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238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7页
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7页
亲,该文档总共1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组织设计.docx

《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组织设计.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施工组织设计.docx

施工组织设计

六、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综合说明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1.1《总体设计图》

《电力隧道平面设计图》

《隧道结构工程》

《电气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F60-200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1.1.3中德•青城国家养生公园道路一期工程招标文件,国家、相关行业、四川省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现场管理暂行标准。

现场踏勘调查、采集所获得的资料及我公司现有的技术装备和施工能力及从事同类型工程施工所积累的成熟施工经验及技术成果。

1.1.4中德•青城国家养生公园道路一期工程招标文件、图纸和补遗书。

1.2编制范围

赵公山隧道

1.3编制原则

1.3.1严格执行都江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工程施工的安全、文明、环保、卫生健康等管理条例,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措施,树立良好的工程形象和企业社会形象。

1.3.2本着“百年大计,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原则。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对本工程进行质量管理,科学组织施工。

坚持试验先行,样板引路,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以质量保安全,以质量创效率。

突出工程重点、难点,根据本工程实际,将浅埋偏压、导向墙、临时仰拱等作为施工重点、难点工序。

坚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作业,以设备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的原则。

以先进的施工设备保证先进的施工工艺,以先进的施工工艺保证施工质量,把好各施工工序的施工质量,以高标准的工序质量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1.3.3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施工设计图纸及认证踏勘现场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经济的论证,满足业主对总工期的要求和阶段性工期的要求,确保施工按期完成。

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合理安排各项工程的施工,搞好工序衔接,实行平行作业、流水作业相配合,交叉组织施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确保工期,均衡生产,根据施工总工期要求编制施工计划,以此为前提配备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等。

1.3.4优化施工技术方案,推广应用“四新”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确保工程质量全面创优。

1.3.5合理安排部署,确保施工安全;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搞好文明施工。

1.3.6坚持施工过程严格管理的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的指令。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中德•青城国际养生公园项目位于都江堰市玉堂镇三台村,距成都市区仅38公里,处于川西北高地向成都平原过度地带,是成都平原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

中德·青城国际项目分为A、B、C三区,总规划占地面积87.77公顷。

项目建成以后,将成为国内顶级的集度假、医疗、养生、高端山地别墅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地产标杆。

项目下穿隧道位于中德·青城国际项目A区,呈东西向,主要为缓解区内交通及规划区内环境布置。

项目下穿隧道所在线路对应园区规划道路A2路,同时有规划道路A1路沿下穿隧道上方展布。

A2线起于都汶高速现状高架桥下,起点桩号00+00,止于现状赵公桥,止点桩号10+78.988,线路总长约1079米,其中00+80~09+85段为隧道,长度905米。

路面宽6.5米,南侧人行道1.25,北侧路肩带0.25米,路基宽度8米。

2.2主要技术标准

2.2.1道路等级:

四级公路(隧道)、小区道路

2.2.2设计车速:

20km/h

2.2.3隧道形式:

单洞双向双车道下穿隧道

2.2.4设计荷载:

隧道内:

公路-Ⅱ级,人群荷载:

3.5KN/m2,

隧道顶:

城市—B级,人群荷载:

3.5KN/m2,

栏杆扶手竖向荷载:

1.2KN/m2,水平荷载2.53.5KN/m2,

人行道板按标准值4.0KN/m2的均布荷载计算。

2.2.5主洞建筑界限:

1.25m(人行道及栏杆)+0.25m(侧向宽度)+2×3.0m(车行道)+0.25m(侧向宽度)+0.25m(余宽)=8.0m(限界净宽);限界净高:

4.5m。

2.2.6隧道防水等级:

二级,结构抗渗等级P8。

2.2.7地震加速度值0.2g,抗震设防8度。

2.2.8设计洪水频率:

1/25。

2.2.9结构安全等级:

三级。

2.2.10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2.2.11环境等级:

A

2.2.12公路隧道按长度分级:

短隧道。

2.3设计概况

2.3.1线路设计

2.3.1.1平面设计

隧道的平曲线线形应根据地质、地形、路线走向、通风等因素综合确定。

原则上由路线总体布局控制,服从路线走向,综合考虑隧址区地质、地形、隧道洞口条件及进出口接线方案等因素。

隧址选择以地质条件与路线总体走向为首要控制因素。

隧道进、出口段根据地形、地质情况避开不良地形、地质地段,尽可能的选在地质情况好,偏压的小的地段,并有利于两端接线。

隧道进出口段为曲线并满足规范要求隧道洞口内外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平面线型应一致。

隧道进出口里程为00+80~09+85,全长905m,隧道进出口均位于直线上。

隧道洞身范围内设置3处平曲线,半径均大于或等于250m,不需要设置超高加宽。

A2路平面图

2.3.1.2纵断面设计

隧道内纵面线形应考虑行车安全性、营运通风规模、施工作业效率和排水要求综合确定。

隧道纵坡设计为单向坡,采用自进口至出口为0.5%,3.793%,1.596%,3.779%,1.056%上坡。

2.3.2结构设计

2.3.2.1结构设计原则

结构设计以工程类比为主,结构计算为辅;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十八字方针;隧道防排水设计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以堵为主,防排结合”的措施,使隧道建成后达到洞内基本干燥的要求,保证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及行车安全。

2.3.2.2结构设计型式及分段

参照相关规范、规程以及类似工程,结合隧道为双车道双向交通型式,初步拟定结构型式为拱形结构,断面为三心园,考虑到隧道建筑界限的要求,隧道内衬轮廓线面积68.5m2。

本着尽可能少的破坏原地貌,减少高边坡以对房屋建筑的影响,结合A线纵断面与地面线的高差关系,拟定了明挖方案、暗挖方案。

具体段落如下:

00+80~02+10、03+70~06+20、07+90~09+85共计4段采用明挖,02+10~03+70、06+20~07+90共计两段采用暗挖。

其中:

为便于隧道建成后运营维护,本着少上监控设施的目的,于05+00~05+50、08+45~08+95共计两段设置了采光通风孔。

将隧道闭口段长度控制在500米以内。

暗挖隧道标准断面图明挖隧道标准断面图

2.3.2.3抗震设计

本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主要抗震措施如下:

尽量降低洞口段边仰坡开挖高度,并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洞身覆盖层与基岩交界面、浅埋与深埋交界面设置环向变形缝,采用厚型止水带作变形缝;使施工回填土石均匀密实。

2.3.3开挖、支护及基础处理

2.3.3.1开挖、支护

根据隧道基坑开挖深度,结合地质断面、两侧建筑标高等因素,考虑不因隧道基坑的开挖而导致两侧建筑吊脚或者破坏整个山体的稳定,针对不同情况,分段设计了基坑开挖、支护方案,具体如下:

(1)00+80~02+10、03+70~05+60段为土质路段,第一级边坡坡比1:

0.3,采用土钉墙支护;南侧第二级坡比1:

1,采用素喷混凝土封闭;北侧第二级坡比1:

0.5,采用土钉墙支护;

(2)05+60~06+20段为上覆卵石粘土,下伏基岩;第一级基岩边坡坡比1:

0.3,采用素喷混凝土封闭;南侧第二级坡比1:

1,采用素喷混凝土封闭;北侧第二级坡比1:

0.5,采用素喷混凝土封闭;北侧第三、四级坡比1:

0.5,采用土钉墙支护;

(3)07+90~10+00段为上覆卵石粘土,下伏基岩;第一级基岩边坡坡比1:

0.3,采用素喷混凝土封闭;南侧第二级坡比1:

1,采用素喷混凝土封闭;北侧第二、三级坡比1:

0.5,采用土钉墙支护。

2.3.3.2基础处理

根据隧道纵断面图,隧道基础埋置在稍密或者基岩中,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实际实施时,若与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时,需汇报相关单位现场处理。

2.3.3.3采光通风井

隧道洞身段顶板共设置2处天窗段,第1处天窗段纵向长度50m,起止里程05+00~05+50,第2处天窗段纵向长度50m,起止里程为08+45~08+95。

横向宽度6.0m,天窗内每隔4m设置0.5m宽横向联系梁。

隧道天窗周围设置钢筋混凝土井壁,井壁高度应视天窗处填土厚度确定,要求井壁顶面应高于天窗填土顶面不小于0.5m,井圈周围设置栏杆,天窗顶安装钢格栅。

天窗与周围景观的协调配合,需根据建筑景观要求执行。

采光通风井模板图

2.3.4防排水设计

2.3.4.1防排水设计原则

隧道防排水设计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以堵为主,防排结合”的措施,使隧道建成后达到洞内基本干燥的要求,保证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及行车安全。

2.3.4.2防水系统

(1)结构防水

要求框架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浇筑,可在混凝土中添加复合防水剂,以达到衬砌密实、防裂及防水目的,防水混凝土防渗等级应不小于P8。

(2)三缝防水

对于沉降缝和变形缝,在框架结构外侧设置背贴式止水带,在衬砌中部设置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并用防水材料嵌缝;对于施工缝,环向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及外贴式橡胶止水带,纵向采用钢板腻子止水带。

(3)结构外防水

结构外侧或者暗挖二衬外侧包无纺土工布2mmEVA防水板,明挖段为防止回填破坏防水层,外罩2cm厚M10水泥砂浆。

2.3.4.3排水系统

(1)隧道两侧排水沟

于隧道两侧设置φ15cm半圆排水沟汇入两侧留置的排水沟内,与隧道外侧设置排水暗管,收集墙背渗水至隧道两侧排水沟,最后汇入道路低点的排水管涵至现状河道。

(2)洞口及A1线道路内侧截水沟

考虑到隧道纵断面为单坡,于09+85隧道出口处设置过街截水通痹,建议A1线道路内侧设置排水明沟。

2.3.5防火设计

隧道设计标高4.0m以上,框架内喷涂18mm厚深色防火涂料,防火涂料性能要求:

混凝土耐火极限的实验升温曲线采用RABT曲线,判断标准为受火2小时后,距离混凝土地面25mm处钢筋的温度不超过300℃,防火涂料其他性能指标应满足《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GB28375-2012)要求。

2.3.6装饰设计

隧道内壁粉刷,边墙为贴浅色瓷砖,拱部采用深色防火涂料,二者装修范围,如图所示。

边墙上下贴两行蓝色瓷砖,其规格为40×20cm,厚度≥8mm,为达到瓷砖反射光不刺眼,采用亚光釉面瓷砖;行车导向箭头部分采用深红色瓷砖,其余部分贴浅色瓷砖,当导向箭头与隧道洞室位置相冲突时,可适当移动箭头位置。

2.3.7电气工程

2.3.7.1供电设计

(1)负荷等级

隧道暗四类隧道设计,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急照明、疏散指示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2)供电系统

本隧道由城市电网引来一路独立10KV电源,10KV电网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设置一台100KVA箱变。

其中二级负荷(应急照明、疏散指示)均采用从箱变低压供电,同时在照明配电箱内设EPS,市电掉电时由EPS供电。

变压器10kV/0.4kV接线组别采用D,Yn11型式。

箱变位于隧道桩号06+00处附近,根据周边线路供电情况,可在几十米范围调整。

(3)负荷计算

100kVA变压器,正常时负荷率为52%。

(4)计量方式

分别在两台箱变设低压总计量,并设置低压照明子表。

(5)功率因数补偿方式

采用集中和就地相结合补偿方式,低压母线侧设集中自动调整补偿装置,补偿后功率因数大于0.92。

2.3.7.2动力、照明设计

(1)配电系统

①配电电压380V/220V,采用TN-S三相四线制配电,中性线(N)和保护线(PE)自变电所低压柜分开后不再相连。

②对于一般负荷采用树干式供电方式。

③下穿隧道内隔50米设置一处检修插座,1个回路检修插座按最多同时使用一处设计。

(2)照明设计

①光源:

隧道内采用Led灯。

②隧道照度标准:

出、入口段:

550lx

过渡段:

260lx

中间段:

90lx

③设计原则:

下穿隧道基本照明采用48WLed隧道,两侧对称布置,间距6米;同时在出入口段、过渡段分别采用加强照明灯具,也是两侧对称布置。

(3)光源要求:

Led隧道灯发光效率大于100lm/W,IP65,色温约4000K,显色指数大于75。

(4)应急照明设计

①为保证应急照明的供电,设置EPS,南端隧道ALE1容量为3kW,北段隧道ALE2容量为2kW,均为三相输入,6路单相输出;供电时间大于90分钟。

②应急照明灯具须采用玻璃或不燃烧材料制作的保护罩。

(5)照明控制

隧道照明采用交流接触器控制,可分别控制加强照明、基本照明,控制方式为原地配电箱控制及监控系统控制。

2.3.7.3电线电缆的选择原则及线路敷设原则

(1)应急照明配电线路采用耐火型电缆NHYJV-1kV及耐火导线NHBV,暗敷设时,应穿金属管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应大于30mm。

明敷设时,应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非消防用电设备、正常照明配电线路采用阻燃型电缆ZRYJV-1kVBV。

(2)隧道内干线电缆敷设在检修道下电缆沟内,照明电线在灯具旁桥架内敷设。

疏散指示照明敷设在墙体预埋管内。

2.3.7.4主要设备选型

(1)配电变压器按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设计,设强制风冷装置,变压器接线组别为D,Yn11。

(2)箱变进线断路器分段能力大于65kA,出线断路器分段能力大于35kA.

2.3.7.5接地系统

(1)接地装置由金属电缆桥架、电缆沟内镀锌扁钢,洞口外接地极构成。

(2)过电压保护:

在箱变低压母线安装电涌保护器(SPD)。

(3)本工程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采用共用接地网,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2.3.7.6施工注意事项

(1)泵房外电缆手孔井的位置应根据箱变安装位置确定,尽量减少电缆长度;

(2)配电箱暗装,在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密切配合,正确预留孔洞,预留孔洞外型尺寸按电气图纸,其结构补强按土建图纸施工;

(3)电缆进线井至隧道电缆沟预埋的穿线钢管在电缆敷设后需采用防水、防火材料封堵,该井详见《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07SD101-8)"小型直通型电缆井"。

2.3.8路面设计

设计采用标准轴载:

双轮组单轴100KN(BZZ-100)。

根据远景交通量分析,结合相邻段道路结构组合,并根据本地的材料来源情况及现场具体情况,采用多层弹性体理论编制的专用程序进行结构厚度计算,道路路面结构组合拟定为:

车道部分:

24cm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水泥混凝土基层+C15片石混凝土仰拱填充。

面层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fcm≥4.5MPa

基层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fcm≤1.8MPa

2.3.9主要材料

2.3.9.1混凝土

(1)水泥混凝土面层:

水泥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碎石)或19mm(卵石),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

水泥采用大厂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m3。

路面表面构造应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制作,深度为0.6~1.0mm。

(2)水泥混凝土基层

水泥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碎石)或19mm(卵石),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

水泥采用大厂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m3。

水泥:

采用普通普通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水泥,水泥标号P.032.5。

碎石:

要求采用大型联合式碎石机加工,形状应接近立方体,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

基层石料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底基层石料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碎石材料液限<28,塑性指数<9。

施工中应控制好含水量,必须拌和均匀,碾压密实,并根据施工时天气情况做好保湿养生工作。

湿养生7天后方可施工面层。

2.3.9.2钢材

(1)普通钢筋采用光圆钢筋HPB300和带肋钢筋HRB400,技术标准必须符合GB1499.1—2008及GB1499.2—2007的规定。

焊接钢筋所使用的焊条及其焊接质量必须满足《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的技术要求,其它钢材应符合国标规定。

(2)钢板:

钢板应采用《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规定的Q235B钢板。

2.4自然条件

2.4.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市的北部,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南距成都市市区48km,地跨北纬30°44′54″至30°22′09″,东经103°25′42″至103°47′00″之间,南北最长68.4km,东西最宽34.0km,幅员面积1207.5km2,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位,东邻彭州市、郫县、温江市,南连崇州市,西、北接汶川县。

拟建场地位于都江堰市玉堂镇三台村,紧邻都汶高速,交通便利。

2.4.2气象、水文条件

据收集气象水文资料,拟建场地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属大陆季风型气候,气候分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其气候特征如下: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4~170C,极端最高气温39.3C,极端最低气温-5.9C,昼夜温差最大120C;

(2)降雨量:

降水量丰富,雨季集中在6~8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911~941mm,最大日降雨量207.5mm,最大时降雨量28.1mm;

(3)蒸发量:

多年平均为1225mm;

(4)积雪量:

最大积雪厚度40mm。

(5)潮湿系数0.97,多年年均相对湿度82%;

(6)风向、风速:

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4.8m/s,瞬间极大风速为27.4m/s,全年主导风向为NNE风,出现频率为11%。

2.4.3区域地质构造

勘察区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四川盆地成都新生代凹陷的西北边缘与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的前缘的交界部位,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

其中灌县断裂(I3),二王庙断裂经什邡八角场-灌县二王庙-崇庆童家山,与邛崃幅大川断层相接。

都江堰市境内长达70km,作响北30-60度东,倾北西,倾角40-53度,八角场断裂北侧还发育有两条平行小断层,同时被多条北西张捏断裂错断,八角场-灌县花龙门断裂发育在南端层被飞来峰掩盖,干五里一带断裂槽谷明显。

二王庙断层在二王庙北东方向,至浦阳镇的盘龙村(原金凤乡)中生界三叠系伤痛须家河上段(T3x2)与新生界地层交界段,为隐伏断层。

该隐伏断层恰好紧邻本次评估区范围外的斜坡地带穿过,距离平谷区北西水平方向2.0km左右,平谷区玩味内未发现有正断层通过。

2.4.4地震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

区内属于龙门山东南方边缘地带,区域内历史最强地震为5.12汶川大地震,勘察场区属该大地震的波及范围区。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2.2条,都江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二组;根据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建设厅关于“川震防发(2009)117号”文件规定:

都江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本隧道地位于都江堰市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2组。

2.5工程地质

2.5.1地形地貌

本隧道位于位于都江堰市玉堂镇三台村,处于川西北高地向成都平原过度地带,地势总体上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较大,地貌成因属于构造剥蚀型,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A、B区),局部(C区)为山前平原阶地地貌,沟谷切割深度一般在30米以上,沟谷排列无一定方向,谷底平坦,谷宽多在20米以上,谷坡坡度一般35~60°,局部有陡崖。

2.5.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示,本隧道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和冲洪积层(Q4al+pl)组成,下覆基岩主要由第三系砾岩(E)和白垩系夹关组泥砂岩(Kj)组成。

现分述如下。

粉质粘土(Q4el+dl):

黄褐色,可塑-硬塑状态,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无光泽反应,偶见植物根系,上部为薄层的杂填土或种植土,局部地段含少量卵石和碎块石,含量约20%,粒径一般为2-5cm,该层厚约0.60-7.8m,在场地内分布较为广泛。

卵石(Q4al+pl):

灰色,稍湿,颗粒级配较差,磨圆度一般,卵石成分主要为中风化砂岩和砾岩,粒径一般为8~20cmm,含量约为60%;充填圆砾、细砂及少量粘性土,偶见漂石,该层主要分布在螃蟹河两岸。

根据密实程度,可分为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和密实卵石3个亚层。

1稍密卵石:

粒径一般为40~110mm,含量约为80%,最大可达170mm;充填圆砾及细砂,其中圆砾含量约为5%,细砂含量约为5%;偶见漂石,块径约为200~300mm,含量约为10%,最大可达340mm,该层厚约1.4-3.5m,N120修正击数平均值5.4击/10cm。

2中密卵石:

粒径一般为50~150mm,含量约为70%,最大可达190mm;充填圆砾及细砂,其中圆砾含量约为5%,细砂含量约为5%;偶见漂石,块径约为200~380mm,含量约为20%,最大可达400mm。

该层厚约1.7-5.1m,(B1路、B2路上半段钻孔未揭穿此层)N120修正击数平均值8.3击/10cm。

3密实卵石:

粒径一般为80~210mm,含量约为60%,最大可达200mm;充填圆砾及细砂,其中圆砾含量约为5%,细砂含量约为5%;偶见漂石,块径约为200~420mm,含量约为30%,最大可达480mm,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N120修正击数平均值13.3击/10cm。

粗砂(Q4al+pl):

灰色,松散,填充少量粘性土,该层在场地内主要以透镜体的形式存在,目前仅在B2路上半段ZK30中揭露,厚度约2.4m。

砂岩:

紫红色,青灰色,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矿物等,岩芯较完整,主要呈柱状,节理裂隙不发育,上部呈强风化状,下部风化裂隙不发育,主要成呈中风化状,岩层产状110°∠84°,与砾岩互层间隔分布。

砾岩:

浅灰色,中细粒砾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砾石大小不一,平均粒径10-15mm,含量约70%,最大可达20mm,最小约5mm,母岩成分以白云岩和灰岩为主,岩芯较为完整,主要呈柱状,局部受钻探影响,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上部呈强风化状,下部风化裂隙不发育,主要呈中风化状,岩层产状110°∠84°,与砂岩互层间隔分布。

根据各项勘察手段所获取的物理力学指标综合分析判别,并结合地区已有的工程经验综合分析,提出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见下表。

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

岩土名称

状态

重度(kN/m3)

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地基基地摩擦系数

C

(KPa)

Φ

(°)

变形

模量(MPa)

水平抗力系数(MN/m3)

天然

饱和k

①粉质粘土(Q4al+pl)

可塑

19.5

/

/

140

0.25

30

16

5

/

含卵石粉质粘土

(Q4dl+pl)

可塑

20.0

/

/

180

0.35

32

25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