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0871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一

一、填空题

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

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

_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

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

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

演绎方法、归纳法、类比法_联结方法、理论与经验关系。

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

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_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_。

7.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经历阶段为:

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领悟、教师角色实践

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

9.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人口统计因素、组织因素。

10.群体规范制约个体的合群行为。

群体的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力相应越大。

1.教育规范是维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基本特点表现在:

规范的历史性、规范的民族性、规范的群体性、规范的控制性。

2.在韦伯看来,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

目的取向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

3.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是越轨、违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教师的失范行为主要是在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包括教师的违法和犯罪行为

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一是_关于课堂互动时间分配结构的研究;二是关于课堂活动类型时间分配几个的的研究;;三是_关于课堂学习内容时间分配的研究_的问题。

5.课堂角色结构的“三分类”说认为,课堂角色结构为:

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课堂中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的_重新界定情境定义__、修改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

7.一般来说,教师的控制手段包括:

作为一种硬性控制方式的课堂纪律;作为一种软控制方式的_课堂气氛依靠教师权威;作为课堂控制保障的奖惩措施

8.学校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实际是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生活经验。

9.传统的观念中,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_公正性_和有效性,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对“科学知识”的崇拜。

10.“教学社会学”指出了学生中存在的反抗、创造性适应的现象,特别指出了学校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亚文化——“_隐性教育知识”的存在。

1.班级组织的特点是1、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的未成年人的组织。

2、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3、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

4、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2.根据班级的特点来分析,班级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具有归属的功能、有管理的功能、有角色社会化功能、有选择的功能、有诊断与矫正的功能。

3.学校组织社会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具体学校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研究重点包括_学校组织的特性,如探讨学校的目标、科层制、意见沟通制度和调适机制等;学校组织的_社会环境,如讨论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

4.社会学中的组织理论经过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理论,即_科层制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权变理论

5.学校组织的冲突,主要分为学校_组织内部冲突、组织间的冲突、组织与环境冲突三大类。

6.教育制度作为一种规范系统,有四个基本要素:

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以及教育组织系统。

7.社会变迁的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变迁、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变迁_、生活方式变迁、文化变迁、科技变迁等。

8.在社会转型中,对教育制度影响最大的是“体制转型”“观念转型”。

9.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

10.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创了社会分层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的三冲标准:

_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_。

1.教育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问题,它有多种特征:

规范的_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

2.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鉴于这一文件的通过,“_受教育权_”也就普遍被确认为一项人权。

联合国大会于1956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确认了儿童的教育权益,标志着教育权利平等的全球实现。

3.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表现在:

入学机会不均等、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新趋势。

4.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主要有代表性的是:

__社会化理论、分配理论、合法理论_

5.分配理论强调,现代社会成人角色的分配根据_所受教育年限的类型,而不是他们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因而教育的作用与其说是“社会化”,不如说是“先择分类和分配”;它强调教育是一种个体社会地位的竞争机制。

6.人的社会化通过两个大的基本途径实现的,即__社会教化,个体内化__。

“过分社会化”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郎提出的。

“镜中自我理论”是库利提出的。

7.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

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自然因素,教育因素。

8.教育使个体社会地位升迁的模式为两种,即赞助性升迁与竞争性升迁_

9.现代化是一个特殊形式的变迁过程,它以科学进步为先导,以经济发展_为推动力,以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民主化等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和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社会变迁。

10.国家现代化理论的重心经历了几次转变,从把现代化理解为片面的_经济增长,,到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发展过程,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形成。

名词解释

1.教育的互动论教育的互动论源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互动论。

重点研究个人、小群体;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

米德是互动论的创始者

2.人文研究范式教育社会学者充分接纳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研究传统。

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新“教育社会学的兴起为代表,强调对师生人际互动的解释主义分析方式、全力解剖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和过程,主张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理解和解释。

由此分化出了各种分之理论,“如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方法论”、“人种学方法”等,这就形成了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人文研究范式”,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注重科学解释性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3.教师角色社会化教师角色社会化:

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其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内化教师职业交织,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角色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

4.教师权威是教师制约教育影响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教师自身,只能归结于教师自身对道德的内在忠诚。

教师权威的运用在于是学生的行动处于一种有序状态,或协调起来合作实现某一目标,这是大臣谷有序的教学活动或教学秩序的主要机制之一,教师权威也是教师权利的一种特殊形式,他通过命令来安排或联合其他行动者的行动。

5.学生重要他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

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的重要他人分为两个层次:

互协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吴康宁)。

1.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包括三层内容:

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

2.教育控制教育控制的概念是从作为社会约束手段的社会控制引申出来的。

广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制度和形式,即通过教育的社会化和选择功能进而实现社会控制;侠义上说,教育控制是依据教育规范实现的对学校成员行为的制约,使之符合教育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模式。

因此,教育控制主要表现为形式化的和不完全形式化的两类

3.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其中教师的管理行为可以分为组织环境、确立适当的行为、防止问题发生并处理扰乱行为

4.课堂时空结构指时间和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分为课堂互动类型的时间结构、课堂活动类型的时间结构和课堂学习内容的时间结构。

课堂的空间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侠义指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结合的形态。

5.课堂角色结构可以分为课堂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课堂学生角色主要涉及学生自爱课堂中的行为模式。

教师角色可以指教学在学校或在课堂上的角色,因此,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必须有严格的规定,例如环境性限定,功能性限定。

1.班级正式结构及班级非正式结构班级正式结构主要把学生看成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并传递给学生的期待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措施和教师的教学策略。

同时,学生的表现是由教师给与正式的心里报酬量,这种情形构成了班级成员在班级结构中体现学术成就的主要基础。

班级正式结构通常是班级中"工具性角色"(instrumentalrole)的结构,即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结构。

不同的学校,班级正式结构有所不同。

在中小学,班级的正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班干部;第二层是对小组负责的角色--小组长;第三层是每个学生角色--班级的一般成员。

班级非正式结构,主要是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并以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为参照系的。

非正式群体有四个主要特点:

人数一般为3-5人;吸引力强;集体性强;沟通效率高。

班级非正式结构主要是在班级成员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往往称之为"班级个性"

2.学校异质结构是指学校成员的组成实际上主要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教师与学生。

两者之间是典型的“支配与从属”关系,存在潜在对抗与冲突;学校组织目标与实际追求目标的差异方面存在冲突。

3.科层制理论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4.权变管理“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这句格言就是权变管理的核心思想。

权变管理认为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管理只能依据各种具体的情况行事。

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研究组织外部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的各种因素,弄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决定采用哪些适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5.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包括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两部分。

教育制度作业一种规范系统,有四个基本要素:

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以及教育组织系统。

1.教育机会均等1948年联合国大会采用的两项原则:

(1)废除种族歧视;

(2)人人具有均等地受具有的权利。

者两项原则实际上构成了“具有机会均等”概念的核心。

196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要从“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等”的具体要求出发阐述了具有机会均等的概念,

2.教育制度功能失调发生于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即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最终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实效。

教育功能的失调表现为教育制度原有的意义与价值变得模糊不清,失去了行为导向的作用,教育制度的结构内部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是行为与规范、角色与地位、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种种关系脱节,制度的整合效用难以发挥,还表现为教育制度的程序流于形式,对学校成员失去约束力,也使班级和学校的组织效率降低。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教育制度已脱离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反映出教育制度已由正向功能向反向功能或反向功能转化。

3.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全面发展过程

4.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三、简答题

1.简答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第一、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

第二、教师队伍的规模。

第三、教师工作中女性比例较高。

第四、教师职业的从业资格要求相对较低。

第五、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2.简答学生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学生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存在高相关。

家庭社会地位越高,学生学业成绩越好;家长职业地位、家庭社会文化水平与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

3.简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1)教育行动:

所有的学校教育现象,从最简单、最零散的到最复杂、最系统的,实际上都源于师生的行为与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育行动至少包括:

行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行动客体(教育和教学目标)、行动中介(教育与教学途径、手段、教育内容)、行动者之间的互动。

(2)教育活动:

一种教育行动需要以一定的活动形式、一定的活动内容才能发生。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是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主要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3)学校组织:

学校中任何一种教育行动,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组织方式才能进行。

(4)教育制度:

所有的学校组织,都制度化的结果。

教育制度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制定,表明了教育制度是从对行为的制约发展了对组织的制约。

4.简答学生的同辈群体的功能及其影响。

同辈群体:

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家庭、学校中得不到的各种需要。

它具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

5.简答教育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

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3)、现实性。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4)、实证性。

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6.简述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从教育活动或现象所属的空间范畴进行分类,形成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四种视角:

(1)宏观角度的研究;

(2)中观角度的研究;(3)微观角度的研究;(4)综合角度的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分三个层次,方法论不是方法本身,主要指关于研究过程中的哲学,涉及对研究过程中所使用份额方法体系的整体理解。

第一层,认识事物的共同规律、一般特性的哲学方法,其核心是“思维方式”。

第二层,认识某类事物的规律与特点的科学方法,其核心是“研究范式”。

第三层,获得认识资料的具体方法论规则,其核心是“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具体包括多种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7.简答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1)社会支持,即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育改革要注重教师的需求。

(2)组织支持,即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加强对师范院校学生、进修教师和在职教师的培养;校长要发扬民主精神,关心教师,并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教师个人努力,即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等。

8.简述教师教育者角色的特点。

第一:

教师行为的道德性。

第二、教师行为的规范性。

第三、教师行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

第四、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1.简析教育习俗、教育规章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教育规范包含这三者内容,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点,他们作为学校的行为标准对学校成员起着标定、导向、约束的作用;对学校组织的进行、学校成员的学校生活起着协调、维持的作用,三者不同点有:

1.适用范围的差别。

2.约束力的差别。

3.强调重点的差别。

2.教师非正常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的非正常行为表现在一下方面:

1.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

2.教师的失职行为。

3.教师的挫折行为。

4.教师的焦虑行为。

3.简答课堂角色结构的动态变化类型及影响因素课堂角色结构的动态变化类型有:

放任型承接专制型,放任型承接民主型,专制型承接民主型,专制型承接放任型,民主型承接放任型,民主型承接专制型。

影响因素:

教学情境、教师个人素质、师生关系和教师课堂管理思想等

4.简述课堂中的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

学生角色:

有些学者认为,独立性和成就是其主要特征,有些学者认为做“好学生”的关键就是简单地“满足教师的要求”,另一些学者则指出,学生角色中最突出的特征是“耐心”,所有这些说法,事实上都隐藏着一个前提,即学生必须适应学校生活,学生角色的各种特征正是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教师角色十分复杂:

教师对个体而言是职业,对社会而言是教育者,对学校来说是受雇者,对校长来说是下级,对其他教师来说是同事,对学生来说则是一个知识权威。

5.简答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印象管理技巧。

课堂教学是一门活动艺术。

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控制,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控制艺术和技巧,印象管理便是这样的技巧。

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表演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戈夫曼所力图解释的问题1、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3、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4、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5、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6.简析课程的社会学分析模式。

(一)把课程作为一种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

(二)把课程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研究范式1、功能主义范式2、解释论范式3、新马克思主义范式4、结构主义范式

7.为什么说课程是国家控制的产物?

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

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表达主流价值观和重要意识形态;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和意识形态

8.简析学生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很少有对个人的生活经验予以学科知识教学那样重视,也很少有从教育本义上对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认真的研究,而事实上,学生的受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极为多样,而且他们的很多知识赖在校外,来自于课本之外。

日常经验性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绝不亚于课堂知识和学校文化。

生活经验涉及一个人的全部知识。

1.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及其功能。

班级组织的特点:

1.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的未成年的组织,这是指:

班级成员一般有未成年人组成,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能力,需要在成年人的指导下才能形成发展。

2.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即各种人际关系的组合形态。

3.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班级有其自身的明显文化、心里等各方面的表现,并往往以班风体现出来。

4.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班级形成之初,都属于松散的,偶然连接在一起的群体,但是班级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结合作的班集体。

功能:

班级具有归属功能、角色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促进发展的功能、诊断与矫正的功能。

2.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有哪些?

一、游戏群体;兴趣群体;倾吐性群体;互助性群体;冲突性群体是学生群体的类型。

二、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竞争行为;冲突行为是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

3.简答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特征。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1、规范性组织、权威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

2.服务性组织、生产性组织、整合性组织、社会关系聚焦点。

(二)结构类型:

物质结构、职权结构、系统结构、阶段结构、分轨结构、课程结构、经费结构、入学结构、出勤结构。

结构特征:

1.学校首先是一个异质结构。

2.学校是一个多权威结构。

3.学校是一个多层次结构。

4.简答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与变革的阻抗。

学校组织变革三种理论:

科层制的变革理论、社会系统的变革理论、权变的变革理论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

对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主要来自组织和个体两个层次:

1、教育系统内部的阻止因素:

①国家教育体制;②科层化组织;③目标错位;④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⑤代价问题;⑥抵制周期。

2、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

主要是与个体密切相关的因素:

①既得利益;②升迁的期望;③习惯和传统的观念。

5.简述教育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一)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包括社会的进步与退步、整和与解体。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有三类:

1、从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2、从教育导致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3、从教育对大多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6.简述社会巨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的关系?

社会制度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其根本意义的变迁,它对教育的影响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1、社会革命与教育制度的变迁。

社会革命对教育制度的变迁的冲击与影响是巨大的,如新中国成立,就建立起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2、经济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

其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

3、文化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

从根本意义上说,社会革命本身就是一场“文化革命”。

主要是统治阶级对现行文化系统的彻底改造,使之符合特定社会理想和意识形态,最终是教育制度必须尽快进行全面变革,广涉教育制度、结构、目标、内容、师资及管理等各种要素。

7.简述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布恩那个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4.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

8.简述社会分层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经济分层是指按照收入差异来划分社会群体。

经济分层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机会的分布不均;经济分层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文化分层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了衡量社会分层结构。

高文化阶层子女比低文化阶层子女更容易获得教育机会,文化分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远比经济分层为大,而且不易受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

他还能在相当程度上淡化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教育机会的影响

1.如何理解“教育公平”问题?

关注的主要是国家与社会意义上的公平问题。

由于现代国家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在政治法理上,现代国家及其政府被认为是一种接受全体公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它要对全体公民及其利益负责,因而,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

从这样的逻辑出发,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就应该被理解为: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就是教育公平。

按照戴维·伊斯顿的观点,任何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都是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的分配。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

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

如何理解教育利益分配呢?

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利益分配相比较,教育利益分配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阶段性。

对于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来说,教育利益分配并不直接体现为金钱、物质、权力、地位的分配,而是表现为个人身心的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发展条件的分配和发展水平与资格的认定。

这种利益分配体现为三个阶段:

(1)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分配;

(2)发展条件的分配(或称为教育资源配置);(3)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

而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凭借自己所获得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资格认定,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其他物质和精神利益。

教育政策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