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857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5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docx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1、生物圈中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2、生物圈中的动物有的没有脊柱,有的有脊柱,没有脊柱的动物被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柱的动物被称为脊椎动物。

3、生物学上把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动物归为一类,称为一个动物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主要有腔肠动物(如水螅)、扁形动物(如日本血吸虫)、线形动物(如蛔虫)、环节动物(如蚯蚓)、软体动物(如蜗牛)、节肢动物(如蜜蜂)等;脊椎动物的类群主要有鱼、两栖动物(如青蛙)、爬行动物(如蛇)、鸟、哺乳动物等。

例题1: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将动物分为()

A、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B、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C、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D、脊柱动物和无脊柱动物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蜇、水母、海葵、珊瑚虫、水螅等。

(1)海蜇:

海蜇的身体分为伞部和腕部,伞体隆起呈半球形,上面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

下部是腕部,垂挂许多触手,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

经加工处理,可以食用。

(2)水母:

水母身体内主要是水分,含水量可达98%以上。

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就像一顶圆伞在水中漂游。

(3)海葵:

海葵身体呈圆柱形,上端是口盘,周围有许多触手。

下端是一个基盘,能紧紧地吸附在海底的礁石上。

不受惊扰时,触手张开像葵花,因此得名。

海葵体表有无数的刺细胞,刺细胞中的刺丝囊中含有带倒刺的刺丝。

海葵的食性很杂,食物包括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甚至鱼类,海葵通过刺细胞将这些动物麻痹后,由触手送入口中,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4)珊瑚虫:

珊瑚虫是一种很微小的腔肠动物,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

珊瑚虫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形状像树枝。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在珊瑚虫死后堆积形成珊瑚礁。

例题1:

下列几种动物中,不属于腔肠动物的是(D)

A、海葵B、海蜇C、珊瑚虫D、乌贼

2、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水螅

(1)水螅的生活习性:

水螅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常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以水虱等小动物为食。

(2)水螅的形态结构:

水螅形态修长,长约1厘米,身体浅褐色,几乎透明。

身体呈指状(圆筒形),分不出前后、背腹和左右,只能分出有口的一端和与口相对的一端。

口的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

只要经过水螅身体的纵轴,就可以将其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型称为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是比较原始而低级的体形,是腔肠动物对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的一种适应。

同时,辐射对称便于水螅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面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水螅的消化:

水螅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外胚层和内胚层构成。

内外胚层之间填充着两层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

内胚层细胞围绕成一个空腔,叫消化腔。

消化腔与口相通,吃进去的食物在消化腔内被内胚层细胞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4)水螅的捕食:

水螅体壁的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刺细胞是其中的一种。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最多。

水螅的刺细胞里藏着刺丝和毒液,当遇到猎物时,能迅速弹出细长而中空的刺丝将猎物包绕起来,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入猎物,将其麻痹或杀死,然后经口送入消化腔。

(5)水螅的生殖:

水螅有两种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主要通过出芽的方式进行生殖。

在营养条件良好、水温适宜时,水螅的体壁上会形成许多芽体,芽体慢慢长成小水螅后,就从母体上脱落下来,独立生活;在食物较少、水温较低时,水螅进行有性生殖。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水母、海蜇、海葵、珊瑚虫、水螅等都属于腔肠动物。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例题1:

下列关于腔肠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B)

A、珊瑚虫、海葵、海蜇都是腔肠动物。

B、腔肠动物的身体呈左右对称。

C、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有口进出。

D、腔肠动物的刺细胞主要位于外胚层。

例题2:

海蜇、海葵、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其依据不包括(B)

A、体表有刺细胞B、体壁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组成

C、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D、身体呈辐射对称

4、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食用:

海蜇经加工处理后可以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珊瑚礁:

①珊瑚礁的形成:

珊瑚虫生活过程中会分泌石灰质物质,珊瑚虫死后,这些石灰质物质堆积起来就形成了珊瑚礁。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②珊瑚礁的作用:

珊瑚礁不仅可以形成岛屿、加固海防,还为海底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③珊瑚礁的现状及保护:

近年来,由于人们过度采挖、环境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珊瑚礁破坏严重,珊瑚虫大量死亡,导致许多海洋生物失去了庇护所。

为了维护生物圈的繁荣和稳定,为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家园,我们应当爱护、保护这美丽的珊瑚礁。

例题1:

下列关于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海蜇经加工后可以食用。

B、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海防

C、珊瑚可以用作建筑材料D、珊瑚虫就是珊瑚。

二、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有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涡虫等。

其中涡虫等少数种类营自由生活;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等大多数种类营寄生生活,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

这些寄生虫的消化器官都很简单,生殖器官却特别发达,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1)华枝睾吸虫:

华枝睾吸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形似瓜子。

华枝睾吸虫雌雄同体,因体内精巢发达,呈树枝状而得名。

华枝睾吸虫通常先寄生在纹沼螺等淡水螺中,然后进一步感染草鱼、鲫鱼等淡水鱼以及虾类,人或动物若是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该吸虫的鱼虾,就会被感染。

(2)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个体较小,雌雄虫经常抱在一起。

血吸虫病就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

日本血吸虫的成虫生活在人体内,以吸血为生,雌雄虫交配后产生大量的卵。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成幼虫(毛蚴),毛蚴侵入钉螺体内,在钉螺体内经过无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尾蚴。

尾蚴自螺体内逸出后进入水中,借尾部摆动,遇到人或动物就会从其皮肤钻入,引发感染。

例题1、下列关于人感染血吸虫病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与血吸虫病人接触B、血吸虫在感染人之前首先在钉螺内繁殖发育

C、由虫卵孵化出的幼虫可以直接感染人D、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会感染血吸虫病

例题2:

(1)血吸虫的幼虫寄生在钉螺体内,成虫生活在人体内,以吸血为生。

(2)血吸虫在动物类群上属于扁形动物,它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3)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

虫卵——→毛蚴——→尾蚴——→成虫

(4)请列举出三条防止血吸虫病传播的措施:

①管理好粪便,不让粪便污染水源;

②消灭钉螺,灭绝血吸虫幼虫繁殖发育的场所;

③下水劳动时穿防护靴,不让血吸虫幼虫接触皮肤。

例题3:

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途径是(A)

A、幼虫经皮肤侵入B、蚊子吸血时传染

C、吃了未煮熟的鱼虾D、吃了感染血吸虫虫卵的食物

(3)绦虫:

绦虫又长又扁,由头、颈和一个由许多节片组成的链条状的身体组成。

绦虫身体的长度并不相同,最短的不到2.5厘米,最长的可达23米以上。

绦虫的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包括人)的肠道中。

绦虫没有消化系统,通过自己的体壁直接从寄主的肠道中吸收已经消化了的食物。

被绦虫感染了的猪肉被称为米猪肉。

人们食用了未经充分煮熟的米猪肉,就会发生绦虫感染。

预防绦虫病,需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需要很好的清洗和烹熟食物。

例题1:

绦虫等最发达的器官是(C)

A、运动器官B、感觉器官C、生殖器官D、消化器官

2、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涡虫

(1)涡虫的生活环境:

涡虫多生活在清澈的溪流中,常隐蔽在水底的石块或树叶下面。

(2)涡虫的形态:

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体长约1~1.5厘米。

背面微凸,呈褐色;身体前端呈三角形,两侧略突起,称为耳突。

前端背面、耳突内侧有一对黑色可感光的眼点;身体后端稍尖。

腹面扁平,颜色较浅,密生纤毛。

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就是经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3)涡虫的取食:

涡虫的口长在腹面近体后1/3处,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咽后面连着肠。

咽可以伸出口外。

涡虫主要捕食水中的蠕虫、甲壳类、昆虫等小动物。

涡虫有口无肛门,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

扁形动物有了口、咽、肠的器官分化,而腔肠动物只有口和消化腔,说明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高等。

(4)两侧对称体形对动物运动的意义:

绝大多数的动物身体都呈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前端(头部)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的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这样的体形能够使运动更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例题1:

下列对涡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B、涡虫吃的食物主要在口中消化

C、涡虫生活在淡水中D、涡虫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仍从口中排出

例题2:

涡虫眼点的作用是(B)

A、观察周围的环境B、感觉光线C、帮助捕食D、交配器官

例题3、关于两侧对称体形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两侧对称就是经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B、两侧对称可以分出动物的前后、左右、背腹

C、两侧对称的动物前端感官集中,能最先感知外界的刺激

D、两侧对称的体形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涡虫、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绦虫都属于扁形动物。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例题1:

下列不属于扁形动物主要特征的是(A)

A、都生活在水中B、身体呈两侧对称

C、有口无肛门D、身体背腹扁平

例题2、下列关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体壁都由三个胚层构成B、身体都可以分出前后、左右和背腹

C、两者进化的地位是一样的D、都是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

1、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钩虫、秀丽隐杆线虫、蛲虫等,其中蛔虫是线形动物的代表动物。

线形动物因体形细长如线而得名。

线形动物有的营自由生活,有的则营寄生生活,寄生在人体、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危害这些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2、蛔虫:

蛔虫是常见的线形动物,寄生于人的小肠内,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

(1)蛔虫的形态:

蛔虫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由肛门。

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

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比雌虫略短,尾部常卷曲。

(2)蛔虫的体表:

蛔虫的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可以防止蛔虫被人体小肠内的消化液等物质侵蚀。

(3)蛔虫的消化管:

蛔虫的消化管是连接口和肛门的一个管道,贯穿整个身体,结构简单,肠仅有一层细胞组成,可以消化小肠中的食糜。

(4)蛔虫的生殖:

蛔虫雌雄异体,雌虫稍大于雄虫。

蛔虫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雌雄蛔虫在人的小肠内交配后,雌蛔虫每天产下大量的卵。

(5)蛔虫的运动:

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的蠕动。

(6)蛔虫感染人体的过程:

①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蛔虫发育成熟后,雌雄蛔虫交配,雌虫产下大量卵,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②人喝了带有蛔虫卵的生水,或者吃了沾有蛔虫卵的生的蔬菜,或者用沾有蛔虫卵的手拿食物吃,蛔虫卵进入人体小肠内;③蛔虫卵进入人体小肠后,卵壳在消化液的作用下被消化,幼虫逸出,用口部吸盘钩挂在人体小肠壁上,吸食人体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与人争夺营养,危害人体健康。

(7)蛔虫病的预防:

①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②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用作肥料。

例题1:

下列关于蛔虫形态结构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A、消化器官简单,有口无肛门。

B、体表有角质层,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C、生殖器官发达,产卵量大。

D、无专门的运动器官,只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蠕动。

例题2:

人可能感染蛔虫病的习惯有()

1喝白开水②喝生水③睡懒觉④随地大便⑤不勤洗手⑥不勤漱口

A、①②B、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⑥

3、秀丽隐杆线虫:

秀丽隐杆线虫是营自由生活的线形动物,全身透明,雌雄同体,容易繁殖。

秀丽隐杆线虫个体较小,成体仅1毫米左右。

秀丽隐杆线虫生活周期短,在20℃条件下平均生活史仅为3.5天,是人类研究遗传、发育、衰老等过程的重要试验动物。

4、蛲虫:

蛲虫亦称屁股虫,是人类(尤其是儿童)肠内常见的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盲肠、阑尾以及肠的下段,容易在儿童之间传播,分布较广。

蛲虫的成虫像白棉线头一样。

到了夜间,成虫会爬到肛门的四周产卵,肛门受到刺激而瘙痒难忍,造成患者失眠、疲劳,还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5、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蛔虫、蛲虫、钩虫、秀丽隐杆线虫等都属于线形动物。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例题1:

下列对钩虫、蛲虫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身体细长B、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个胚层构成

C、有口有肛门D、身体呈圆柱形

解析:

线形动物的身体由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三个胚层构成。

腔肠动物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个胚层构成。

二、环节动物

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等,其中蚯蚓为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

1、蚯蚓

(1)蚯蚓的形态:

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身体前部的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与其它体节不同,而且比其它体节厚,如同在蚯蚓的身体上戴了一个环,称为环带。

蚯蚓身体呈两侧对称,可以分出前后、左右和背腹。

区分前后的方法:

有环带的一端为前端;区分背腹的方法:

背部颜色较腹部颜色深;区分左右的方法:

将蚯蚓放在桌上,前端朝前,背部朝上,观察者的左右就是蚯蚓的左右。

例题1:

区分蚯蚓身体前后端的简便方法是(D)

A、前端有眼B、后端有肛门C、前端有刚毛D、前端有环带

例题2:

蚯蚓与蛔虫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D)

A、身体细长B、身体呈圆筒形C、有肛门D、身体分节

(2)蚯蚓的运动:

蚯蚓的身体分节,分节可以使运动更灵活。

蚯蚓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运动靠体壁发达的肌肉和刚毛的配合来完成。

另外,蚯蚓的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

例题1:

蚯蚓在粗造的纸板上可以爬行,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爬行,其原因是(A)

A、蚯蚓的运动需要刚毛协助B、玻璃板摩擦力小

C、蚯蚓不能再土壤以外的地方爬行D、玻璃板不能粘住蚯蚓的身体

例题2:

环节动物身体上分节在进化上的意义是(A)

A、运动更灵活B、消化食物更充分

C、反应更灵敏D、运输氧的能力更强

(3)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喜欢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疏松土壤。

蚯蚓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从而将这些有机物分解,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4)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呼吸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又称体壁呼吸。

如果体表干燥,蚯蚓就会因窒息而死亡,所以蚯蚓的体表始终保持粘滑湿润。

蚯蚓呼吸的过程:

空气中的氧气首先溶于体表的粘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中;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血液循环输送到体壁的毛细血管中,然后渗入体壁,再渗入体表的粘液里,由体表排出。

例题1:

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其目的是(B)

A、有利于蚯蚓运动B、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

C、便于留下运动痕迹D、保持身体的柔软性

例题2:

把刚挖出的蚯蚓放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久蚯蚓就会死去,其原因是(D)

A、蚯蚓穴居怕光B、神经系统遭到破坏

C、循环系统遭到破坏D、无法呼吸,窒息死亡

2、沙蚕:

沙蚕生活在海边的泥沙中,长度从2.5~90厘米不等。

平时穴居,夜间在海底爬行,也经常在海水中游泳。

沙蚕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体节两侧均有突起,称为疣足,疣足上有刚毛。

疣足可用于爬行和游泳。

3、蛭:

蛭俗称蚂蝗,是常见的环节动物,生活在水田、沟渠、池沼或潮湿的丛林中,身体呈扁筒状,有数目一定的体节组成,身体的前后各有一个吸盘,通过吸盘吸附在鱼、蛙、家畜以及人的皮肤上,吸食血液,吸食的血液进入发达的嗉囊储存。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蚯蚓、沙蚕、蛭等都属于环节动物。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5、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重点)

(1)沙蚕:

沙蚕营养丰富,可以作为经济鱼类、虾类、蟹类的食饵。

(2)蛭:

①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蛭素,在医学上可以利用提取的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

②再植手指、脚趾、耳朵、鼻子和头皮后,可利用水蛭吸血,阻止血栓的形成,使接通的血管畅通,保证手术的成功。

(3)蚯蚓:

①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疏松土壤,使更多的空气、水分渗入地下,利于植物生长;②蚯蚓吃进土壤中的有机物,消化后排出的粪便中富含氮、磷、钾等养分,能够提高土壤肥力;③蚯蚓身体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原料;④蚯蚓还可以处理有机废物,消除环境污染等。

例题1:

蚯蚓是常见的环节动物。

下列关于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排出的粪便会污染土壤B、可以处理有机废物

C、可用作鱼类的饵料C、可以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种类很多,是动物界第二大类群。

河蚌、扇贝、缢蛏、蜗牛、乌贼、鲍等都是常见的软体动物。

其中河蚌、扇贝、文

、缢蛏等身体的外面都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被称为双壳类。

软体动物中,除了双壳类以外,还有很多种类,比如石鳖、蜗牛、乌贼等。

1、双壳类软体动物

、扇贝、文

等软体动物都属于双壳类软体动物。

双壳类软体动物都生活于水中,大部分生活于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1)身体结构:

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内是柔软的身体,身体的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

外套膜分泌石灰质物质,形成贝壳。

揭开部分外套膜,可以看到一个较肥大的肉质的呈斧状的结构,这是它的运动器官——斧足;在外套腔内蚌体两侧有片装的鳃,这是它的呼吸器官;与斧足相对的一侧,有与外界相通的小孔,其中靠上的是出水管,靠下的是入水管。

水流从入水管进入体内,从出水管流出,完成呼吸、摄食等生命活动。

(2)运动:

双壳类软体动物一般都有斧足,依靠斧足缓慢运动。

(3)摄食与呼吸:

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摄食与呼吸,都与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和出水管有关。

水流从入水管进入体内,流经一些器官后,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

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例题1:

河蚌是水生动物,它的呼吸器官是(C)

A、贝壳尖端的口B、肺C、紧贴贝壳的一层呼吸膜C、鳃

例题2:

河蚌是软体动物,它的运动器官是(C)

A、伪足B、腕足C、斧足C、腹足

例题3:

珍珠贝和三角蚌常用于人工培育珍珠,光亮珍珠的形成与下列哪一结构有关?

(B)

A、贝壳B、外套膜C、珍珠层C、斧足

2、其他软体动物

(1)石鳖:

石鳖的颜色和岩石一样,形状有点像陆地上的潮虫。

通常呈卵圆形,两侧对称。

背部有8块呈覆瓦状排列的贝壳,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

身体腹面有一个扁平的足,足扁而宽,几乎占整个身体腹面,适于吸附在岩石表面或匍匐爬行。

幼体自由生活,数量极多,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成员之一。

(2)蜗牛:

蜗牛一般是指软体动物腹足类中的陆生种类。

蜗牛的壳为螺旋形,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用来爬行。

蜗牛行动缓慢,足下的足腺能分泌粘液,可减少爬行时足与地面的摩擦力。

头部有两对触角,后一对较长,且顶端有眼,能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受惊吓时,整个身体会缩进壳内。

(3)乌贼:

乌贼又称墨斗鱼、墨鱼,身体被外套膜包裹,贝壳退化为海

,头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构造复杂。

乌贼有10条腕足,左右对称排列,用于捕食。

漏斗位于头的腹侧,隐于外套腔内,漏斗前端露在外套腔外,可借助漏斗喷水的反作用力快速运动。

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会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河蚌、扇贝、文

、石鳖、蜗牛、乌贼等都属于软体动物。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例题1:

乌贼和河蚌都是在水中生活的软体动物,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

A、身体柔软B、体表有贝壳

C、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D、身体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

例题2:

下列有关软体动物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

A、有水生的,也有陆生的B、身体比较柔软,体外都有贝壳保护

C、多数生活在水中D、身体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海产养殖:

软体动物中的很多种类称为人工养殖的对象。

中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量名列世界第一,贝类产量也位居世界首位。

(2)食用:

软体动物中的很多种类都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肉味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3)药用:

鲍的壳、乌贼的海

、珍珠粉以及牡蛎、文蛤、青蛤等的贝壳等都是中药的常用药材。

鲍、凤螺、海蜗牛、蛤、牡蛎、乌贼等可以用于提取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

(4)工艺用或装饰:

珍珠以及很多贝类的贝壳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富有光泽,绚丽多彩,是人们喜欢搜集的玩赏品。

(5)对人类的危害:

有些软体动物对人类有一定的危害。

比如:

①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对人类的危害巨大;②陆生的蜗牛、蛞蝓等吃植物的叶、芽,危害蔬菜、果树、烟草等;③海洋中的一些肉食性种类,能杀死牡蛎、泥蚶等的幼体,造成双壳类养殖的损失;④一些植食性种类常吃海带、紫菜的幼苗,是藻类养殖的敌害。

⑤营附着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常大量附着在船底,影响船只的航行速度;⑥有些营附着生活的种类,会堵塞水管,影响生产。

例题1:

海螵蛸是一种具有止血功能的药材,它是下列哪种动物身体的一部分?

(B)

A、蜗牛B、乌贼C、牡蛎D、鲍鱼

二、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由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

蝗虫、七星瓢虫、蛾、蝴蝶、螳螂、蝉等昆虫以及蜘蛛、蜈蚣、虾、蟹等动物都是节肢动物。

这些动物都具有以下特征:

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别;具有分节的足。

节肢动物就是因附肢分节而得名。

1、昆虫

蝗虫、七星瓢虫、蛾、蝴蝶、螳螂、蝉等都属于昆虫,它们形态结构比较相似:

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别;有一对触角、两对翅和三对足,触角和足都分节等等,这些都是昆虫的基本特征。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1)蝗虫的身体结构:

蝗虫的身体分部,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是运动的中心;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

①头部:

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这是蝗虫的感觉器官。

其中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除了感觉器官,头部还有咀嚼式口器,口器用于摄食。

2胸部:

胸部有两对翅和三对分节的足,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适于飞行。

3腹部:

蝗虫的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

另外,在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

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

(2)蝗虫的呼吸:

蝗虫的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