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057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1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7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docx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在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和主张

一、中国民主革命中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

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建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争概况

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

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

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

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0年为第三阶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

1、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领导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强,国内阶级矛盾逐渐被中日民族矛盾所代替,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英勇抗战。

八年抗日取得了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帝屡败局面。

4、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卖国独裁政策,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斗争,反蒋第二条战线蓬勃展开。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摧毁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反动统治(1927年4月-1949年4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正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才一次又一次粉碎了资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使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断。

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月争辉,警醒、鞭策着后人。

三、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阶段性特点及成因

1、近代前期: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前,反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中外反动势力时战时和,以战为主,外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

《辛丑条约》签订后,反帝反封建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

因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帝国主义采用以华治华的政策,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2、近代后期: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但开始是以反封建统治为主,主要表现为反清、反北洋军阀统治。

中共建立后,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制订了民主革命纲领。

原因是此时近代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而最初的革命领导者民族资产阶级认识不到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大敌人,对帝国主义妥协,抱有幻想。

中共成立后,正确分析了国情,把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结合起来,孙中山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中共一直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四、学习本专题历史,应掌握的主要理论:

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要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发展观点与问题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明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道理。

一、地主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在中国近代史上,尽管地主阶级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也已经严重影响到其统治利益,加上随之而来的民族危机和日益高涨的人民革命运动,为了挽救其统治危机,地主阶级也进行了自救性的探索活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地主阶级的探索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这是其指导思想的落后性造成的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

1、禁烟运动:

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危害到了清朝统治。

清政府内的一些禁烟派大臣,如湖广总督林则徐、鸿胪寺卿黄爵滋等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在广州得到两广总督邓廷桢的支持,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鸦片110多万公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涌现出了众多的民族英雄

人物

牺牲地点

需要记忆的内容

陈连升

广州大角、沙角

少数民族将领:

土家族

关天培

广州虎门

历年考试重点

郑国鸿

浙江定海

牺牲将领最多

葛云飞

王锡朋

裕谦

浙江镇海

少数民族将领:

蒙古族;在鸦片战争中官衔最高

陈化成

上海吴淞

历年考试重点

海龄

江苏镇江

少数民族将领:

满族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9年大沽之战中,清朝爱国将士奋起还击,重创英法舰队

4、边疆地区新危机:

1875-1878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消灭英俄支持下的阿古柏政权,曾纪泽出使俄国,交涉归还伊犁;1888年英军进攻西藏南部,藏族军民坚决抵抗;1874年日军侵台,台湾军民顽强阻击

5、中法战争:

刘永福领导黑旗军抗法;马尾海战中中国将士奋勇杀敌;刘铭传守卫台湾淡水,击退法军进攻;在浙江镇海海口,清军击退法军;冯子材领导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同时,清军、黑旗军取得临洮大捷,大败法军

6、甲午中日战争:

在平壤战役中,左宝贵壮烈牺牲;在黄海战役中,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在辽东战役中,聂士成率部英勇抵抗;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官兵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7、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推举丘逢甲、徐骧为义军首领抗击日军;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和徐骧义军联合作战,猛烈打击敌人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守卫天津的清军同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

注意:

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经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

二、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1、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2、思想主张: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3、原因:

①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提倡“经世改用”,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芽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惊醒了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总之,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的原因,而民族危机的出现和统治危机的加深,使得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为挽救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探索新的道路

4、主要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抵御外国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5、主要内容

(1)了解介绍西方。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魏源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

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这是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写成的。

这部书对英法历史、英俄和英印关系,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都有所阐述。

书中尤其注意研究我国西藏地区的情况,揭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建议清政府注意提防)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比较详细、完整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情况。

这部书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中国还出版了介绍西方军器制造的书籍

(2)学习西方。

在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6、评价:

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都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

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思想界所引起的深刻变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精神,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毕竟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可能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他们爱国,却与忠君相联系;他们主张改革,却旨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不敢触动封建制度,从而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而且,他们的主张由于种种原因,从未真正付诸实践过。

三、洋务运动

1、时间: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2、代表任务:

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势力主要在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3、主要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

4、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临如何解决内忧外患问题,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主张效仿,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5、兴起条件:

①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②总理衙门的推动;③洋务派多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6、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兴办现代工业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为辅助军事工业,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创办者

主要军事工业

创办者

主要民用工业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安庆)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上海)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开平煤矿(天津)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福州)

张之洞

汉阳铁厂(武汉)

崇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

湖北织布局(武汉)

注:

在洋务企业的创办者中,崇厚是满洲贵族,其他人都为汉族官僚。

清政府让崇厚建设天津机器制造局,是为了防范汉族官僚权势过大。

但崇厚不懂洋务,不久之后,又由李鸿章接办,经过李鸿章的整顿,到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机器制造局成为北方的洋务中心

附:

洋务企业的主要成就:

1、1892年,江南制造总局自制的毛瑟枪,赶上了德国毛瑟枪的水平,还仿制成功欧洲新式火炮;1895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1888年,福州船政局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

3、轮船招商局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盈利颇多

4、开平煤矿的煤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

5、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

(2)建立海军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海军舰船主要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

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

在三支舰队中,以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建有旅顺和威海两个海军基地,建成一套北洋海防体系

(3)开办新式教育

为适应洋务运动需要,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

比较著名的有詹天佑是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邝荣光成为著名的采矿工程师,发现了湘潭煤矿;唐国安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清华学堂的校长

7、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原因: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2)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破坏

(3)洋务运动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难成大业

(4)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

8、洋务运动的影响

(1)积极作用:

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或多或少地增强了国防能力;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地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轻视工商业的传统封建理论;为西学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2)消极作用:

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

8、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这是由清朝封建制度的腐败造成的。

洋务运动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萌发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影响下发生的,是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和具体化。

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上迈出了一大步。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把中国引向近代化道路。

西方科技的引进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为了办洋务,引进西方科技,创办新式教堂,派遣留学生,为近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

在洋务派的基础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派。

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主要表现在:

①工业近代化的起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②技术近代化的起步(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技术工人);③军事近代化的起步(创建新式海军,更新武器装备);④教育近代化起步(新式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旧式教育有很大不同,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并开留学风气之先)

四、百日维新: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支持下推行变法。

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变法失败,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五、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的推行

①目的:

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内容:

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③影响:

它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清末的预备立宪

①目的:

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推动封建统治

②内容:

1905年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后来,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皇族内阁,它实际上一个骗局

③影响:

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于革命;皇族内阁集权,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3、评价: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严重的统治危机面前采取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想以此来维护清朝的统治,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自身统治力量还被削弱。

这说明,无论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新政和立宪,都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

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在近代前期,面临着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和本国反动政府的统治,农民阶级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斗争先后以失败而告终

一、鸦片战争时期: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二、太平天国运动(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③自然灾害严重;④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中,阶级矛盾的激化是主要原因。

但是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太平天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即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

因此,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中,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重要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鸦片输入逐年增长,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外国商品的涌入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总之,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给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基督教的传入又为农民阶级提供了反封建的理论武器。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又可以称为“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2、太平天国运动的准备

(1)思想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此发动组织农民推翻清朝统治。

为了宣传拜上帝。

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从事宗教理论化建设,撰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许多文章,将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号召力,为太平天国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

冯云山在广西桂坪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为太平天国运动做了组织准备

3、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运动过程

主要事件

金田起义

1851年初,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武宣称王

在太平军转战过程中,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

永安建制

太平天国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了政权

胜利进军定都天京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继续北上,冯云山和萧朝贵先后在战斗中牺牲。

太平军连战连捷。

1853年春,占领南京,把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

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军事全盛

北伐。

(1)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2)过程:

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进军北京,由于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北伐失败;(3)意义:

它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牵制了敌人兵力,为太平天国的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征。

(1)目的:

巩固天京大本营;

(2)过程:

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等率兵西征;1853年,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然后进入湖北。

在湖南,西征军同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

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湖口大败湘军,然后进入江西,迅速攻占了大片土地;(3)意义:

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东征。

(1)目的:

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2)过程:

1856年,太平天国派秦日纲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秦日纲又同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3)意义:

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由盛转衰

天京变乱。

(1)原因:

从根本上说,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从直接原因上来说,领导者沉醉于胜利之中,革命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2)过程:

1856年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为争权夺势而分裂。

先是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接着,由于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率精锐部队出走。

后来,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军的包围,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敌人杀害;(3)危害:

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清军趁机反扑,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

后期斗争

形成新的领导集团。

洪秀全果断任用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担任军事指挥,先后封他们为英王、忠王;洪秀全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洪仁玕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军事防御。

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迫使围攻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1860年,依照洪仁玕的计策,陈玉成、李秀成攻破江南大营;攻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指挥太平军继续东进,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上海,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进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很大,退回苏州;1860年,安庆保卫战失利,安庆陷落;陈玉成也在1862年由于歹徒出卖被俘牺牲

天京保卫战。

1862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由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同以往的中国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它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出的新的时代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和失败的启示

(1)新的时代特点:

①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②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为主)的同时担负起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③太平天国运动受到西方文化的一定影响,表现为:

借助于西方宗教思想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④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⑤太平天国运动在国际上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生新的特点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②鸦片战争后,一股“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已经萌发;洪仁玕在香港的个人经历是《资政新篇》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

③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思想上、组织上比以往农民战争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失败的启示:

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6、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主观上说,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表现在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在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一是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从客观上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这说明: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三、义和团运动(性质:

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