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

上传人:0****4 文档编号:954449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

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

(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算式法10+1lt;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

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

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

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

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

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

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

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

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

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

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

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

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

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教师可参考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得到的启示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即紧扣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体会当时人们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抓住才和原来,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如,怀疑也要讲科学,讲证据;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

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亚里士多德,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说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曾经说过两个铁球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成正比;伽利略,年轻的教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到反复验证再到公开试验;从受到人们的嘲笑与讥讽,最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使人们转变了观念。

  在对人物认识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扬此抑彼。

可以补充资料,如亚里士多德知识渊博,被誉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9页),而且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在医学、哲学、物理学、美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都有着杰出贡献。

这样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但不应该盲目迷信。

  3.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伟大的精神时,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

还可补充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二要结合人物言行,使伽利略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有力冲击了当时那种盲目崇拜与迷信的思想,意义重大。

  4.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质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小组讨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汇报。

  如算式法: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10+1>10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还可利用图示法或演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5.本文在写法上主要特点,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对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都很传神,要鼓励学生试着进行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结合插图,让学生设想情境,说说当伽利略试验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

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来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对权威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以正确的语气读出伽利略的心理活动中的疑问与分析思考;对人们议论的语言,要读出情感的变化,如第5自然段中对权威的维护,对伽利略的不满、讥讽和责备;而第6自然段,则在恍然大悟中有惊讶与激动。

  7.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要注意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音。

  着(zhaacute;o)地,更(gēng)正,的(diacute;)确,胆大妄为(weacute;i);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

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课后的选做题,可引导感兴趣的学生找一找,再抄写下来。

文中的反义词有:

快;;慢左;;右轻;;重对;;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

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

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

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

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第10期,湖南省沙市书院路一师一附小,黄朝霞殷爱华)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