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511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产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

能。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的观点,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到17世纪)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

在对科学的分类中,他将“讲述与传授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从而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步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4,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5,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6,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现代教育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成为一种最广泛、最平凡的社会现象。

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没有哪一种学科像教育学这样,对其他学科有如此广泛的容纳性和相关度。

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教育学是一个学科群,学科群内部的教育理论类型多样。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三)教师与教育学

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第二,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教师的教育学素养与他对教育学的学习密切相关。

教师学习教育学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把专业理论与交流结合起来;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即身心两方面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统一体。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观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

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潜质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代表人物:

高尔登,霍尔,董仲舒。

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老的发展完全受外界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

代表人物:

洛克,华生。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变化。

完整的教育目的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是对表现于教育结果之中的人的社会功能的规定;二是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如生理、心理的健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总的目标方向,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二,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它不仅从整体上指引教育活动的方向,而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起着支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第三,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总之,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之前要从教育目的出发来计划和组织工作;在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如何实现教育目的来不断调控教育进程;在教育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要根据教育目的来评价教育效果。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是真善美的原型,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卢梭是个人本位论者中最激进的一个。

其他代表:

帕克,马斯洛,罗杰斯。

人格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比,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

代表人物: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

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代表人物:

狄尔泰,斯普朗格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

斯宾塞和杜威。

伦理本位论,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更偏向社会本位论这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方面。

代表人物:

康德和赫尔巴特。

社会本位论,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

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个体的发展要收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第二,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第三,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三)我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精神实质:

第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注意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体育。

它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第二,智育。

它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第三,德育。

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第四,美育。

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第五,劳动技术教育。

它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行测劳动观点的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背景与特征

第一,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第二,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第三,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

其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

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

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

作为教育对象和主体的人被忽视。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影响因素:

第一,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第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第四,民族文化传统。

特征: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第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第四,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第五,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欧美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西欧双轨制;第二,美国单轨制;第三,前苏联型学制。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3,我国教育体质改革的主要内容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6)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9)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1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11)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12)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完善中等搞高等学校的考试招生制度。

(三)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三个基本特性: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四)终身教育

1,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

2,终身教育的特性

1)民主性2)形式多样性3)连贯性4)自主性

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第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儿时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从入学到中学毕业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成型的时期。

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最初的个体更多地体现了自然属性,还是一个自然人,它只有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这一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

第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2,学生的地位

首先,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其次,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3,当代学生的特点

1)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

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

3)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5)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6)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

7)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

8)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

(二)教师

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社会成员。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高度分化之后的产物。

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角色

1)教师的社会角色:

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

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

第一,劳动对象的能动性,生产劳动的对象是物;而教师劳动对象是人,是学生,是发展变化的,并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二,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劳动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第三,劳动手段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不是生产某种物质产品,而是“生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劳动不能像生产物质那样千篇一律。

第四,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其他劳动的效果往往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教师劳动效果则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隐含在学生身上。

第五,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并没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第六,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每一位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3,教师的职业素养

1)专门知识素养2)专业才能素养3)专业精神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教师专业。

发展”;另一种是“教师。

专业发展”。

前一种理解指教师作为一门专业,由“非专业”演变成“专业”的历史过程,一般称为教师的专业化;后一种是非专业人员转化为专业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第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显示其独立性、自主性、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能在工作中体验到工作的价值。

第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投射出学校的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情况、管理水平等。

2,师生关系的构成

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3,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

3,师生关系模式

1)专制型2)民主型3)放任型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

第二,良好师生关系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

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

第三,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校外活动相对于学校教育活动来书,目的不很具体,但这种教育活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所谓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

教育途径主要形式:

教学,思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的特点:

第一,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教育者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受教育者可以自愿地组织、选择和参加。

第二,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课外活动规模大小,时间长短,活动内容都可以灵活选择。

第三,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第四,过程上的实践性。

受教育者有直接动手实践的机会。

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能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2)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3)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

4)课外活动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5)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培养,并防止受教育者走上盲目或极端。

6)课外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7)课外活动是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8)课外活动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2,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

3,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人活动

4,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第二,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第三,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第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五,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校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世纪,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

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等三条线索进行。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变化而变化。

4)生成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成长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同步进行的。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内容。

其中指定领域包括:

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

第一,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

第二,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第三,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可以分为两方面任务:

学与教

关于学方面的研究:

第一,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第二,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第三,阐明学习的过程。

第四,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关于教方面的研究:

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大致可分为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学习者的心理,其中包括发展心理和差异心理;第二大块是学习心理及其应用;第三大块是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新教师的特点:

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么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2,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1)新手水平2)高级新手水平3)胜任水平4)熟练水平5)专家水平

3,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一是关于专业知识,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二是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三是关于洞察力,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4,教学专长:

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只是和能力

5,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6,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

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有下面几种形式: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1)发生认识论2)构建主义的发展观3)认知发展

发展阶段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第一,将通话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第二,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

第三,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讲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1)内化2)“最近发展区”理论3)支架式教学

在教育上的意义:

1)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儿童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如何进行批判性的、严谨的思维而雪会这一能力。

2)提出的最近发展去概念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含义:

埃里克森提出的个体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是解答“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问题的最经典的个性发展理论。

在教育上的意义:

1)帮助学生渡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