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293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docx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二解析版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

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过程中都制定了系统的成文法典,如李惶在魏国变法,制定《法经》;商鞍在秦国变法,制定了《秦律》等。

这些法律的颁布

A.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形成

B.加速了其他学派的没落

C.说明社会趋向公正进步

D.强化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政治。

战国时期,各国制定成文法典,旨在限制和削弱贵族的权力,说明社会趋向公正进步,故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

《法经》和《秦律》不能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普遍得到认可,但并不代表其他学派的没落,排除B项。

 

2.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溢号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

这说明溢号

A.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史学常识。

从材料信息看,谥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表明了皇帝生前的“行之迹”“功之表”,虽一度被废除,但不久就恢复,而且中国古代一直沿用,这种做法旨在约束君主行为,故C项正确。

A项错在“真实”一词;谥号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项说法错误。

谥号主要是针对皇帝个人行为的,故D项错误。

 

3.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

这反映了

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

C.边境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经济。

宋与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议和期间,宋朝通过贸易取得马匹,少数民族通过经济交往获得茶丝,各取所需,缓和双边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为A项。

材料反映的只是茶马贸易,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宋朝当时经济发展,政府主要财源不是来源于边境贸易,是农业、商业,所以排除C项。

【点睛】本题主要涉及到民族融合民族交流的内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理解经济方面的交流也能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4.张居正一生鞠躬尽瘁,死后却被万历皇帝抄家问罪。

万历皇帝认为其“专权乱政,周上负恩,谋国不忠”。

而清代张廷玉认为其“威柄之操,几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内阁地位日渐衰退

B.皇帝大权旁落

C.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D.大臣专权乱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中的现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君主对权臣的功名等可任意予夺,C项正确。

明代皇权不断强化,绝非大权旁落,B项错误;明朝内阁自明中期以后,职权不断加强,A项错误;张居正在后期权倾一时,但未乱政,D项不符合史实。

 

5.鸦片战争后,湖南、福建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茶叶,他们将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手中购买。

这意味着中国

A.茶叶出口依附外国资本

B.逐步沦为外国商品市场

C.通商口岸已延伸至内地

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成为外国列强的原料产地,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原料出口,未涉及外国商品进人中国市场,故排除B项;通商口岸深人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此时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经济结构并未发生重大变革,D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抓住“鸦片战争后”这一关键的时间信息,再结合材料中茶叶出口的变化去理解。

 

6.中国近代思想家第一次提出“救亡”口号后,“救亡”开始成为爱国者心中最紧迫、最关注的中心问题,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变化。

这一变化源于

A.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列强随即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重,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救亡”口号,故A项正确。

B项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C项是发生在1919年,D项在1931年后,均不符合“开始”“里程碑”等限制,故B,C,D三项错误。

 

7.1938-1949年创办的报刊生存时间简表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战争制约报刊业生存

B.政府对宣传领域放松控制

C.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

D.报刊宣传自由民主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

发展。

此时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种政治力量活跃,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了报刊业的动荡,故C项正确。

材料中创办的报刊数量多,但大多昙花一现,战争有破坏作用,但也有催生作用,所以A项错误;战争年代政府不会放松对文化宣传领域的控制,故B项错误;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报刊多是及时反映民众心声的,故D项排除。

 

8.“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支援内地,除了大量的工厂内迁外,还约有21万人外派,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万多人,熟练技工8万余人,还有5万多人参与内地的重点工程建设。

这反映了

A.内地沿海发展趋向平衡

B.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

C.上海失去经济中心地位

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从材料信息看,“一五”计划期间,上海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内地建设,体现了计划经济下国家调配人力、物力的特征,故选B项。

上海支援内地,不能说明沿海内地趋向平衡,排除A项;上海支援全国,实力受到影响,但没有失去经济中心地位,排除C项;人力、物力的调整属于发展生产力,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

 

9.罗马法规定:

妻先于夫而死或婚姻因妻子的过失而解除,则夫可取得妻的嫁资。

反之,如果夫先死或婚姻因夫的过失而解除,则妻就没有相等的权利。

这说明罗马法

A.重视维护贵族利益

B.加大对婚姻过失的惩戒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注重维护家庭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

根据材料可知,“如果妻先于夫而死或婚姻因妻子的过失而解除,则夫可取得妻的嫁资。

反之,如果夫先死或婚姻因夫的过失而解除,则妻就没有相等的权利”,这说明了罗马法注重维护男性公民的利益,在父权时代,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贵族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该规定,仅突出了对女性的惩戒,未涉及对男性的惩戒,惩戒不全面,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男女的不平等,C项错误。

 

10.英国在18世纪就形成了商业信贷网,从18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广泛使用银行券、信用券、汇票、支票等支付手段,并办理票据贴现等业务。

这种做法

A.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导致了金融业的混乱

C.加重了对殖民地的依赖

D.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前后的经济。

根据材料中“18世纪下半叶”“广泛使用银行券、信用券、汇票、支票等支付手段,并办理票据贴现等业务”等信息可知,该时期为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时期,金融业的发展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商业支付手段,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英国的资本市场为当时经济活动提供了金融服务,看不出引发金融业的混乱和英国对殖民地依赖的内容,故排除B,C两项。

 

1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

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该规定

A.反映了三权分立基本原则

B.实践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C.违背了1787年宪法原则

D.体现了联邦共和制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

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的规定,体现出对人民自由民主权利的保障,体现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B项。

三权分立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划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保障了人民的民主自由,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12.下图是2012年美国一幅标题为《束手无策》的政治漫画。

释文为:

“世界经济(白雪公主)误吃‘新自由主义’毒苹果而陷人昏迷,旁边的八国集团领导人束手无策”。

这反映出

A.发达国家丧失国际经济主导权

B.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受重大挫折

C.西方国家无法摆脱经济“滞胀”

D.加强国家干预的回归成为共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

漫画反映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失灵,因此重新加强国家干预才是渡过危机的必由之路,故D项正确。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仍掌握国际经济主导权,故A项错误;八国集团不属于区域性经济集团,故B项错误;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摆脱经济“滞胀”状态,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纽约大湾区发展起源于殖民地贸易,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不断涌进,纽约地区建立了多个殖民贸易点。

这一时期的纽约大湾区逐步形成了殖民地体制下的奴隶制度,开始了黑人奴隶移民文化与欧洲白人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碰撞。

1819年开通伊利运河后,纽约港与北美内陆市场连接,进行农作物和其他商品的贸易中转,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19世纪中期,因爱尔兰大饥荒和德意志革命造成爱尔兰和德国移民大量迁入,促进了移民文化的进一步形成。

美国经济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纽约大湾区城市群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同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非洲和欧洲移民的涌入,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纽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材料二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的珠三角地区兴于北宋移民,他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士民家庭,文化素质较高,促使了北方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清代开放海禁后,珠三角地区进入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广州被特许为唯一通商口岸,工商业得以飞速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化商业中心城市,同时,被英国和葡萄牙分别占据的香港和澳门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市场经济制度,并汇集了英国、印度、西班牙、美国等外国移民,我国改革开放后,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迅速崛起,全国各地人口纷纷涌入,形成了深圳、东莞等典型移民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忠新《发展湾区经济的制度一文化供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纽约大湾区和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珠三角地区制度的特殊性,并概括其与纽约大湾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答案】

(1)纽约大湾区: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科技革命的逐步推进;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

珠三角地区:

古代中原先进文化移入,士民家庭文化素质较高;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长期的对外贸易港口存在;较早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国际化城市的带动作用;港澳与内地的特殊联系。

(2)特殊性:

在一国前提下存在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和关税体系的差异性。

共同作用:

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了本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培养了开放包容的文化。

【解析】

【详解】

(1)纽约大湾区:

根据“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不断涌进,纽约地区建立了多个殖民贸易点。

”得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根据“开始了黑人奴隶移民文化与欧洲白人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碰撞”“同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非洲和欧洲移民的涌入,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得出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根据“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结合所学可从基础设施的建设、科技革命的逐步推进、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等角度再进行概括。

珠三角地区:

根据“兴于北宋移民,他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士民家庭,文化素质较高”得出古代中原先进文化移入,士民家庭文化素质较高;根据“促使了北方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得出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根据“代开放海禁后,珠三角地区进入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广州被特许为唯一通商口岸,工商业得以飞速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化商业中心城市”得出长期的对外贸易港口存在、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根据“同时,被英国和葡萄牙分别占据的香港和澳门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市场经济制度,并汇集了英国、印度、西班牙、美国等外国移民,我国改革开放后,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迅速崛起,全国各地人口纷纷涌入,形成了深圳、东莞等典型移民城市。

”得出较早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国际化城市的带动作用、港澳与内地的特殊联系。

(2)特殊性: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得出这一地区主要涉及到香港与澳门,因此其特殊性是在一国前提下存在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和关税体系的差异性。

共同作用:

根据所学可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本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等角度概括。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国初年的思想界对中医学的批判和否定达到了极点。

西医将中医称为旧医,而自称新医,他们大多举着西医学的标尺来衡量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甚至欲置中医于死地。

在社会典论界,鲁迅、胡适等学者及政客纷纷发表废除中医的言论,中医被激进派视为“全盘西化”的障碍。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了“废止中医案”。

中医界据理力争,他们将中医称为国医,强调中医完全符合“民族、民权、民生”之要义。

他们创办学校以培育中医人才,组织团体以研究中医学术,设立医院以诊治民众疾患,创办报刊以宣扬中医疗效,维护中医信仰。

通过集会、请愿等方式,迫使国民政府暂停了“废止中医案”。

——据林萱《百年中医存废之争》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的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看法:

近代废除中医

主张具有偏颇性说明: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贯通,从未中断,有着自身独特的体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东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发生,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和西医,主张废止中医,其主张是在宣扬西方民主、科学,反对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有一定合理性。

但其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夸大了中医的不足,否定了中医,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偏颇性。

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应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各自合理之处,并将其融合,不可盲口否定或照搬。

(还可以从废除中医的原因、中医界的抗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等角度回答。

【解析】

【详解】开放性试题最主要的是要提炼出材料的主题。

根据“民国初年的思想界对中医学的批判和否定达到了极点”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评,甚至主张废除。

在提炼主题时,可以从传统文化对中国文明进步的角度以及其自身存在的局限,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从而展开论述。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注意:

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推行“住院式照顾”社会养老模式。

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同时花钱雇用大批工作人员对无依无靠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

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引起了某些人权主义者批评。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英国政府从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方式,推行新型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照顾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社区内照顾,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

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

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法令,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式的”环境中供养人们。

——摘编自唐忠新《社区照顾:

英国养老主要方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养老模式

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区养老模式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答案】

(1)政府主导;由住院式养老到社区养老,逐渐优化完善;体现人文关怀;法制化。

(2)背景:

政府财政负担重;原有养老模式存在弊端;人权主义者的推动;老龄人口的增加;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

影响:

推动了养老服务更趋专业化;有利于照顾老年人精神需求;有利于缓解英国老龄化现象;为其他国家养老模式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

(1)根据“英国政府推行“住院式照顾”社会养老模式”得出政府主导;根据“英国政府从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方式,推行新型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得出得出由住院式养老到社区养老,逐渐优化完善;根据“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

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法令,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式的”环境中供养人们。

”得出体现人文关怀、法制化。

(2)背景:

根据材料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的相关史实可从政府财政负担重、原有养老模式存在弊端、人权主义者的推动、老龄人口的增加、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等角度概括。

影响:

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可从养老服务专业化、照顾老年人精神需求、缓解英国老龄化现象、为其他国家养老模式提供借鉴等角度概括。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21年底,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召开。

自1902年以来,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对亚洲大陆进行扩张的国际工具。

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

1921年6月初,《远东评论》主编密勒致函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哈定,指出英日同盟“无疑已经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

一般美国公众也认为,共和党人出身的哈定总统“有义务帮助中国”,因为他“主要是靠山东问题而当选总统的”0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因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而引发。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山东问题是最能激发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外交问题。

华盛顿会议邀请中国参加的消息传来后,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众运动的广泛兴起】

——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上列强之间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社会所产生

影响。

【答案】

(1)变化:

英日同盟被拆散;美日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在山东问题上英美支持中国对抗日本;提升了日本海军地位。

(2)影响:

中国有条件地收回山东主权;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的打一张;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解析】

【详解】

(1)变化:

根据“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

”“英日同盟“无疑已经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可得出英日同盟被拆散。

美日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根据“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山东问题是最能激发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外交问题。

华盛顿会议邀请中国参加的消息传来后……”可得出在山东问题上英美支持中国对抗日本;结合所学可得出提升了日本海军地位。

(2)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等角度概括。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士祯,先后在地方及中央重要部门任职,最终官至刑部尚书。

其独创诗论“神韵说”,是清初数十年文坛的盟主。

王士祯为官始终践行“清、慎、勤”的原则,深受康熙帝的赏识和同燎赞叹。

任职扬州时,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严惩贪官污吏,昭雪民间冤狱80余起。

在户部任职时,针对当时实行的捐官制度,有人乘机大搞权钱交易的行为,反复告诫属下,不许借此中饱私囊,并革除各种额外收入。

他晚年辞官回家时,无金银财宝,只有简单行装和几车书籍。

他总结自身为官经验,“随忆随记”,亲书《手镜》50条,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要洁己爱民、宽政慎行。

王士祯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有家训家规存世,王氏家规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训家规体系。

王士祯的《手镜》被后世奉为做官处事的“明镜”。

——摘编自安作璋《山东通史·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士祯受到尊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氏家训家规的价值。

【答案】

(1)文学成就突出,推动清初诗歌发展;政绩卓著,注重为官之道;平反冤假错案,严惩贪污:

为官清廉,注重个人操守:

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传承良好家风等。

(2)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全面、独具家族文化特色;注重对后辈的培养,维系王氏家族的昌隆兴盛;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是清初数十年文坛的盟主”得出文学成就突出,推动清初诗歌发展;根据“为官始终践行“清、慎、勤”的原则,深受康熙帝的赏识和同僚赞叹”得出政绩卓著,注重为官之道;根据“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严惩贪官污吏”得出平反冤假错案,严惩贪污;根据“他晚年辞官回家时,无金银财宝”得出为官清廉,注重个人操守;根据“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要洁己爱民、宽政慎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训家规体系”得出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传承良好家风等。

(2)根据“王士祯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有家训家规存世,王氏家规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训家规体系。

”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其家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家训的特点、对对后辈的培养、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等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