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228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

三江源地区可以承载以下4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2条: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联系与差异1条: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环境与发展1条: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活动建议】

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的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说明】

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标解读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以下内容: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同时降低了难度。

其他各条仅做了个别词语的修改,使语言表述更准确。

另外,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将“活动建议”进行了删减和整合,新增了“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建议。

“说明”中明确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并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都是为理解“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服务的,所以,知道三江源地区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或者青海省南部,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这个大致的位置即可。

因为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所以雪山、冰川、湖泊、沼泽成了主要景观,这为其成为江河的源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重在说明地形、气候以及雪山、冰川、湖泊、沼泽等与河流流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是重点目标,既要让学生根据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我国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更要理解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三江源地区体现得尤其充分。

例如,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多雪山和冰川,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三江源地区湖泊和沼泽分布广,是世界高海拔地区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对河流具有重要的调蓄作用,所以,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以上关系,包括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地势)、气候对景观的影响,气温对河流流量的影响,湖泊、沼泽对河流流量的影响等。

再如,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因此,认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认识这些影响关系是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的前提。

2.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江源地区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洪、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影响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协调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将三维目标融合到一起,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运用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图说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并在认识三江源区域特征的同时,简要评价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三江源地区地形图以及各种图文资料,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表景观,认识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运用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图、景观图等图文资料,说明三江源地区地势、气候、雪山冰川、湖泊沼泽、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理解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原因,以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根据相关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重难点分析

一、江河源地──“中华水塔”(重点)

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江源地区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势、高寒气候与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突破方案:

读图法、探究实验法、生活感悟法、材料分析法、图表解读法

1.读图──明确位置和地形

引导学生从读图开始,一步步认识并走近三江源地区(如下图)。

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认识三江源地区的地域独特性。

2.读图、探究制作──理解“中华水塔”

引导学生从下图的读、填图中获取信息,提高识图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水塔”,尝试将知识与生活相链接,寻找灵感和创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标所要求,也是地理学科之趣。

引导学生自制创意作品──“中华水塔”。

原料为冰激凌纸杯和三根圆珠笔管。

用此制作并演示蓄水池原理,制作和演示都很方便,并且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也许在您看来非常简单甚至粗浅的创意,但对学生思维和思路的开阔意义重大,也许学生就此对地理着迷不已。

溯本求源,三江源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这里雪山高耸林立,冰川累积万年,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赋予了河流丰富的水资源。

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今天,天赐之水还能源源不断吗?

引导学生做分支思考(水、土乃国之本,如何才能让冰川永续使用、利国利民?

),也为后面学习埋下伏笔。

3.读图──寻河探源

课本93页活动:

引导学生模拟科考,探寻黄河源头,并从中感受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影响和教育。

以黄河为例,源头不止一个,谁是黄河的正源?

引导学生读上图,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什么样的知识才真正属于学生自己?

那就是经过自己思索的、有迷惑而经过教师引导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且能发展壮大,兴趣盎然。

4.图表解读──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通过前面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得出此地虽降水不多,但海拔高,冰川广布,所以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当温暖季节来临,“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

这里湖泊、沼泽众多,湖泊和沼泽是该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流向大海。

三江源河流湖泊调蓄作用可以用下图表示:

二、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作用、生态环境的恶化及保护措施(重、难点)

分析:

三江源地区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

但该区域地理环境和自然特征独特,生态环境非常敏感脆弱。

三江源的生态安危也直接关系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系统的安全,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成为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重渗透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和人地协调思想,从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案:

赏图感悟法、材料分析法、反证法、图解感悟法、生活体验法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难点)

(1)赏图──感悟江源之美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保护好分布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通过认识、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可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材料分析──感悟江源之重

(3)反证──体验湿地重大意义

课本96页活动: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题型时,可以从冰川退化、河流水量的变化、旱涝灾害及水土流失、航运、生产生活变化等角度分析带来的巨大影响。

2.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表现(重点)

(1)图解──体悟生态恶化

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必定会引起其他诸多因素的变化。

不考虑生态系统的这种关系,任意对自然环境加以改变,最终可能给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引导学生就上图所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展开讨论。

讨论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的冰川在萎缩,雪山在消融,这也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于干涸。

干涸之后的问题又是什么?

继而带来的首先是当地的干旱和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源区生态系统的恶化必将波及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若一味加剧,引发生态系统紊乱,必会影响国计民生。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思索问题背后的隐含问题,这才是活化和有用的地理。

讨论二

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脆弱生态环境加剧的根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让牧区的牧民既保护环境又提高收入?

此时是向大自然进军还是将青山绿水还给大自然?

生态移民是否会和三峡移民一样成功?

你的思索是什么?

你的忧患意识在哪里?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背后实质性的东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不一定认识非常深刻,也不一定说的非常准确,但只要能引发触及实质的思考,就不能惧怕失败和失误,这也是地理学科具有的探索魅力。

生态环境教育重在对其进行内心深处的启迪和教育,只有将观念和认识深入人心,才会有身体践行。

3.措施──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重点)

讲解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应着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谈起,本着从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措施、态度、行动这样一个顺序(下图),展开这个知识点的讲解。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应引导学生从身边、从自我做起,做好保护环境的义务宣传员。

通过学习三江源地区的知识,也让我们深刻认识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从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山东省微山县驩城镇第一中学 朱思昆

■课标要求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查阅地图,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2.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涵义。

3.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描绘,确定三江源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归纳三江源的地形特征;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源独特的自然环境。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通过资料判断河流源头。

3.列举实例,说明三江源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培养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印象三江源

播放歌曲《故乡的三江源》,展示三江源地区的景观图片。

直观感受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吉祥的山沟里/吉祥的山沟里/神鸟布谷在歌唱/雄伟的山顶上/金色的太阳升起/故乡三江源头/故乡三江源头/生活幸福美满……

设计意图:

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三江源的自然环境。

 

【新课学习】

(一)走进三江源──位置范围

1.情景创设:

展示图片“高寒地貌、高原湿地、高原生态”,学生观察,推测这些图片来源于哪个地区。

 2.我们去哪里?

(1)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三江源地区,结合地图,你能猜出为什么叫这个名称吗?

有哪“三江”?

“源”说明什么问题?

(2)结合地图确定三江源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描述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

3.师生总结:

对积极读图、析图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关于“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要求。

利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判读三江源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描绘三江源地区的轮廓,进而说出其在中国、青藏地区、青海省等不同尺度区域内的位置特点。

 承转:

通过刚才的图片,我们发现三江源地区雪山连绵、冰川耸立、湖泊星罗、沼泽密布,给人一种水乡泽国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品味雪国水,透视三江源。

(二)透视三江源──“中华水塔”

1.阶梯位置:

展示地形图,描述三江源地区所在的阶梯,猜测这种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2.形象类比:

生活中,水塔是建在高处的储水池,利用落差实现自动供水;而三江源地区矗立在高峻的青藏高原上,类似于“水塔”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黄河、澜沧江等“输水管道”向下游送水。

3.数说美称:

(1)读数据,说出三江源地区输出水量占各条河流输水总量的比重是多少。

通过数据说出“中华水塔”美称的由来。

(2)数据对比,说出三江源地区水源对哪条河流的影响更大?

简要分析原因。

4.梳理结论:

关键词整理──储水池、输水管道。

应知道指的是什么地理事物。

(三)探秘三江源──追根溯源

1.问题提出:

三江源地区为什么会成为许多大河的源头?

2.探寻过程:

合作探究,分别说出三江源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3.揭秘水“源”:

三江源地区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

但刚才的分析显示本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却成为大河之源呢?

水源从何而来?

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分析地形、气候、河流间的关系。

(1)结合示意图,描述海拔高→气温低(高寒)→雪山广布→冰库→融化→地势不平→湖泊沼泽较多。

(2)明确江河的最初水源来自哪里?

湖泊和沼泽的功能有哪些?

【设计意图】落实“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条课程标准,通过认识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因素的特点,分析这些自然因素是怎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四)分组活动──大河探源

1.图行天下看源头:

提供三江源头水系图,设置问题:

散乱的源头水系图上,哪条才是真正的发源地?

分组选任务。

2.黄河源头在哪里?

确定河流源头的划分原则:

河流唯远,综合流域面积和流量。

描画两条河流,一是为了定位,二是通过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确定源头。

3.考察长江方案多:

本活动是对探源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在测量河流长度时,注意选好起点,用细线重合法化曲为直,借助比例尺量算各支流长度,进而对比长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正本清源澜沧江:

通过实例说明河流唯远的原则在实际定源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本活动围绕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设置问题情境,体验科学家是如何确定河流源头的,从中感受科学方法、探究精神的教育。

特别是不同时期源头的变化,突出了科考资料在科研中的作用。

(五)大美三江源

自主学习:

找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说出三江源地区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理解生态屏障的涵义: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等生态功能。

1.通过数字及图片,就海拨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我国重要的涵养水源等问题展开讨论,理解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列举实例,说出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分析产生的原因,说出自然和人文原因间的关系,提出具体措施。

3.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过程和意义。

(六)畅谈收获,感悟提升(结构化和思想式板书展示,老师上课时也可以自己创造有特色的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