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182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上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门第等级依然森严B.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D.人才选拔资格放宽

2.马克斯·韦伯指出:

“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该制度是

A.分封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3.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

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④诸予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①

4.《左传》记载:

“晋卻至与周争田。

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晋候使卻至勿政争。

”材料反映出

A.周天子丧失土地主宰权B.宗法制度已经全面崩溃

C.土地私有制已普遍确立D.晋侯正式取得霸主地位

5.据傅乐成(中国通史)叙述,周王除拥有天下共主的名义,他在政治经济上的实权,实不比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大多少。

诸侯对王室只履行纳贡朝觐,、助王征伐、救济王畿内灾患等几项简单义务,诸侯国的内政可以说是完全自主的。

而周王却要对诸侯进行赐祭肉赐礼品赐服饰等诸多颁赐。

诸侯对王室也只有在周初比较听话,后来渐至公开抗命,王室有时反还要受强大的诸侯庇护。

这一史实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征?

A.以血缘关系以及宗法制维系国家政治结构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王权需要借助神权来庇佑

D.众多的同姓封国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微

6.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

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邦建国B.兼并战争C.铁犁牛耕D.礼崩乐坏

7.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  )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8.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

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

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士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0.《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开始实行郡县制

C.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确立了皇帝制度

11.“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

然后他们又用一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中所列举的“严密的组织”制度是指

A.宗法制度B.分封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科举制度

12.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承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13.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

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14.据史料记载:

“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农耕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D.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

15.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

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16.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17.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北方地区封建经济开始盛极而衰B.南方广大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C.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趋向平衡D.农耕经济重心已经最终实现南移

18.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9.下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

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

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

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B.分封制

C.礼乐制D.郡县制

20.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

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

……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21.“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

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22.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末清初黄宗羲则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思想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认为国家不应该对商品经济进行干预

C.导致了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D.重视商品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3.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制度之一。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据此可知,当时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C.实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已有明确的界定

24.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

“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说明春秋时期

A.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B.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

C.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D.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

25.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赋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进行征收,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26.《宋书》记载:

“(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2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循环史观B.天命史观C.进步史观D.英雄史观

28.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

A.“有教无类”“法不阿贵”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不患寡而患不均”D.“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9.法家将君主的治国比喻为驾车:

“势者,君之舆;威者,君之策;臣者,君之马;民者,君之轮……臣顺则马良,民和则轮利。

”法家治国思想追求(  )

A.君民一心,同舟共济B.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C.君权至上,驭臣有术D.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0.《世界文明史》中说: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侣导“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3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

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3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34.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35.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

“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

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

”这说明董仲舒强调

A.圣人要“以德治民”B.“存天理,灭人欲”

C.欲望须符合三纲五常D.“欲望”应有节度

36.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

他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得到赞许和实行。

这在本质上表明

A.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帝王的好恶紧密相关

B.儒学进取有为的特征适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人品性

C.汉初历来的政治制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D.汉初以来的黄老思想已渐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37.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38.《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D.封建迷信思想

39.“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

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

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40.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丰监察宫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

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

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

“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载宵性贞正,死时“宣字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

(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纹。

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

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

(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路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97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10分)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古人对于作为图腾祖先的动植物,集团中的成员都加以崇敬,不敢随意损害毁伤或生杀,这种对自然的畏惧心理发挥了对自然的保护作用。

在人类进入农耕文化后,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然后去顺应自然,诸如“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谷雨前,好种棉”;“清明后,谷雨前,高梁苗儿要露尖”。

……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荀子也曾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样的思想和境界,散见于各类古典文献及道家儒家等著述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渊源及其对自然的保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魏晋时期的中央政府是如何选拔官吏的?

并据材料二分析该选官制度实行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产生的渊源和特点(6分)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2016级高二下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1.D材料中汉唐两个朝代选拔人才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唐代对人才的选拔资格是比汉代要宽松的,这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违背;B选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C选项说法错误,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

2.C隋唐科举制一方面向所有人开放,凭真才实学参加到政权中来;另一方面避免了形成官僚特权阶层。

由材料中的“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是选官制度,排除;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项。

3.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是在夏朝,故①错误;分封制是层层分封,不存在“中央”这个概念,即分封制不能确定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故②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确是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碌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也的确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故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B。

点睛:

本题是组合型的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是在夏朝而非本题的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下不存在“中央”概念,故①②错误;所有包含①②都排除,得出正确答案。

4.A材料中所诉的“争田”,争的就是私田,因此其实质是土地日渐私有化,而“晋候使卻至勿政争”,说明周天子丧失土地主宰权,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信息,排除B;C中“普遍性”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晋侯正式取得霸主地位,排除D。

5.B由材料“诸侯国的内政可以说是完全自主的”“诸侯对王室也只有在周初比较听话,后来渐至公开抗命,王室有时反还要受强大的诸侯庇护”,这说明分封下的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选B;诸侯与天子未必有血缘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王权需要借助神权来庇佑的信息,排除C;诸侯的实力坐大,必然导致周王室的衰微,排除D。

6.D从材料“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青铜器发生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正确;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故A项排除;兼并战争和铁犁牛耕不符合题意,排除BC。

7.A根据“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可知离周王越远的等级,其分裂的可能性越大,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瓦解。

8.B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易于形成高度集权,从而有利于地方的发展,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权力很大,易造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与分封制均有利有弊,而不是无利,故C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不存在皇权,郡县制是地方政治制度,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D项排除。

9.D由材料“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而分封制下的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任免官吏,征收赋税。

可见,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D;A和题意无关,排除;B是表面现象,排除;C是分封制的特征,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