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0984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数学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教案

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师

课题

口算和估算

(一)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重难点

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

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

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

(引导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

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

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

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

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

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小黑板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

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

教师:

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指导看图),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

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

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

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

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

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

小结:

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

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

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1)教学例2。

教师: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请看例2,请大家把这道题做在书上!

(抽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

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

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

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

教师:

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

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

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30的变化规律。

(2)师生共同小结。

(小黑板出示)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

(3)及时巩固。

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240×3=240×30=240×30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然后选一组让学生说说这当中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3、4题。

1、电脑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问:

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3、出示例2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对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整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能化抽象为形象,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教案

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师

课题

口算和估算

(二)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

一、复习引入

引导观察例3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

”教师: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

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

怎样估算?

学生:

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

老师:

“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

教师:

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

647×48。

教师:

现在又该怎样估算?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

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

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

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

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

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

教师:

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

647×48≈30000(kg)

学生2:

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教师: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

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

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

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

学生3:

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

2.教学“议一议”。

教师: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

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

教师:

怎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

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

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

为什么?

出示:

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

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1、电脑出示复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2、电脑出示例3情境图,引导观察让学生说图意。

 

对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练习题和例题的展示、处理、评价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节约了时间,同学们的参与度提高了很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教案

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师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口算。

121×2=121×10=216×1=301×2=304×10=304×10=112×30=112×4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点评:

通过相关?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初步计算。

引导看例1情境图,让学生说获取的信息:

“张阿姨每时采摘123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32时;李叔叔每天包装324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

教师:

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

张阿姨32时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

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教师:

解决第一个问题应怎样列式?

学生:

123×32。

教师:

你能估一估张阿姨32时大约采摘脐橙多少千克吗?

学生1:

把123看作10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000kg。

学生2:

把123看作12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600kg。

教师:

张阿姨实际采摘的脐橙比3000kg多还是少呢?

学生:

略。

教师:

通过估计,可以判定她采摘的脐橙至少也在3000kg以上,但是,张阿姨究竟采摘了多少千克脐橙,123×32的积又是多少?

大家会算吗?

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1:

我用的是口算,先用123×30=3690,再用123×2=246,3690+246等于……

教师:

的确,要让每个同学口算出123×32的积,实在有些困难,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2:

最好的方法是用笔算。

教师:

为了计算更加准确,我们常用竖式计算,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尝试笔算

教师:

以前在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

请你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尝试计算一下123×32的积,遇上困难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演算过程:

①123②123×3234×6322463693936369615学生讨论,同意第一种算法。

(3)探究明理。

教师:

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

把32分成30和2,用2乘123得246,再用30乘123得369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3×32的积是3936了。

教师相机完善板书。

教师:

在乘的时候明明123×3的积是369,为什么不与个位对齐,而与十位对齐?

学生:

因为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123×3得369,表示的是369个十。

教师:

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

这个准确值和刚才估算的结果相比,差异大吗?

学生:

有一定差异。

教师:

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就要用到笔算乘法。

(4)学生尝试自学第二个问题:

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注意引导学生和前一道题进行对比,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到视频展台展出,让该生说说自己的做法,强调进位,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相加时不能加表示进位的这个小数字。

(5)小结。

教师:

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出: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位。

教师:

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都是工作总量,而每时采摘的千克数和每天包装的筐数都是工作效率,32时和27天都是工作时间,所以在做工问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第79页课堂活动,强调计算要认真仔细。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2题。

 

对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教案

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师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重难点

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

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引导观察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240240×30000×307200720

7200

(3)讨论:

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

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

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

不一样。

教师:

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

24×3

教师:

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

教师: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

教师:

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

230×40,380×87。

2.教学例3。

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

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

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

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

速度

教师:

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

时间

教师:

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速度×时间=路程。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

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对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教案

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师

课题

解决问题

(一)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重难点

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

一、引入课题

教师: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都应用得相当广泛。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一)。

二、进行新课

1.准备题。

引导看例1情境图。

小黑板出示:

6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150m,一天一共铺多少米?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1。

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题变成例1。

6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150m,40天可以完成任务。

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强调计算要细心,结果注意单位换算。

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3)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解法:

①150×6×40

②150×40×6=900×40=6000×6=36000(m)=36000(m)36000m=36km36000m=36km

教师:

用到第一种解法的同学,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

先算6台铺路机每天铺路多少米,再算6台40天一共铺路多少米,也就是这条公路的全长了。

教师:

用到第二种解法的同学,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

先算每台铺路机40天可以铺多少米,再算6台铺路机40天一共铺多少米,也就是这条公路的全长。

教师:

问题的单位是千米,计算结果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

转化单位。

3.小结。

教师: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再根据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最后根据这个思路完成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

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后,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尽可能指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如:

205×4×28或205×28×4。

教师:

同学们发现解决这个问题和解决例1的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同的地方包括:

都是做工问题中求工作总量的问题。

解决时都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都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不同的地方有:

这道题计算的数要大一些,因此最好用笔算。

三、课堂小结

教师:

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六第2题。

指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讨论:

题目中的“一共有18辆车?

一个月(30天)能运多少吨矿石?

”是否有用,为什么,再具体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教案

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师

课题

解决问题

(二)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价值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

一、导入课题教师:

前一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二)

二、进行新课1.

教学例2。

出示例2。

教师:

你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

要求该市至北京的铁路的长度,你想选择哪些信息?

怎样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求两地间的路程,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要找出列车的速度和所利用列车的发车时间和到达时间,可以求出列车一共行的时间。

学生2:

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在题目中是已知的,可直接利用。

教师:

现在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合作学习,把自己的解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全班交流:

24-8+13=29(h)102×29≈3000(km)

抽学生回答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强调结果不需要准确值,用估算,结果要用约等号。

教师: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根据问题看需要选择哪些条件,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总思路,最后根据这个思路完成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

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

要知道李阿姨一家去内蒙古草原比去海南三亚要多花多少钱,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

要知道李阿姨一家3人去海南三亚花多少钱,去蒙古草原花多少钱。

教师:

这些条件都知道吗?

学生:

不知道,需要先算。

教师:

根据图上的信息,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抽一学生板演,再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在解决第二问时,让学生理解“该列车48时至少可以运行多少千米?

”中的“至少”,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知道应选择速度范围“200km至250km”中的最小的速度200km。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要求学生先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

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交流回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5~7题。

 

对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教案

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师

课题

整理与复习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归纳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构成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通过计算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一次正确率.

3,培养估算意识,简算意识.

重难点

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

一,整理:

师:

你在乘法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

1,乘法是两位数的乘法.372×69

2,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9×304

3,简算:

乘法分配律

⑴3278+7868⑵372×999

⑶45×101⑷64×99+64

⑸67×29-47×29⑹32×125

4,探索规律.

二,复习:

1,直接写出得数.

12×8=6×13=18×2=16×6=18×4=

13×5=24×4=14×5=6×15=

2,先计算,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629×53167×28408×75

86×154350×67

3,每箱酸奶24盒,一共145箱.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24×145

4,迷你型洗衣机授价205元,全自动洗衣机的授价是迷你型的13倍.

问:

每台全自动洗衣机的授价是多少元

205×13

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每辆车可以乘坐165人,17辆车可以乘坐多少人

165×17

6,高层:

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是85平方米,共有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