟随父亲袁世祥先在苍梧绒圩(今苍梧龙圩镇)粤东会馆旁租赁房子住了一段时间后,便移居藤县濛江圩。

濛江圩为藤县西北部水陆集市,濛江河与浔江(藤江)交汇于此,北通永安州(今蒙山)、荔浦县,西上浔州(今桂平)、柳州、邕州(今南宁)等地,东下梧州、广州,也是两粤要冲之地。

袁西堂看中濛江圩,除了商贾云集、经商便利外,最重要的是濛江地形奇胜,圩后沃野百里,群峰环峙;圩前大江横流,江中水道狭窄,怪石耸立、嶙峋参差,江面经常云封雾锁、惊涛拍岸。

浊浪排空。

  原来,南汉时期龚州(今平南)鹏化白马里当真出了位状元梁嵩。

白马就坐落在辰岭、状元河和西江的交界处,有圩原名东濠圩,意即该地东边有条深河沟,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圩。

白马里北山南江,中有十余里平原,东濠河蜿蜒其间,周围峰峦起伏,有的如笔架,有的如文榜,有的如龙楼宝殿,姿态秀美,惹人喜爱。

梁嵩,字子高,又字仲邱,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公元925年)赴广州应乙酉科会试高中,殿试以一首《赋荔枝》诗:

“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

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

桔柚远惭登贯籍,盐梅应知共和羹。

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

”皇帝吟之赞赏,点其为状元,授官翰林学士。

梁嵩因不满南汉皇帝刘龑的暴虐,辞官回龚州(平南),行前向皇帝请求免除龚州一年丁赋。

回到东濠河时,适逢山洪暴发,马惊船翻,梁嵩溺水身亡,马则游上岸,长嘶三日三夜,不吃不喝而亡。

后人改东濠圩为白马圩,东濠河为状元河(又称白马河),在圩边建白马庙纪念状元梁嵩,后改称状元庙。

  一日,风和日丽,袁西堂父子来到江边察看木材,突然风云变色,骤雨疾至,让人仓皇不及躲避。

雨中,江中现出一道艳丽彩虹,灿烂夺目,此时,对岸临汪不远的岸边,稳隐隐约约看见一匹高大的白马在那里闲游。

骤雨消停,白马仰天作长啸状,即隐没其踪迹。

目睹此白马显迹奇观异象,袁西堂暗暗记住白马出没地址。

  翌日,袁西堂与子即过江勘踏,见其地隆起一小山丘,居高临下,形势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隔江远望,平原开阔,笔架山,马鞍山、文榜山都遥遥朝来,近观江水,急流旋转至白马滩顿然平缓,广阔如湖,平静如镜;后面峰峦起伏,如蟠龙盘踞守护,隔江又有一神山将江水去路拦住,不见去水,正合风水诀中“下关收断源头水,儿孙买尽世间田·之说。

见其地形绝胜不凡,确有奇特之处,甚合定居心意。

人到村中询问,知是村里富户何家桑园地,袁西堂便向何家提出购地之意,但何家并无卖地之念。

  恰巧何家有一女年已稍长,却不欲远嫁,尚待字闺中。

袁西堂闻言喜出望外,以为神旨,此时袁子鹏已合婚龄,遂向何家握亲,并要求何家转让河边园地建房以作千秋基业。

何家见袁氏父子经商有成,口碑也好,又愿落籍于此,与上门为婿无异,便欣然应允。

于是,袁西堂父子便在白马显迹之地建筑宅院,命名·任天居·、“乐性堂·。

一位商客见此堂名书法,笑道:

“此·乐性堂·写法似是‘乐牲堂·了。

”袁西堂含笑答道:

“正有此意!

·他就是要将白马隐迹之意寓于堂中。

之后又选择良辰吉日,迎娶何家女儿过门成亲。

此便是《袁氏族谱》载袁西堂、袁子鹏父子·慕白马名胜,卜居于此”落籍“藤县四十三都白马汛·莲塘村的缘由。

  此后,袁子鹏妻何氏又生了三子崇煜。

袁西堂连得三孙,自然乐不可支。

  县学深造 研文习武

  又过了几年,到了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13岁的袁崇焕循例要往藤县县学参加·童子试·(科举最低一级考试)考取庠生(相当于秀才,称“生员”),以取得入读县学(儒学署)资格。

明朝沿旧制,凡男满13岁能通《孝经》、《论语》,每卷诵文七通者,予以出身,取得科举资格,称作入童子科。

朝廷规定,每年庠生名额,京畿50名,省州府县各依次减十,至县仅有10个名额。

又按明朝科举制度:

·凡诈冒籍贯,或有系倡优隶卒之家,及曾经犯罪问革,变易姓名,侥幸出身,访出拿问。

  袁崇焕初应童子试,就惹来一场风波,差点儿断送了功名前程。

已落籍藤县三代的袁崇焕,按规定必须到藤县儒学署应考,但其父袁子鹏觉得各县只有10个名额,在藤县会很难考取,为了让儿子崇焕当年考上县学,见袁家在对面平南属地白马圩有“西祥”商号,就自作主张让袁崇焕冒籍去平南县学应试,结果白马圩的乡绅怕他占了名额,就向知县告发。

这是件违法大事,按律本来是要捉拿问罪的,但经袁子鹏说明情况并破财疏通关节,才免去刑拘,袁崇焕得以准许回本县参加考试。

此事对袁崇焕伤害很深,他感到非常惭愧,也使他更坚定了发奋努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信念。

回到藤县,但考期已过,只能第二年才考。

翌年,袁崇焕如期应试,只考一次就被录取了。

袁崇焕被录取庠生后,即按规定进入县学就读,以参加3年后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取举人。

袁崇焕入县学的教谕是李忻,广西武宣人,举人出身;训导是萧如云,广西临桂人,监生(国子监生,又称“太学生·)出身。

袁崇焕在两位学官的教谕、训导下,攻读四书五经及《资治通鉴》、《二十二史》等课程,加强研习八股文,又学习了唐宋八大家的策论、散文等。

袁崇焕自幼聪颖好学,常常深夜潜心攻读,不知东方之即白,极受两位学官的垂爱。

一日,轮到副学官萧如云讲授汉史,要求生员即兴赋诗一首,袁崇焕信手写就《博浪城》:

  一椎如许大,误中亦由天。

  此事同儿戏,留侯尚少年。

  诗中赞扬留侯张良少年时就嫉恶秦朝暴政,伏击于博浪沙欲以椎击杀秦始皇,此事看似儿戏,却展现张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胸怀。

萧如云大为赞赏,说他“胸次磊落,抱负不凡·。

3年一晃即过,秋试在即。

明朝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秋季在省城举行一次乡试,称“秋试”、“秋闱”。

届时朝廷派官员主考,所属各州县生员聚集贡院,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科,中试者为举人。

袁崇焕即乘船下梧州,转溯桂江北上,前往省城桂林贡院参加举人考试,不想这次黯然落榜。

于是,袁崇焕又回到县学继续深造,以期3年后再次应考。

  正副学官很欣赏袁崇焕的才华,又见其性情耿直、聪颖机敏,便给其起字“元素”,他则自号为“自若”、“自如”,含有表明对待落榜态度之意。

学官知袁崇焕“有山水之癖·,治学之余常邀他一起畅游周边风景胜迹,开阔胸怀,登游江月楼、光华亭、浮金亭、东坡亭、水月阁,泛舟石壁秋风、龙台巷露、鸭滩霜籁等藤州八景,还沿藤江(西江)东下游赤峡晴岚、广惠寺,南溯绣江(北流河)游金鸡驿、窦家寨等各处名胜古迹。

  屡败屡试 终登金榜

  袁崇焕初赴乡试落选后,在县学又攻读了3年,继续赴考,却再次落榜。

他觉得气馁,顿生不求功名之念,但父亲坚决要求他继续再考,并常来县学督促。

时值边事频仍,袁崇焕主意已定,一边研读四书五经,一边学习兵书,暗下决心:

事不过三,若第三次再考不中,就投笔从戎。

  这样,袁崇焕攻经文、习武学,不知不觉3年已过,乡试又临。

此时已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八月,丙午科乡试开考,时年22岁的袁崇焕再次前往桂林赴考,此次终于考中举人。

  袁崇焕中举后先回到藤县报喜,宴请两位学官恩师。

之后与父弟家人一起回东莞县水南村拜谒祖宗,又到宝安县拜祭祖墓完毕,方回到白马莲塘耕读备考。

次年二月,袁崇焕赴京参加会试以考取进士。

  会试之期,各省举人、国子监监生等云集京城应试,僧多粥少,独木难跻,此时又值浙党与阉党奸臣当道,任人惟亲、惟银,所以如鲫举子屡次三番赴京考试均名落孙山,无缘金榜题名。

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二月至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三月,袁崇焕先后5次赴京应试(其中一次恩科),5次落第。

他的《下第》诗,最能反映连连落第的失望、苦闷、无奈的心情: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袁崇焕连连落第,科举考试艰难固然是其原因,但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朝事荒废,朝廷统治机器严重失灵,朝廷上下,官员短缺,各部门有政无官,形同虚设,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到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中央九卿要员中空缺一半,有的署衙竟无一人,就连内阁大学士朱庚任职3年,都还未见过皇帝一面。

到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时,内阁仅首辅叶向高一人,六卿仅赵焕一人,都察院连续8年无正官,全国半数以上的州府没有知府,而新科文武进出及教职数千人,却待命在京无人管。

开科取士成了朝廷“例行公事”,阉党宦官·惟钱是举”疯狂敛财之道。

直至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女真族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称汗,脱离过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公开与大明为敌,窥视大明江山。

万历帝才始觉骇然。

于是在国家边事危急又缺官、缺才之际,重新起用东林党人,并寄予厚望。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袁崇焕第六次赴京城应己未科会试,此时正是辽东(辽阳以东,泛指山海关外)多事之秋,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劫掠辽东各地城池要塞,锋芒强劲,所向披靡。

辽东经略杨镐统兵24万讨伐后金、溃败而返,朝廷甚为惊恐,亟欲选拔真才以为国用。

袁崇焕即在策论中借题发挥,痛陈时弊,这时朝中已由东林党人主政,主考官阅卷,见袁崇焕立意不凡,颇见胆识,有意录取。

数日后金榜悬出,“第三甲第四十名:

袁崇焕,广西梧州府藤县籍,赐同进士出身·。

(《明进士题名碑录》)袁崇焕终于考中进士,时年36岁。

  袁崇焕十年连升十三级

  袁崇焕文武兼备,以文士跃为边关大将,雄才大略世所罕有。

他考上进士后初授福建邵武知县(正七品),两年后以文职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山海监军。

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的十年间,袁崇焕因政绩、战功卓著,连升十三级,累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

率军勤主保卫京师,崇祯帝又下旨各镇援兵统归袁崇焕指挥,加封太子太保,服、俸从一品。

辽东危急 请缨抗敌

  袁崇焕中进士后,被派到工部观政几个月,便授任福建邵武县知县。

他一到任上,就整顿吏治,勤于政事,断狱雪冤,清明如镜。

他在邵武两年,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尽心为民,又兼他为人慷慨豪爽,和蔼可亲,民众乐与之亲近,又常替人题匾赋对,倡导和睦民风。

因此洞察民情,治安大好,讼狱不兴,道不拾遗。

有一次民居起火,他身着官袍朝服、朝靴,奋不顾身登屋顶参加灭火,更为百姓所爱戴,政声日隆。

  袁崇焕素来喜武略,又有胆量,爱好读军事书籍,对曾在浙江、福建抗倭的当朝名将戚继光的《练兵纪要》、《纪效新篇》和率广西狼兵抗倭的瓦氏夫人的《岑氏兵法》大为赞赏,常与幕宾纵论兵家战守之事,闲暇时又找来辽关老兵谈论边塞军情,对边务相当熟悉,颇以边才自许,常对幕僚说:

·如果让我去镇守辽东,敌寇必不敢如此猖獗。

  原来,东北女真族努尔哈赤因祖父、父亲被明辽东总兵滥杀,带领13位兄弟族人起兵反明,脱离明朝的控制,势力不断扩大,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明崇祯八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此后,明、后金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

历史上称为·辽战”。

辽战总的趋势为后金步步逼进,明军节节败退。

明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而当时朝廷内部的党争也影响着辽东战局:

一方是·东林党·;另一方在万历年间是“浙党”(浙、齐、楚、昆、宣等党联结形成),在天启、崇祯年间则是“阉党”及其余孽。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辽沈之战”和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广宁之战”,都失之于浙党和阉党。

东林党始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被罢官的朝臣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主张·公天下以选举·,得到许多不满朝政的士大夫·闻风响应”,称为·东林党·。

天启二年后,东林党人收拾辽东残局,延缓了后金占领全部辽东,颇有功劳。

袁崇焕在22岁中举后,多次考进士下第,往返途中,阅历广博,深痛朝政败坏,遂倾向东林党,以关心国事、匡扶正义为己任。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军从水陆并进,迅速攻下沈阳、辽阳,援辽总兵官陈翼所(陈策)在沈阳浑河战死,辽东经略袁应泰城破自缢,明辽河以东大小70多座城堡相继失陷,朝野震惊。

后金随即在辽阳修筑新城,迁都辽阳,称“新京”(东京)。

  袁崇焕从邵武县署中读邸报得知消息,心中甚是忧虑。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袁崇焕因政绩卓著被召赴京师觐见。

此时,后金军西渡辽河,力主固守抗敌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身无士卒,只好随之退守关内。

广宁、义州失守,举国震动。

朝廷以·失陷广宁罪·将熊廷弼、王贞化革职查勘,明军在辽东的军事防线全面崩溃,后金军势席卷辽东,威逼山海关。

在京的袁崇焕即单骑出关考察形势,回京后禀报关外军事情况,并毅然请缨出关抗敌,提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得到御史侯恂等官员赏识,提请破格任用。

二月,天启帝(明熹宗)准奏,擢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山海监军。

不久,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袁崇焕感遇圣恩,立即向天启帝上书《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关,以图复辽大业。

天启帝准奏,着袁崇焕依奏请施行。

三月,袁崇焕离京赴任,进驻山海关。

不久又出关移居中前所、前屯卫,安置边民,整饬边备,督促练兵。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初,袁崇焕受命前往蒙古喀喇沁诸部,收复自八里铺至宁远(今兴城市)200里的五城七十二堡失地。

九月,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巡视关外,力主袁崇焕筑守宁远城,构建关宁防线方略。

先由祖大寿营筑,但祖大寿臆测朝廷不能远守,工程疏薄缓慢。

后由袁崇焕手订定规制:

·高三丈二,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

”袁崇焕亲自督责,领四方军民合力营建宁远城垣,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施工,于次年9月,宁远城告成。

  与此同时,袁崇焕提出并实行“关外守关,主守而后战”,·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且战且守,且筑且屯;守为正著,和为旁著;以实不以虚,以渐不以骤·等军事思想,三管并举,一面营筑城池,一面督率军民造械练兵,一面又垦荒屯田充足粮草,使边关转危为安,整个辽西形势稳定下来。

  袁崇焕由此受到朝廷嘉奖,升为兵备副使,再晋升右参政,并被列为预储(后备)巡抚。

十月,袁崇焕回京述职,此时闻父子鹏殁讯,报请抚院允准还乡奔丧,天启帝不允,下旨:

“东事殷殷,宁前重地,袁崇焕不准守制,著照旧供职。

”袁崇焕三上《乞给假疏》均被视事夺情驳回,于是重返宁远。

十一月,孙承宗将蓟辽督师府从密云迁至宁远,宁远城即成为了关外重镇和辽东明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中心。

  功高遭妒 罢职回籍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正月,后金为击破明军的钳制策略,出兵攻陷旅顺,摧毁旅顺城。

又于三月将都城南迁沈阳,改名“盛京”,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

后金的势力步步向南逼进,锋芒直指山海关。

  辽东经略孙承宗即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戍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军事要塞,修缮城池,增兵驻守,形成以宁远城为中心。

西至山海关200里,东至锦州200里的关宁锦防御体系。

关外一时堰门息警,形势顿为改观。

  正当恢复辽东的计划稳步进行,明朝政治却急遽恶化,东林党在与阉党的斗争中失败。

这年八月,孙承宗因阉党攻击其“将拥兵清君侧”,而被革职。

代替孙承宗经略辽东的是阉党权臣高第,随军赞画是阉党骨干田吉。

高第与王在晋比,是更彻底的·弃辽派·,他极力反对孙承宗的治辽政策,认为·关外必不可守”,主张·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

实际上是王在晋·抛弃关外”主张的重演。

在这·存辽弃辽”的关键时刻,袁崇焕再一次据理力争,指出:

“三城(锦州、右屯、大凌河)已复,安可轻撤。

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

”高第决定孤注一掷,强令袁崇焕撤离宁远。

袁崇焕大义凛然地说:

“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拒绝弃城出逃。

但是,更为不幸的是,此时朝中主昏政暗,魏忠贤阉党权势熏天,专制朝政,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24条罪状,反遭其陷,导致首辅叶台山、次辅韩(火广)相继遭罢黜,吏部尚书赵星南等朝臣获狱被逐,一时朝政废弛,殃及边关。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后金侦察得知明朝经略已易,于是,努尔哈赤率大军西渡辽河,克锦州、凌河、松山等,接着以重兵包围宁远孤城。

袁崇焕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部署方略,决定死战。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一连血战三天三夜,终于打退努尔哈赤号称20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宁远城。

激战中,敌主帅努尔哈赤亲临前线指挥,袁崇焕在敌楼上看见,即命炮手将从福建运来的红夷大炮瞄准炮轰,击毙其坐骑,努尔哈赤也被击伤坠马受了重伤,这是其挥师南下大小数十战惟一的失败,不久即在忿恨、抑郁中死去。

这次战役明军以少胜多,取得抗击后金的首次胜利,史称·宁远大捷”。

袁军因此威震边关,袁崇焕也因功绩卓著晋升辽东巡抚,其父子鹏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御史副使,嗣子兆基原荫锦衣卫千户加封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誓师报仇,亲率10万大军西下,攻锦州。

身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闻讯,即召集众将部署战务,一面令将士死守锦州,一面令宁远守军坚守待敌。

还令诸将分派各地,坚壁清野,相机战守,会同关门镇臣节节防御,务必将修筑多年的宁远防线牢牢守住。

锦州被围打得尤为惨烈,明军执行袁崇焕“守为正著”的军事策略,据城死守,每战必胜,使后金屡攻不下而受挫。

  是月二十八日,皇太极转而集中力量战于宁远,在灰山、窟窿山、首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