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高琪.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904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 高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高琪.docx

《高一语文 高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高琪.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 高琪.docx

高一语文高琪

高一第四次考试语文试题

2012-12-11命题人高琪

第一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

“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

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

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

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

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

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何以如此?

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

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

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

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

其实,恰恰相反。

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

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

“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

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

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

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

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

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

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

其实,错矣。

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

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

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

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C.《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

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C.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

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的。

《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

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D.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19分)

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

子敖嗣立为赵王。

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gōu,袖套,用于束衣袖以便动作)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

高祖箕踞,甚慢易之。

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

生平为气,乃怒曰:

“吾王孱王也!

”说王曰:

“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

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张敖啮其指出血,曰:

“君何言之误!

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豪皆高祖力也。

愿君无复出口。

”贯高、赵午等十馀人皆相谓曰:

“乃吾等非也。

吾王长者,不倍德。

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

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

上过欲宿,心动问曰:

“县名为何?

”曰:

“柏人。

“柏人者,迫于人也!

”不宿而去。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

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

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

“谁令公为之?

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

”乃车胶致,与王诣长安。

治张敖之罪。

 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

贯高至,对狱,曰:

“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

“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

”不听。

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

“壮士!

谁知者,以私问之。

”中大夫泄公曰:

“臣之邑子,素知之。

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

仰视曰:

“泄公邪?

”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

高曰:

“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

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

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

”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具告之,曰:

“张王已出。

”因赦贯高。

贯高喜曰:

“吾王审出乎?

”泄公曰:

“然。

”泄公曰:

“上多足下,故赦足下。

”贯高曰:

“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

今王已出,吾责已塞,

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

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乃仰绝肮,遂死。

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高祖箕踞,甚慢易之     易:

轻视  

B.吾王长者,不倍德     倍:

通“背”,背弃

C.吾王审出乎      审:

审问

D.上多足下,故赦足下,    多:

赞美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贯高“能立然诺”的一组是    (3分 )

①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②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③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④终不复言

⑤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⑥乃仰绝肮,遂死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汉高祖刘邦对待赵王张敖是相当的傲慢无礼,但张敖想到自己是刘邦的女婿,故而隐忍不发,按照女婿对待丈人的礼节行事,毕恭毕敬,自居卑下。

B.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平日就很讲究气节,看到刘邦侮辱自己的赵王,心中无法忍受,要求把刘邦杀了,乘机拥戴赵王做皇帝。

 

C.贯高等人谋刺刘邦未能如愿,后来被仇家告发,赵王被逮捕,贯高等人纷纷挺身而出,自承罪责,没有一个人把责任推给赵王。

D.贯高的朋友泄公受刘邦委派,入狱探问贯高案情真相,贯高将事情经过从头到尾、源源本本说了出来,证明了赵王确实清白,张敖最终得到赦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5

译文:

                             

(2)上怒曰:

“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

”5

译文:

                             。

(二)、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

喻昂贵的柴米。

8.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3分)

9.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4分)

10.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①三岁为妇,;,靡有朝矣。

(《氓》)

②屈心而抑志兮,。

(《离骚》)

③_______,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⑤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短歌行》)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扁担颤悠悠

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

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字。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

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

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

也正因为如此,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志。

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归隐诗人的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

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守的贞操,熔融成世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

⑤而朱德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

总司令的扁担挑出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

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

尽管在那荒唐年代,有人曾偷梁换柱,企图刮掉那根扁担上的名字,但铸入人心铸入岁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无法抹掉一样。

“朱德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国革命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

那些面向黄土背朝蓝天的农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于荒原,就因为手中有一根挺直刚毅的扁担。

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身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

常常,扁担还是农民自卫和反抗恶势力的武器。

你看,当杨白劳高高举起愤怒的扁担,呼啸着向逼债的黄世仁头上砍去,那不可一世的恶魔不也抱头鼠窜了吗?

⑦当我挑着沉甸甸的禾苗稻谷,挑着臭气熏天的粪便土灰,跟随在母亲身后,沿弯弯山道,走向那一层层陡峭的梯田,那一闪一闪的扁担常常利刃般勒进我稚嫩的肩膀,累得我气喘如牛,腿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

那一刻,我是多么地恨扁担啊!

一气之下,竟把它扔得远远的。

母亲发觉后,总是默默把扁担拣回来,用她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袖小心翼翼拭去扁担上的泥土、草屑,一边抚摸着我血肉模糊的肩膀,一边含着眼泪说:

孩子,别怪扁担,山里人的命就是靠它压大压硬的呀!

⑧望着母亲的眼神,我羞愧了,后悔了。

母亲的扁担不单挑过一家人的生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挑着我们兄弟姐妹,冒着纷飞的炮火死里逃生。

母亲是那样珍爱自己的扁担,从不轻易丢掷,甚至不肯当歇息的坐垫,每天用完之后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挂在墙壁上……

⑨如今,扁担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许多人已渐渐从扁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

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也似乎随之淡化、软化。

在追名逐利的滚滚潮流中,投机钻营,豪取巧夺,正泛滥成一种时尚。

也许,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常常怀想扁担,甚至常常抚摸肩上那消退的老茧,保持人格的清醒。

11.结合①②小节,说说“正因为这样,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这样说的理由。

(6分)

12.结合③~⑧小节,用自己的话概括扁担“成为‘国粹”“‘成为‘人生恒久的标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13.“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的?

(4分)

1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现实意义?

(6分)

第二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周国平的新作《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

B.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他在高中时写作水平很高,曾发表了几篇有一定影响的散文,想不到这一篇构思、写作了几个月的散文却没有发表,成了不刊之论。

1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美国计划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体系,以防范伊朗等国可能发动的导弹袭击,这一计划遭到俄罗斯特别是国际社会的质疑。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农民的主题意识,是否使农民对新农村的感觉比以前好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D.由白先勇改编、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年奋斗版《牡丹亭》,全国巡演近百场,场场98%以上的座位爆满,赢得了年轻人对昆曲的关注。

17.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雨雪霏霏。

②回朕车以复路兮③謇朝谇而夕替④手巾掩口啼⑤千万不复全⑥足以荣汝身⑦鼓瑟吹笙⑧天下归心⑨榆柳荫后檐⑩群贤毕至

A.①②⑤∕③④⑦∕⑥⑧⑨∕⑩B.①⑦⑨∕⑤∕③④∕②⑥⑧∕⑩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⑩D.①⑤⑦⑨∕③⑥⑧∕②④⑩

18.下列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是(3分)

A.邻之厚,君之薄也及其所之既倦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C.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D.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19.下面是2011年春晚上周杰伦演唱的流行歌曲《兰亭序》的部分内容。

阅读后,请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兰亭序》词作者方文山说:

“《兰亭序》是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之间的一次美丽邂逅。

”他还说:

“很开心的是有很多人是听了《兰亭序》后才知道或真正认识《兰亭集序》以及优秀书法的美,这也是我创作这首歌的初衷!

”但是,也有一些人并不这样认为。

针对这一问题,请发表你的看法或认识。

(4分)

20.仿照下面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两个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句子,要求引用表现感情的古代诗句。

(6分)

我梦想,来到奔腾的黄河边,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

五.作文(60分)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

“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的确,“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我”又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对自我的品读与审视,伴随人生的始终,关乎人生的成败。

请以“读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