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224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张衡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衡传》教案.docx

《《张衡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衡传》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衡传》教案.docx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2、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了解本文涉及的文化常识,如各种史书的体例,古代的职官制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详略的剪裁。

【难点】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互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①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墓碑上的题词说起。

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

早在1800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

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②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

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

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学生用书提取,画横线处掏空。

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

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

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范晔,字蔚宗。

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

元嘉初,彭城太妇卒.晔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左迁宣城太守。

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作。

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

与鲁国孔熙先谋逆。

伏诛。

(2)文体知识(学生用书提取,画横线处掏空。

《张衡传》是一篇精彩的人物评传。

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

传记的基本特点:

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传记的种类:

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

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

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

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

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3)文化常识(学生用书提取,画横线处掏空。

①张衡(78--139)东汉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

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

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②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传世杰作。

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

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

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有两个版本:

王振铎模型,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

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

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酒樽改为背向酒樽并充当仪器的脚。

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③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

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

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

浑仪模仿肉眼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犹如一个圆球,然后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

浑仪的历史悠久,有人认为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都造过圆仪,东汉贾逵、傅安等在圆仪上加黄道环,改称“黄道铜仪”。

早期结构如何已没有记载。

而最早有详细结构记载的是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在光初六年,即公元323年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这架仪器由六合仪和四游仪组成。

到了唐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李淳风增加了三圾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仪,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

④关于“璇机”的解释:

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

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

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

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

(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

3、字词积累(学生用书提取,画横线处掏空。

(1)正字音

(2)辨字形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用书根据需要提取问题作为学生用书“思考探究”栏目小题。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齐读课文。

思考一下问题:

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

本文是怎样写的?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前后左右讨论答案。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前面“文体知识”;联想所学的传记课文。

(学生后面读全文时,注意“属”、“璇”、“罔”、“蟾蜍”等字词的读音。

【整合答案】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

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高考文言文往往从人物传记选考,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特征)

2、质疑问难疏通文意

【问题投放】默读课文,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1)从容淡静;

(2)衡不慕当世;(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4)咸怪其无征;(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思考答案,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点拨】教师全程参与,了解实际情况,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整合答案】

(1)从容淡静:

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

“衣服不贰,从容有常。

”孔颖达疏:

“谓举动有其常度。

”《楚辞•九章》:

“孰知余之从容。

”王逸注:

“从容,举动也。

”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

淡静,淡泊娴静。

全句:

(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

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

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

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

举,推荐。

辟,征召。

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

“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

拜,授予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

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

转,迁调官职。

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3、总结归纳积累整合(学生用书提取,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划线部分掏空)

重点实虚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⑴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④启窗而观(看)

⑵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⑶因

①因入京师(因而)②因以讽谏(就)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⑷乃

①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⑸公

①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

②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

③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

④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

⑤便可白公姥(称丈夫的父亲)

⑹辟

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③唇吻翕辟(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⑺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⑴被动句(①—③无被动词,④—⑧有被动词)。

①举孝廉不行②连辟公府不就

③兵挫地削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⑤不凝滞于物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⑦而自令见放为⑧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⑵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③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4、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问题投放】全文五个小节,主要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

【整合答案】

(1)文学成就(第一小节)。

参考

(一)

(2)科技成就(第二、四小节,第三小节过渡)。

(3)治国才能(第五小节)。

参考

(二)无骄尚之情

举──不行

一、品格文才不慕名利辟──不就

召──不应

敢于讽谏

善属文

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展

张衡传才高于世,奇其才世所罕见

善机巧──作浑天仪

善术算──著《灵宪》、《算罔论》略

二、科学成就时间、名称

造候风地动仪构造、功能详

效验、使用

三、政治才干为何河间相

称为政理

5、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张衡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同桌相互讨论,形成答案。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找文中对应的句子或词语。

【整合答案】

①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不行、不就、不应。

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过十年苦思而写成《二京赋》以讽谏当世。

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对奸党“一时收禽”。

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②“无骄尚之情”

年少时“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这些都反映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德。

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获得象“候风地动仪”那样大的成果。

(三)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本堂课我们一起整体感知了《张衡传》,了解了有关传记的文体常识,疏通了文言知识障碍。

写下作业:

熟读课文;了解高考文言文选文特征。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题目,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实践检验效果(学生用书提取,作为“三、课堂实践”。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属文(zhǔ)  左冯(píng) 征辟(bì)

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

C.都柱(dōu) 合契(qì) 陇西(lǒng)

D.骸骨(hài) 肃然(sù)  收禽(qín)

答案:

C(C项中“都”读dū。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交接:

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辟:

征召

C.辄积年不徙徙:

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

看、视察

答案:

D(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D.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

C(C项中的“羞”与例句用法相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

诗、书、礼、易、左传。

B.“贯六艺”中“六艺”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答案:

B(A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C项中“拜”不指调动官职;D项中《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    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覆盖周密无际

答案:

B(B项详明指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

5、翻译句子。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答: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答: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

答案:

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

(“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

“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

)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

)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

(状语后置。

)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第2课时

(一)温故入新巧妙过渡

1、检查巩固

齐读课文,注意诵读时的句读。

然后检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文史专名

(1)五经:

《诗》、《书》、《易》、《礼》、《春秋》

(2)六艺:

①礼、乐、射、御、书、数。

(学问和技能)

②五经十《乐》。

(说经的经文和传文)

(3)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传:

“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6)史汉:

《史记》、《汉书》。

(7)《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

编年体;国别体。

(例如:

《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9)通史;断代史。

(例如:

《史记》;《汉书》)

(10)《两都赋》和《二京赋》:

《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孝廉:

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

官署。

指三公的官署。

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

位比三公。

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4)公车:

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

设公车令。

(5)郎中:

官名。

(6)太史令:

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

指河间王。

国,诸候国。

(9)尚书: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10)举:

推荐。

(被)举荐任官。

(“举孝廉不行”)

(11)行:

去应荐。

(12)辟:

征召,召来授官。

(被)召。

(“连辟公府不就”)

(13)就:

就职,任职。

(14)召:

召请来授官。

(“累召不应”)

(15)应:

应职,接受官职。

(16)拜:

任命,授给官职。

(“拜为上卿”)

(17)迁:

调动官职。

(“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18)转:

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

(19)徙:

调动官职。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0)出:

离京去外地为官。

(“出为河间相”)

(21)下车:

指官吏初到任。

(“下国伊始”、“衡下车”)

(22)视事:

指官员到职工作。

(“视事三年”)

(23)除:

拜官。

除去旧职任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4)乞骸骨:

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上书乞骸骨”)

其他

(1)年号纪年

①永元中②阳嘉元年③永和初④元丰七年⑤元和十年⑥德二年

(2)地名

①南阳西鄂人也②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

③河间相④京师(京城)

(3)学校

①太学(最高学俯)(“今诸生学于太学”)

②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

③庠、序(学校)(“俾人邑痒”)

④国子监(明清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

⑤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4)姓名(“名”和“字”有对应关系)

①张衡字平子②屈原名平

③韩愈字退之④苏轼字子瞻

⑤苏辙字子由⑥诸葛亮字孔明

⑦刘备字玄德⑧关羽字云长

⑨张飞字翼德⑩赵云字子龙

2、回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整体感知了《张衡传》,梳理了结构(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一篇传记。

(1)文学成就(第一小节)。

幻灯片

(2)科技成就(第二、四小节,第三小节过渡)。

(3)治国才能(第五小节)。

(二)析段品句难点突破

1、精段分析

【问题投放】第四段不到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请概括要点。

【学生活动】学生默读第四段,找到相应语句。

分析思考,同桌相互交流,整合答案。

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注意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提示说明文的特点。

【整合答案】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

①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1句);②材料、尺寸、形状、装饰(2句);③机件、内外构造(3、4、5句);④功能和作用(6、7、8句);⑤精确程度及效果(9、10句);⑥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11、12句);⑦交代仪器正式使用(13句)。

2、鉴赏典句

【问题投放】班固已作《两都赋》,张衡为何还要写《二京赋》?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质疑探究,相互合作,形成文字答案。

【教师点拨】提醒从文中找对应句。

【整合答案】在学生答出“因以讽谏”后,教师点明另一原因:

张衡对《两都赋》“薄而陋之”(引导思考“薄”、“陋”的意动用法,反映张衡认为其粗疏、浅陋的见解),而《二京赋》的体制比前者更宏大,又另作《南都赋》。

(三)挖掘内涵提升人格(学生用书根据需要提取问题,作为学生用书“思考探究”小题。

【问题投放】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对本文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表述要全面规范。

提示学生和高考类题相联系,注意思维品质的锻炼。

【整合答案】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

其“才”高于世,表现在:

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四)探求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单独思考,注意时间。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此类问题回答的格式范例。

提示学生学会做一点具体分析。

鼓励抢答。

【整合答案】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

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

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

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问题投放】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自己独立思考,形成文字答案:

同桌交流,质疑思辨,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答案。

【教师点拨】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整合答案】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

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

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

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

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

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

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五)延伸阅读走近高考(学生用书提取,改栏目名称为“拓展创新”。

精段阅读与鉴赏

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中有都柱都:

B.施关发机关:

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牙:

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征:

征讨

答案:

D(D项中征:

验证。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答案:

C(C项译为以后,之后。

其他三项均为“用”。

3.从上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