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763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3 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docx

03教育学考试笔记仔细总结好久的长沙教育学院

2012教育学

一、教育基本原理(1-5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的定义分为3种:

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是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

纲领性定义是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3、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活动,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法)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明确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

(英)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业机构——学校中经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专门性

相对稳定性

(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如何理解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既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根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

非正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库姆斯等人对非正规教育概念的陈述,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具有启蒙性;

其次,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

再次,具有个别性性

社会教育

特点:

①对象的全民性

②地点的广泛性

③内容的实用性

④时间的终身性

(3)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3、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1)原始的教育

特点:

①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②具有原始性。

③具有同一性。

(2)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发展。

1、原因:

①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②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③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就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的学校教育,

另一种则是在其他社会活动中经行的非学校教育。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①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②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在我国奴隶社会中,“学在官府”,虽诸如“”、“序”、“宗”、“辟雍”、“泮官”等学校形式,但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政府官吏和其豢养的学者垄断了文化教育的大权。

(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学校教育)

在封建社会,各级学校都被统治者所把持,且入学有森严的等级性。

如唐代“六学二馆”“历代私学”

③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

军事训练

雅典:

“文雅教育”的源地

在封建社会,“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而在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则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吟诗)作为主要内容。

④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⑥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文艺专科学校,而西欧最早的则要算雅典时的弦琴学校。

(3)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特点:

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③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

①终身化

②社会化

③生产化

④民主化

⑤国际化

⑥现代化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它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普通教育学基本上可以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的趋势。

按实施教育的层次分:

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教育学。

中学教师学习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2)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①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②教育学的实践运用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

孔子: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

教育思想:

集中反映在《论语》之中,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认为“性相近也”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习相远也”,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

“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教学内容上:

主要继承西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思想:

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

墨濯:

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亲知”、“闻知”“说知”推理

(2)战国后期:

《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秩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

先秦时期的孟子和墨子、汉代的董促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学思想应首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1)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回答分为三步:

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

(3)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

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4)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改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开拓了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对象的角度去研究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兴趣。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5、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汉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a.人理与时间

b.财力与物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学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四、教育与文化

文化主要有五种表现形态:

物质、制度、观念、活动、心理、行为等形态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过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a.滞后性b.超前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个体发展身心发展的含义:

身体发展:

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里发展:

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个性等)的发展。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荀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洛克和华生是西方外铄论的代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

1.遗传素质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a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不能夸大

2.成熟机制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三、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此节和下节皆不考)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1.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危险期,心理断乳期),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化的转折时期。

高级中学的教育是十六七岁至十七八岁的青年。

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做出价值判断和自我选择显得尤其重要。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协调、激励、评价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社会本位论”以柏拉图、涂尔干等为代表,基本观点:

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②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和创造的可能条件

③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中。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儒家教育目的

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所要培养的各类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规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体现在: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③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在教育系统中,学生与教师是最基本的要素

一、学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思想感情、具有个性特征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①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②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③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①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②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

.在传统认识中,现实社会中的学生经常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

.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要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学生和身份理解为: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公民,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青少年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

学生的法律地位理解为:

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人身权:

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的义务: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二、教师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面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

这些要求包括:

教师要达到规定的学历,具备相应地知识,教师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主要包括: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育活动观)(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具体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和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1积极乐观的情绪

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忍不拔的毅力

4广泛的兴趣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精神

4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的含义: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①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汇总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之间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

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形成了教师中心说

第二阶段:

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供养学生主体论,形成了学生中心论

第三阶段:

以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为代表,有了主导主体说

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传授与接受,主体性是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成功的条件);

(2)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关系(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人-人关系,知识、思想、人格影响)。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包括师生伦理和师生情感关系):

师生伦理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关系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的一般概念:

我国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

“宽著期限,进著课程。

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把课程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