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026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新人教版

[把握·历史脉络]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建设,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

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后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与人民地位变化、民族独立的实现、改革开放紧密相关。

第25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路线方针

(1)提出路线: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工业化

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②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三大改造

(1)农业: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5.历史意义

(1)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6.存在缺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成功的探索

(1)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中共八大

①内容

a.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即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意义: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八字方针:

1960年冬,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探索中的失误

(1)原因: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2)表现

②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③危害: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十年建设成就

(1)工业:

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

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4.“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表现:

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整顿

①周恩来调整和整顿经济,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②邓小平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

(3)危害

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文革”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这一时期内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精巧点拨】

图示“一五”计划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个创举:

和平“赎买”。

二个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

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名师指津】

中共八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端的原因

中共八大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国情及经济建设状况的总路线。

【易错易混】

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

“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精巧点拨】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全面整顿的突破口是铁路运输业;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五”记忆社会主义

建设曲折探索的20年

一条主线: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二个探索问题:

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

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项内容:

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

五大经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答题术语]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4.“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

1.“一五”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2.“二五”计划(1958年-1962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二五”计划。

在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计划实际上分成“大跃进”和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当然在“二五”计划时期也出现了对“左”倾错误的纠正,如“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3.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4.统购统销

就是指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

5.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1)1950-1957年:

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1958-1960年:

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

(3)1961-1965年:

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

(4)1966-1977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一五”计划的背景、内容及特点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

其制定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重工业尤其落后。

[提示] 背景:

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

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史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三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探究:

(2)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史料三中“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

[提示]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

1.背景: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内容: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6)性质: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4.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视角1 从“一五”计划的内涵和影响角度命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五”计划是党中央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作出的总体部署。

其内容是“一化三改”,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高考命题多运用图表数据材料,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建设背景、特点及影响。

解题时要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状况思考。

[对点1] (2017·吉林检测)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人均产量(1950年)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实行三大改造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

选B。

三大改造是建国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表格不符,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建国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B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应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出现于195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时期,不是解决材料现象的相应措施,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特定社会背景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角度命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财政困难、物资匮乏,国家实行了以统购统销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是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考命题会创设情境,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必要性。

解题时需注意结合特定社会背景来分析认识。

[对点2]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购销。

这种做法(  )

A.标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

D.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

选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1953年还没进入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对余粮户实行粮食收购,实际是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切断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故D项错误。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史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

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探究:

(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的核心是什么?

反映了“大跃进”的特点及影响如何?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

其中“跃增”一方面说明超越常规,另一方面也说明脱离社会实际。

[提示] 核心:

大炼钢铁。

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影响:

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

探究: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是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社论?

该事件有何特点?

[教你读史] 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

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事 件

特 征

影 响

教 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视角1 从概念内涵角度命题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左”倾错误的表现就是“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其中“大跃进”运动的特征是大炼钢铁和片面追求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是“一大二公”。

解题时需要把握概念内涵和特征,结合生产关系、生产力和客观经济规律等原理分析。

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

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

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

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1958年6月”可知,当时中央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为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

解题时注意运用历史定量分析法及唯物史观理论分析思考,特别要注意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形式及工作重心等角度,理解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的经验教训。

[对点2] (2017·天津五区县高三质检)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因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从而造成了重大失误。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选D。

人民公社化提倡“一大二公”,生产关系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故D项正确。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从生产关系变革角度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复习备考时,注意紧扣主干知识,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分析相应的经济政治措施及其影响。

二、从探索与创新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复习备考时,要将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中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从数据分析、中苏比较的角度,结合“大跃进”运动和现实,反思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针对训练] (2017·湖北八校高三联考)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

这说明(  )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D.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解析:

选C。

精兵简政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大跃进”造成工业化比例失调,这一调整是对“一五”计划期间“左”倾城镇化建设错误的纠正,而非“违背”,故B项错误;“左”倾城镇化建设加剧城市经济的困难,这一调整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故C项正确;“左”倾错误的工业化应该退回到实际,与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而非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

(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  )

A.1952年底         B.1950年

C.1953年D.1956年

解析:

选B。

从1949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与材料中“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不符,故A项错误;1952年时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根据材料中“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故B项正确;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与材料中“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不符,故C项错误;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与材料中“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山西五校联考)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

重工业类

数量(个)

轻工业类

数量(个)

黑色冶金(钢铁)工业

15

纺织工业

53

有色金属工业

31

食品工业

34

电力工业

113

医药工业

4

煤矿工业

194

造纸工业

10

石油工业

13

其他轻工业

7

其他

重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

21

机械工业

157

木材工业

6

化学工业

36

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  )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

D.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

解析:

选D。

据材料数据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故D项正确。

3.(2017·深圳模拟)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在当时解决所有制问题是为了(  )

A.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B.配合国家实现工业化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选B。

1953年的总路线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当时解决所有制问题”即进行三大改造,目的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故B项正确;恢复国民经济是1949年建国初的任务,到1952年,全国经济基本恢复,故A项错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谈不上“完善”,故D项错误。

4.(2017·海南“七校联盟”联合考试)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